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过年教子:民俗里面有乾坤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勤劳勇敢的先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灿烂的文化。过年习俗就是这些灿烂文化中的一部分。在我们热热闹闹团团圆圆过大年的同时,如何让孩子在这些民俗里面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还别说,这过年教子,民俗里面可是蕴含着大乾坤呢!

祭先祖:血浓于水      

腊月二十九,带着儿子去祭祖。丹江流域的祭祖活动大都是在年前举行的。腊月二十九下午,李老师带着鞭炮和火纸,领着儿子去祭祖。

来到祖坟地,先制作纸钱。李老师拿出一张百元大钞,放在火纸上面,用手轻轻地拍。儿子站在旁边,奇怪地问:“爸爸,你为何要用钱在这纸上面拍呢?”李老师说:“用钱一拍,这纸就变成‘钱’了。”儿子看了看李老师手中的火纸,说:“这还是纸呀!”

这个问题可把李老师难住了。按照祖宗传下来的说法,用真钱在火纸上面拍过,火纸就变成了纸钱。然后,在坟前焚烧,送给先祖。先祖就能够在另外一个世界里收到子孙们送来的“孝敬钱”。他们可以用这些“钱”去那边儿的集市上买年货,过大年。如果不把火纸变成纸钱,烧得再多,那也是没有用的。可是,这是封建迷信,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儿。如果把这些思想告诉给年幼的儿子,那么,儿子那纯洁得像雪花儿一样的心灵一定会印上唯心主义的脚印。李老师想了想,便给儿子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不仅绕开了封建迷信,而且让儿子明白了自己与先祖之间有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从前,有一位商人造了很多纸。可是,由于质量太差,一张也卖不出去。他在自己的身边堆了很多劣质纸,然后点火自焚。后来,他被人救出来,昏迷了三天三夜,醒了。为了把自己的劣质纸卖出去,他编了一个谎言,说自己之所以能够活过来,是因为用自己焚烧的纸钱给那边的官府送了礼,官府才把他放了回来。众人听了,都来买他的劣质纸,给已故的亲人焚烧。于是,他的劣质纸张很快就卖完了。就这样,焚烧纸钱的风俗便一代代地传了下来。

儿子听了,马上问:“人们为什么要相信那个骗子的话?”李老师说:“一是同情。每个人买几张劣质纸,穷不了。但是,可以救那个商人,让他不至于再自杀。二是亲情。为了亲情,大家明知他在说谎,可是,还是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因为,死的人一去不返,谁也无法知道人死后真正是个啥样子。后来,焚烧纸钱就成了怀念已故亲人的一种方式。”

纸钱燃着了。鞭炮点响了。儿子虔诚地在先祖的坟前磕了三个响头儿。他站起来,对李老师说:“爸爸,我明白了。原来,这纸钱里蕴含着一种血浓于水的真情,要不,怎会有‘捷报飞来当纸钱’的诗句呢”!李老师抚摸着儿子的头,感动地说:“儿子,你长大了!”

点评:祭祖是过年的重要民俗之一,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都有这样的风俗。虽然祭祖的时间、地点和形式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祭祖活动都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那么,如何让孩子绕开这些灰色的阴影?李老师的做法可谓是棋高一着。他不仅让孩子明白了祭祖的目的是为了纪念,缅怀,祝福,而且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到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拜大年:学会感恩

大年过后上班,办公室的小张、小李、小杜三位母亲在一起谈起拜大年和孩子压岁钱的事儿。三个人,三种方法,三种不同的结果。

小张的儿子5岁,上幼儿园,已经对钱产生了一种朦朦胧胧的认识。大年初一的早晨,小张与儿子就压岁钱问题打成了一条君子协议:凡是50元以上的压岁钱,立即上交给小张,以免丢失。50元以下的钱,归儿子自己支配。儿子同意了。爸爸给的压岁钱,儿子交给了小张;爷爷奶奶给的压岁钱,儿子也交给了小张……,一天下来,小张的钱夹鼓了,而儿子一个子也没有拿到。大年初二,儿子到干爹家拜年。干爹一下子掏出了5张百元大钞。谁知,儿子一下子急得哭了起来,搞得小张难看极了。

小李的女儿13岁,读初一。小李对于女儿的压岁钱从来不过问。可是,她发现过年那一段时间里,女儿忽然变化了许多。先是买了一个3G手机,拿回家,幸福得不得了。小李觉得,女儿有一个手机,也不是什么坏事儿,没有管她。接着,女儿开始与几个“小富姐”一起到网吧上网,到“百度”唱歌,小李把女儿叫回家,严肃地批评了女儿。可是,时隔不久的一天晚上,女儿竟然与几位同学在酒吧喝酒,喝得鼎铭大醉。小李讲道这里,眼圈儿都红了。她说:“这些都是拜年惹的祸。要是不拜年,就没有压岁钱;要是没有压岁钱,女儿就不会变成这样呀”!

小杜听了两位姐妹的诉说,笑了笑,说:“我到没有觉得拜大年的风俗有什么不好,我的儿子在拜大年中学会了理财,学会了感恩”。小张与小李都睁大了眼,看着小杜。小杜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小杜没有没收儿子的压岁钱,但是,也没有让儿子随意乱花,而是指导儿子把压岁钱存到一张卡上,作为儿子的爱心基金。在特殊情况下,可以自由支配。前段日子,儿子班级里一位同学患了白血病,大家为同学捐款,一般都是十块二十,儿子从自己的卡中取了100元,捐给了那位同学;爷爷骑老年车接送儿子上学。儿子看爷爷的手冻烂了,就悄悄地用自己的爱心卡为爷爷买了一双皮手套,搞得爷爷见人就说,这手套可是俺孙子给俺买的!

点评:拜大年是过年的重要风俗之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大人们给孩子的压岁钱已经不是过去的三毛五毛,一块两块,动辄就是百元大钞。压岁钱多了,本来是好事儿。但是,他带给家长的不是欢乐,而是无尽的烦恼。在小张、小李、小杜三位母亲中,小杜的做法无疑是值得大家借鉴的。

闹花灯:放飞梦想

三十的烟火,十五的灯。正月十五花月夜,家家户户亮红灯。丹江流域有放孔明灯的习俗。这些习俗可是小孩子们最喜爱的。这不,做生意的赵老板十五中午一吃过饭,就与上小学的儿子赵小明一起忙碌开了。

儿子问:“爸爸,为什么叫孔明灯呢”?赵老板说:“因为这是三国时候的诸葛孔明发明的。诸葛亮当年被司马懿困于平阳,出不去。为了搬救兵,他就发明了这种孔明灯,解了平阳之围”。儿子又问:“那为什么孔明灯会飞呢”?赵老板说:“因为孔明灯的开口朝下,热空气出不去,所以就飞起来了”。儿子又问:“那为什么要放孔明灯”?赵老板说:“这是咱们丹江流域的习俗,可以祈福,祝愿,放飞梦想”!儿子说:“那我可不可以把自己的愿望写到这灯笼上”?赵老板说:“当然可以呀”!

夜晚,山村里万灯齐放。赵老板与儿子开始放孔明灯。那只写有“小科学家赵小明”的孔明灯,冉冉升上了天空。赵小明望着那只载着自己梦想的灯笼越飞越高,开心地笑了。

点评:正月十五闹花灯是过年的重要习俗之一。赵老板在“闹”中既让儿子学了知识,长了见识,有树立了儿子的远大理想,可谓是“一箭三雕”呀。

俗话说得好,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虽然各地过年的习俗不同,但是,作为家长,只要能够在习俗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因势利导,就一定能够取得显著的教育效果。(刊发于2012年1期,图片摘自网络)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