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世界,世界在身边。第103,玉峰山

 史客郎骑行 2020-12-23

马鞍山在昆山市西北部,据说是形如马鞍,山的形状多多少少都像马鞍,所以到处都有马鞍山,算是一个大众化的名字。马鞍山产一种白石,又名玉峰山,这种白石也叫昆石或者玲珑石,据说是四大古石之一,另外三种是灵璧石、太湖石和英石。

妙峰塔旁的石头

马鞍山南麓一个园子里的石头,不知算是太湖石还是昆石?

马鞍山(玉峰山)高80.2米,不高,但地处江南水乡,苏沪之间,百里平畴,一峰独秀,颇有名山大川的风范。

牌坊对面是亭林路,原来的百花街

嘉靖《昆山县志》记载:“昆山高一百七十丈,周围七里,初名天马山。《舆地广记》陆氏之先葬地,而机云(陆机、陆云)出焉,人以玉出昆冈比之,故易名昆山。

不过,“初名天马山”、“在(华亭)县西北三十三里”、“海盐东北二百里”的昆山,是指今上海松江的小昆山,当年陆机、陆云读书的地方。谭其骧先生《在古海盐疆域沿革研讨会上的讲话》,认为南梁设置的昆山县治“故址在今松江西北小昆山下......但都是短命的,到隋朝都不存在了......至唐天宝间置华亭县,才将昆山县治移到今天的昆山。

最初参加主编《大清一统志》的昆山人徐乾学,认为昆山县治在马鞍山下,并未迁移,却遥取了华亭昆山的名字。小昆山所在的湖泖地区,离郡城(吴县)遥远,交通不便,风涛险恶,并不具备设置县治的条件。恰恰是昆山在借用了昆仑山和华亭昆山的名字以后,人们将“不能当马鞍山之半”的阳山,称之为“小昆山”,一直延用到了今天。

门楼很雄伟,有一丝昆仑山的影子吗?

陆机陆云兄弟是东吴名臣陆逊的孙子,江东望族,少有才名,刚成年时吴国灭亡,只能“退居旧里,闭门勤学”,今天松江的小昆山、天马山,浦江镇的召稼楼都有二陆读书处,大概是这么来的

西晋统一天下十年后,社会基本稳定,陆氏兄弟不甘寂寞,前往都城洛阳,希望重振家族的辉煌。他们得到太常张华的赏识,张华是文坛领袖,又身居高位,于是声名鹊起。西晋的社会风气有二个极端,一个像竹林七贤那样崇尚玄学,远离尘世;一个是声色犬马,追名逐利。

二陆混的那个圈子属于后者,以晋惠帝皇后贾南风的外甥贾谧为首,有一个叫“二十四友”的文学圈子,红楼梦里常说的“貌比潘安、富比石崇”的潘安、石崇,二陆,洛阳纸贵的左思,闻鸡起舞的刘琨,都在里面。这些人确实非常有才华,但吹捧二陆为“玉出昆冈”,有点言过其实了。

离开家乡来到京都当洛飘,二陆需要定期向江东父老更新他们前进的轨迹,但凡有什么风吹草动,总是要反馈回去的,于是“玉出昆冈”、“云间陆士龙”,甚至最后的“华亭鹤唳”都传回江东。如果参考“黄耳传书”的故事,其实我是怀疑前面那些故事的真实性,有点类似后世左宗棠那样“好大言,每成一艺,辄先自诧”。

京都一句戏言,传到江东就成了惊雷。江东僻海滨,原本没有多少影响力。但不久形势大变,西晋宗室内斗,激起八王之乱,引来五胡乱华,衣冠被迫南渡,在江东建立东晋政府。江东本地士子需要有自己的代言人,以抗衡中原士子和他们带来的文化,陆机陆云显然是最好的代表。于是当年的传说也好、故事也好、抑或是真事也好,都被拿出来宣扬,传遍东晋全境,到隋唐再度统一,就举国皆知。

阳山(昆山、玉峰山或马鞍山)于1906年辟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改名亭林公园。亭林公园除了秀丽的自然景色和富有传奇的人文景观外,还有被誉为“玉峰三宝”的昆石、琼花、并蒂莲。

顾炎武站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影壁前,后面的纪念馆暂时关闭

玉峰山入口

昆山最老的树,千年银杏,古树名木编号昆1,守护着上山的入口

510年的紫藤,编号昆3

昆曲博物馆,暂时关闭

在妙峰塔处远瞰昆山市区,那些高楼比此山高不少了,大桥下面是张家港

从别处移来的莼菜桥

莲花,非并蒂莲

落星潭。苏州城西狮子山南,也有落星石的,早已不存,当年陨石溅落吴地,看来分布范围颇广,保存下来的大概只有这一块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