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医郑邦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经验举偶

 昆山同德堂邹医 2020-12-26

关键词:临床经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郑邦本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发病率及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肠上皮化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的一种病理表现,是指胃黏膜固有腺体被肠化生或者假幽门腺化生所替代的一种表现,并参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以及胃癌的转变[1]。流行病学显示,全世界慢性萎缩性胃炎约有1/4被诊断为肠化生,并且多发生在Hp感染及高胃癌发病率人群,肠化生范围越广,发生胃癌的危险性越高[2],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无明显症状,病理严重程度与症状之间并无相关性[3]。

肠化生根据形态特征以及黏蛋白类型主要分为三型,Ⅰ型为完全型,Ⅱ型和Ⅲ型为不完全型,其中Ⅱ型分泌唾液黏蛋白,Ⅲ型分泌硫黏蛋白。Ⅲ型被认为与癌变发生最具相关性[4]。因此,如何有效逆转肠上皮化生,是目前阻止胃黏膜炎症反应阶梯式进展减少胃癌发生的关键。

肠化生作为一种慢性胃黏膜疾病,症状多是比较轻微且非特异,甚至有一部分患者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临床上多以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症状而被发现。针对肠上皮化生的治疗,西医主要在于纠正病因、保护胃黏膜等,尚无更有效的手段。不少文献报道中医药治疗在逆转肠上皮化生方面有很大优势。许先锋[5]通过胃复春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能有效调控肠化生患者血液状态和病情,从而扭转肠化生。由于西医治疗肠化生的局限性,中药扭转肠化生已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在中医学临床表现属于“胃痞”“虚痞”“痞满”“胃痛”“嘈杂”等范畴。《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指出脾气充实,运化功能健全,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即所谓“四季脾旺不受邪”。李杲《脾胃论·脾胃盛衰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气不健,气血亏虚,正气不足,外邪致病。郑师认为虽然病证不一,但究其病因,不外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劳逸不调、素体脾虚等引起。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浊毒内阻为发病之关键。其病位主要在胃脾,但与肝胆等脏器密切相关。治疗上标本同治,健脾、益气、化浊、解毒共施。现将郑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的经验描述如下。

1、临床运用

病案1,患者,男,39岁,因反复纳差、便溏1年余就诊。于我院2007年3月9日行胃镜检查示“食管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十二指肠球炎”,病理检查提示“(胃窦、胃体)慢性萎缩性炎症伴肠化”。刻下症见:纳差,恶心,嗳气,便溏,每日2~3次,偶有腹部阵发性隐痛,程度轻微,无反酸,无便秘,无呕吐、烧心,无心慌、心悸、胸闷等不适,体型消瘦,小便正常,大便如上诉,寐可,舌质红苔薄白脉弦滑。慕名就诊于郑师。中医诊断:胃痞病,脾胃虚弱、肝气犯胃证;西医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治则:健脾益气。

处方:北沙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5g,黄连5g,吴茱萸2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莪术10g,山慈菇10g,丹参30g,百合30g,乌药10g,薏苡仁30g,山药30g,15剂,1剂1日半,每剂煎3次,分4次服用,每次200mL,每日3次,饭后1h服用。

2007年4月2日复诊,诉纳差、便溏症状明显缓解,余未诉反酸、嗳气、烧心、恶心、干呕腹痛等不适,隧郑师在上方基础上,去左金丸、百合、乌药,余药味不变,续方5剂,共为细末,每次5g,每日3次,温水送服。

随后患者又继二诊方药续服,服药过程中上诉症状未再出现,无服药后不适。自2007年12月19日于我院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示“(胃窦)慢性浅表性炎症”。电话随访,每2~3年复查至今,未再出现肠化生病理改变。

病案2,患者,男,67岁,因反复上腹部隐痛、纳差、嗳气、反酸2年就诊。2006年4月4日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病理检查提示“(胃窦溃疡)慢性萎缩性炎症伴轻度肠化”,就诊于我院消化内科,给予奥美拉唑等药物服用后,自觉烧心症状有所减轻,余症状缓解不明显,为求进一步诊治就诊于郑师。刻下症见:纳差,食之无味,上腹部阵发性隐痛,进食后稍明显,程度较轻,伴嗳气,反酸,烧心,饥饿后气短乏力,无腹胀、腹泻等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诊断:腹痛病—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合证;西医诊断:胃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治则:补气健脾、疏肝和胃。

处方:北沙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木香6g,砂仁6g,黄连5g,吴茱萸2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15g,乌贼骨15g,瓦楞子15g,浙贝母6g,山慈菇10g,神曲10g,麦芽15g,黄芪15g,升麻5g,柴胡5g,10剂,1剂1日半,煎服方法同上。

2006年5月6日二诊,诉饥饿后乏力症状消失,上腹部隐痛症状缓解约半,纳差、嗳气等症状稍有减轻,余未诉特殊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辨证同上,祛升麻、柴胡,余药同前,续方10剂,煎服方法同上。

2006年5月26日三诊,患者诉目前纳差症状未完全缓解,偶仍有气短、嗳气症状,舌质红苔薄白脉细。守方加减,北沙参易党参15g,续用升麻5g,柴胡5g,加山慈菇10g,神曲10g,麦芽15g,莪术10g,10剂,煎服法同上。

2006年7月19日四诊,患者自觉症状均有缓解,因2d前饮酒后自觉上腹部灼热感明显,余无不适。复查胃镜提示“慢性红斑渗出性胃炎(伴胃体糜烂)”,病理检查示“(胃体)慢性炎症”。郑师考虑患者久病脾胃虚弱,恢复期饮食不节,饮酒至胃黏膜糜烂,故觉上腹部灼热,此为胃热所伤,但患者基本病机仍为脾胃虚弱所致,故在上方基础上调整,并嘱患者注意饮食之宜忌。在一诊方中入白芨10g,神曲10g,生地15g,竹叶10g,车前子20g(另包),大红藤30g,蒲公英15g,续方10剂,同上煎服。

2006年8月25日五诊,纳差、腹痛、嗳气、反酸、烧心症状均缓解,但近期易感冒,郑师考虑患者卫外不固,故联合玉屏风益气疏风固表。在四诊方中祛导赤散,加防风3g,续方10剂,同上煎服。

2006年9月5日六诊,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无溃疡、糜烂,故予五诊药物复方续服。

按语:患者脾胃气虚证,故郑师仍以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配伍左金丸并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左金丸还能抑制胃排空、抗溃疡、修复胃黏膜糜烂、抑菌等作用,是郑师临床常用方剂。大红藤、蒲公英为郑师治疗胃黏膜糜烂的常用药对,对修复胃黏膜糜烂有特效,广为临床使用。乌贼骨、瓦楞子、浙贝母也是郑师常用抑酸的药对,且也是目前现状现代药理研究中疗效最显著的抑酸的中药。

病案3,患者,男,52岁,因反复腹痛、嗳气、反酸2年余就诊。既往多次外院诊治,症状有所好转,但进辛辣饮食或饮酒后,症状复发,如此反复发作,症状时轻时重,故前来就诊。刻下症见:上腹阵发性隐痛,饥饿后明显,进食后腹痛可稍减轻,伴嗳气、反酸、纳差、口苦、口臭、疲倦乏力,无呕血、黑便,无腹泻等不适,舌质红苔薄白,脉弦。2006年5月22日于我院行胃镜提示“复合性、多发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炎”。病理检查提示“(胃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中医诊断:腹痛病—脾胃虚弱证;西医诊断:复合性溃疡,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食管炎;治则:理气健脾。

处方:北沙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甘草5g,陈皮10g,木香10g,砂仁5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山慈菇10g,乌贼骨15g,浙贝母10g,灵芝15g,刺五加15g,莪术10g,茵陈10g,神曲10g,麦芽15g,5剂,1剂1日半,煎服方法同上。

2006年6月2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上诉症状均有减轻,但仍未完全缓解,3d前天气转凉后出现关节疼痛,呈游走性,性质为酸胀冷痛,遇暖后症状稍有减轻,无关节红肿疼痛,此为风寒湿邪外伤肢体经络而见痹症症状。于我院复查血常规、RF、CRP、抗O、ESR等指标均正常,遂再次就诊于郑老门诊。守方加减,在一诊方中加入黄芪15g,防己10g,薏苡仁30g,续方5剂,同上煎服。

2006年6月14日三诊,患者感近期胸闷不舒,无明显胸痛,关节疼痛症状减轻,仍有腹痛、嗳气、反酸症状,较初诊时缓解约半,舌质红苔薄白,故继续予以健脾和胃为主,在二诊中祛神曲、黄芪、防己,加栀子10g,黄连5g,法半夏10g,瓜蒌皮15g,续方5剂,同上煎服。

2006年6月23日四诊,患者诉服药后胸闷、关节疼痛症状消失,腹痛、反酸、嗳气症状基本缓解,余未诉特殊不适,郑老考虑患者有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恢复尚慢,故继续予以健脾和胃立法治之,在三诊方中祛法半夏、栀子、瓜蒌皮、栀子,续方10剂,同上煎服。

此后反复多次就诊,共计中药约50剂左右,郑老均以香砂六君加减,药毕复查胃镜。2006年10月10日复查胃镜提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检查提示“(胃体)慢性浅表性炎症”,胃镜活检未提示肠化生。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诉症状未再发,以后呈行胃镜检查约2次,均未见肠化。

按语:郑老认为患者胃病予以健脾缓急止痛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减轻,故继续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考虑患者近期感染风湿痹症,以风寒湿邪为主,故用黄芪防己汤加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加之脾喜燥恶湿,主四肢,脾虚湿困,阻碍气机,故可见关节疼痛等症状,所谓“治湿不治脾,非其治也”。郑老认为临床健脾时必运脾,脾胃得健,中焦得运,才能维持“灌溉四旁之职”。

2、总结

郑师认为肠化生是目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因该疾病症状不典型,胃镜检查不及时,导致贻误最佳治疗窗,进而到后期出现胃癌等难以治疗的境地。纵观郑师临证治疗肠化生,有以下几个要点。

第一,首辨虚实,慢性胃病迁延难愈,实为“胃为阳土,属多气多血之腑,胃病则气血受损,初则胃气壅滞,通降失司,而后气滞化热,或气滞则瘀,则血瘀内阻;日久失治误治,由表入里,由胃及脾,脾为阴土,化生气血,脾病则气血化生不足,导致中气不足,甚则中阳不振,而成虚证”,故临床虚证常见,虚多实少。《临证指南医案》云:“脾胃之病,虚实寒热,宜燥宜润,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精要”,故郑师常以香砂六君子汤为主方而进行加味。香砂六君子出自《古今名医方论》,郑师选用此方取其益气和胃,行气化滞之功,健中有消,行中有补,补而不滞,标本兼治,相得益彰,临床也有研究表明香砂六君子具有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药效作用[7]。

第二,配伍清热化浊解毒之品,郑师最喜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莪术”四药,取其清热解毒化浊之功,扭转肠化生,修复胃黏膜。其中,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是临床常用抗癌药对。莫宗成等[8]通过建立雌性小鼠移植性乳腺癌细胞模型,观察白花蛇舌草和半枝莲配伍对人源乳腺癌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得出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或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味甘、微辛,性凉。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等功效,常用于痈肿疔毒、瘰疬痰核、蛇虫咬伤、瘸瘕痞块。陈藏器《本草拾遗》中指出“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故诸家以为有小毒,并不以为内服之药”,故临床运用时谨慎。莪术一药史载于唐代《药性论》,性温,味辛、苦,归肝、脾两经,具有行气破血、消积止痛之功,山慈菇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配伍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既化痰又消瘀,共同作用加强对肠化生的治疗,疗效显愈(王芮等,2017)。现代研究证实,Hp感染与肠化生有密切联系,在一定程度上,Hp加剧肠化生向胃癌方向转化,上述四药还具有抗Hp的治疗作用,一举多得,双管齐下。

第三,适时抑酸护胃,无酸无溃疡,无酸无炎症,胃酸分泌增多刺激胃黏膜产生慢性炎症,久之则出现肠化生,此因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加之湿热、瘀血、浊毒等病理因素胶着而生。郑师临床常用的抑酸的药物有乌贝散,系王药雨所创,初起用乌贼骨、贝母碾碎后服,制酸止痛,收敛止血,效果显著,随后流传至今。瓦楞子是目前被证实的具有抑酸作用的中药,煅制后“制酸止痛”作用增强[9],故广为临床运用。

第四,肝、胃、脾三脏同治,慢性胃病久治不愈,导致情志失常,累及肝脏,或肝木易克土,肝病每传脾胃,临床尤为常见,故郑师认为肝胃同治至关重要,运用“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故郑师临床常用左金丸、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等方剂加减,效果显著。

第五,大方复治,贯彻始终,临床上肠化生多因久病而致,久病必虚,久病多杂,虚实往来,寒热错杂,脏腑相连,故可见多个证候相兼而病,非单一方剂可治疗,临床需根据患者病情详细辨证,选用大方复治法方可显效。

综上所述,虽肠化生是临床难治病,但并非是不能治之病,临床根据病情辨证选方,因机制法,持之以恒,疗效可见。郑师临证,即重视辨证,又强调辨病,药食调护,情志调理,梳理气机,纵观其临证,贵在扶土健脾,兼顾他症,随证配伍,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巧妙融会贯通,故而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3]王亚杰,国嵩,杨洋,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9,27(11):874-878.

[5]许先锋.胃复春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化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8,11(23):38-40.

[6]胡波,郑邦本.郑邦本主任医师运用北沙参临床拾粹[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1):115-117.

[7]李红华.加味香砂六君子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1):1578-1581.

[8]莫宗成,王敏,罗先钦,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配伍抗肿瘤作用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16,28(2):210-215.

[9]陶明宝.瓦楞子炮制工艺及炮制原理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8.

龚雪,郑邦本.名医郑邦本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临床经验举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20,28(09):709-712.

基金:郑邦本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