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常识:全是五字的五言名词解!

 太行森林 2020-12-24

图片

1】五入:指五味所入简称五入。五味入胃后,各有他所喜的脏腑与临床用药有关: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2】五味:酸、苦、甘、辛、咸。脾主五味,凡人喜味恶味,统归于脾。其中苦味入心;酸味入肝;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如病人喜甜,适度有助于脾,过则脾必伤,脾运化受影响,致生痰浊。

辛味善走气分,性主散,多食则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味;

咸味善走血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味;

苦味善走骨,能助心火,多食火盛,使肾水耗损,肾主骨,肾生骨髓,故骨病不宜多食苦味;

甘味善走肌肉,但甘味性滞,多食则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

酸味善走筋,但酸味收敛,多食则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

3】五禁:指五味所禁,简称五禁:

辛味善走气分,多食能耗气,故气病不宜多食辛;

咸味善走血分,多食则血行凝涩,故血病不宜多食咸;

苦味善走骨,多食耗肾水;故骨病不宜多食苦;

甘味善走肌肉,甘味性滞,多食肌肉壅满,故肉病不宜多食甘味;

酸味善走筋,酸味收敛,多食筋易拘急,故筋病不宜多食酸味。故另有五禁之说。

根据古人的经验,以五脏来说,肺主五声;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肾主五液;

4】五中:指五脏。见《素问。阴阳类论》。

5】五水:分为心水,肝水,脾水,肺水,肾水。语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水肿病因五脏受水气影响的证候。

6】五主:是五脏所主的简称。即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7】五决:《素问。五脏生成论》:“所谓五决者,五脉也。”指诊病结合五脏脉象变化,判断病情轻重和预后凶吉。

8】五过:

1医生不知病人发生情志变化的病因,随便处理。

2不知何证应补,何证应泻,妄行治疗,使人体精气一天天虚耗,邪气因而侵入。

3医生不知诊察方法。

4不弄清病因,又顺从病人的好恶,使治疗错误。

5不明病之阴阳,不知病名,不区分男女正常脉象,不了解五脏血气关系,治使病情日益重。

9】五夺:

1肌肉过度消瘦,身体极度虚弱。

2大出血后。

3大汗出后。

4大泄泻后。

5新产大出血后。夺是耗损之意,均禁用泻法。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运);

10】五运:即木运,土运,金运,水运,火运的统称。运:是轮转运动,往来不息之意,以五行配合天干来运用,分析和说明每年和各季节中,气候变化的正常与异常,故名五运。五运中,又分为大运,主运,客运三种。另,五运即五行,即五行理论。

10】五色:青、赤、黄、白、黑,五种不同面色。即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

11】五走: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所指脏器:酸先走肝,苦先走心,

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肾。

11】五志:指五种情志,其变动与五脏相关:肝志为怒,心志为喜,脾志为思,肺志为忧,

肾志恐,统称五志。

12】五声:1又指呼、笑、歌、哭、呻。即肝呼,心笑,脾歌,肺哭,肾呻;2根据语言声

音的清浊,而分成宫商角徵羽五种声调。

13】五劳:心劳、肝劳、脾劳、肺劳、肾劳。五脏劳损疾病,或五类因劳逸不当,而引起的

损伤。

14】五邪:五种病邪的合称。1虚邪,实邪,贼邪,微邪,正邪五种。指五行生克关系:凡

病从生我(母)方面传来,称虚邪;凡病从我生(子)传来,称实邪;凡病邪克我传来,称

贼邪;凡病邪从我克传来,称微邪。

15】五迟:指婴儿站立、行走、长发,生齿、说话都比正常婴幼儿要晚得多。

16】五谷:古医籍指,梗米,小豆,麦,大豆,黄米。

17】五宜:《灵枢。五味篇》五类谷,肉,果,菜适合于五脏病的,称为五宜。

18】五实:指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指看不清楚,精神昏乱)。五脏均有实

热的严重证候;

19】五虚:五脏俱虚的严重症候。指脉来细弱,肤冷,气少,泄泻,小便清利,饮食不入等;

20】五虚: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21】五官:眼耳鼻舌唇;

22】五轮:眠睛由外周向中心可分作“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肉轮:位于上胞(睑)和下胞(睑),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其疾患多与脾胃有关;

血轮:于两眦血络,在脏属心,心主血,故其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

气轮: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故其疾患多与肺,大肠有关;

风轮:黑睛,在脏属肝,肝属风木,故其疾患多与肝,胆有关;

水轮:瞳神(仁),在脏属肾,肾主水,故其病患多与肾,膀胱有关。

23】五刺:是适合于五脏病变的五种古代针法。1半刺,2豹文刺,3关刺,4合谷刺,5输

刺。

24】五泄:1指胃泄,脾泄,小肠泄,大肠泄,大瘕泄,2指飧泄,溏泄,鹜泄,濡泄,滑

泄。

25】五气:指五脏所出之气,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26】五气:风、暑、湿、燥、寒;

27】五淋:即石淋,气淋,膏淋,劳淋,血淋的合称。

五经:指《诗经》《书经》《易经》《周礼》《春秋》。

28】五疳:疳证: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五撞类型。

29】五恶:五脏所恶,简称五恶,即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

30】五积:指胸腹腔有积块的病证。心之积叫伏梁,肝积叫肥气,脾之积叫痞气,肺之积叫息噴?肾之积叫奔豚

31】五胜:用五脏之气相胜作为治疗的方法和原理,例如肺(在五行属“金”)的病症,用补脾胃(在五行属“土”)的方法治疗,所谓“培土生金”。指五行相克。

32】五藏:指五脏所藏,有两种解:1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素问。宣明五气篇”。2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

33】五液:指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为五液。据排出情

况作诊断参考;

34】五常:指五行所代表的五类事物的正常运动。《伤寒论》序:「人禀五常,以有五脏」。

五兆:五种征兆。

36】五善:指疮疡病予后良好的五种现象。

1)1起居安宁,饮食知味;2大小便正常;3脓稠肉色好;4精神充足,语言清郎;5服药后病情好转;

2)1饮食如常;2二便调匀;3痘疮色泽红活坚实;4脉静身凉,手足和暖;5声音清亮,动止安宁。

37】不女:是指螺,纹,鼓,角,脉,五种女性,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其中除脉以外,

均非药物所能;

38】五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若加三焦为六腑)。

39】五心:两手心、两脚心、心口 .

40】五软:指头、项、口、手、足、肌肉均痿软无力。

41】五脏:心肝脾肺肾(附心包)。

42】五药:指草、木、虫、石、谷等五类药物。五毒:用矾、丹砂,雄黄,礜yu石,磁石,炼制的外用药。

43】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44】五伤:指五劳所伤,“素问。宣明五气篇”:“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骨,久行伤筋,是五劳所伤。

45】五并:《素问。宣明五气篇》: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为五并,虚而相并者也。内脏活动异常,可引起精神情绪与意志的变化。是五脏精气乘一脏之虚,而相并后,引起的情志变化。

46】五主:根据古人经验,以五脏来言,肺主五声;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肾主五液;

47】五臭:(心主五臭:焦,臊,香,腥,腐)凡病人喜臭或恶臭,统归于心。其中又分为,焦臭入心;臊臭入肝;香臭入脾;腥臭入肺;腐臭入肾;

《难经。三十四难》:若五脏为病,那么五色应有反映,五声应有变化,五味会有偏好,十二经脉会有异常搏动。

48】五体:筋、脉、肉、皮毛、骨;

如五臭,焦臭入心。如病人喜焦臭,或有好感,说明有心病。

如五液,如病人经常流泪,哭泣,多为郁抑难解,自宜从肝论断;臭,味,液互有牵制影响,应四诊合参;

酸:收敛,固涩,敛汗;

49】五味:苦: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甘(淡)补益和中,缓急,调和药味;辛:发散表邪,行气活血化瘀;咸:软坚泻下;淡:渗湿利窍;

注: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气厚则发热。辛甘淡为阳,酸苦咸为阴。

50】五节:宫、商、角、徵、羽,五声之节奏。

51】五不男:指男性的天、漏、犍、怯、变,五种不育症。

1天即天宦,生殖器或睾丸缺陷。性征发育不全。

2漏,指精液不固,常自遗泄。犍,指阴茎或睾丸切除。怯,指阳痿。变,指类于两性畸形,俗称阴阳人。

52】五邪脉:五邪致病,所现的脉象。

53】五色诊:望诊面部现青黄赤白黑,五色变化,是诊断辨证的方法。

54】五色带:指妇女阴道流出的,多种颜色相杂,而有恶臭的分泌物。多由湿热形成。

55】五色痢:痢疾,脓血粪便中杂有多种颜色,故名。有虚实之分。

56】五更泄:天未亮之前即肠鸣泄泻的大便水分相杂,色青黑如鸭粪,小便清,脉沉迟,属寒湿之证,因脾气虚,大肠有寒所致。

57】五俞穴:也称“五输穴”,这是一些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

58】五脏痹:指肝痹,心痹,肾痹,脾痹,肺痹。痹证日久不愈,复感风寒湿邪,使痹证从筋。脉。骨。肉、皮,发展至内脏。由于气血内虚,阴精亏损,或阳气不足所致。

59】五禽戏: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姿态进行锻炼,因为是模仿五种禽兽的动作,故名。

60】五输穴:(五俞穴):位于四肢远端,上肢在肘部以下,下肢在膝部以下,常用穴位的总称。

50】五风内障:为“青风”,“绿风”,“黑风”,“乌风”,“黄风”五种内障。

60】五液中:《素问集注》:

心主血,汗为血所化生,故汗为心液;

肾经一络,上挟舌本,通舌下廉泉、玉英二穴,而为唾,故唾为肾液;

肝开窍于目,泪出于目,故泪为肝液;

脾开窍于口,涎出于口,涎为脾液;

肺开窍于鼻,涕出于鼻,涕为肺液。

63】五有余,五不足:指神、气、血、形、志五则的有余和不足;有余指邪气有余。属实证。不足指精气不足,属虚证。1神气有余则笑不休,不足则悲;形有余则腹胀,二便不通利,不足则四肢不好用;志有余则腹胀泄泻,不足则四肢厥冷。

一阳:是少阳;二阳是阳明;三阳是太阳;一阴:是厥阴;二阴是少阴;三阴是太阴;一阳:

是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二阳:是阳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三阳:是太

阳:是足太阳膀胱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一阴:是厥阴(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二阴:

是少阴(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三阴:是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是为六经

的别名。三阳病:多热证实证;三阴病:多寒证虚证;

内经曰:二阳之病发心脾。意思是劳心忧思过度,则胃肠受伤。消化不良,营养障碍,以致引起气血不足的虚损病症。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