分享

干货分享,准确定位骨盆

 疼痛康复研究 2020-12-15

人体体表标志在临床疾病的检查和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精准的体表定位,可以帮助高效诊断和治疗疾病。

是从业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对于诊疗至关重要,但要完全掌握十分困难。

骨盆区的特征和功能

骨盆是肌肉骨骼系统的运动中心,是腰-骨盆-髓区功能单位的中心,也是脊柱及双下肢的运动链汇集之处。骨盆需适应各种不同的生物力学变化,尤其是人体处于直立位时生物力学要求。

有的人认为:“身体的核心稳定始于骨盆,从而保证双下肢与脊柱这三个杠杆能安全移动!”

在整个系统进化的过程中,骨盆通过进化满足了各种需要:

髂骨大而突的翼状部为软组织提供了大面积的附着区域,也就为臀部、背部及腹部中维持直立位姿势的关键肌肉提供了附着点。同时,髂骨翼状部还包绕并保护着一些器官。

在进化过程中,骶髂关节增大了不少;其周围韧带组织变得相当坚固。骶髂关节与髋臼或坐骨结节之间的负重转移区域则长度变短、力量变弱。

骶骨在矢状面的位置没有改变,朝着腹腔向内倾斜,形成了腰椎前凸并提高了减震能力。韧带则稳固了骶骨的位置。

骶髂关节的活动度与年龄和性别相关。在女性中,关节的活动范围尤其受激素水平的支配。在孕妇生产过程中,骨盆的运动能使产道适应动力学需要。

髋关节活动的增加,尤其是在后伸方向的改变,也是系统进化的结果。股骨头整合到身体的垂线中,在步态站立中期,股骨大转子向前推进。

在进化的过程中,骨盆肌肉的肌力增强,耐力提升,使得身体能够省力地维持直立姿势以及保证单足站立的安全性。骨盆吸收自下肢向上传导的脉冲,并快速地将运动传输至腰椎,从而提高髋关节活动度。

总体来说,系统发育的适应性改变是整个肌肉骨骼系统中形态学及功能学适应性改变的典型表现。这些适应性变化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形成:

  • 双足行走。

  • 双手的抓握功能。

  • 头部的空间适应。

骨盆触诊

骨骼快速定位触诊

首先,要确保快速有效地定位,需寻找骨盆区域最大的骨性结构:髂嵴、股骨大转子、骶骨及坐骨结节。

髂嵴

腰-盆-麓区域定位首选最快的方法是定位骼崎。从这里可以大致定位腰部,找到最低肋骨位置,定出骨盆的上界。

快速定位可以在患者两边同时进行,检查者双手均合拢,拇指外展。双手置于患者腰部两侧,施加中等强度的压力,移向正中,直到感到明显的阻力,然后停止。

取该体位时,检查者的手可以推向不同方向:

  • 朝向内侧→阻力柔软有弹性:压力作用于背阔肌、腰方肌、竖脊肌。这大约是L3/L4棘突的位置。

  • 朝向上方→坚实的抵抗力,由下往上触摸可到达第12或11肋。

  • 朝向下方→坚实的抵抗力:由上往下压力作用在髂嵴上=骨盆的上界。

最低肋骨和髂嵴的触诊距离约为两横指宽,比在普通骨骼肌肉模型上要小。这么小的距离也充分说明了第11和12肋骨必然要有很好的柔韧性。大幅度侧屈时最低肋骨向髂嵴靠近,有时必须灵活地脱离原来的位置。

股骨大转子

股骨大转子是股骨近端唯一能触诊到的部位,因为对髋关节侧方区域的触诊非常重要。它是很多骨盆小肌肉的附着点,延长了起源于臀小肌的作用力力臂。治疗师也可以通过大转子来明确股骨的几何构造。

治疗师若能在脑海中清晰地描绘出这个区域,对定位会很有帮助。如果很难确定大转子的位置,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进行定位:

  • 大转子约位于骶骨尖端水平,可以大约在S5臀沟起点水平找到。

  • 可以在髂嵴一个手掌宽的部位找到。

治疗师的手平放于骨盆侧方,直接触诊大而圆的骨性硬实结构。

骶骨

骶骨下尖端位于臀沟起始部,向上延伸约一手掌宽的距离。如上所述,骶骨的宽度要比普遍认为的或在骨骼肌肉模型中看到的要宽。

单手或双手的数个手指与身体长轴垂直放置于骶骨区域,位于臀沟上方数横指处。

横向触诊骶骨,可感受到一个平坦、不规则的结构。评估质地时直接按压骶骨常感觉很坚硬。由外而内横向触诊,直至指腹滑向前方。

质地评估时会感受到柔软、有弹性的阻力,这就是骶骨的边缘,向上和向下触摸就是其全长。在下方触诊骶骨时可以触诊骶骨的下外侧角。

坐骨结节

坐骨结节是用于定位的另一个重要的结构,它是韧带(骶结节韧带)及肌肉(绳肌)的重要附着点。

治疗师使用捏握方法(拇指内侧),沿着臀褶向内触诊直到拇指感受到代表坐骨结节的坚硬抵抗力。坐骨结节非常宽,现在我们触及其尖端即可。

局部触诊

髂嵴是触诊骨盆时常用的定位标志。在确定腰部结构所在水平时,治疗师从这里开始,找到髂后上棘,通过对比来明确左右手位置所处水平是否等高,骨盆是否倾斜。

髂后上棘是骨盆定位最常用的结构。准确地触诊髂后上棘是确保相关组织定位准确的基本前提。通过触诊来判断障碍平面时常采用直立位。作为骶髂关节疾病诊断程序的一部分,在评价站立屈曲试验时必须准确地触诊定位髂后上棘。此外,骶骨的准确触诊也基于髂后上棘。

定位两侧骼后上棘是明确区分椎与腰椎棘突的第一步。

髂骨—髂嵴

髂嵴已在快速定位时被定位,现在需要准确触诊其上缘。

一旦触及髂嵴,触诊方式可改为垂直方向。将手置于髂嵴上方,指腹对着髂嵴与之形成一定夹角,向下推压。

髂骨—髂后上棘

在此之前,我们应先澄清一种常见的误解。治疗师常常将髂后上棘认为是“腰窝处”,后骨盆皮肤的凹痕。显然,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双侧髂后上棘并不在这些凹陷处的水平上,而在这些凹痕的下外侧平均约2cm的位置。这些经常被误认的“腰窝处”应是臀部和腰部筋膜与深层组织的连接处。

触诊髂嵴需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内触诊。触诊方向逐渐转为向下直到触及髂后上棘最下缘。

必要时做标记。

骶骨—S2棘突

治疗师可利用两侧骼后上棘间的连线来精确定位S2棘突。从此处开始,可准确定位腰骶关节及其他骶椎棘突。

为了准确辨识结构,需先使用拇指对双侧髂后上棘进行定位。S2棘突位于双侧髂后上棘连线的中点,该棘突体积较大,触诊时表现为在骶骨表面清晰地触及不平整的区域。

骶骨—骶正中嵴

骶骨背面有三条不同的骨嵴,它们是骶骨棘突和关节突的退化结构。骶骨背面的大多数结构都被韧带结构紧密覆盖着,仅有骶骨正中嵴可被明确地触及。棘突在触诊时仅表现为一个结节。其形状有较多变异:

  • S1棘突的形状个体差异很大。触诊时可为S2上方明显或轻微的凸起,也可能完全不能触及。即便如此,S1棘突在接下来的触诊中仍有重要作用。首先,骶髂关节会在这个水平向上小范围延伸;其次,腰椎的触诊需以此为起始点。

  • S5通常没有棘突。原始S5双侧椎板在后方不连接,因此没有形成类似棘突的结构。

S2棘突可利用双侧骼后上棘连线进行精确定位。接下来的触诊应小范围、环形地移动,最好使用示指或中指指腹,从S2直接向上、向下移动触诊:

  • S1:触诊的手指指尖向上。若能触及S1棘突,上方邻近的位置就可触及L5 棘突。

  • S3,S4:触诊地手指指尖向下。沿着骶正中嵴触及的凸起形状也因人而异。其中一种表现是仅触及一块较大的组织结构。接下来也可精确定位S5水平。

骶骨—骶管裂孔

治疗师手指沿着骶正中嵴触诊凸起处,会触及几个不规则的凸起。当抵达S5水平时,触诊感觉会发生变化,此时,可触及一片小且平坦的区域。

推荐使用中指指腹。指尖朝下,从S4向下滑动至一小片平坦的区域。当触及骶管裂孔及其被覆膜性组织,提示抵达S5水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