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活出生命的意义》

 云梦雪扬 2020-12-24

木子琴空间  已关注

22019.11.07 06:11:38字数 6,444阅读 1,368

阅读的乐趣

本文共6500字,阅读时间大约需10分钟

阅读的乐趣在于,你会发现,每个人经历不同,视角不同,体验、感悟和展示出来的世界画面各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相通的,那就是,世界是美好的,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我们都是自己生命的画家,用自己的画笔画出属于自己的独特而又宝贵的生命故事。

上一篇《人间值得》读后感,我了解到,一位90岁老太太用她平凡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平平淡淡过好每一天就是对生命最好的交代。而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一位心理学大师,他却从亲身体验集中营生活的极端视角,和我们分享活出生命的意义这一生命终极课题,让我极为震撼,深受启发。

强烈建议朋友们,找点空闲时间,有必要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书很薄,共200页,只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讲故事,朴实真挚,通俗易懂,第二部分讲理论,稍微有些晦涩,不过内容仅占全书三分之一不到,可以算的上是非常通俗的专业书。正因为作者自己亲身不可复制的真实感人故事,才有了这本伟大著作的诞生,所以有必要对本书作者做一个简要介绍。


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一位医学博士,维也纳医科大学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著名心理学家,还拥有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达拉斯大学和匹兹堡大学教授等职位。

他被称为“20世纪的一个奇迹”。为什么说是奇迹呢?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全部死于毒气室,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先后被关押在纳粹的四个集中营。在此期间,他不但超越了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帮助对人生感到困惑的人找到生命的意义,也留下了人性史上最富光彩的见证。

他的一生更为传奇。他对生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他67岁仍开始学习驾驶飞机,并在几个月后领到驾照,一直到80岁还登上了阿尔卑斯山。

这本书曾经感动过千千万万的人。它曾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选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到今天,这部作品销量超过1200万册,被翻译成24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所以,弗兰克尔并不是当年集中营里被编号为119104的囚徒,而是让人的可能性得以扩大的圣者。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作者的自传,讲述了他在集中营的经历。他非常明确自己要写的不是集中营纪实,而只是要探究,一个普通俘虏每天生活在集中营里,会有怎样的心理历程?然后用客观的事实向我们传递一种观点,那就是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第二部分则介绍了作者创立的意义疗法的核心理论,并和我们分享如何找到生命意义的四种主要途径。

一、集中营生活的故事

这的确是一本讲述关于生存问题的书。作者被关押在曾被称作“死亡工厂”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无数苦难和摧残,却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成为《圣经》里那个“幸免于难的人”。作者描述苦难历程的话语用词和角度极其冷静、客观和克制,不带有个人主观色彩,但越是淡定,越能让你感受到其间的惊心动魄和感人肺腑。

那些幸存者常说,我们不喜欢谈论我们的过去。对于经历过这场噩梦的人来说,所有的解释都是多余的,而对于没有这种经历的人来说,他们不会理解我们过去的感受,也不会理解我们现在的感觉。

这个世界,一半是在现实之中,一半是在想象之中。我们常常想当然地以为理解了对方的感受,并且试图安慰那些经历痛苦的人们。而这段话赤裸裸地道出了旁观者的真相—我们根本无法真正理解没有亲历过的处境,因此最好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作者根据囚徒入营后的心理变化过程,从三个不同阶段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极其残酷却意义非凡的集中营生活。

第一阶段收容阶段,主要症状是惊恐


做了几天几夜的火车,1500人最终被押送到集中营。当火车进入岔道,焦虑的乘客中突然发出一声惊呼:“站牌,奥斯维辛站牌!”霎那间,每个人都心跳骤停,因为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毒气室、焚烧炉和大屠杀。从那一刻起,我们不得不逐渐适应这种极度恐慌的状态,直至习以为常。

在集中营里,囚徒们被剥夺了所有的财产,他们抱有的幻想一个接一个地破灭,出乎意料的是,大多数人开始被冷酷的幽默感战胜,因为他们知道,除了赤裸裸的身体,他们真的是一无所有了。淋浴时,他们尽情地开玩笑,既取笑自己也取笑别人。几乎所有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这种念头源于绝望的处境,源于时时刻刻笼罩着的死亡危险和不断接近他人死亡的事实。

第二阶段适应阶段,主要症状是冷漠


这个过程很长很煎熬,也是最核心的心理变化过程。在这期间情感进入死亡状态。冷漠、迟钝,对任何事情都漠不关心,这些症状最终使得囚徒们对每天每时频繁发生的酷刑折磨无动于衷。正是由于这种冷漠外壳的包裹,囚徒们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因为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前途渺茫,所有的努力和感情都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的性命这件事情上,囚徒们一门心思就想活命的紧张状态迫使他们的内心生活退步到原始水平,他们的希望和梦想只能在梦中被表现。

在集中营这种极端的生存条件下,人完全失去对于外部环境的掌控,但唯一能够自己做主的恐怕就是精神世界。而正是内心丰富自由的精神生活,让一些看起来身体羸弱的人能够比看似强壮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作者将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对妻子的思念上,他相信,爱一个人可以远远超过爱她的肉体本身。在思念爱人的片刻时间里,即便一无所有,他却能领悟到幸福的真谛,在与绝望的生存作垂死挣扎的过程,他意识到他的精神已穿透他的沮丧情绪,超越了绝望的、无意义的世界。

囚徒们也开始能体验到以前从未体验过的艺术美和自然美,看着不断变换形状和色彩的云朵,灿烂的天空,美丽的晚霞,他们忍不住感叹,世界多美呀!在艺术美和自然美的影响下,他们甚至忘记了自己当下所处的环境。他们经常聚会,举办拼凑的卡巴莱表演,唱歌,作诗,开玩笑,意大利咏叹调,各种娱乐节目,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助他们忘却。

集中营的生活也让作者更深刻的领悟到,幽默感是灵魂保存自我的另一件重要武器,它比人性中的其他任何成分更能使人漠视困苦,从任何境遇中超脱出来,哪怕只是几秒钟。比如作者和囚友商量互相培养幽默感,每天都要保证给对方编一个好笑的故事,内容则是关于他们释放以后某天发生的某件事。


第三个阶段是释放和解放阶段

一个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一旦得到解放,反倒面临着某种危险,尤其是在巨大的心理压力突然消失的情况下。这种危险在心理的意义上就是心理的减压病,正如潜水员突然离开潜水舱会损害他的身体健康一样。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得到解放的犯人最初的感觉叫“人格解体”。一切都显得不真实、不可能,像在梦中一样,他们不能相信这是真的。

在这一阶段,有些人不太容易摆脱集中营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残忍行为的影响,获得自由后,他们觉得自己可以随意而轻率地运用自己的自由了。对他们来说,唯一改变的是他们由被压迫者变成了压迫者。这一类人需要慢慢地被引导回常识性的真理,即谁也没有权利为非作歹,哪怕别人曾经这样对待你。

除了由于集中营生活的压力突然消失带来的道德出轨外,还有两大因素可能损害被解放囚徒的人格:回到原来正常生活后的心酸和理想情景的幻灭。心酸是因为在家乡碰到了许多不如意的事,或者,因为命运本身的残酷,好几年都在想自己的苦难已经达到了极限,却发现苦难还没有完,他还得经受更多、更深重的苦难。

但与此同时,对于回家的犯人来说,最重要的体验是在他经受了那么多苦难之后,除了上帝,他不再畏惧任何东西,那种体验有着无与伦比的美妙感觉。

二、意义疗法


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

在集中营生活中,人会痛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无期,无期限的临时存在,没有未来,没有目标,他们觉得自己的生命已经终结,好像已经死去。对他们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

自然地,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达到极高的精神境界,他们知道,正是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人才有实现精神升华的机会,将生活转化为内在的胜利。

作者从纳粹集中营活下来的故事中得到启发,提出了最著名的意义疗法,他认为,要想恢复犯人内在的力量,必须让他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找到能坚强活下去的勇气,找到生命的意义所在。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正是人活着最主要的动力。

尼采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在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都不会没有意义,而且生命的无限意义就包含着苦难、剥夺和死亡,包含着从生到死受苦受难这一更广阔的循环。


什么是意义疗法?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理论部分,作者提出一个名词叫存在之虚无,它是20世纪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个人称之为无意义感,指的是一些人抱怨生活完全没有意义,内心空虚,不知道应该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主要的症状是厌倦情绪,比如除了工作外,在闲暇时间不知道该干嘛。或者,它还以各种各样的面具和伪装出现,如通过追求权力、金钱或者极端享乐得到替代性补偿,随之而来的表征是“毒品”、“暴力”、“性”泛滥。

而作者创立的意义疗法,则是帮助他们重新关注生命的意义,协助他们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必须意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的每个阶段生命意义也不尽相同,无论是残疾还是病痛,无论是年少还是年老。

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中每一种情况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挑战,都会提出需要你去解决的问题,所以生命之意义的问题实际上被颠倒了。人不应该问他的生命之意义是什么,而必须承认是生命向他提出了问题,提出了挑战。简单地说,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

三、找寻生命意义的四种途径

生命的意义总是在变化,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是独特的,但作为意义本身永远不会消失。根据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四种不同的方式去发现生命之意义。

爱之意义

在集中营生活中,作者无比思念他的妻子,正是这份爱是他最强大的精神支撑,帮助他度过几乎无法忍受的时期。在他丰富的精神世界里,他仿佛听见她妻子回应他的话,看见她微笑和坦诚鼓励的表情,感觉她始终陪伴在身旁。在那一刻,他领悟到,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他理解了诗歌、思想和信仰所传达的伟大秘密的真正含义:拯救人类要通过爱和被爱。

爱是直达另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唯一途径,只有在深爱另一个人时,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个人的本质。通过爱,你才能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特性,甚至能够看到他潜在的东西即他应当实现而尚未实现的东西是什么。

只有通过爱,才能使你所爱的人实现他的全部潜能。通过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所能和应为,他就会实现自己的潜能。

当然,爱还包括去体验艺术美和自然美。体验事情往往是在生活中对真善美等美好事物的爱,在我们面临某一壮观自然现象或某一唯美艺术品时,内心自然升起平静、喜乐、爱的情感。

当不断发现周围的爱时,自己爱的能量也更加丰盛,然后去爱他人,爱万物。这样逐渐达到一种随时喜乐、无时不爱的境界中,生命的意义不用寻找,早已与我们生命永远相随,生活又何愁不充实、不安详、不充满意义呢?

苦难之意义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过:“我只害怕一样—那就是配不上我所受的痛苦。”

苦难、厄运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剥离的组成部分。人接受命运和所有苦难、背负起十字架的方式为他提供了赋予其生命更深刻含义的巨大机会。同样在集中营极端恶劣的环境中,有人能够在自己随时被饿死的情形下,省下一小块面包,去安慰比他更虚弱的狱友;而有人则为争取当上“囚头”,极尽残忍手段对待身边的狱友,甚至比党卫军军官更为凶恶。

即使在自己时刻会被送往毒气室、周遭随处可见狱友尸体的极端环境中,为减少精神上的痛苦,人的情感自动关闭了许多感受功能,呈现出普遍冷漠、麻木、僵化的表现,但人们对前者的“高尚行为”仍会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后者“囚头”的残暴充满鄙视和痛恨。

如果苦难是不可避免的,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它却是自己自由选择的结果。即使在最困难的环境中,人仍然可以做一个勇敢、自尊和无私的人。在苦难的环境下,困苦提供给人道德完善的机会,有的人会充分运用它,有的人会放弃它,这也决定了他是否配得上自己所遭受的苦。

作者本人在集中营里一次为了照顾“病人”,放弃了可以逃跑的机会,只为求得自己内心的心安。然而事实却证明他的决定反倒让他免于逃跑过程中的死亡。如此阴差阳错的事件在作者的集中营生活中发生过好几次,也许是上天眷顾,然而我们又何尝不能理解为遵循内心良知积极面对苦难恰恰是最正确的选择、最能配得上苦难本身的选择呢?

如果说生命有意义,那么遭受苦难也有意义。没有苦难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如果你发现经受磨难是命中注定的,那你就应当把经受磨难作为自己独特的任务,没有人能够解除你的磨难,替代你的痛苦,你独特的机会就依存于自己承受重负的方式之中。有一样东西你是不能从人的手中夺去的,那就是最宝贵的自由,人们一直拥有在任何环境中选择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自由。

生命最终意味着承担与接受所有的挑战,完成自己应该完成的任务。我们要配得上所遭受的苦难,那没能杀死我们的,会让我们更强大。

责任之意义

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意义疗法试图使患者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因此必须使他决定自己为什么负责、对什么负责以及对谁负责。

强调责任的经典名言就是,尽情享受你现在的生活,仿佛你已经获得重生,就像是在活第二次,不要像你的第一次生命那样,一定要避免犯同样错误。

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如果人不能负责任的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生命对每个人都提出了问题,他必须通过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他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一旦意识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会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者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他知道自己存在是为了什么,也就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

我们说人要担负起责任,要实现生命的潜在意义,是想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世界当中而不是内心去实现,因为它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表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他自己以外的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需要面对的他人。

未来之意义

集中营生活对人最压抑的影响是你不知道自己要被关多久,你不知道哪天会被释放。因为不知道结局,所以也丧失了追求生活的终极目标,没有未来,失去信念,就像生命已经终结,好像已经死去。

作者在本书中多次引用尼采的这句话,“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对自己的未来丧失信心的凡人,注定要走向毁灭。对未来失去信念,也就丧失了对精神的把握,他自甘堕落,成为行尸走肉,最通常的表现是精神崩溃。

而人的独到之处恰恰在于只有人才能着眼于未来。在极端困难的时刻,这就是他的救赎之道,不过他得迫使自己将精神专注于此。

我们需要的,是在生活态度上来个根本的转变。我们需要说服那些绝望的人:我们期望生活给予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对我们有什么期待。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对生命意义的质疑,没有唯一的答案。“生命”的意义不是某种含糊的东西,而是非常实在和具体的,我们需要看到未来的某个目标,并采取正确的行动。

结语

最后,每个人都该铭记作者的忠告:“世界的状况不妙,但是除非我们每个人都竭尽所能,否则一切会越变越糟。”

生活并非弗洛伊德宣扬的那样,只是简单地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那样,只是为了争权夺利。人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也是人们一生中被赋予的最艰巨的使命。

幸福不是强求的,不是目标,而是某种结果。人们需要寻找的不是幸福本身,而是幸福的理由,一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还会具备应对磨难的能力。因此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这个幸福的理由即生命的意义,它因人而异,不是抽象而宽泛的,是具体而独特的,每个人一生最重要的事就是追寻自己生命中独特的意义,一旦找到了,幸福乃是自然而恒久之事。

《活出生命的意义》——值得每个人反复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