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第十二篇:大汉天声落幕之东汉衰

 金色年华554 2020-12-27

一、大汉天声的落幕

《燕然山铭》铭刻的这场战役,造就了历史上“振大汉之天声”。但是这场战役也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历史转折点。重大胜利并没有让汉朝如同班固铭文所说的那样“一劳永逸,暂费而永宁”。北匈奴统治阶级的溃败,让北庭权力中心空虚。窦宪曾立北单于弟弟为北庭新单于,却因为窦宪谋逆自杀,在返回北庭途中被汉军斩杀。

精读系列第十二篇:大汉天声落幕之东汉衰

没有最高权力核心的土地逐步被鲜卑、乌桓和北匈奴余部占领。剩下的匈奴人,一大部分不愿意承认自己匈奴身份,转而融入了新到此地的鲜卑和乌桓,另一大部分转而投到南匈奴。剩下的二十多万余众则拥立新单于逢侯,却被鲜卑、乌桓八千骑兵击败。鲜卑首领被封为率众王。与此同时南匈奴因为在安置北匈奴降民和左贤王产生了矛盾,互相攻伐,无力参与到北庭的势力角逐。最终鲜卑族迅速崛起,成为了北方最具号召力和经济实力的“巨酋”。公元107年,《后汉书》记载在北匈奴曾经的土地上,鲜卑人“邑落百二十部”、“称兵十万,才力劲健,意智益生”。

东部驱赶北匈奴的压力,继续向西传递,逢侯率领残余部族攻打西域,西域不得不频繁征调诸羌军队进行抵抗。公元102年,班超离任西域长史之职。缺乏了雄才大略经营,西域很快陷入了混乱。公元106年,《后汉书》记载,“会西域诸国反叛”。公元107年,北匈奴单于逢侯率残部持续向西进军,骑都尉王弘征调羌族军民进行抵抗,不料受征伐的军队均逃回了部落。边郡按照惯例讨伐不服从命令的部落,不想又激发了更大范围的反叛。让救援西域的计划泡汤,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段禧阵亡。这次行动的失败,让东汉撤销了西域都护官称,并同鲜卑通市。而诸羌因为反叛担心汉朝的报复,反而联合了北匈奴单于逢侯对抗汉朝军队征讨。公元108年汉朝决心讨伐反叛的羌族,再次征讨南匈奴、乌桓和鲜卑,让河西走廊东部“万民饥流”,促使第二年南匈奴、乌桓和鲜卑反叛,进攻了河套等地。

二、鲜卑人崛起

疲于应付的东汉王朝,无力征讨,只得实施徙民政策,把边民内迁,在边疆人为制造广阔的无人隔离带。这种做法不仅破坏了农产区,减少了汉朝农耕面积,还进一步增加了“流民”问题的严峻程度。东西边疆游牧部落的叛乱最终让“加币而不劳师”变成了“加币又劳师”,缺乏兵力的东汉王朝不得不集中财力拉拢鲜卑,维持王朝的边境稳定。东汉王朝终于又重蹈西汉的覆辙,堕入到外困于边境之患,内困于人力财力匮乏。公元107年至118年,北匈奴在西域不断侵袭,“复收属诸国,共为边寇十余岁”。受雇于“币加”的汉朝,鲜卑打败北匈奴逢侯单于,迫使逢侯降汉,部分匈奴部落归于鲜卑。鲜卑人进一步做大做强。而汉朝十年间耗费了二百四十亿钱。

鲜卑人的骑兵虽然让北匈奴失去了逢侯,但余部继续拥立呼衍王为首领对抗汉朝。公元123年班超之子班勇拜“西域长史”,暂时稳住了西域的乱局,让河西羌胡叛乱稍减,继续为汉朝服务对抗北匈奴。但是依靠个人能力的斡旋始终力量有限,西羌、南匈奴和乌桓的联合叛乱终于加剧,前后持续了二十年,最终被鲜卑人镇压。鲜卑再一次获得了众多人口和赏赐。此时的鲜卑已经控制了整个蒙古高原,《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记载鲜卑大首领檀石槐整合降民,让控制区域“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网罗山川水泽盐池”。

精读系列第十二篇:大汉天声落幕之东汉衰

三、东汉国家治理的困境

回顾东汉的历史,可谓是“成也豪族、败也豪族”。有了豪族的拥护,光武帝成就帝业,但东汉豪族不同于西汉军事贵族,军事贵族随着时间会凋零,这才有了武帝启用毫无背景的人才,而豪族随着帝国承平日久,只会越来越庞大,东汉末期的袁绍、袁术四世三公就是例证。豪族势力的不断积累,皇帝想要突破豪族的控制,就不得不选择其他力量联合对抗豪族。于是外戚和宦官就作为皇帝的私臣登上政治舞台,他们作为皇帝私人班底同豪族抗衡。面对皇权的反扑,豪族往往利用儒家“天下为己任”的大旗,在无法直接攻击“天子”的情况下,把外戚和宦官定义成“小人”。从这个角度来说,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劝诫,我们就能获得更深的理解了,所谓贤臣未必真贤,小人也未必是祸害。东汉被后人诟病的“党锢之祸”,不过是皇权希望使用私臣突破豪族包围的手段。

真实历史中,每当帝国发生灾难或战事时,豪族士大夫在朝堂上高谈阔论,攻击宦官乱政和外戚当权,而民间疾苦却无人真正问津,几乎没有人真正深入民间开展救援行动。与此同时“币加而又劳军”的局面和大批人民的内迁,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终于波及了每年为鲜卑提供“币加”的青州、徐州。青、徐两州每年承担二亿七千万钱,购买鲜卑军事服务。但青、徐荒饥,流民四起,让汉朝捉襟见肘。财政的短缺,让强大的鲜卑“外无暴掠之愿,内无功劳之赏”,缺乏固定生产基础的鲜卑社会迅速陷入了生存困境,迫于生计无奈只好劫掠富庶的中原田园。引发了新一轮的“边境危机”。

精读系列第十二篇:大汉天声落幕之东汉衰

这种打击对东汉王朝来说,是致命的。汉朝已经没有外援可以找了,只得全力依靠国内力量抵抗外敌。班彪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币加而不劳师”最终还是演化成了“劳师而币减”,不得不倾国之力抵御外敌。公元164年,汉桓帝时期,为了保障西羌地区的粮食安全,护羌校尉段段颎率骑兵五千,步兵万人,战车三千,耗时三年,花费五十四亿钱;又过两年,公元169年耗费四十四亿钱,终于获得了军事上的胜利,稳定了西羌。但是汉朝的财政衰败已经支持不来太多的军事行动了。

当东汉王朝企图通过和亲、封王等手段缓和同鲜卑关系时,鲜卑首领檀石槐不肯接受,不断吞并土地,致使敦煌、乌孙之地都被鲜卑人控制。公元177年,汉灵帝时期,鲜卑大范围进攻汉边疆。此时鲜卑早已成长成了多民族的政权,不仅有各种游牧民族,还有脱离汉族的汉人,为鲜卑出谋划策维持社会治理,史称“兵利马疾,过于匈奴”。但大战不可避免,同年秋,汉灵帝倾尽国力发兵抵御鲜卑,却被鲜卑打败。战争的惨败,进一步加剧的东汉的衰亡。所幸的是此时鲜卑大人檀石槐去世,其内部分裂,为汉朝赢得了短暂的“和平”。更加幸运的是,此时大汉的衰败还未被各方势力察觉并利用,除了帝国南部蛮族星火叛乱外,国内还未发生战乱。但国内已经疲惫不堪。“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汉朝的生产生活被北匈奴之后的鲜卑彻底拖垮了。

同时,豪族、外戚、宦官的内斗,无意间让民间各种被儒家禁止的“淫祀”盛行,黄巾军生长的土壤形成。待到东汉后期边疆战败、盗贼四起、连年饥荒,皇帝被迫多次下达罪己诏,整个东汉统治基础动摇了。公元184年,压力终于越过了临界值,黄巾起义爆发。汉朝大将皇甫嵩发挥杰出军事才能,于年底平息了叛乱。但是汉朝“币加”的困难,无法发给羌族军队足够的军饷,让平乱中被征发的羌族士兵哗变,汉朝雪上加霜。

依靠豪族建国的皇帝,只能依靠各地豪族勤王,但是豪族从来就不和皇帝一心,各怀鬼胎。两难之际,汉灵帝不得不听从应劭的建议,“募陇西羌胡守善不叛者,简其精勇,多其劳赏”。于是又一位深刻影响历史的人物——“董卓”被封为中郎将,听从皇甫嵩调遣。在董卓的助力下,汉朝很快平息了西羌士兵哗变,这些军功和政治资本,以及在外戚政权的支持下,董卓和西凉铁骑登上中原政治舞台。历史的巨轮继续前行,东汉势微的趋势,推动着三国序幕的到来。

精读系列第十二篇:大汉天声落幕之东汉衰

好了,本期的文章就到这里,下周我们走进三国时期,回看那个战火纷纭的世界。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07篇文章,欢迎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我们下周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