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工作指南·动力篇

 blackhappy 2020-12-24

本文关键字: 目标感 关键时刻 即时反馈​全文 3088 字,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高效工作是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状态——比别人花的时间少,达成的成就却更大。在《对精力的误解(一)》中我们提到一个核心观点:应该追求高效,而非追求工作时长。柳比歇夫一天睡 10 个小时,所以他成就高的原因不是投入时间长,而是效率高。

但是,「高效」这个词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模糊之处。比如,我也知道高效很好,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我是很想提高效率,有没有可以执行的具体方法呢?再者,怎么才算是高效呢,也就是说效率高低该如何评估呢?

类似的问题,找我讨论的人比较多。基于这些交流,我围绕「高效」写了这样一个系列,一共是三篇:

高效工作指南·动力篇

高效工作指南·执行篇

高效工作指南·评估篇

必须说明的是,这个系列的内容绝非我自己原创而来,它们是许多自我管理大师智慧的合集,至少包括:桥水基金创始人、《原则》作者瑞·达里奥,《浪潮之巅》等多本科技畅销书作者吴军,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积极心理学奠基人、《心流》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等。而我只是围绕「高效」这个主题做了整合梳理。

在此之前,我们还需要界定一下「工作」这个概念。

通常一提到工作,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上班」,「高效工作指南」这个系列中的工作并不完全等同于上班,而是指「我们为取得某个成就所做出的努力」,包括了上班、学习、读书、写作等等。也可以把工作理解成做事、干活,简单来说,这个系列的主题是「怎样做事才能高效」。

我们首先展开说「动力篇」。

想要做事高效,首先要找到足够的动力。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而不做那件事?当今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浑浑噩噩,并没有想清楚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工作,常常是被世俗要求裹挟,亦步亦趋地向前跑。

没有想清楚做事的理由,做起事来效率自然不会太高。

那么,什么能给我们提供最强劲的动力呢?本文给出三个关键词——目标感、关键时刻、即时反馈。

目标感

明确的目标,是做事高效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个会议如果议题明确,想要达成的会议目标明确,通常这个会开得就很高效;而那些无主题或主题不明的会议,极度浪费时间。

再比如,「deadline 是第一生产力」,这句话大家一定深有感触。在 deadline(截止日期) 面前,我们会突然高效起来,因为它实在太明确了,准时准点一定来到。这个无法推迟的目标,会倒逼我们产生巨大的动力去完成任务,虽然常常完成得不够好。

想要工作高效,就要先想清楚做事的目标。这是我们要牢牢记住的第一点。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先去想目标,想想 Why,然后再动手,效率就会提高。

不过,我想把「目标」这个话题再往深层次推进一步,让你有机会成为真正的效率高手。

目标,就像一张地图上的一个终点。当跑步的终点明确时,我们不但有奔头,也很容易找出最短路径,效率因此得以提高。

既然是地图,就并非只有一个终点可以指引我们前行;实际上,你的目标导航地图可以更有「层次」和「路径」。

华尔街投资大神、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里奥在《原则》一书中说,我们应该学会从不同层次看待同一件事情。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在两个层次之间转换:一个是你的价值观,另一个是你为实现价值观做的事。实际上,中间层次还可以更丰富——越丰富,目标地图就会越清晰,而你的目标感就越强,动力就会越足。

最高层次的全局:我想要能学到很多东西的有意义的工作。下一层次:我想成为一名医生。再下一层次:我需要上医学院。再再下一层次:我需要在科学课程上取得好成绩。再再再下一层次:我今晚需要在家学习。

最高层次往往是人生目标、价值观,很难直接操作。这些东西可能就只是一个词、一句话,但提炼难度很高;提炼出来之后还没完,你要接着往下问自己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直至把它拆到足够细,把一个虚的东西拆解到实实在在可以执行的层面。

如果你做的每一件事都能够和一个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关联起来,那你就会像装了一个自驱动强劲的小马达,在同等外力的条件下,做事的动力会比别人大得多。

与之相似的,前 Google 资深计算机科学家、《浪潮之巅》作者吴军,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一个高效做事的思维模式:愿景 - 目标 - 道路。

愿景,是一个前进的方向,比如「我想要成为……」目标,由围绕愿景的一系列阶段性目标组成,让你时刻清楚地知道自己前进到了哪里道路,即一系列可操作的步骤,比如为了完成第一阶段的目标,我该先学习哪门课程,应该先去找个什么的岗位工作等等

到这儿你就明白了,我们的关键词不说「目标」,而是说「目标感」,实际上是希望你不止在某一件具体的事情上有目标,更进一步地可以建立一个层次丰富、路径清晰的目标地图,从而在前进的每一步中都更有方向感、掌控感。

关键时刻

你肯定认识这样的人,或者你自己就有这样的经历:在某一个时刻,这个人好像完全变了个人。就好像是被触发了一个「觉醒」按钮,这个人突然就开始努力了,聪明了,做事效率提高了。

触发这个按钮的,常常是一个关键时刻。这个关键时刻,可大可小,对不同的人来说可能完全不同,只有你自己才能够辨别出对自己最有意义的时刻。

可能是想和喜欢的人考到同一个学校;可能是突遭生存巨变;可能是我们生命中某个重要人物的生老病死;可能是在同学聚会的某个时刻突然觉得自己混得差;可能是别人一句打击/侮辱的话;可能是老师/挚友的一句鼓励或安慰;可能是读到一篇文章,甚至只是其中的一句话;可能是终于做成了某个重要项目那一刻;可能是终于学成了一项垂涎已久的技能……

「关键时刻」之所以能够让一个人的效率发生「维度跃迁」级别的变化,在于这些触发事件让其在更高的层面开启了深度思考,从而提升了情感、思维、意志等维度的精力水平。

关键时刻,看上去似乎可遇而不可求,但本质上依然取决于自身思考。我建议大家可以主动在大脑中营造自己的关键时刻,从而激发深层思考。比如,你不必等到自己亲人故去、颇感无力时再冒出想当初为何不好好努力、后悔没有多些时间陪伴等想法,你现在就可以假想类似的情景发生,从而让自己能更明确做事的优先级,或增强紧迫感。

即时反馈

无论是大目标还是关键时刻,都像是给一个人装上了或换上了新发动机;但发动机运转得好不好,短期还取决于一个关键要素:即时反馈。

游戏之所以特别容易让人沉迷,在于它提供了大量的即时反馈。反馈的频率越高,就越容易驱动一个人更有动力持续做这件事。再比如说抖音的体验设计,很短时间就可以看完一个短视频,轻轻滑动就可以达到下一个,这种即时反馈强度,可以让人连刷几个小时都不歇手。

如果我们用效率来衡量玩游戏、刷短视频,那效率值真的是不可谓不高。

那么,我们也可以把这个道理用在工作学习中,主动想办法建立更多即时反馈。比如,把目标拆解得更细,一个一个轻松达到,哪怕是写一篇文章,也可以先列提纲,然后拆成 4- 5 个子目标来完成;再比如,我们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时应尽快寻求上手实战,哪怕结果粗糙一点也没关系,正是为了更快拿到反馈,这样才会有动力继续学下去。

我在《9月时间记录总结——状态有起伏是正常的》开头提到,许多小伙伴在刚开始使用时间记录法的时候,像打了鸡血,工作效率之高有如神助。这同样因为,时间记录法正是通过每天一条一条的记录,不断给出一个又一个即时反馈。

我自己使用 BlockTime 记录时间已经超过 1000 天,对记录这种即时反馈所提供的动力之强深有体会。这种随着坚持记录时间而产生的即时反馈,会给我们提供细腻而源源不断的即时动力。这比一个远大的目标或一个关键时刻带给我们的动力,要更加持久和实用。当然,一个人能够做到长期记录时间,当然是要想清楚记录的目标和意义,或者有着某个触发其持续的关键时刻存在。

高效工作指南·动力篇

本文由博客群发一文多发等运营工具平台 OpenWrite 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