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型小说:请客

 冬天惠铃 2020-12-20

作者:许元山

白好新是回老家时知道有老乡在城里开饭店的。那是一个盛夏的午后,烈日烘烤的空中象蒸笼一般燥热。村里有一位老妇出殡,老人们都站在十字路口等待观看送葬的队伍。他陪护老母亲在大门前乘凉,人群中的一位大叔过来和他说话,得知他的儿子已在城里成家,买了楼房,还开了一家饭店。

回城后,白好新一直想去这家饭店看看,他觉得有老乡在城里当老板是一件脸上增光的事,他的村在市县的边界,人多地少,观念落后,是周边有名的穷村,到现在一直人们都认为和在外边工作的打交道沾光是天经地义的事。村民早年在大集体时普遍用自留地种植大葱和线麻,在周边小有名气,分地以后又有不少户轧过面条、磨过豆腐,但都没有坚持下来,直到兴起打工,青壮年男劳力都外出谋生,才逐渐走上温饱的路子。白好新是文革后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中专生,当过县直部门的一把手,很有老乡情节,他打算利用自己的人脉,帮助老乡扩大客源,干成名店,好带动村里更多的人学做生意,多出老板,快快富裕。为此,他几次利用下午接孙子放学的机会绕道去找这家饭店,却都见铁将军把门。一打听邻居才知道这是家夜店,白天不营业,晚上通宵开。白好新寻思:小小县城还会有一宿不睡觉的客户群体?真是奇怪!

终于,在一天晚饭后散步时遇到饭店正在营业,恰好老板也在店里,正在大厅里和一伙光着膀子的年轻人喝酒。白好新一看这是一个三十左右的小伙子,比自己儿子的年龄还小,不大的眼睛里透露着几分精明。双方先自报姓名,一叙都了解对方老一辈人,论辈份还是兄弟相称,便拉近了感情距离。白好新说:“老弟,咱村在县城的不少,有聚会的习惯,最好有机会请大伙在这里聚聚。一来认识一下你的饭店,扩大宣传,拉拉客户。二来图个实惠,互利共赢。我先安排请客。不知道你有什么想法?”

惠京营说:“哥,我早有此意,只是咱村在城里的我认识不多,迟请为歉。这样吧,你联系我来请。”

白好新说:“这怎么能行,这次一定由我来做东。”

惠京营说:“也好,你出酒我出菜合伙请,就这么办吧。”

随后白好新跟着惠京营参观了店里的房间和装修风格,又拉了一会儿家常,暂且告退。白好新对惠京营的初次印象是:这小伙不亏是做生意的,嘴巴甜,一口一个哥的叫着,让人听了心里舒服。

到了周末,正好避开禁酒日,早饭刚过白好新开始张罗晚上请客。他首先给惠京营打电话,落实房间。一连拨了几次,都是“暂时无人接听,请稍后再拨”的定制声音,他想可能是电话没在身边也许是设到了静音,再说现在的老板都有两部手机,一部生意用,一部是生活用,可能这个号码是生活用的,不用时时开机。这样饭店定不准,没法早通知,客人就不好聚全了。

一直到了下午,惠京营才打来电话说:“哥,刚睡醒,有何吩咐?”

白好新说:“本想今晚请老乡,但这下通知有些晚了,晚上请还能行吗?”

“行,哥,我这就备菜。”

白好新赶快一一联系,又怕老乡不认识惠京营拒来,就说是自己请客。

下午五点刚过,白好新就驮一箱白酒早早来到房间等候。六点后等人员陆续到齐,寒暄一番,便按辈分和年龄排座,正式开席。共安排了十个菜,素多荤少,喝的是当地十年前产的京福酒。老乡相聚分外亲切,不在乎吃喝,只图联络感情。大家先谈家人的身体、工作、生活情况,再叹岁月无情,一晃青春不再,膝下添丁,成为父辈、祖辈,后叙邻里街坊奇闻轶事,畅所欲言,极为尽兴。等酒足饭饱告退之时,又连连感谢二位主办的好意,夸奖惠京营有出息,小小年纪就当老板,是村里的骄傲,以后需要在外待客一定前来,云云。

送客回房,白好新望着地板上老乡们拎来的酒,心下很是不忍,刚才让他们统统带回,却都坚辞不就,粗略计算,这些酒时价要上两千了。本该谁做东谁花钱,却成了集资聚会,什么时候请客成了暴利产业?实在是违背了他的初衷,可叹世风变幻,让人琢磨不透。临走白好新对惠京营说:“老弟,酒存在这里!你需要时喝也无妨。”

惠京营说:“行,哥,就当你请客时的接待用酒。”

过了几天,白好新有一饭局需要安排,给惠京营打电话过去,回答今天客满明天晚上吧。等第二天白好新去了,看到饭店的牌子已经摘除,屋内两个陌生男人正在大厅里签定租房合同,一问方知,昨天房租到期,已经收拾干净走人了,还说饭店是给高利贷公司干讨债队的几个人合伙开的。白好新愕然,再给惠京营打电话过去,停机!

【作者简介】许元山,山东省齐河县人。曾在本县国有企业、党政部门工作,爱好文学,发表过通讯、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