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丹淅流域高峰论坛论文展播】从四神泉看鸟夷、三苗、巴人、楚族 等多种文明在淅川的交汇

 田野文学馆 2020-12-22
编者按:本文系吴锐老师向中国-淅川丹淅流域早期文明学术高峰论坛提交的论文,欢迎读者关注。编者声明:本文著作权归吴锐老师所有,侵权必究!

【作者简介】吴 锐,男,土家族,1967年12月生,籍贯湖北巴东。1994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2006年起任研究员。曾任台湾佛光大学客座教授,韩国国立庆尚大学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上古史、中国思想史。主要成果:代表作是专著《中国上古的帝系构造》、《中国思想的起源》和汇编著作《古史考》九卷。

淅川县领导高瞻远瞩,举办淅川文化论坛。丹江流域关于黄帝、尧、舜、夏、商、周、三苗、巴、楚的神话传说,如此集中,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淅川县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很多方面还没有挖掘出来,潜力巨大。本文仅仅谈一些受到忽视的课题。

一、上帝四条“神泉”之弱水即淅水(淅川)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编纂的,还保存了较早的材料。《淮南子·地形》提出天地间有九山六水,黄河、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为六水。又说上帝有四条“神泉”,即河水、赤水、弱水、洋水,其中弱水在赤水之东,经流沙汇入南海。它是这样说的:

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薮,风有八等,水有六品 。……何谓六水?曰河水、赤水、辽水、黑水、江水、淮水。……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绝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河水即黄河,洋水,即漾水,也就是汉水。赤水即丹江,字面意思都一致。丹江,古书叫粉青江。晋代葛洪(283-363)《抱朴子》里面讲,丹江里有一种丹鱼,割开丹鱼的血,涂在脚上,人就可以在水上步行。讲得神乎其神,和武侠小说差不多,原因就是生活在丹江流域的三苗、巴人奉丹江为圣水。

由于记载古代地理最有名的古书是《尚书·禹贡》,其中也记载了弱水,一般认为在甘肃张掖,即发源于南部的祁连山,往北流,现在叫黑水河。《淮南子》记载的这条弱水有丹江和汉水为坐标,那么弱水有可能是淅水。淅水即淅川,古书称为均水,又名鹳河、汤河、老鹳河,是丹江的支流。它发源于河南省西南部栾川县熊耳山南沟北麓,流经栾川县、卢氏县、西峡县,从淅川县汇入丹江口水库。淅川流域古文化发达,淅川县城南丹江河畔的下王岗村,是著名的仰韶文化遗址。

古人一看见流沙就联想到敦煌,其实河沙也会流动,还会形成沙洲。南海,似乎应该指丹江和汉水交汇处。《诗经》有“至于南海“之句。《左传·僖公四年》载本年(公元前656年)齐国攻打楚国,楚国反问齐军:“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这是著名的典故。齐国的首都是临淄(今山东淄博市),占据山东半岛大片土地,称得上“处北海”;楚国的首都是郢(传统上认为在今湖北荆州市,石泉学派主张在今湖北宜城),占据汉水大片土地,称得上“南海”。

图一  丹水与淅水

丹江、淅水虽然不是特别大的河流,可是山不在高、水不在深,它们名列上帝的神泉,必然是发祥于丹江的民族夸耀他们的身世而形成的神话,生活在丹江流域的巴人理所当然尊丹江为圣水。康熙《淅川县志》和咸丰《淅川厅志》记载,在县城的东北方向有地名“神泉”,世代相传是十二龙神住的地方。

二、淅川县是鸟夷、三苗、巴人、楚族等多种文明的交汇处

丹江是尧、舜、禹伐三苗的战场。

三苗是发祥于汉水流域的古老苗族,尧、舜、禹都曾讨伐三苗,古书记载很多。此处省略。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传统说法是苍梧在今广西的梧州,九疑、零陵在今湖南,钱穆先生则指出都在汉水流域,极为有见。钱先生认为《史记》之“苍梧”就是苍野。《左传·哀公四年》:“楚右师军于苍野”,杜预注:“苍野在上洛县。”《水经注》:“丹水自苍野,东历菟和山。”钱先生推测苍梧之野亦可称苍野,相其地望,当在今陕西商县东南,菟和山西境。这是很有可能的。苍梧最初应该是今陕西省东南丹江流域之地名,随着秦朝的扩张,地名搬家。里耶秦简之苍梧,主体已经在今湖南省。

清末革命党将种族主义与进化论结合,强化了黄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观念,即黄种虽然比不上白种,但比棕种、黑种强得多。四万万皇汉民族的高贵祖先黄帝从西亚的巴比伦来到中国,消灭支那本部土著——黑种苗族,也是符合进化论的,不算种族灭绝。因为《国语·楚语下》有这样一句话:三苗复九黎之德,革命党认为三苗就是苗族,是九黎的后代,黎”有黑色的意思,因此苗族就是黑种。康有为(1858-1927)在《大同书》还提出改良人种的方案,那就是一方面奖励优等民族与劣等民族杂交,同时采取“沙汰之法”,用药物将黑人绝种,防止繁衍。等到棕种、黑种淘汰得差不多,黄种也进化为白种,世界就进入大同了。这是后话。

为什么说尧舜是属于鸟夷族系呢?因为尧 的儿子叫“丹朱”,即丹水之朱,古本《竹书纪年》云:“放帝丹朱于丹水”。《汉书·律历志》云:“尧让天下于虞,使子朱处丹渊为诸侯。”虞就是舜。丹水、丹渊,我认为即巴人的发祥地丹江,在《山海经》里叫赤水。

《尚书大传》相传是今文《尚书》学西汉伏生一派的作品,东汉郑玄曾为之作注,注驩兜”作“鴅吺”,郑季宣残碑亦云:“虞放鴅□”,这里的鴅□”必然指丹朱,《古本竹书纪年》云:“放帝丹朱于丹水”。“朱”又作“鴸”。《山海经·南山经》:“有鸟焉,其状如鸱,……其名曰鴸。”“朱”又叫“讙朱”,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讙朱”作“鴅鴸”。从丹朱”可写作“鴅鴸”,也说明是崇拜鸟的鸟夷族。那么,丹朱的父亲尧也应当是鸟夷族。古人把尧作为好人的代表,把丹朱作为坏人的代表。古代地方志都说丹朱墓在淅川(图二)。尧母的墓相传在河北望都县。

图二 丹朱墓(咸丰《淅川厅志》)

古书艳称唐虞,唐代的开创者是尧,虞代的开创者是舜,在《山海经·大荒南经》作“帝俊”。《国语·鲁语上》:“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商人为鸟夷,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甲骨文之、金文之,均应释为“玄鸟”。学术界普遍主张“玄鸟”是燕子或黑色的鸟,我主张是“天鸟”或“圣鸟”。商人为鸟夷,他们的祖先舜当然也是鸟夷。

商族的祖先契又叫“玄王”(《诗经·商颂·玄鸟》),我认为就是“玄鸟王”的简称。商朝第一代国王,史载汤起于亳,带的地名很多,从山东到陕西都有。历史学没有解决,考古学家争议很大。西亳说、郑亳说,还在论战中。以上洛商为汤亳,是传统说法,从西汉到民国都有人主张,最有名的就是《史记·六国表》。可以看出商族与丹江流域关系之深。饶宗颐先生晚年还从甲骨文找证据,以证明契封于商的地方为上洛商县。

成书于战国(公元前第3世纪前期)的《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其中冀州和扬州之下记载了两处“岛夷”,从版本源流研究,原本应该作“鸟夷”,是以鸟为图腾的庞大部落,并非住在海岛上。大汶口文化和良渚文化大量鸟形器物和纹饰,可以印证冀州鸟夷和扬州鸟夷的存在早到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石兴邦学派对我国东方沿海和东南地区鸟类图像与鸟祖崇拜有卓越研究。从环渤海到黄海、东海之滨以及大片内陆,都是鸟夷的活动范围。冀州的北界并非止于今河北省,而是已经到达今辽宁省。东北亚扶余、高句丽、百济、新罗,以及晚近的满族都有卵生传说,都可以纳入鸟夷文化圈,这样鸟夷文化圈就扩大到中国东部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和朝鲜半岛。商族、秦族建国,奠定了中国版图的框架。中国文化圣人如尧、舜、皋陶、汤,都是鸟夷族。鸟夷族发明的文字书写系统成为沟通东亚的纽带。鸟夷是中国文明的创造者。

仰韶文化最有特色的纹饰是鱼,鸟夷的图腾是鸟,从尧舜往上可追溯到少皞氏、太皞氏。鱼和鸟在丹江相遇了。

关于巴人的发祥地,无论是古代人的研究还是现代人的研究,大多认为在今天的重庆。清末民初杨守敬完成的划时代巨著《历代舆地沿革图》,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研究之大成,其中的《春秋列国图》将春秋时期的巴国都定在今天的重庆,正当嘉陵江入长江口。民国时代的童书业(1908 -1968)、吕思勉(18841957)、顾颉刚(1893-1980)以及当代的石泉(19182005)等少数学者,先后将巴定在汉水。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理图集》八册,决然抛弃师说,重新回到杨守敬的立场,将西周、春秋时期的巴国都定在今天的重庆。这是错误的。

据《山海经·海内南经》,夏朝国王启手下的大臣孟涂是巴地的司法神,住在山上,在丹山西。这是有关巴人的最早文献记载。郭璞注《山海经》:“丹山在丹阳南。”历代认为即今长江三峡中的秭归县或巫山县,这是很大的误解。中国的河流大多向东流,古人将河的南面山的北面称为“阳”,所谓“丹阳”,必然是丹水北面的地名。丹山在丹阳南,必然也在丹江流域。孟涂这类人,即今土家族聚居区尚存的端公(巫师)。巴人发祥于赤水(丹江),与夏族的发祥地渭水流域不太远,故能有此交集。汉水上游有夏族建立的褒国,汉水向南流入江汉平原的地方(今湖北省钟祥县)称“夏口”,汉水下游又称夏水。

丹江是汉水的支流,巴人后来向南之汉水移动是必然的。向南一支迁到湖北西部和湖南西部的,成为土家族的祖先。在当今湖南省和湖北省的西部,设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大荒西经》在《山海经》中特别重要,它记载了著名的昆仑,可能是秦岭。卓越的巴文化研究者吕子方先生认为《山海经》是南方产品。他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所载”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的记载,指出《山海经》是以十万为亿,和中原传统以万万为亿者在记数方法上不同。蒙文通前辈早在1962年指出,《山海经》里〈五藏山经〉所谓的“中”也是包括了古豫、荆二州的西部、南部和整个梁州地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它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来看待。这再次提醒我们,《山海经》是不同于中原的文化系统。

巴人以贩盐得名,以白虎为图腾,道教,希望将来在丹江流域有巴人遗址的确认。

楚人的图腾,有人说是凤有人说是熊。其发祥地也还在争议中。比较早的时候,楚人首都称“丹阳”是肯定的。《史记·屈原列傳“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于丹、淅。《索隐》:“二水名,谓于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是也。汉弘农郡丹水县的故城在今河南淅川县西丹水的北面,这就是楚国最早的“丹阳。钱穆先生《楚辞地名考》开篇引清人宋翔凤的研究,指出楚人始居丹阳,其地在商州之东,南阳之西,当丹水析水入汉之处。与钱穆先生同时,当时尚在北京大学读书的胡厚宣先生发表〈楚民族源于东方考〉,明确指出了楚人从发祥地黄河下游迁徙到丹阳的过程。

淅川县发掘的楚墓极多,这里不必叙述。

三、丹江与黄帝传说
大家都承认黄帝是传说人物,那就不能忽视《山海经》。在《山海经》里,与黄帝有关的地名有以下几个:

1.西陵。黄帝在《山海经》出现十多次,祗有一处讲到“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海内经》)郭璞注引《世本》:“黄帝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累祖,产青阳及昌意。”古人一看到流沙就以为是西北的沙漠,其实在大江大河,沙洲多的是,随着水位的涨落,沙洲的大小也随之变化,给人以流动的感觉。黑水之名有很多,需要参照其他地名解决。《海内西经》记载:“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黑水之山。”这里再次出现流沙、钟山、昆仑之虚、黑水这样配套的地名。

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虚是大丘,所以昆仑之虚也就是其他地方的昆仑之丘。《海内东经》有昆仑虚,与昆仑虚同时出现的还有流沙等地名,昆仑虚应该就是昆仑之虚的简称。

2. 轩辕之丘。《史记·五帝本纪》记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大戴礼记·帝系》记载:“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产青阳及昌意。”《山海经·西山经》记载轩辕之丘是洵水的发源地,洵水是注入黑水的。郭璞注:“黄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号轩辕丘。”

3.丹水。《西山经》记载一座峚山,是丹水的发源地,丹水“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黄帝是食是飨。黄帝又取峚山之玉荣,投之钟山之阳。

4.昆仑之丘。《西山经》记载昆仑之丘“惟帝之下都”,郭璞注,认为“帝”就是黄帝。从昆仑之丘流出四条河:河水、赤水、洋水、黑水。河水是黄河,洋水是汉水(或作“漾水”),没有争议。赤水,我考证是丹水,现在习惯叫丹江,赤和丹的意思都一样。丹江发源于陕西省东南,流经河南省、湖北省。黑水,我考证是褒水,又叫紫金水、黑龙江,在秦岭以南,流经陕西省留坝县,注入汉水。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从《海内北经》也可以看出西王母靠近昆仑虚(“西王母……在昆仑虚北”)《海内南经》记载弱水之上有一种奇特的建木。对照《海内经》,这种建木也与黄帝有关:

南海之内,黑水青水之间,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名曰建木。……太曍爰过,黄帝所为。

考证了赤水、黑水、弱水之后,进而可以推论昆仑的大体方位。昆仑之丘位于赤水之后,黑水之前,又有弱水之渊环饶,必然是秦岭中的某山。祇是秦岭太大,无法具体指实是哪一座山。

 《山海经》的建木,《淮南·地形》:“后稷垄在建木西。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建木是宇宙的柱子,然也是宇宙的中心。正符合各民族以自我中心的习惯。也帝最初是水流域的神人物。

黄帝在丹江食玉,用玉祭祀。丹江流域蓝田县自古以产玉著称。春秋时期,洛阳南部有陆浑戎,把黄帝故事带到荥阳密县(《庄子·徐无鬼》)。至今洛阳嵩县还有个陆浑水库。陆浑县有昆仑、西王母传说(《水经注》),这些传说与黄帝传说又是配套的。

河南省这些年与陕西争夺黄帝,定位在新郑,我们历史所的老所长李学勤多次去站台,其实不得要领,经不起疑古辨伪。河南省最早的传说发生地在丹江段,其次是伊水。新郑是西周末年郑国迁去的,最早的郑国受封于陕西华县,离西周的首都很近,得以干预王室大政。华县密迩丹江,估计是郑国东迁时把丹江流域的黄帝传说带到了新郑,而不是相反。

当北方的鲜卑族挥师南下,以洛阳为首都时,还不会说汉语。洛阳隔丹江太近,黄帝传说很快渗透在鲜卑族文化。北魏有自己人写的史书《魏书》,全书的开端是〈序纪〉:

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纪录焉。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爰历三代,以及秦汉,獯鬻、猃狁、山戎、匈奴之属,累代残暴,作害中州,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

说拓跋氏为黄帝后裔未必可信,但如果如此这样说就是汉化的企图,也不对,因为黄帝未必与汉文化、汉族有关。黄帝是汉族的洋祖先、来自巴比伦,是辛亥革命前革命党根据英国人拉库伯里的泛巴比伦说建构出来的,距今才一百多年。

《魏书》关于昌意、始均的人名都来自《山海经》,《山海经》记载昌意是黄帝的儿子,始均是黄帝之孙(这个“孙”到底是孙子还是后裔,还需要研究)。始均的后裔是北狄国。因为魏国也在北方发祥,因此《魏书》就追溯到始均。黄帝为土德,是战国晚期五行学说已经固定的,其发明人是齐国的邹衍。齐国虽然也是西周的封国,但不是周文化的正统,鲁国才是正统。

受拓跋氏认黄帝为祖先的影响,北方贵族也标榜黄帝。李鸿宾教授参与大唐西市博物馆馆藏墓志整理工作时,偶然获得〈是云偘墓志〉〈贺拔定妃墓志〉〈贺拔亮墓志〉与〈贺拔亮夫人张氏墓志〉,并发现这四合墓志的主人之间以及其中涉及的人物彼此存在着程度不等的关联,比如说都强调他们的祖先在“弱水”或者“若水”。《资治通鉴》记载北魏攻伐柔然之时,其中一支曾西行涿邪山途经“弱水”,这个“弱水”位居草原的纵深之地,与拓跋自大兴安岭南下西进所经路途当为重合,表明“弱水”系为拓跋人迁徙途中的一个突出标识,并推测:既有别于拓跋人又受氏于魏太武皇帝的这个“是云”家族,很可能与源于高车的贺拔亮家族一样,在拓跋人步入草原之前就已活跃于此,“弱水”似有包括高车在内的游牧群体地缘象征的意涵。换言之,《是云偘墓志》中“弱水”一词,似其祖源之标识,他们应当属于高车那种草原人群的一支。

按:李先生指出弱水是北方贵族追溯祖源时的标志性地名,非常正确。但是弱水不必指实。他们之所以突出弱水,目的是追溯黄帝。因为自从《山海经·海内经》说“昌意降处若水”以来,若水就与昌意结下了不解之缘。而昌意又是黄帝的儿子。就拿〈贺拔亮墓志〉来说,开篇称:“在昔轩丘诞圣,弱水降贤。……世号大人,奄荒朔代。至于翼魏图南,定鼎伊洛,冠冕郁以相趋,复为河南着姓。”轩丘是轩辕之丘的简称,是黄帝的居处。这也是《山海经》的说法。“轩丘诞圣”等于说在轩辕之丘诞生了黄帝这个大圣人,“弱水降贤”等于说在弱水诞生了昌意这个大贤人。因为都是神话地名,写成“若水”和“弱水”都无所谓。

四、曾经的码头

唐朝建立的时候,面对强大的突厥的威胁,一度打算把首都从长安向襄阳搬迁。从‘长安经丹江到襄阳,有一段可通船。《新唐书》卷99《崔湜传》载唐中宗时,崔湜建议“山南可引丹水,通漕至商州,自商镵山出石门,北抵蓝田,可通挽道。”足见古人重视从丹水到蓝田的交通。

图三  汉水流域与丹江

明、清时期,丹江水运更加繁荣。淅川县荆紫镇的古街,就是见证。《大清帝国全图·河南省》已标注荆紫关。

民国初期,陕西丹凤县龙驹寨为水陆码头。载重五、六千的大船,停靠码头者每天不下百艘。丹江水大时,可直达商县。民国29年(1940)年,龙驹寨以上河床沙滩愈壅愈高,无法修浚,阴雨连绵时,舟楫尚可至县城南门外,水位稍落则节节搁浅。五十年代初,每逢涨水货船可上溯县城南门外码头。1959年尚有小木船由下游溯至商县城。1961年后丹江河床淤高,再未通航。是否可以开发成旅游线路,请政府考虑。

五、展望:丹江共同体

十年前,我在写《中国思想的起源》的时候,特别重视徐中舒先生1978年关于商於是村社“共同体”的提法。现在再次提出来,供开发丹江参考。

“商於”这个地名出自《史记》,广义可指汉中,狭义专指丹江一带。《史记·越世家》有“商於析、郦”,《史记·楚世家》有“汉中析、郦”,因为丹江是汉水的支流,造成商於地名指代的范围有大有小。析就是现在的淅川县,古代有白亭保;郦就是内乡县,古代有郦城保。后人抄写《史记》的时候,因为不理解商於的含义,错误地抄成“於商”,唐朝张守节据此注解《史记》。徐中舒先生明白指出,商於就是商代的於中之地。商鞅封于商代的於中,故号为商君。汉唐以南的商州、商洛县也是沿袭商於之商的旧名。徐先生分析,凡是从“於”的字,如菸为阴郁,瘀为积血,淤为拥塞,其名即与其狭小的、孤立的、闭塞性的村社相应,徐先生因此称为“村社共同体”。秦国夺取商於,建立黔中郡。徐先生指出,黔与黚相通,黚从“甘”,凡从甘声之字,如钳,如箝,皆有钳束之意。

受徐先生的启发,我在咸丰《淅川厅志》找到了“商於城”,原文说:“商於城,即今厅城西南淤村保。”淤村保这个地名,绝妙地证实了徐先生所说:商於因其闭塞性得名,确实是村社共同体。考古学有“聚落考古”内容,也就是原始村社共同体。

徐先生还举例唐宋时期西南民族住的地方叫洞,实际并非洞穴,而是以深山老林为屏障,是比黔中更严密的村社。我学了韩国语才知道,无论是城市人还是农村人,所住的地方都叫某某,完全是从中国借用的单词,读音和汉语的洞一模一样,意思是社区。首尔著名的商业街就叫明洞。

徐先生的考证使我们明白,丹江流域由于其闭塞性,很早就形成了村社共同体。丹江的优势是生态,应当优先发展农业、旅游。

后来商业发展了,丹江共同体的闭塞性被打破,留下荆紫镇的商业街。遗留的规模很小,可以依托跨三省的优势,扩大开发。

现在北京的饮用水,就是通过南水北调工程,从丹江口水库抽来的,淅川县是重要水源地。三峡工程配套的有三峡博物馆,在重庆。淅川县应该建立一个南水北调博物馆。展示文物,记录40多万淅川县移民的奉献。

丹江、淅水由上帝的神泉一变而为北京的福水。丹江共同体与大都市联系起来,共同体扩大了。

人类共同体八字还没一撇,把丹江共同体建设好还是希望很大的。淅川,加油!

附:朋友委托的广告,想坐船丹江游玩的可以拨打15224888887

 公众号主编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南阳市作家协会理事,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约稿电话:1356924397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