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旧连着乡愁

 lxng2002 2020-12-18

          新乡市十中  李星

初识冯杰先生,还是在四年以前,2016年4月23日第21个世界读书日,冯杰先生受邀担任“全民阅读 书香新乡”阅读推广形象大使,活动结束后在市新华书店他与读者进行了近距离交流。当时我有幸拿到了《说食画》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吃的书,却不是纯粹的吃书,更不是实用菜谱。冯杰先生出生于中国烹饪之乡河南长垣,关于吃方面,先生自言:其七岁时会炸油馍,十七岁时会做鸡蛋捞面,二十七岁相当于灶台助理,三十七岁能独立蒸馍,四十七岁开始夸夸其说食说画说食画。这本书里,作者把自己经历的家乡食文化以画的形式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诗无言外之意,不是好诗;书若无牵动人心之处,难称好书。这本书使我想起在乡下度过的一个个晨昏,想起弥漫在岁月深处的炊烟,想起老家炊烟熏黑的厨房,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仔细想想,小时候在农村是没有零食可吃的,把八成熟的黄豆连秧拔起,扎成一把放在火堆里烤焦后,一人揪下一把,就着滋滋的余热塞进嘴里,咀嚼出满口的黄豆清香,最后看着同伴们满嘴角的烟灰哈哈大笑。乡下的童年,真的很快乐,现在是怎么也嚼不出那个味来了。

“世上有一个咸菜规律,穷人家每一个孩子的童年,都有一部分是在咸菜缸里浸泡”。小时候,咸菜一直是美味,腌咸菜也是个技术活,配比不对或者条件不够,是腌不出来的。至今记得奶奶腌的萝卜条,那真是世间美味,切成小手指粗的萝卜条,虽经腌制,依旧油绿绿、脆生生,特别是那些连着萝卜皮的,吃到嘴里清脆爽口,一口气能就下一个大馒头。虽然多年没有再吃到过了,直到现在我还是很怀念腌菜那刺鼻的酸辣味。那味道里,有童年,有故乡。

 《说食画》这本书里,作者写的是记忆里的亲情,文化残存的余脉。这本书另一个让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那九十多幅配图,这些图画画面形象简单,却趣味盎然有世相细节,味蕾记忆,有亲情人事,童言妙语。河南传统饮食的长河里,流淌过无数的味道,随着时代的变迁,有的却渐渐沉入河底,消失不见了,如今在冯杰的笔下再次体味,总不免让人思绪万千。品读此书,在字里行间渗透出清新雅致的亲情、滋味,作为河南人总能从中找到许多舌尖美味和儿时记忆。除了怀旧,作者还不忘的一点是与“食”俱进,冯杰在《簸箕柳》一文中,映射到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种种怪状,城区的盲目扩张,小区媚外的名字,“爱丽香舍”“维多利亚”等,远远不如二大爷来得干脆,“这名字真他娘绕口。还不如叫簸箕柳区直截了当”。二大爷怅然的是“当年,这楼下都是一池一池的鱼,一坑一坑的藕”。如今,鱼不见了,藕不见了。城市扩张之患,如人“染上荆芥之好,百吃不厌,走火入魔”。如今,奔走在城市里的你我,也许只有脑海里还有故乡的模样。冯杰说到荆芥,“它多有一种怪味,一般人承受不了。就像政府官员听到批评一样”。朴实的文字里弥漫着辛辣的味道,让读者在共鸣中品味出言外之意。他提供了一种露珠藏海的生活态度和一种别开生面的阅读快感,读完掩卷,方知还是充满世俗情怀、弥漫人间悲悯的一部“烹饪家书”。 

    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冯杰是一个拥有幸福感的作家,他在写《说食画》时心中一定有一方自己的田园。童年美食,蕴含着自己不舍的深情,一路播撒,纸上留香。感谢作家让我们回味了乡土的味道和正在消失的民间美食文化,这是在繁华的都市里一次不可多得的怀旧,让我们永远记住脑海中那些舌尖上的味道,记住乡愁。

 ( 新乡市十中,李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