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论语看孔子的万世师表

 QDLF888 2020-12-23

  文/

       我们看《论语》的文辞,优美、短小、严谨,广博。无论主题多重要,只讲一遍。每个字都含义深刻,一个字都不能删。《道德经》尽管也是经典中的经典,论题往往重复论证,反复说明。 

     《论语》据考证是孔子的再传弟子 所做,最认可的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从《论语》中,能明显的体会出,孔子和他众多的弟子都清楚的知道自己会活在历史中。这种生前就有的自信,让他们活的格外豁达,气节之高,为人赞叹。

     有时候想想,孔子真的很伟大。怎么能在生前就看到自己以后的影响?这是最了不起的地方。 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自信的相当有中肯也很有道理。孔子的弟子也是个个出类拔萃,把大写的人活成了典范。

   同样作为大思想家的老子,没有什么像样的弟子。庄子、孟子、荀子以及后来的各大教授,他们也教了很多学生,但是都不如孔子的弟子们有名、有出息。这难道不能说明教育确实有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举个例子,子贡是孔子的学生,能言善辩。孔子却不告诉他天道。这是子贡自己说的: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实际上孔子是有关于天道论述的,易传就是孔子写的。只是觉得子贡这类资质不适合学习天道。这对子贡是一种保护 吧。   给人留白是一种大智慧。全方位的灌输 教育也许是最摧残的惩罚。

   子贡是全程追随自己的老师的。在孔子死后,其他弟子守孝三年都离开了,腰缠万贯的子贡放弃了自己的生意,独自守孝6年。这不能不说师徒情深。

        在孔子看来,教育乃是终生的事业,是一日不可有懈怠的。这种久久为功的坚守,在《论语》说成:“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作为施教者,孔子认为要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要“诲人不倦”。(《论语·述而》)。同样,作为弟子,当“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逼迫学习就失去了学的乐趣。提倡多闻多识,最大限度地吸收各种知识,并进行独立思考。“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提倡使书本或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推重一生学习,把学习视为生命的本能,活到老,学到老:“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更难能可贵的是,老师以身作则,学习能乐在其中、陶然忘机。“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段话,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孔子身心投入事业的风貌,这同样要在其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

   孔子的教育是认真的。也是把自己从事的工作当作最崇高、最神圣的事业来对待的,孔子认为教育可以成为生命中的自然组成部分,乐此不疲,休戚与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疏食是粗饭,吃粗饭、喝白水、曲肱而枕、这些都是艰苦的生活。外在的生活不能改变志向的追求:“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最令人佩服的是孔子解决了教育的基本目标问题,也是教育的方向问题。孔子认为教育的基本功能,并不能仅仅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任务是完整人格的熏陶与造就。我们从这视角看孔门弟子,每一个人的精神境界都有君子的风度和操守。从《史记》记载看孔门弟子不仅道德、文章均臻一流,智商、情商堪称完美。个个都是全面发展,有理想、有觉悟、有知识、有能力,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关于教育的方向问题,孔子认为教学内容要做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开展并行不悖,学问的积累与人格的培育相辅相成,“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若我们把孔子的教书育人非要确定一个明确而具体的方向,大概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志于道”,这是教育的方向性问题,这也是最高层次的战略性抉择。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要真正体现“道”的精神,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德行来呈示,于是,孔子逻辑地推导出,在“志于道”的基础上,教育应该“据于德”,“'道’见之于人心或践履中的人于'道’有所得,谓之'德’。”(黄克剑《论语解读》)所谓“德”,就是“道”的具体化、纲目化、实践化,仁、义、忠、信、礼、智、廉、耻,等等,就是“德”的具体呈现,它们是切实可体验的,也是具体可践行的。正是有了“据于德”,孔子“志于道”的抽象教育宗旨就获得了具体的依据,可以开展具体的“进德修业”。《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孔子的教育思想远不止于此。孔子作为“万世师表”,能化腐朽为神奇。举个例子,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第五》。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堪雕刻,用垃圾筑成的墙无法粉刷。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我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了原来的看法。”  朽木不可雕的宰予 后来成为了言语科的第一名,出将入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