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震惊全国的新发现: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并存五六年……

 大明梅语 2020-12-23

        建文帝“失踪”至今已今六百余年,很多人对梅语研究建文帝踪迹很不理解。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在学术作秀,也有人认为梅语精神有问题。罢了,梅语本身对这些很看得开,今天就公布一下十多年来建文帝的研究成果吧。

       在这篇推文重点是讲叙的是研究的结论及体系,要想进一步了解系列原始证据,请关注本公众号“大明梅语”,梅语会及时向你推送,也欢迎有兴趣的朋友,现场考察,梅语一定陪你您!

 一.建文政权与永乐政权并存了六七年

      1402年6月13日未时,朱棣带着他的“靖难军”进入当时的首都应天即南京,三天后就即位当了皇帝,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永乐帝。这时的建文帝真的被火烧死了吗?

       金川门之变后,建文帝既未被火烧死,也不像后人传说的从地道爬出后,当了和尚,然后四处躲避逃亡。真相是:当时的大明王朝有了两个政权,一个是建文帝的建文政权,都城定在当时的湖南某地;一个是朱棣的永乐政权,都城在今南京,建文帝的老巢成了朱棣的皇宫。这两个政权在建文四年至永乐六年的七年时间里一直并存,并且互相混战厮杀,争夺地盘,谁都不甘心失败。这场永乐易建文之争长达十余年,让江南人民受尽了战争的折磨。建文帝在最初的三四年间,一直都有打回南京的想法,延续他的皇帝美梦!而强势的四叔朱棣,一进入南京城就把侄子建文投入了坟墓中。

         朱棣不仅知道建文帝没死,还晓得他的流亡政权迁到了湖湘。他进入南京城后,立即宣布建文帝死于“宫中起火”,不是偶然之举,而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阴谋”。也正是这个“阴谋”,让建文帝的许多追随者,在听到这个政治谣言后,信以为真,失去信心而自杀殉国。

        由于朱棣宣布建文帝死于“宫中起火”是故意散布的政治谣言,亲手“埋”了侄子也是政治谣言。他这样做,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当上皇帝,还可以把真正的“建文帝流亡朝廷”定性成“打着建文旗号的暴乱分子”。他可以坐在皇帝的位置上发号施令,如果拒不投降放下武器解甲归田,将派大军镇压。在强大的政治攻势下,许多不知真相的建文旧臣,不得不解甲归田,隐居山林。而那些至死忠于建文的旧臣则被朱棣处以极刑,“诛十族”这个破天荒的残酷刑律被朱棣运用得滚瓜烂熟。朱棣在登基时就宣布,世上根本没有什么建文朝廷,只有洪武三十一至三十五年,后又极力去建文化,使得知真相的人也不敢把真相讲出来。

        朱棣在南京御极登基之后,首先是稳定他的政权。接着就对还未管过来的建文统治区进行快速的收复工作。无论看《大明皇高祖实录》(朱棣大肆篡改了),还是清人修的《明史》,朱棣都花大力气做了这项工作。永乐易建文之统的速度绝对比明太祖朱元璋效率高得多,仅几年功夫就全部收复,而朱元璋则用了二十余年。

     建文帝的最后地盘就是永州,他从南京逃亡到湖南后,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仅剩永州这一块“根据地”了。然而永州也并不是铁桶江山一个,不久永州除宁远这块地盘以外,也纷纷归附到朱棣门下。我们翻开《宁远县志》发现,永乐帝派人到宁远祭舜的时间是“永乐中”,而永乐二十二年也只有二位县令。这是为什么?二者结合到一起考虑,答案就出来了,宁远在永乐初的六七年间,还控制在建文帝手中。这样宁远成了建文帝最后的地盘。

      二.全国各地建文踪迹说与建文永州说都是相吻合的。

建文帝“失踪”以后,关于建文帝踪迹某地的说法不下一百种,这么多种说法,它们都是与建文帝永州不相矛盾的,相反是互相依存,互为证据。在这不下一百种说法中,缺一个根——家,而宁远这块建文帝的最后“根据地”就成了建文帝的家。

        建文帝在宁远(包括今新田)留下了大量的亲自书写的碑文,梅语等人已经发现,现在还保存在的“建文逊国退位碑”(《缘化袈裟记》),“建文慈善总管碑”(大观堡《乐善堂章程碑》、建文临终前为自己墓书写的铭文碑《白掌塔铭》,建文要求民众纪念和祀祭并管理好乐善堂的碑(《乐善堂章程·别碑》)。通过这些碑文,梅语了解到:建文帝在永乐三年左右,就请人替他在今新田县龙池寺当了和尚。后来战事节节失利,永乐六年,自己就做了在家出家的居士,并募集资金买下了大量的田产山场,供旧臣和平民耕种,所收租金全部用于乐善堂的慈善事业。自己一心向佛,研究佛经,就连自己的太子朱文奎也最终成了高僧。当他研究透彻之后,便开始四处云游讲学,这种讲学是有旧臣僧陪伴的,也就有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江西、福建、浙江等地的踪迹。也正是他在外讲学四十余年,宣扬善因善果,才有了不下一百余种建文帝踪迹说。不过,当他年老之后,想到了叶落归根,便又回到了儿子所在的宁远,隐居养老。最后,在今宁远县大观岭柏万城地先择了墓地,自己设计墓室等,自己书写墓塔铭,归葬入大观岭。这就是真实的建文帝的一生简介。

     三、附列上述成果的原始证据

      得出上述研究结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证据的。下面我们将这些证据归类,附列出来,有想看原件的,可以直接与梅语(公众号:大明梅语)联系。

     1.建文帝自己留下的原始证据:

     (1)建文帝父子立的《缘化袈裟记》碑,碑立于1408年。碑文讲叙了建文帝为什么要退位当和尚:“不希燕天豈復,何言代立?”意思是不曾想到,燕王将失地收复,我还怎么去当皇帝?

     (2)建文帝亲书的大观堡《乐善堂章程》。此碑系大观堡章程碑,无年代,但它有建文帝去世前的补充章程,可从补充章程中体现此碑系建文帝所亲书。

     (3)建文帝亲书的《白掌塔铭》。此碑现在还保存完好,从碑文中很容易看墓葬系帝王僧墓葬。

     (4)建文帝亲书的《乐善堂章程·别碑》。此碑系建文帝对生前所书《乐善堂章程》碑的补充条款。此碑则把他“二帝”、“皇上”、“圣上”、“上”的身份显现出来,并要求乐善堂永远延续下去,永远对他进行祀祭。实际上,对他的祀祭也延续到了民国末年,持续了500余年。

    2.建文帝身边人留下的证据:

    (1)随从李闻举撰《闻举公序传》,载入宁远县下灌《李氏族谱》。文章重点讲到他把建文帝从南京救出,荐引到宁远,然后任建文流亡朝廷朝廷的“膳夫”等事项。

    (2)随从杨应能(原名杨琳,系杨璟曾孙)在新田龙池寺撰有《天王殿记》碑,其族谱则记“公同建文逃奔武攸,潜迹椒岭”。

(3)建文帝大观堡接班人李德胜留下证据。李德胜受建文帝之请,接管了大观堡,其后裔一直居此未曾远迁。其谱录中有诸多关于建文帝踪迹的记录。

(4)《奉氏族谱》的相关记录:《奉氏族谱》中载:“永乐易建文之统纷争十余年”。

3.其它记录

  现在我们已经找到疑似建文帝真实墓葬,还有宁远人为纪念他建的衣冠冡。其中衣冠冡被人盗掘,其墓志铭面世。只要考古发掘,这个历史谜案将水落石出。

  关于建文帝在宁远的记录很多,有的记其子朱文奎,有的是对其事的考证等,太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