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度强迫症患者的华丽巨献,欧罗巴怀旧之旅《布达佩斯大饭店》

 鲤鱼电影手册 2020-12-29

《布达佩斯大饭店》在2014年度的奥斯卡评选中最终输给了《鸟人》,多少有些遗憾,不是说《鸟人》不好,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精致,优雅,华丽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导演韦斯·安德森对逝去的欧洲贵族文化充满敬意的怀旧之作,韦斯·安德森表达这种近乎膜拜的敬意是全方位的,建筑,诗歌,绘画,音乐,小说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到电影之中,韦斯·安德森用重度强迫症患者的执拗,再现了一幅二战之前欧洲贵族美学概念之下的华丽画卷。电影无时不刻的提醒着我们,现今破除的,摒弃的,打碎的,那些腐朽奢华已成昨日黄花的艺术形式,在人类漫长的文明长河中,即使占有的只是一个无不足道的角落,也同样散发着熠熠生辉的耀眼光芒。不同于当今工业时代的急促,机械与冰冷,《布达佩斯大饭店》展现出的是一种温暖的,刻意雕琢的,细腻的美感。《布达佩斯大饭店》有着一个十分精彩的故事,但是相比故事电影更大亮点是叙事结构。四层的叠加结构,工整的对仗格式,叙述者的不断变换,处处显示着韦斯·安德森所追求的古典文学才有的形式美。电影开篇第一层叙述者为导演,一个小女孩在缅怀国民级作家之后准备开始阅读作家的代表作小说《布布达佩斯大饭店》。简短的开篇却处处留下了当前的主流文化和曾经辉煌的传统文化的差异与隔阂。穿着保守的小女孩与倚在路灯旁的那只杀玛特;民族瑰宝的墓志铭与荒芜的墓园。电影在字幕阶段已经明确指出电影的灵感来自茨威格,而此时不超过两分钟的桥段却将我带入了深邃的无力感,即使伟大如茨威格一样的巨匠,岁月流逝之后所面对也只是寂寞与荒凉。可是雕像下挂满了对作家表示敬意的钥匙,进门时小女孩片刻的迟疑说明她是第一次来这里,但她同样掏出了钥匙挂在了上面。在现在这个“苹果”左右我们生活的时代,人们习惯用140字的篇幅用拇指书写自己的情感,可是还有人喜欢茨威格一样的传统文学,并且不断有新鲜的血液加入进来,即使少,却还有。影片在小说封底作家的照片定格,电影进入第二层小说的前言部分。

此时叙述者发生变换,老年的作家裘·德洛开始讲述小说的创作灵感。这里韦斯·安德森采用了固定机位长镜头的拍摄手法,使电影看起来更像是在录制电视采访节目或者纪录片,韦斯·安德森太注重细节了,在作家讲述之前电影突兀的加入了人为补光,这加强了电影对观众的带入感,使人觉得不是在看电影,而是站在摄影机之后观看电影的拍摄过程,使电影显得更加真实。“真实”!韦斯·安德森在电影开篇的阶段不断用各种符号,灵感来自与茨威格;茨威格的铜像;印刷精美的小说;记录风格的作家访谈,韦斯·安德森不断的在暗示和引导观众,即将看到的是一部由世界名著改编的电影,甚至一些茨威格的书迷会产生错觉,自己错过了某一部和电影相关的小说。韦斯·安德森在和大家开玩笑,电影中的一切看起来十分真实的事物,都是有他创作的,韦斯·安德森虚构了一切,虚构了一个伟大的作家,一本传奇的小说,一座美丽的温泉小镇,一栋雄伟的建筑,一幅精美的油画,很多首浪漫的诗篇,电影中上个世纪初的各种艺术形式的作品,现实中都不存在的,而是他为了电影从新创作的。韦斯·安德森在告诉观众,在将近一百年后的今天,还是有人可以用那个时代艺术巨擘的优雅笔法和高超技巧创作出那个时代审美观念下的艺术佳作,并且看起来很美。接下来电影进入叙事结构的第三层,小说的内容部分。此时电影的宽高比迅速在1.37:1、1.85:1与2.35:1三中格式下切换,如果用电脑观看的朋友,可能会产生错觉是否电影压缩的过程产生了某些错误。其实如果是观看的是蓝光DVD,这里韦斯·安德森这里已经是第二次提醒观众注意电影宽高比的变化了。这种变化是导演精心安排的,也是一种电影技巧的炫耀,导演用这种变化为电影时代变迁加注了影像的标签,当屏幕的大小发生变化时,意味着故事的年代也发生了变化。这种标注鲜明而直观,使观众对这部时间跨度几十年,而且在叙述过程中年代会不断切换的电影,在时间的定义上不会发生错乱。同时,这也是对电影艺术发展历史的一次回顾,现今电影主流宽高比是2.35:1,六十年代是1.85:1,三十年代是1.37:1。也许是电影的色彩实在是十分出彩的部分,韦斯·安德森也无法舍弃的缘故,30年代并未使用黑白片来拍摄(全片只有一个桥段采用了黑白片),不然时代印记则更加强烈。电影在这里叙述人的身份再次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又是一次精心的安排。看似还是作家,只是年纪轻了些。其实此作家已非比作家,老年的作家在电影的世界里他是真实人物,就像现实世界里的金庸或者鲁迅一样,而年轻的作家就像《红高粱家族》的“我”一样,只是用第一人称创作的文学形象,只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电影看到这里我对韦斯·安德森的敬仰之情犹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这里可以对整个电影的结构布局进行一次阶段性总结,可大家要注意电影的故事到这里还没真正开讲。韦斯·安德森塑造了一个看小说的小女孩,接下来的电影可以看做是在表现小女孩阅读过程中在脑海中的文学意象,观众看到的一切是小说读者的阅读感受。小说的作者在告诉读者而不是观众这个故事是他听来的,接着小说的一个人物年轻的作家叙述自己怎么遇到一个奇怪的绅士,而这位绅士给他讲了一个动听的故事。这里不得不叹服韦斯·安德森的文学功底,这种叙述人的不断切换而故事没把作者自己搞晕绝不是件容易的事。举几个小说使用这种技巧的例子,芥川龙之芥的《罗生门》,陈忠实的《白鹿原》,金庸的《雪山飞狐》。就算小说没读过,看看这几位爷的在文学史中的地位,也可以说此种技巧属于殿堂级的大师技巧。就我个人觉得这种技巧在小说的运用还要比电影中简单一些。就像电影中作家对读者说的那样这个故事“我会用意想不到的方式呈献给大家”,这也可以看做韦斯·安德森借他之口在对观众说,我可以说这种方式我很喜欢。电影进入到第四层叙事结构,电影情节的主体部分。叙述人第四次转换,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拥有者穆斯塔法给小说中的另一位人物作家讲述一个故事。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忘记在那个媒体上看过一篇文章预测这部电影不但会票房大卖,而且会席卷各大电影节的重要奖项。电影还没看我就断定这货是典型学院派的二把刀。韦斯·安德森获奖的几率蛮大我同意,可是让他拍出《变4》《速7》那样的热映的票房神话,对于现阶段他来说绝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韦斯·安德森从来就不是一个安于讲一个好故事的导演,虽然他不但会讲好故事,而且能编出来一个好故事。他的好故事要用令人眼花缭乱的电影技巧来讲的,好故事只是他希望更多观众来看的手段,而他更希望观众欣赏是他在电影语言上的艺术追求。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在争取观众入场的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拉尔夫·费因斯,艾德里安·布洛迪,裘德·洛,爱德华·诺顿大咖随处可见。在主体剧情之中,爱情,谋杀,情色,阴谋,暴力美学,动作场面,好兄弟基情到永远众多主流电影的商业元素该有的都有。就是当做一部普通的叙事电影来看也算得上上乘之作。两千多万的制作费,一亿的最终票房,加上之后衍生影像制品的收入,不会亏还能小赚。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一个好故事就好像一个精美的水晶瓶子,而韦斯·安德森真正想让观众享用的是瓶子里醇正的干邑,他娴熟精悍的电影技巧。韦斯·安德森一如既往的迷恋,推轨平移,前推和后拉镜头的使用;人物对话时摇拍代替反打;对景框的刻意强调观众会发现韦斯·安德森在取景框中又加人一层边框;诸如此类的花哨的炫技所处可见,这里不一一细说。喜欢的观众,自然早有体会,感兴趣忽略的观众,可以重看一边,这是一部值得重看的电影。韦斯·安德森在这部电影中向观众展示的众多传统美学概念中,对称美不断的出现,韦斯·安德森近乎偏执的一次次强调对称美的存在。对称美在我们的生活中究竟占有什么样的地位,我也是在我儿子身上发觉的。那时他很小一岁多两岁不到,他有一大堆积木,乐高的,实木的,新的,旧的我看加起来有一两千块。他混在一起砌他喜欢的房子,砌好后找个大斧子或者宝剑拆掉,不断重复这个过程乐不知疲。少数的时候他搭好了之后要拉大人来看他的房子,在爷爷奶奶或者爸爸妈妈夸赞这座房子真漂亮之后心满意足的拆掉,有几次还要求妈妈用手机给他的房子拍照。开始我也没觉得什么,只当做他心血来潮喜欢某件自己的作品罢了。可是我后来惊奇的发现他拿出来炫耀的房子都是对称的,不但房子的机构是对称的,而且它选用的积木块都是对称的。我儿子肯定不是什么神童,他无法在一岁多的年纪就在脑海中设计自己想要的图纸,但他撞大运般搭出一件对称的作品时他十分满意,并且要和家人分享这种成功的喜悦。对对称美的欣赏可以看做他的天性,不用后天的教育他已经认可这种美的存在。后来我在生活中留意了一下身边的建筑。对称美基本代表着古典和传统,而不对称美则意味着前卫和先锋。电影中导演构图上对称镜头的使用在整部电影中随处可见;他选择的建筑也体现着对称风格;就连刚刚所说四层叠加叙述结构他依旧不放弃对仗的原则,1,2,3,4,3,2,1。最后两组总时长不超过一分钟,各用了一个镜头。退到第一层,作家的铜像之下,小女孩看完这部小说,观众看完了这部电影。

《布达佩斯大饭店》和韦斯·安德森的其他作品一样,注定不会是一部大众化的电影,看过的人,未必就会欣赏他,而喜欢的人将会在韦斯·安德森的引领下完成一次精致,优雅,华丽的欧罗巴怀旧之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