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城:饮食记忆】豆闷闷

 锦溪苑 2020-12-18

豆闷闷的故事

窦林德

      前些年过大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蒸些叫做豆闷闷的食品。豆闷闷,是我们家乡的口语,也就是城里人说的豆馍或豆包。曾经有一部电视剧叫《别不把豆包当干粮》,内容虽然不用来反映当地的豆包,但人们观看了这部剧后,还是对豆包这个食品的内涵有了一个更为宽泛的认识。

      说起家乡这个俗称为的豆闷闷的做法,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大都选用“金皇后”那种又黄又白玉米,用石碾磨人工加工成细玉米面,通过火后当地人称之为的“启面”,也叫发酵,然后放些碱面解酸便开始揉和,之前选用些当地种的大红豆、豇豆、柿饼、柿皮等,煮制成豆闷闷馅。我记得母亲在那时就是这样做的。过去农村由于粮食缺乏,尤其是小麦,一年分配下来人均才十多斤,吃白面的机会甚少,只有等到过年的初一这一天才有机会吃到。从初二便开始吃着由黄白玉米面蒸制的豆闷闷,有时在小时候过年时还常吃用红白萝卜,粉条,豆芽做成的莱馅闷闷,以及小米面点心,小米面煎饼等,这些都算是当时过年所备下的好吃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家乡和城里一样,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乡村的物资生活水平也随之有了很高的提升。然而,豆闷闷这种富有浓浓的乡土味食品仍然还在乡村大地传承着。

      如今,在城镇小吃城市场都会常见到有制作经销的,家家户户的饭桌上时不时的都会见到豆闷闷。不过如今的豆闷闷再也不是用玉米面蒸制的,已由小麦面所替代。

      其实,早些年用玉米面蒸制的豆闷闷还是很好吃的,从口感上讲,甜甜的黄白玉米面,再配上由柿饼、柿皮做成的豆沙馅,那种淳朴香甜是一种诱人的食品。尤其是伴有妈妈做的豆闷闷的味道,更是让人虽记忆犹新,却再也找不回来的人间美味!

窦林德  网名逗逗先生。泽州人,锦溪社友。爱好文学,擅长诗歌、散文创作。作品多发表于各类报刊及多媒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