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文志|邓云乡:史学家柯昌泗

 老鄧子 2020-12-22

说到柯昌泗的名字,现在知道的人大概不多了,但他当年的确是一位饱学之士、历史专家。台静农先生在《辅仁大学创校点滴》中说:史学世家柯昌泗先生在史学系任“历史地理”,这不是当时各大学普通开的课,因为研究这门学问的人太少的关系。燕舲记闻浩博,天资极高,不仅精于“历史地理”,于商周铜器亦有研究,拓片收藏也多。但此君喜欢作官,入辅大以前在山东作过道尹,后来又参加察哈尔省政府作教育厅长。

  柯昌泗先生字燕舲,台先生此记十分简明扼要,十分尊重、肯定其博学,却又十分遗憾其官瘾过大。真可以说是春秋之笔了。

  我和柯先生认识是在五十年前,当时他在日伪师范大学当史学教授,家住西城沟沿广宁伯街西口路北高台阶大门中。我去过多次。先生对学生十分客气,十分健谈,一点架子也没有。记得第一次见面说到我籍贯时,他马上便说:“你们灵邱不错,有两通魏碑,在角山寺……”接着具体介绍了这两通碑的情况,真可以说是如数家珍了。可惜我当时年幼无知,对于北魏历史,金石碑帖知识太欠缺了,柯先生这一席话,几乎是对牛弹琴了。直到后来我读了《北史》、《魏书》,才想到柯先生的渊博,真想再和先生谈谈,可是已晚了……真是无可奈何,而且柯先生不只一次和我谈到灵邱魏碑的事,直到四九年春天在天津中街重见时,老先生还又兴奋地谈起灵邱魏碑的事。

  先生为什么这样津津乐道魏碑呢?这种金石家、史学家的学术爱好,一般人是难以理解的。不妨引一段柯先生写给陈援庵先生的信,以想象这些前辈学人的学术友谊。函云:援老函丈:旧都祗役,得谒门墙,私悰至慰。国庆后匆匆返任,未获再为走辞,歉怅无似……

  前所遣打碑人已归自云冈,据言题字之石有四五处,皆在半岩,秋寒风劲,架拓难施。兹先将蠕蠕国《可敦造像记》一石拓竣,谨即驿呈清鉴。已嘱此工驰往蔚州,椎拓辽金国书幢碣,拓成当再奉寄。惟闻此等幢碣有数十种之多,倘荷平市各大学图书馆鸠资佽助纸墨,俾得尽量多拓,必能补捃古、艺风所未赅者,前己略为视缕,伏乞长者赐以倡率为叩。专此顺请道安惟照不庄。后学柯昌泗谨肃。十月十二日。辅大诸同仁乞便中代候。

  这是一九三六年柯任察哈尔省教育厅长时写的信,信中所说代陈援庵先生派人去大同云冈、蔚县等地拓碑的事,当时察哈尔省会在张家口,离大同、蔚县及我的家乡灵邱等地都不远,看来他在教育厅长任上,对这些地方古迹文物,是作了一番调查的。值得拓的北魏、辽、金碑碣经幢等物很多,有文献学术价值,而且不少是前人所未见者。所以他写信建议援庵先生倡导当时北平各大学出钱,把这些石刻都拓下来。因为拓这些古物有时是很费钱费劲的事,不少石刻都在偏僻的山中,访求困难,即使访到,有的摩岩石刻,或在峭壁上,或在石洞顶,几丈高,需要搭架子才能拓到,架子工、拓工都要专门手艺人。读清人黄小松的《嵩洛访碑记》,就知道这项工作是十分艰苦、费工费钱的。当时北平各大学,北大、清华、燕大等校,都经费充足,有力量办这样的事。所以他既为援庵先生拓了一些,又寄希望于援庵先生,希望大规模去拓。此信亦足以看出柯昌泗先生于作官之余,对历史金石学术兴趣之浓厚了。可惜的是,他学问好,学术兴趣极为浓厚,在当时不少大学都当过教授,却对著述十分懒,没有著述流传下来,真是遗憾了。至于台先生说他“喜欢作官”,恐怕还另有原因,就是他家的开销似乎很大,而且他有嗜好——当时对一些吸鸦片烟的老先生照例这样称呼——作教授当时三百多元,一般消费、养家买书请客坐包月车等等,这些自然很富裕了。但如摆官谱、玩古董、摆烟灯,那恐怕就不够了。近五十年前的沦陷时期,老先生还跑到徐州作秘书长,胜利前夕,又回到北京,后来到天津周家去作私人秘书。

  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历史地理专家,在混乱的时代中,就这样没没以终了。

  十多年前,有人托我整理孙墨佛的《书源》原稿,有一册民国廿四年商务印书馆印的序,共十篇,第一篇是先生父亲柯凤老的,最后一篇是先生的。再有《陈垣往来书信集》,收有柯凤老六封信,昌泗先生三封信。再有十年前陈兼于丈面告:《旧都文物略》中,民国二十六年北平市长秦德纯的序言,是昌泗先生任秘书长时所拟,写也是他写的。我所见到的柯昌泗先生身后文字,只有这点,比起他尊人柯凤老的《新元史》,那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柯凤老二十年代初,写给陈援庵先生信云:远庵仁兄先生左右:……小儿昌泗大学文科毕业,思觅一教席以维生计。左右学界宿望,乞为之嘘祜。现届放暑假,以后更易教员,敬希留意为荷。此请著安。弟柯劭忞拜。十六日。

  又一函云:

  示悉。小儿系文科大学毕业生,国文、经学、史学均能勉强胜任,乞费心埏埴为荷。日内即令其上谒,面聆教诲也。此复,即请远庵仁兄大人箸安。弟忞顿首,廿七日。

  从信中可见昌泗先生最早到辅仁大学讲“历史地理”,是柯凤老写信向援庵先生介绍的。不过二信都无纪年,因而不知是那一年的信。按援庵先生民二当选众议员定居北京,民十年末任教育部次长,民十五年始任辅大副校长,柯凤老自民三先任清史馆代理馆长,后任馆长。这信自是在馆长任上写的。但那一年却不清楚。不过不是昌泗先生京师大学堂初毕业时的求职信,而是他作徐世昌大总统府秘书后赋闲时的求职信。因当年他最爱吹嘘他京师大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就到总统府作秘书的往事,谈起来眉飞色舞,而对在辅仁教书的事却很少提到,这总还是当年旧知识分子“学而优则仕”的余毒在作祟吧。其尊人柯凤老是徐世昌翰林同年,晚年关系最好,为徐主持的晚晴诗社社友,徐写诗常常就正于柯。徐作大总统时,昌泗先生正毕业,老同年长子,又是饱学英才,自然很快延揽入幕府了。昌泗先生对之有知遇之感,所以津津乐道,官瘾亦从此始矣。

  昌泗先生在旧时政界、教育界、学术界交游甚广,不少学人都佩服他的博学,却又惋惜他没有著作,瞿蜕之给徐一士《一士类稿》写的序言中,还特别提到他说:

  以我所知,留滞诸友之中,胶西柯燕舲君,于正史、稗史各人物亦均能如数家珍,乃至金石、图录、载籍、流略、推步、占象、州郡、山川种种难于记忆之事皆罗于胸中。尤熟于历代之特殊制度,凡是别人认为佶屈聱牙不能句读的典章文物,都能疏通证明如指诸掌。与徐君可谓一时二妙,惟柯君不屑于著述为可惜耳。

  柯昌泗是柯劭忞长子,劭忞二子名柯昌济,也是金石专家,在北京图书馆工作,名气没有昌泗先生大,但学问更专,与商承祚、容庚、唐兰等位齐名,是罗振玉、王国维等古文字大师的继武者。至于台静农先生说的“史学世家”,那自是指柯劭忞。柯劭忞,字凤荪,旧时学术界习惯称柯凤老,是近代北方极著名的史学家。山东胶县人,七岁就会咏诗,有“燕子不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香”之句,人目之为神童。光绪十二年进士,入翰林。光绪三十二年,赴日本考察学务。其所著《新元史》,成就极大,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授于博士学位。审查者是当时日本史学名宿东京帝大教授箭内亘博士。徐世昌作大总统,明令将《新元史》列为正史。辛亥后,清史馆成立,柯继赵尔巽为清史馆馆长。日本设东方文化事业总委员会,聘柯为委员长。

  直到民国廿二年才去世,享寿八十四岁。在三十年代初,几乎成为史学界的泰斗了。

  柯凤老夫人是吴汝纶氏女儿。吴是桐城派古文的最后继承人,保定莲池书院的山长,对北方学术影响甚大。其侄女吴芝瑛,是小万柳堂主人廉南湖夫人,又是鉴湖女侠秋瑾至友,在本世纪初是有名的才女,名气甚大。柯老夫人名吴芝芳。柯凤老小儿子名柯昌汶,娶的是曲阜衍圣公孔德成氏姐姐孔德懋女士,著有《孔府内宅轶事》一书,书中还提到结婚迎亲时,柯凤老因病不能去曲阜,由柯昌泗先生代替家长陪同幼弟来迎亲的。这是整整六十年前的旧事了。当时昌泗先生正在辅仁任教,而柯凤老也就是在这一年作古的。

  按中华书局近日出版考古学专刊丙种第四号《语石语石异同评》一书,叶昌炽撰、柯昌泗评。是柯燕舲先生一部重要著作,足见先生学识功力。通识清样后附记。云乡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