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气之为病(表里阴阳寒热虚实标本中气解)

 家乡一品 2020-12-30

六气之为病(表里阴阳解)

中医讲八纲,就是阴阳、表里、虚实、寒热。

有的朋友问我,你一直讲六气,有时候说风寒暑湿燥火,有时候说,太阳寒水、阳明燥金之类,到底哪个才是真的六气。我记得第一篇就说过了,

天有六气,风寒暑湿燥火,人有六腑;

地有五运,木火土金水,人有五脏;

运气各司,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

所以,风寒暑湿燥火,这个说法,是六气具体的体现,而我们说“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把天地之五运六气统一为一个模式了,当说天之风,就与地之木联系起来了,当说天之寒,就与地之水联系起来。所以,大家不要执于句下,当我们说风寒暑湿燥火,就要想到地之对应,所以我们通常用“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来称呼六气、也可以来称呼五运。其实它们都是一个意思。我们学中医的思想要有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我们今天将六气的表里阴阳解,学习过伤寒论的朋友都知道伤寒里,将疾病分为六病、也有人说是六经之病,就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是辨证论治的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因为在内经,谈论了许多医理,真正如何治疗,除了针灸,就是13个方子,在临床治疗上,如果不是十分颖慧于学习的人,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的。而伤寒论,就是在理论和临床之间,架起了一个桥梁,这个桥梁,也是中医后来发展非常重要的部分,甚至有人说是临床界的奠基之作。古代有很多医书流传下来,而起奠基性的作用不多,一个就是《黄帝内经》、一个是《神农本草经》、一个就是《伤寒杂病论》,如果要说四大经典,就加一个《难经》,不过这个难经基本是对《黄帝内经》的一个阐释和补充。有的人说应该有《温病条辩》,很多人都会持保留态度,因为阅读起来,觉得他们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

也就是说,人们从伤寒里面总结出来的六病、其实就是对应了我们所说的六气之为病,当然,在医理的阐述上,会有所不同,这在实际中需要注意的,但大纲没有什么冲突。

我们先讲六气为病的表里阴阳。

阴阳很容易看出来了,我们六气的名词上就有了,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有阳的就表明是阳性的了。

那么表里呢?我们从人体出发来认识,从人体而言,表就是体表,人体的表面层就是躯壳了,这个躯壳,包含皮肤、肌肉、经络、筋骨等;里呢?就是人体的里面,主要指消化系统肠胃之类。那么除了表里,就是半表半里,表里两者的之间,就是躯壳与肠胃之间,五脏膜原、三焦之属,有人问三焦是什么,简单就是躯壳内分三个区域,上区域为上焦、中区域为中焦、下区域为下焦,这些区域容纳不同的脏器,发挥不同的功能。

我们表里分出来了,大家会发现 人体的所有病,都离不开这三个部位,不是在里,就是在表,或者在半表半里,不会跑到头顶上空10m处,也不会在眼前10m处。所以,我们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先在这个位置上确定下来,因为确定了我们就大概知道他落在什么六气的哪个类型上。

表:是太阳寒水所主,表也有阴阳之分,我们知道太阳与少阴相表里,所以,整个表的主导是太阳和少阴,太阳主阳的一面,少阴主阴的一面,太阳的脏腑是膀胱,主气化,同时太阳的经络护表。有人觉得疑惑,为什么少阴也主表呢?少阴不是心肾那里吗?这又要回到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不能想到脏器在那里,就是哪个位置的病,我们所认识的脏腑,是一个功能的体现,一个机制的运行。心肾,比如心肾之交,它很类似现代人说的血液循环,但它又不仅仅是血液循环,而包含了人体气机升降、运化,而人体的血液循环,大的动脉静脉、多在躯壳巡行,输送营养物质到全身,所以,心肾所发生的作用,是在表体现的,当然,它一样对里体现,但主导上,是在表体现,等我们学了伤寒之后也会明白,为什么我们的少阴病治疗,用的却是麻黄附子细辛汤、当归四逆汤这些偏于发表的方子,其实就是少阴之病,其实是在表体现的多。这个表病的临床体现是什么呢?我们看伤寒的原话: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里:是太阴湿土所主,里也有阴阳之分,里之阳就是阳明之胃,里之阴就是太阴之脾。他们的关系我们之前已经说过了,一个主燥,一个主湿,互为关联,互相制约。所以,里之病,就是太阴和阳明,临床辨别很简单,我们用伤寒论的原话: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半表半里:所主为少阳,为半表半里的阳,而厥阴与其互为表里,所以,厥阴主半表半里的阴。我们知道半表半里是表里两者的之间,就是躯壳与肠胃之间,五脏膜原、三焦之属。而手少阳主三焦、手厥阴主心包络,这些都是落在半表半里的区域;而足之少阳厥阴主肝胆之木,木气化风,风无所定,生长万物,也不固定表里,吹拂在全身各地,三焦之野。所以,它们也属于半表半里。伤寒原话: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以上说的六气之病,简称六病,我们给出了阴阳表里的判断和确定的依据,那么当面临临床,最重要的也就是确定病之所在,我们就可以通过部位、阴阳,确定是什么病了,这是我们确定六气之为病的又一方便法门。所以,以后我们要养成习惯,遇到什么疾病,就判断它是什么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实我们说太阳病,就有寒水在里面,说阳明病,就有燥金在里面,说少阳病,就有相火在里面,说太阴病,就有湿土在里面,说少阴病,就有君火在里面,说厥阴病,就有风木在里面。同时,我们以上说的伤寒原话,必背。就六句而已,拜托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六气之为病(寒热虚实标本中气解)

我们对于人体机制的万千疾病,以六气立论,举一纲而明万目,有点象太极里的四两拨千斤。当年董海川先生传授八卦掌的时候,只教八个式子,也就是八大掌,但八大掌如周易之八卦,不同组合、暗含变化,可以化生千变万化的招数,生生不息。在中医的学习上,我们也是如此,有一个总纲,否则,古代方书如浩瀚海洋,方子以万记,如何下手?所以,我们从六气立论,阐述人体机制运行过程中的疾病变化。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伤寒论给我们以典范。下个月,我们将进入伤寒论的深入学习,那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我们将与伤寒论的每个条文亲密接触,我将描叙一个神奇的梦境故事,就是这个故事,让我进入了伤寒的奇妙世界。我们暂定名——梦境伤寒。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不是严格的学术探讨,大家读了觉得有意思,那是因为说法比较活泼,大家也不必作为中医基础理论,因为基础理论有经典在那里,那是传世之法。这里只是我学习的过程体验,有兴趣的就当参考。一开始就说了,我一直是在做一个梦,这些文字,就是这些梦的描述。有的朋友说是情感散文,我也很开心。所以,有任何的争论,请回去阅读《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给我留言。因为有很多专业人士需要学习后治疗病患,所以,需要提醒。作为专业从业人员,需要遵循很多规范和法律,那是另外一回事情。

今天我们讲的是六气为病的寒热虚实解。

寒热虚实,是八纲之四,同样是人体阴阳的特性表现。简单的理解,寒一般都是机制运行缓慢,呈现不及之象;而热则是一种亢奋状态,表示机制运行过剩,而显示出的太过。而虚实,内经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在人体的正邪交争中,如果人的精力、正气不行了,机体表现了虚衰,如同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军队,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这个时候,就是虚证。而实证,就是当遇到敌人攻击,而自己的军队也不虚,奋勇反抗,反抗的力度越大,表示敌人也越强,双方进入僵持状态,而全身的机制也在为抵抗强敌而高速运作,这个时候就是实证。

六气之为病中,如何看它们的虚实呢?或者六气之病,到底何种为病而表现虚实呢?古人给我们总结了,阳病多实证,阴病多虚证。我们可以理解,阳作为发动的一方,如同国家的军队,所以,如果表现为阳病,那么它多体现在对抗性上,所以,一般都体现了实证;而阴病多属于国家基础设施出现了问题,由于国力遭受影响而出现的虚败景象,这是虚证。那么在抵抗过程中,往往是能量的体现,所以这个时候,多显热证,反之,基础出现问题,机制运行不力,没有了能量的支持,也就表现了一派寒象。所以,实证多落在阳上(太阳、阳明、少阳),虚证多落在阴上(太阴、少阴、厥阴),这是总体的认识。

在临床上,往往每一种病都有它虚实寒热的表现,如每个世界有其各自的阴阳变化。以后在伤寒的学习中,我们将详细说,这里给大家一个认识而已。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标本中气的概念。六气之为病的每个状态,都不是单一的,往往都是互见的。我们看原文,这个原文不是很难理解,大家细心阅读一次: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气有从本者,有从标本者,有不从标本者也。

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帝曰:脉从而病反者,其诊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

帝曰:诸阴之反,其脉何如?

岐伯曰:脉至而从,按之鼓甚而盛也。

是故百病之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生于中气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中气而得者,有取标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正顺也。若顺,逆也。故曰:知标与本,用之不殆,明知逆顺,正行无问。此之谓也。

不知是者,不足以言诊,足以乱经。

故《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此之谓也,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可以言一而知百病之害,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

自此,我们六气将完成一个段落,接下来将进入伤寒论的学习,如果在上面有什么不明白的,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提问,然后在今后的学习中,补充学习,伤寒的学习是很重要的,以后大家会慢慢体会到。                                    三阳(太阳、阳明、少阳)

开始今天的学习,无论在中医界、还是各个领域,都有一个争论的问题。 有人说他的说法是正确的,别人的认识是错误的。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去认识。(一知半解的除外)。

有时候我们读内经,就象别人读佛经一样,每次都有新的认识。而经书还是那个经书。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去否定他,而是先考虑他的理由,然后从自己的认识去鉴别他,不要上来就是一棒子。你有可能明天就认为你今天的认识是错误的。这就是提高,这就是佛教中不同层次的升华。

今天我们讲一个比较抽象的问题

什么是太阳、什么是阳明,大家读了阴阳离合论,很多估计也是一头雾水。有人说为什么这个病用这个药?那个病又用那个药,怎么鉴别呢。为什么要用那个药,所以也有人说,是以前用药经验的积累。但是,也有人听说,一种药可以治疗很多病,或者一种病可以用很多不同的方法治疗,为什么呢?这里面就不简单的是经验的问题了。也是我们中医的奥妙。

我们时常听人说,这个人是太阳病,那个人是阳明病。它用六个方面把病给归纳了。就是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自古又有很多争论,这六个方面到底是六经还是六病?其实,都是在不同的方面进行探讨。而且有成就的,都达到了临床救人的目的。所以,对于伤寒论,许多人研究之后都发现,无论从那个方面研究,都觉得它十分的巧妙,所以,才有现在它崇高的地位。

这是开首语,不知道说得是否明白,下面我们分别用浅显的语言说这六个方面,专业的表达大家可以自己读内经。因为如果你理解了,你会觉得所了解的东西,不仅仅在医学上,甚至在日常,你都觉得非常有意义,这就是可以称为经的力量。

先说太阳,太阳主开。之前我们说过,人体里面有它自己的四时阴阳,有一个阳升阳收的体系。相对的,也有一个阴升阴收的体系。有人说,太阳是阳气最盛的状态;有的人说太阳就是阳中之阳;其实都是说到了一部分。

从我们人体阴阳运化来说,有一个很好的理解的点是。我们古时候称呼祖先有个太字,“太爷”、“太太爷”、“太上皇”。就是起源的地方,所以,太阳,可以看做阳气起源了,然后生发的这个过程。我们不是有个太阳寒水吗?春天从严冬孕育出来,从寒水中来,从坎中一阳而来,所以,这个太阳,就可以理解为阳气生起的一个过程。

当阳气起来了,生发了,到一个鼎盛之后,会降,就象到了中下午,太阳要落山了。这是个比喻。那么从中午到晚上,这个降落的过程,我们叫阳收的过程,对应了阳明。所以我们说阳气降了,称为阳明。古人更聪明,阳升、阳降,会不会有个机关呢??就是少阳了,用少阳来调节他们。所以,就把少阳称为阳升降的枢纽。这就是我们对三阳最简单而又很有意义的认识。

好,我们接着往下说;我们先说三阳,三阴,下次讲。太阳,表示阳升,我们知道人体的阴阳变化,清阳上升、浊阴下降。上次讲了,阳左(从东方、从木)而升,阴从右(西方、金)而降。这个升,对应了人体肝木升发的作用。这个降,对应了人体金收的作用。 但是升是肾-肝-火的过程。火就是心,降从火-金-水的过程。如果这两个方面都正常的话,我们叫水火既济。就是好的状态。如果只升,不收,那么我们人就会燥热、不眠等该收不收的状态。如果只收,不发,那么就可能出现了虚弱的表现,这两种情况就对应了大家所听到的阳虚、阴虚的表现。所以,不是阳虚就吃附子,而是要让人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也不是阴虚就补肾水。

所以,大家要多读书,多明白经典说什么,不要赶时髦,哈哈,今天火神、明天养阴,不是说那种方法有问题,而是我们要学会辨证,学会看到问题的根源。

如果通过升降的调节,都不能达到解决的办法,我们就想想,是不是调节升降的枢纽有了问题?是不是少阳问题呢?大家可能看到过有人一辈子用柴胡汤救人的。他就是抓住了调节阴阳的方法。

以上将的三阳是一个基本的认识,不一定正确,但我觉得可以让我们好好的认识经典的东西。以后你们自己读书理解了,可能今天说的都是小儿科,过时了,哈哈。

我们再说一个伤寒中太阳、少阳、阳明的问题,简单的说,伤寒中称“太阳之为病,头项僵痛而恶寒”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阳明之为病,胃家实”,这是三阳病的一个总纲。那么到底怎么简单的认识这三阳病呢?

首先,太阳的病症出现于人体的体表受邪,人的营卫出动,打算用出汗的方式把敌人清理,但是一时能力不够,出了一点汗,又出不去,所以,出现了太阳的桂枝汤证。这是人体在体表战斗的体现。如果外邪比较厉害,进入人体了,人体就希望它从消化系统那里解决掉它,

所以,在胃那里展开搏斗,把胃的津液都耗光了,出现了胃家实,对应了一系列的阳明的方子。

如果邪气不走正路,跑到体表和消化系统之间的地方,到处乱串表现了少阳症状,半表半里,冷热不定,这个时候,我们说邪侵三焦,用柴胡和它,因为就象战斗一样。如果到处是土匪,如果到处开战,那么损失的还是自己,不如收买他们,哈哈,和解的办法。这就是柴胡剂的和解之功。

今天就说这么多。

三阴(太阴,少阴,厥阴证和临床病例)

我们上次讲了三阳,三阳描述了一个阳生的过程.今天讲三阴,太阴、少阴、厥阴.

因为阳与阴是互相联系的,阳的功能起来了,阴自然就相应的消退,当然不是消失,而是回到了配合的角色,支持阳出来表现。

太阴,代表了阴的升长,厥阴代表阴的收尽,少阴是他们的调节。

举例,我们要调节一个空间的温度,当温度偏高,就要加强阴的功能,让阳收一下,当温度偏低,就调节阳的开关,让阳起来.看阴阳不能孤立的看阴或看阳,当我们看阳虚之证,自然想到他的阴胜的一面.我们描述了阴的一面,返过来就是描述了阳的一面。

在临床上,太阴对应湿土,所以,从病上看,当我们提到太阴,自然会对应了脾胃这个土的体系,而这个脾胃的土的本属于湿,这个土要达到良好的状态,它需要具备一个湿的问题、这个湿的状态,就是一个阴的作用,但是,本湿又恶湿,就是不能太湿,所以,胃就起了反面的作用,它主燥。

我们的阴起来了,天上降了小雨下来,增加了土的湿润。这就是一个阴生的例子。当然,我所做的比喻只是个形象,不是说阴生一定就这样,当这个阴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有一个消尽的过程,因为循环是生命的表现

所以,厥阴的作用表现出来了,它把阴给收起来,厥阴对应了风木,当我们的天气达到很冷了,需要过度到春天,这样,自然界就会“冬子之时,东风起”来一个春风一吹,大地回春,树木起绿,这就是厥阴的表现,不是消灭了阴,而是让机制美妙的转化那么,这个由太阴的阴生转化到厥阴的阴收,中间的枢纽就是少阴了。

大家知道,少阴是对应心肾的,心属于火、肾属于水,心肾相交,就是正常的机制。如果过湿,就把心火引下来,如果过燥,就把水升一升,当然,这都是人体的自动功能,当人体没有了这个功能,就出现了病态,冷了阳起不来,热了还下不去,就要用药了

今天说的要和阳结合起来,因为他们本来就是互为关联的,最好的理解就是空调的作用。

windflower16:03:12

那少阴症就是指少阴的功能不能实现吗?

mst173916:03:50

对,我们看伤寒少阴证的描述: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过客16:04:54

有点不明白.太阴为阴中阳,厥阴为阴中中性,少阴为阴中阴..怎么少阴确为它两的枢纽呢?

mst173916:05:55

历来,对于这个枢纽的理解有很多不同的看法。

mst173916:06:40

对于少阴为枢纽的理解,我个人正如刚才所说的,一个心肾的问题,就是联系水火的问题,我们说阴阳之中又有阴阳,土对应了脾胃的系统,那么这个土里面又有阴阳的表现,脾这部分,对应了湿的部分,胃那里对应了燥的体系,比如大地要升阳木,就是脾发挥了主要的功能,大地要让收重,就是胃起了功能.这是一些对应的描述问题,真正要看清楚,需要动态的看,坐标系不断改变

mst173916:14:10

脏是一个总部,腑是一个办事流通机构

windflower16:15:18

简单对应一下

就是比如说太阴症,对应于脾胃

然后看是太湿还是不湿

分别对应于脾或者胃?

mst173916:16:02

可以这么理解,但是一般提到太阴就要想到阳明,太阴湿,就想到脾

阳明燥,就想到胃

过客16:18:16

手足呢?

mst173916:18:30

太阴分手足,一般手主阳的一面多,足主阴的方面多.

因为我们现在刚开始提到三阴、三阳,我们说点临床的:

前天一个朋友问的案子:尿频、急、淋漓不尽,腰痛重,目眩,这是什么问题呢?

windflower16:24:23

太湿?

过客16:24:29

肾少阴?

mst173916:24:42

告诉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不要腰一痛就想是肾亏,最好的方法就是土和木的对应,联想,腰要挺拔,就是木要好好生长,所以腰痛首先要想到木的问题,腹痛,自然就是脾为中心,这是个两分法的思路,所以,不要见腰痛就是肾亏

我们就看病历的状况,一看就是肾水、脾土、肝木,三个方向:

尿频、淋漓不尽:肾。腰重:脾湿;眩、肝木。那么问题就是肾水之寒、脾土之湿和肝木之郁,所以方子就需要将这三个问题搞定

水寒了,所以土就寒湿,寒湿之土升不出木,彼此间互相联系,那么水寒总有个理由,那就是他的肝木升不上去,没有相火收回,肾水就寒了。

今天东西说完了,我现在要忙一会,说的多是个人体会,大家以内经为主

windflower16:50:11

希望以后每天能讲个临床病例

呵呵

太阳之为病(提纲、分类)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应该是汉朝时候的部分社会写照,许多读书人都有一个梦想——挤身士大夫的行列。士大夫,士就是武官,大夫就是文官,是担任政府官员的一些知识分子。普通读书人进入那个行列,有一条路子,就是经过一些官员和地方政府,推荐有才华、有品德的普通人为政府工作,在当时,这叫“举茂才”、“举孝廉”。因为这些人没有皇家贵族的血统,后来成为了一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大家熟悉的曹操,就是举孝廉而成为领导的,他的眼中钉袁绍的祖先也是举孝廉来的。这些人进了政府机构,政治抱负不一样,自以为圣贤书读多了,都认为自己最行,不把刘家放眼里,东汉就被那些高官瓜分得差不多了,大小分了13个地方,皇上不过是形同虚设。13个老大看谁都不顺眼,搞得战争四起。

所以,当时的社会主流,大家关心的不是环保、健康、绿色生活,张老伯后来在书里都说了,“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

每每发生战争,都会横尸遍野,家亡国破,生活条件恶劣,导致大疫流行。去年(公元200年),这两个人在官渡打了一仗,后来被人称为“官渡之战”。不可避免的又导致了疾病的大范围扩散。

同时,由于趋世之人,都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大众的身体都很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感冒,而且感冒还很重,重得要命,当时老伯叫伤寒。所以,很多年来,他都在这些事情上忙着。

一些书籍记载张仲景也是举孝廉而官居长沙太守,不过他没有正面回答过我,估计其中必有很大的隐情,也成为我的一个好奇,所以,当他去官渡渡口看病的时候,我们兵分两路,我随张老伯去渡口,她在家里翻抽屉,这是她主动请缨的,她说,翻抽屉,是她的拿手好戏。至于我们为什么会站在一条战线上,天知道,她是东家的宝贝女儿,很臭P,很老大,有着很神经的灵魂。

战地是残酷的,加上已经进入秋冬季节,官渡渡口一片肃杀之气,哀鸿遍野。其实,最悲惨的,依然是士兵和百姓,那些高官们,也许正在和那些宦官朋友们戏耍游玩。

在路边、亭子里,都有一些病人奄奄一息,身边的是家人,无助的眼神令人心酸,每遇到一个,我们都会上前询问情况、把脉、做必要的嘱咐工作。张老伯嘱咐,因为背的药不多,所以,只能留在最需要的人身上。

老伯边察色按脉,边对我说,虽然大家都是在一个时间发病,但所病却有不同。你注意了没有,除了少数老人家的脉都微弱之外,病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会出现脉浮,怕冷,头项强痛的现象。这就是外邪侵袭人体的最初表现,我们以后就叫它做“太阳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做了必要的治疗,我们继续前进,在诊断过程中,老伯说最多的词就是“中风”和“伤寒”。他告诉我,同是太阳病,但有不同的表现,治疗方式也不同,如果脉缓、怕风吹、汗出,我们叫“中风”;如果身体疼痛、脉浮紧、又不出汗,我们叫“伤寒”。

1、中风

这个中风并不是说被风吹伤了,而是因为在抵抗外邪的时候,人体自动采取开表出汗的方式排除病邪,所以,他的表被开了,出了点汗,脉虽然浮,但相对缓了,我们人体主表的是阳,在古时候,风被视为一种阳动,生长万物的,护卫外表的卫气,就是一种表现,现在为了抵抗外邪,这个卫气被伤,人通过出汗的方式排除疾病的功能得不到正常进行,所以,表虚了,脉缓了,为什么会恶寒呢?一个是卫气被伤,人没有了卫气护卫,自然会恶寒,即使在夏天也如此,另外,人体表出点微汗,汗就要蒸发,就象我们从水中出来,都会觉得有一丝冷意,所以,会出现恶寒。这个中风,也就是人为了驱除病邪,开表出汗,但由于机制的能力不足,而出现的病态。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伤寒

刚才说了,这个人体要通过开表出汗来对付病邪,但是病邪太重,就把出汗的机制都给控制了,人体无法出汗,所以,这个时候,因为身体气血调动来抵抗疾病,但人体体表的机制又不能实现开表出汗,所以,气血会拥挤在脉里,出现了脉浮又紧。而且不通、拥挤就会引起身体痛、气血拥挤了还会引起气血逆行,引起呕逆,这都是寒邪伤了体表,在体表这里,正气虚而邪气盛,所以,我们叫表实证,同时它卫虚,所以还是恶寒。这种情况就是伤寒了。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这就是太阳病的两个大纲目,你要背下来。知道了,我记下了这两个诀窍,等他按完病人的脉,自己也去跟着把把脉,从脉上,这个现象的确很明显,而且,他还告诉我,急病伤寒,不过是人体在一种状况下身体机制的表现,如果不是疫情时期,这些原则一样有效,只是人在不同的状态下的表现,只要有这些特征,不管他什么时候,你都可以判断为太阳病。我默默的记在心里。

那些病人好可怜,他们没有医院可去,也没有政府来管,看着张老伯劳碌的身影,觉得他是上天恩赐给当时的社会。尤其是从病人眼里流露出来的那种期待和感激,我似乎明白了他不当长沙太守的初衷。人真正需要的不是权势、不是领土,而是内心的详和和健康。能够跟随在他身边,都觉得无形中充实了许多。

这时,有一个病人直呼“水,水,……”。张老伯即刻紧张起来,飞奔过去。(我怀疑他也炼过武功 ^-^)。仔细诊断了病人的情况,他神情凝重,说,这个要小心点,病邪已经进入到他的体内了,邪气在内化热做怪,表示太阳病已经往体内进军,所以,这个时候,虽然有太阳病的特征,不过他已经渴了,表示已经有了内热,不能再发汗了,要用我们要区别开来。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于是,他开出了一张白虎汤方。太阳病往不往下发展,可以从脉来看,如果脉比较正常的跳动,该浮就浮,但不急促、不过快,那么它可能不传。如果人太阳病了,而且出现脉很急数,还出现阳明的口渴、少阳的欲呕等证,就要小心它往下发展。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经过一番治疗,这个小村子的危急病人都得到了控制,但是,前方还有多少这样的村子,天下还有多少这样的病人,有点想落泪。

夕阳下的官渡,无限凄凉。

晚上,我们赶回家,张老伯叫我把竹简送过去给他。于是我们在千年之后,看到了太阳病开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太阳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帮他准备好了足够一个晚上用的灯火,我准备开门离去,当合上房门之时,突然被一个黑影撞上了,黑影“嘘”了一声。示意我不要出声,原来是那个翻抽屉的精灵得手了。在她夜行紧张神色的感染下,我们象做贼一样,往菜园的亭子里撤退。

她翻到了什么呢?明天见,^_^。今天先把红字部分给背下来哦。

两个鬼鬼祟祟的影子,来到了菜园中间的亭子里。

她说,张老伯的房间里没有抽屉,除了满架的竹简,没有什么可翻的东西,只是从他的床头翻出一个木盒子,觉得很漂亮,就“借”了出来。这通常是小偷的借口。

她说,自己翻抽屉很拿手。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表明,这个翻抽屉于汉朝时期,尚没有明确记载,我怀疑她也是从梦境过去的,而且,她还能偶尔蹦出点新鲜的名词,比如减肥、溜狗、巧克力。

这个木盒子做工很精致,估计是官方制造,上面还有官印的痕迹,隐隐约约有“长沙”字样。她说,用来装饼干合适。

只见她轻巧利落的打开盒子。相对于现在的门锁技术,打开这个箱子实在不费吹灰之力。老人说,防君子不防小人。想到这,我看了她一眼,觉得自己好无辜。

当我们正想仔细观察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的时候,突然听到张老伯的正门人声嘈杂,好象有官兵的马匹出现,她迅速把盒子合上,收了起来。

我快步前去开门,来的是曹营的官兵。这时候,张老伯移步前来,问何事造访。对于官兵,张老伯似乎不是很热忱。

官兵头领手一挥,从队尾扶上来了6名病员,说,久慕先生盛名,前来请诊。

张老伯看到病员,当下改变的脸上的愠色,小心的安排他们进入院子里,吩咐我做一些必要的准备。

他仔细的了解了病员的情况,病患全部都很怕冷。

张老伯告诉我,恶寒是太阳病的一个特征,如果要全面诊断为太阳病,还需要“脉浮、头项强痛”。

一个疾病的出现,就是人体机制在试图恢复正常的运行,但是有阻力,阻力有外来的,有内在的,我们都叫邪,而人体机制试图恢复正常,这是一股正气,在阴阳上考虑,是偏于阳的一面;而阻力往往抵制或削弱了阳的发挥。所以,就象打仗一样,军队尚有战斗力抵抗敌人的时候,那么战场上就会轰轰烈烈;如果已经没有抵抗力了,或者供给不足,面对敌军压境,也无能为力了。

而从人体来说,发热,往往就是正邪在交争之中。我们要看疾病是表现在阳上还是阴上,记下这句话: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张老伯仔细的诊断了病患的脉象,对其中的两个说,你们不用担心,从脉象看,你们的病并无大碍,过两三天就会自己好了。当走向第三个的时候,他神情一下凝重了,我感觉到有特殊的问题,因为每次都是这样,只见他从腰上解下针包,在第三个患者的左右足三里各扎一针,并嘱咐他一些事宜。

我不得其解,问了他,为什么不给他们开方子呢?他说,从脉象看,他们的脉浮,但不乱,偏缓,很有章法,有正气来复之意,病发于阳的话,等阳充分发挥的时候,他的病就会自动消失,病发于阴也如此。而“天一生水(阴),地六成之”,要一个阴从生到功能的发挥,其数是六;“地二生火(阳),天七成之”,要一个阳从生到功能的发挥,其数是七,这个六、七可以是天数,也可以是其他术类的东西,根据他们的脉象和体质,可以认为6-7天之后,就会自动恢复正常。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但有一个病人,他已经发烧了第七天了,但脉还是浮,而且开始变大,说明他的身体没能自我调节过来,所以,要用针协助他调节一下,把准备后传阳明的邪气在阳明解除掉。

太阳病,头痛至七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看着他灵巧轻盈的治疗,甚至不用开方,很是敬佩,我想告诉他,2000年后的社会流行一种公费医疗,甚至有天价医疗费,你到那时会落后的。

她一直站在我们的身后,两手背在身后,跟着我们转。

张老伯很是奇怪,“你过来,是不是手有点小恙,我用针帮你调理一下”。

她连连后退,谢了谢了,他们更需要您。

后退却不小心,一块石头绊翻了她。盒子飞了出去,我串步向前,海底捞月,左手扶着她的后腰。

那一刻,真希望时间可以停止。

同时,右手托起盒子,八卦掌里面叫平托掌。高度刚好合适,盒子送到了张老伯的眼前。

我们互相搀扶着对望了一下,四只眼睛慢慢的一齐往老伯那边望去…….

当那个木盒子魔术般的出现在张老伯面前的时候,只见他诧异的眼神一闪而过,心情却很平静,没有说什么,我帮他拟好了内心的独白:“这个木盒子好象在哪里见过”。

往往事情的转机就是如此的不由人,我们总是过于复杂的估计了事态的发展。那快凝成了雕塑的两个家伙,长长的舒了一口气,从难堪的局势解脱出来。一定是因为刚才众目之下的“亲密接触”,只见夜色下的她,脸色更加暗淡(估计是红了)。

“我要回去了,晚了爹爹会责怪的”,她一把夺过托在我手中的木盒子,噔噔噔,一溜烟消失在了夜色当中。她曾经近乎炫耀的告诉过我,《翻抽屉行为守则》第三条:“在任何复杂的局势下,以获取资料为第一要务”。她可真专业,看着她消失的背影,我感到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的桂枝汤证。

官兵们很满意张老伯的诊断和治疗,施礼感激而退去。张老伯吩咐我收拾一下庭院。

正当收拾院子的时候,东家过来了一个人,匆匆忙忙,似乎很紧张,一见到老伯就说,不好了,我家老爷生病了,请您过去看看。

我们即刻赶到老爷的房间,十几个人侍侯在房门外。张老伯示意让我上去诊脉,每当有这个机会,我都非常开心,当然,也很忐忑。

先用三个手指,分别轻轻的搭在寸、关、尺部位,我们叫浮取,就感觉到寸、关部位脉的明显跳动,但比较缓,不是很急促,有点象正在输水的水管破了个洞,漏水了,而尺位比较弱一点;中取的时候,手的用力感觉摸到了肌肉血脉,这时,三个脉比较一致,用力按到骨头的时候,叫沉取,没有中取那么有力。

我按照自己的感觉把脉象描述了一下。张老伯微微的摇头,自己亲自把了一下,说,医者,说话要专,立着要精,不可滥言。从他的脉象看是太阳中风之证,脉阳浮而阴弱。关寸脉浮,阳气浮于表,抵抗疾病,一般都会出现身热现象,尺位、沉取偏弱,表示阴便弱,阴弱而敛藏不足,易汗出。如果病人发热而自汗出,加上恶寒,就可以确定他是太阳中风之证,桂枝汤主之。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味辛热) 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 生姜三两(切,味辛温) 大枣十二枚(掰,味甘温)

右五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执水执水,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役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桂枝汤证

做长工,很平凡,也很精彩。有人问,长工能实现梦想吗?我笑了笑。

记得当时,长工是许多人住在一间大房子,大家都没有读过多少书,说起话来也很直接,好象除了老爷家的制度不敢抵触之外,其他再没有约束了,尤其是到晚上睡觉前,流行扳手腕比赛,我是负责裁判工作,因为我是唯一一个读过书的人,赢得他们很大的尊敬和信任,想想挺有趣的。

这不由得让我感叹万千,在当时,读书人是很有地位的,也很受人敬重,而读书人,也多做到学有所用,真正实行,所以,当时的读书人多是社会行为的典范。一个有名望的士大夫,多是才德兼备的,成为后辈学习的榜样。如果一个家庭,能有一个人读书,都是荣誉得不得了的事情。学生在学校,最怕的事情就是老师不愿教、开除等惩罚。联想现今的社会教育,一切都反过来了,义务教育的普及,奖惩制度里面,老师的压力最大,有学生被惩罚了,老师要受罚,要去学生家求学生来上学,否则,达不到就学的指标,本学期的奖金就没有了,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想起这些,心中就无限悲凉。全社会的人都上学了,就是和谐的社会了吗?如果一个社会,连尊师重道都失去了,所谓的义务教育,不过是政策的光环。我曾经听一个被人称为典范的老师说过这样的话:“孩子们,当年我是跪着求来的学识,现在我是跪着教给你们”。听了这样的话,我不会觉得感动,甚至会觉得悲哀。真正知识的光辉,不是人去衬托出来,而是它本身的体现,体现在学习它的人的身上,而不是在嘴里,更不能拉一个人来就说这个如此如此好,那个如此如此好,得在你身上体现到学习之后的威力,那才是真正的宣导,如果我们学院教授伤寒的老师,一个个都是应用伤寒的顶尖高手,我不相信听伤寒课的人会打瞌睡。

记得当时,自己只是学习了《论语》、《中庸》、《春秋繁露》,医学是张老伯传授的,也不系统,而且他说话也好简洁,都没有什么罗嗦的话,酷酷的。有许多时候,我问他为什么这样处方,他就叫我自己看素问、看神农本草,但是,他非常强调的是,他说过的每一条,必须牢牢记住。而他所说过的,就是后来成为中医经典的《伤寒杂病论》条文。

那一天,张老伯带我去采药,刚还不错的天空,突变闪电雷鸣,不由得让人觉得自然无常。

我们在一个山洞里避雨。张老伯问我:如果一个胖子被闪电击中了,会怎么样?

我思考了大半天,胖子有什么特别呢?肌肉皮肤厚?脂肪多?小心翼翼的说:是不是流的油水会多点?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似乎自言自语的说:其实,人往往会过于复杂的对待人体的疾病反映,就象雷电击人一样,如果死人了,会有不同的姿势,如果没有死,也会有不同的伤痕,以后你也会看到,人们看病的时候,不是从本质去考虑,而是从不同的伤痕去考虑,从而背离了本原。

我要提醒你的是,天下人被雷电击中了,胖子、瘦子,都一样,没有例外。

看病也是这样,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不管你是什么人,都是太阳病。但是如何处理,却要详细诊断临床,因为在太阳病下,有许多不同的治疗方法。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这是太阳病的一个治疗总方,但是,根据临床不同的症状,还会有很多不同的加减。

雨势没有变小,更加肆虐的下着。这时,我正在发呆的思考雷电伤人事件的时候,远处的雨中出现一个极不协调的身影,一个人撑着雨伞、提着裙尾在雨中扭捏前行,还不时用手搭着雨蓬四处观望,我想起了孙悟空。似乎询问了路过的行人之后,径直往我们躲雨的山洞走过来,虽然姿态让人想笑,却莫名的觉得很可爱。

难道是她?她来接我们吗?张老伯也看出是她来了,扭头看看我,眼光令人不可琢磨,冷俊中有一丝温暖的笑意。我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心里默默的想:“做长工,也很精彩”。

当她来到跟前的时候,身上的衣服都快湿透了,雨伞在那种天气下,没起什么作用。看到我们,似乎很高兴,“快…..快……”,但又上气不接下气,说不清楚一句话。别急啊,我心里都焦急了,又很心疼,人却呆在那里不知道该做什么。张老伯盯了我一眼,上前帮她拭去额上的雨水,顺便在印堂上用拇指轻推了几下。孩子,这样很容易生病的,以后这么大的雨不要出来了。

她还是说不出话来,还是在喘气。足足等她3分钟时间,才恢复过来,“张老伯,到我家探访的何大人突然病倒了,请您回去看看。”

刚说完,只见她脚一软,似乎支撑不住了,我急忙飞步上前,依然一势海底捞月,左手扶着她的后腰。这一招总感觉很熟悉。所以,年轻人练习必要的武功是可以帮助别人的。她头一低,晕了过去。让她靠在左手臂弯里。

张老伯看着这熟悉的架势,摇了摇头,唉。

惊醒的梦-麻黄汤

梦会醒吗?会,沉睡了千年的梦,都会醒。

可我希望这一生,都不要醒。

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在梦中,令人体会到太多太多,但人,毕竟属于现实,如果没有在现实中好好的走一遭,又如何对得起这千年难得的人身,一切都是因缘造化,天意使然。

所以今天,我又醒了过来。醒来之前,他们如是说。

师父告诉我,其实,现实也不过是梦境的一部分;

她告诉我,你的梦,是现实的一部分。

可真是够辨证主义,倒是让我糊涂了。

师说:当你执着和沉迷于现实中的时候,要知道,那不过是如露如电的幻象泡影。

她说:当你在现实中孤寂和无奈的时候,要知道,在梦境里,我一直为你祝福,等待着你可以自利利人的那一天,到了那一天,我就不会调皮了,我会对你说三个字:我爱你。

张老伯说:我讲课的时候,你再迷迷糊糊流口水,小心我一棒子打你的头。

今天我跟你讲的是麻黄汤,这是伤寒论最基本的方子之一,我们从上面的条文知道了太阳病有中风、伤寒、温病。他们的特征鉴别,我们都说过了,通读原文几次,都会明了,有时间就多读几次原文,不要老花时间在做梦上,伤寒论大法也就20000多字,读一遍也就1个多小时,你都快几十岁的人了,你读过全文多少次啊。我痛心啊。(今天张老伯好象真的生气了)

我们先回顾一下它们的提纲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我们可以看出,伤寒条里面别人所不具备的,就是恶寒、身痛、呕逆、脉紧。我们先看这个伤寒,伤寒的表面意思是什么呢?你可以说是人被寒气所伤,也可以说人的太阳寒水的层面被邪气所伤,你还可以说,外邪大军压境,人体原本不良的机制在威胁下哆嗦着,等等等等。但都有一个特征,就是人体正常的机制被克制了,比如气血被克制了不能很好的运行。当人体感觉被寒气所伤,那么必然会调动全身机制去消除这个敌人,然而,人的这个能力达不到消除敌人的时候,那么病态就会出现了,恶寒是必然的,身痛呢?大军压境,表层的机制被约束,那么就会出现气血在表层的运输被破坏,体内的气血到了这里无法通达,无法通达就可能出现打架,雍塞,那么,就会出现身体疼痛,但又找不到伤口哦,就是在那里感觉到痛,骨节痛,等等,这就是不通则痛的道理。既然不通了,但人体机制不会停止啊,还是会继续运动,那么,后续的运动的能量怎么解决呢,它就往能通的地方走,怎么走啊,通过食物的通道往上冲,那么呕逆也出现了,但是,这个通道也不是轻易让它走的,所以只让它表现表现,但体内的机制还是很紧张,所以,它的脉的表现就是阴阳俱紧,坐立不安的样子。

根结在哪里呢?就是在寒气约束了表皮的通透、反抗邪气的功能,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用一个方子,来打破这个僵局,什么方子呢?就是麻黄汤。下次我们将自己说说麻黄汤如何去发挥它的功能。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人体的机制,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一些不恰当的比喻,也许会误导人,但不会误导善于思考的人,你可以这样去理解,但不可以认为人体就是这样运化,有许多深层次的知识还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思考。

我们说,寒气本来是六气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只是它在人体这里表现了不合适宜的作用。我们所要实行的操作,就是要人体的各部分,回归到正途中去,回归到它最美好的位置。是否所有的恶行,都需要铲除,是否所有的妖怪,都需要形神俱灭;有的是它缘该如此;而其实,大多数的恶,都是因为它已经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它不记得自己是佛主面前让青烟飘散的香炉,静听着梵音袅袅, 木鱼声声,究竟涅磐;只记得匆匆忙忙的倒掉香炉里面的烟灰,口中念念有词,万佛神圣、观音大士、速速助我招财来、速速助我招财来。

我的位置在哪里?我们的位置在哪里?人的一生,我们到底该随缘做点什么。

麻黄解

中医有一个八纲之说,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可以用来简单描述疾病的状态。太阳中风自汗出,体表的排泄通道尚可,只是能力不及,它属于表虚;但太阳伤寒无汗,体表的排泄通道完全被邪所控制、闭塞掉,所以,表是实的,所以,我们说它是表实证。

太阳病的表虚、表实,怎么去解决它呢?《伤寒论》是一部讲方证的巨著,表虚的桂枝汤证我们粗略的说过,如果有必要,我们以后还将继续深入的说,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执一法不如守一方”,当然它也不是全面的,但也说出了掌握一个方的重要性,有的人在法上不一定能很通透,但他对一个方子的应用非常熟悉、灵活,他就可以用一个方子解决许多问题。

我们这次要解决的是表实证,那么表实证就是我们之前说的太阳伤寒的症状,为什么麻黄汤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们先看看麻黄到底是什么药物。神农说:“麻黄,气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瘕坚积聚。”

我们怎么去认识这个发表出汗的药呢?怎么达到那样的一些主治?首先,我们从气味入手,麻黄的味苦,味苦属于火,而火属心,心主人体的液,也就是是从这个苦,我们确定了这个汗的来源问题,就是心液,那么有了物质,就需要运送能力了,怎么让这个心液达到体表呢?我们还考虑了麻黄温的特性,温属于春天的特性,也就是肝木的特性,肝木的机制是通达、疏泄,它可以令这个心液直达体表,破除表层的邪实。

有人说了,那也未必啊,苦温的药很多,难道都有这个功能吗?为什么不用别的药呢?这就是个好问题,中医的奇妙就在这里,我们是万物各有灵性。我们看当归,当归在神农本草里也是苦温,它与血液是有关系的,但它却无法达到这个效果,为什么呢?我们知道当归是用了它的根,有一种说法,“根性下达”,一般来说,属于根的,都有一种向下的动力,属于枝的,有往上生发的动力,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归显然不能很好的上达表层,它入肝养血,入心清火。而麻黄呢,它的药用茎是空的,直达而上,简直就是为心液达表架设了很好的通道,而且,质地轻扬,令气机透达周身上下之皮毛。所以,神农本草里面,每味药都有不同的主治,气味可能相同,先人早就洞察了个中奥妙。

究竟麻黄如何发挥效用,还需要与其他药味配伍,我们将在后续的伤寒论原文进行学习。

我们临床用这个麻黄的时候,必须对它的性味主治了若指掌,否则,就容易出问题,大家都知道,许多人不敢轻易用麻黄,是因为发汗太厉害,是一个猛药猛将,但是,如果治疗疾病,老是用糖果,你怎么治疗呢?在对待疾病上我们是需要恩威并进的。但不是匹夫之勇,必须心里有数,所以对于遣用的每一味药,都需要细致的研究,好好的格物格物。

什么是格物,这在学术上也是个学问来的,大学里面我们读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有兴趣的朋友好好研究研究格物是什么意思。我还想到《道德经》里有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其实在许多事情上,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我们在所正在从事的事情当中,到底放了多少心思、多深的思考在里面,古人做学问,搞研究,先把整个心思放进去了。

麻黄汤的处方

应用麻黄汤治疗以及如何想到要处麻黄汤,是一个意思,只是不同的思路,伤寒论的标题这样提:辨某某病脉证并治。字面上的思路就是先辨什么病,然后看什么脉,什么证以决定处方。这是很简洁的思路,伤寒论的通篇文字,也都是为了这个思路而描述。

我再重复一下这个罗嗦又简单的过程。

什么病?(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

什么脉?(浮沉迟数等)

什么证?(头痛、项强、欲寐、下利等)

什么方?(桂枝汤、麻黄汤、葛根汤、四逆汤等)

我们看一下麻黄汤的处方过程。

(正在写……)

伤寒象一张网,骇括了六经,网住了万病,也网住了,不安的心。一个病的出现,是否注定了有一种方子去应付呢?回答是否定的。但是,却有最适合它的方子,那个方子,似乎天生就为了它而出现。而能理解这个天命,也就学会了伤寒。伤寒是天命吗?也不是。如同律法。法律界在严格遵循条规之余,还反复思考这样的话,“法律不外乎人情”。伤寒是一部关于治疗疾病的律法,在天命之外,同时,也充满了圆融,但如果熟知天命,也就能更好的圆融。人心,又何尝不是如此。

青龙之治-麻黄汤

一直都没有时间写下日记,遗憾有加。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古代文化中的四方之神,为什么麻黄类方剂有称为青龙呢?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做过考证,不过从看过的一些书中,可以大致了解一下,张秉成在《成方便读》里面说“以龙为水族,大则可兴云致雨,飞腾于宇宙之间;小则亦能治水驱邪,潜隐于波涛之内耳。”有的朋友可能看过一些介绍,青龙属于东方之神,属木,古语有说:“左青龙,右白虎”,风水的学说里,希望左边东方之位,呈现青龙之势,可以兴风布雨,气傲长空。

我们如何从伤寒上,去认识这个麻黄类的方剂呢?还得回到我们的辨病脉证并治。辨病脉证之后还有治疗,许多人质疑中医学说,说你们就是说道理,却没拿出有力的临床例子出来,呵呵,临床例子有没有?不是电视说的,而是在广大的受益大众那里。

看主要辨证思路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我们来确定这个脉,要确定一个脉,“太阳病”、“脉阴阳俱紧者”,之前说了,“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所以我们可以知道,这个脉是一个浮紧的脉,一个浮紧的脉有什么意义呢?这个脉是中医看病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会给我们一个很好的了解身体机能的方式,其中的意义很多,需要全面了解的话,不是一下就能说清楚的,大家可以参考相关文献,在实际中多多练习、体会。我们单单说这个浮紧,这个脉也是我们人体气血机制的一个反映,现代解剖知道,它就是血液循环的表现,但这仅仅是表层的认识。中医里面,可以分解、表现许多复杂的生命特征。

一个正常的脉是摸起来很顺畅、甚至感觉象平缓的音符一样流出来,有节奏,就象别人说的,如春风拂柳。如果它变得浮了,我们的手指刚接触皮肤,就感觉到脉在跳动,我们说这个脉是浮脉,人体活动的机制表现在表,为什么呢?也许是因为身体感觉到受到外邪所侵,发动力量进行抵抗,所以在表,表现了浮脉,(当然这个浮也会有许多解释,但可以参照身体的其他表现,可以做最后的确定),如果这个脉浮了,偏缓,就是比较松散,那么这个病人可能身体自汗,因为毛孔开泄,所以,在表的机制被缓解,这就是伤寒里面桂枝汤中风的现象,如果这个脉很紧,那么就是因为外寒所缚,而且这个寒的力度还不小,身体无汗,人体不能自行通过汗泄的方式,排除疾病,所以,在脉上有了被压制的表现。

之所以那么强调这个脉,其实在临床是很有用的,大家知道临床的病千变万化,有时候一点头绪都没有,但如果能够在这个脉上理解透了,你就能够看破一切假象,直接确定病所,这也应该是古今以来,对脉都很重视的原因吧。

有了这个脉,我们再确定证,“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刚才我们说的,表不开的话,人体机制不能通过出汗去除病,那么,它就会留在体内,在脉表现了被压迫的浮紧,那在身体里面,也一样是压迫的表现,往上,头疼,在下,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因为病还在表,暂时没有影响到土的体系,所以,从上的肺的呼吸系统,它就会表现病的症状,喘。所以,麻黄汤也可以治疗喘,当然不象有的医学,见喘就用特定药物,而是经过这个辨证,才使用了麻黄汤。

我们以上说的这两点,是麻黄汤的主要辨证要点,当然伤寒论原文进行了详细论述,我们必须全文进行阅读,深入了解,但这个方向,一定要把握。有的人有疑惑,就这两点,就可以使用麻黄汤吗?一定没有问题吗?

中医是一个严谨的医学,也是一个圆融的医学,由于每个人学习态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因此会有许多表现,有的人用一个方子的时候,知道治疗什么病,但却不知道为什么会那样;有的人看到了美妙的理论阐述,就觉得医道应该如此,其实,当真正去理解的时候,发现自己在经典的启发下所获得的美妙,远远胜过别人书中的阐述。如果要很好的了解和应用中医,是需要对医理的融会贯通,这一过程,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对于有缘有兴趣的人,却是一个享受的过程。

那么什么是严谨和圆融,许多人只知道生活中不安和严峻的一面,却放不开心思去体会各中的乐趣和圆融,一生都在自我的压力下存在;其实,生活中的严谨很多,那是希望我们有序、有节、有理的存在。而我更相信那份在严谨之后的圆融,因为,那才是人生的意义之所在,许多人有智慧去完成严谨,为社会,工作中,家庭责任,却没有缘分体会圆融。明天我们就通过麻黄汤的应用,看看什么叫严谨和圆融。

青龙之治—麻黄汤的严谨和圆融

正确应用麻黄汤,可以解决临床上的许多问题,而且许多时候可以变通,在伤寒里面,给出了一个处方的律法,但医家也可以根据临床状况,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不同思路的治疗,但根本需要掌握,就是我们在严谨之下,才能有更好的自由和圆融。如同常人社会,因为人们认识上的不同和道德的差异,如果没有律法以求共识,那天下必将难以治理。

昨天学习到麻黄汤的适应脉证,总结起来,它主要由于寒邪侵袭、卫分受闭、营阴郁滞等而导致的太阳表实证,那么在治疗上,古人总结出了麻黄八证和汗法七禁。

回顾昨天我们说的一些提纲: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头疼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我们可以进一步总结提炼,因为之所以表实,主要的原因在于汗不得出,邪不能外透,所以,一个重要的眼目在于无汗,这也是区别桂枝汤证的重点,其他的身体诸痛、恶寒发热、喘逆、脉浮紧,都是去验证这个机理,验证无误了,就可以确定了麻黄汤证。

虽然我们说起来似乎很凌乱复杂,但一旦贯通了,你就会觉得很简单,只要那个理通了,掌握了,这些话看起来都是多余和罗嗦的,所以,有的参禅的人说文字是障碍,是有道理的。

当然,从严谨的一面来说,应用麻黄汤也是有尺度的,有适应,有禁忌,这就是严谨,伤寒里面做了详细论述,我们看看,前人也总结说是发汗七禁,我们看原文:

从证上: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痓。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目旬,不得眠。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从脉上: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

这里列出了咽干、淋、疮、衄、亡血、汗、胃中寒等在采用汗法时候需要特别谨慎,同时脉上考虑尺脉是否有神,因为这可以诊测到荣气营血的不足,我们说过了,采用麻黄汗法,主要想通过开表除邪,但如果本就已经虚弱了,再在边关燃起战火,自身都不保了,这就是本末倒置,这个时候,应该先从内着手。

所以,整个过程,都是丝丝相扣的,非常具备严谨之风,一旦通了这个理,我们就可以在实际中应用自如。

我们用中医界公认的名望医家的例子来说明一下。学习医案,是提高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方式,尤其是临床机会很少的朋友。

附件材料

范中林先生是大家认为经方应用比较厉害的高手,我仔细看过他的医案,我注意到他的医案中,开手就采用麻黄汤的例子有6个,也涵盖了6种现代看来不同的病,这点可以看出,中医治疗的灵活和圆融,我们为什么说六经可以囊括万病,道理就在于此。

他处理的这六个病在西医上分别称为长期低烧、偏头痛、周期性麻痹、过敏性肠炎、肝硬化、双目眼膜病变。我们看看他具体的辨证过程。

长期低热

郭,女,近三年来,常间歇性低热。每日皆发热两次,体温在37.5℃上下。虽经治疗,未愈。1979年3月来诊,自觉畏寒发热,畏寒发热、身无汗,两膝关节疼痛,面色正常,唇淡红,舌质淡红而润、微紫暗,苔黄挟白较腻,脉浮紧。

诊断:此为太阳伤寒表实证,法宜开腠发汗、安中攘外,以麻黄汤主之。

要点:舌质淡红润,苔白,为有寒象。脉浮,病在表,紧则为寒。寒邪外束,身之阳气不得宣散。寒主闭藏,使皮毛闭,故身无汗。营卫阻滞,失正常之卫外机能,故畏寒。寒邪郁于经脉之间,阳气不舒,故令骨节疼痛。

偏头痛

邢,女,1975年春节,左面部疼痛,其后逐渐转为剧痛,阵阵发作,持续三年之久。1978年12月18日来诊,近日来疼痛加剧,痛甚时脸肿发亮,眼不能睁,夜不能眠,坐卧不宁,生活无法自理。微恶寒,无汗,舌质淡红,苔淡黄润夹白,根稍厚腻。

诊断:太阳证偏头痛,麻黄汤。

要点:舌质淡红而润,苔淡黄夹白不燥,即为风寒夹湿,入侵肌腠,郁闭不解之象;参之头一侧痛甚,微恶寒无汗,显系邪犯太阳经脉;再参之无阳明、少阳病情,更无三阴之候,亦可以佐证。因此,本例偏头痛,不必拘于头痛偏侧多属少阳,或头痛日久,多属内伤之常规。而应从实际出发,按六经辨证,太阳伤寒表实之证具,邪无达泄之路而上扰,以致多年头痛不愈,急用麻黄汤以开之。

过敏性结肠炎

姚,男,曾于1970年夏患阿米巴痢疾,经医院治疗,痊愈出院。因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病又复发,服中药一百余剂,时好时坏,夏秋更重,迁延五年之久。1975年11月2日来诊,腹泻每日三、四次,胃腹胀满隐痛,大便时稀时秘,无脓血。头昏,身痛,神疲面黄,肢体消瘦。舌质暗红,苔黄白而润,脉浮紧。此为外感风寒郁闭,寒湿留滞肠中,交织不解,迁延日久。

诊断:太阳阳明泄泻。宜先开腠理,除寒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薛,男,自1969年患慢性肝炎,肝区胀痛,经治疗病情未控制。于1972年春,开始全休。同年5月27日来诊。肝区胀痛,食欲日益减退,进食后腹胀,坐立不安。腰部如重带紧束,难以蹲下。头疼恶寒,面色青黄,两颊瘦削,眼胞与双足微现浮肿。舌质暗淡,边缘稍红,苔淡黄夹白,根部稍厚腻。

诊断:此为少阳证胁痛,兼太阳伤寒,宜先开郁闭,散寒除湿,以麻黄汤加味主之。

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

刘,男,两月前突然发病,视一为二,有时视物变白色。除此,全身无明显不适和既往病史。舌淡红,苔白黄微腻、稍紧密。白睛微现淡红血丝。

诊断:此为寒湿之邪入侵手太阴肺经,形成视歧。法宜散寒湿,利肺气,通经脉,以麻黄汤加减主之。

过程:此证无明显之既往病史,患病之始,仅自觉劳累如感冒后之不适,主证即现复视。《灵枢·大惑论篇》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通常认为,精散多由肝肾虚损。但此例患者,从病情及全身情况辨析,并无肝肾两虚之征。再者,前医曾用补肝血、益肾气之中西药品,亦未奏效。我们认为,本例之“精散”,当属邪伤手太阴肺经。究其病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审视瑶函》曾说:目“中有神膏”,此神膏实为肺阴所聚;前人或称为阴精所生之魄。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谓:“肺藏魄”;《灵枢·本神篇》云:“并而精出入者谓之魄”。张景岳注:“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类经·脏象类》卷三)。人体一些知觉与动作,皆与“魄”正常作用相关。很显然,此例之视歧,乃邪伤手太阴之精膏所致。

其二,患者视物常现白色、白影。《医宗金鉴》曾指出:“浅绿如白肺经发”。同时,患者在白睛中现淡红血丝。白睛属肺,肺主治节,且为娇脏,五哐六腑之华盖也。外感寒湿之邪入侵,每先犯肺,使治节失调,致令气血阻滞于目,逐渐凝聚,必损及手太阴之精膏;久之,遂发为视歧。

再参之舌象:舌质淡红而润;苔白滑而腻,兼淡黄色,标志寒湿较重,邪渐入里。再望舌苔紧密,更说明寒湿凝聚较深。寒湿之邪入侵人体,太阳经首当其冲。同时足太阳膀胱之脉,起目内眦,上额,交巅,.下脑后;外邪循经上目逐渐凝聚,终于截散瞳神之精膏,以致视物分歧。

总之,此证之病因病机,为外伤寒湿之邪,循太阳之经入侵,内伤手太阴之精膏,凝结而成。故用太阳伤寒之主方,随证加减,以散肺金之寒湿,通经脉之凝滞,从根本入手施治。

前人云,用药如用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推之经方之应用,这个“妙”字,盖为“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欤!

附件结束

早上随手翻了一下《佛说四十二章经》,里面写有这么一段,佛问沙门说,人命在几间?有人回答说,数日之间。佛说,你不明白。又问另外一个沙门。回答说,在吃饭间吧。佛还是说,你也不懂。再问一个沙门。回答说,在呼吸之间。佛终于回答说,善哉,你知道矣!虽然这段话道出了许多东西,但单单从中医的角度看,的确也是一语中的,呼吸之间有序,天地人之风和,风和而日丽,日丽而万物调和,这也是我喜欢迎着晨风上班的原因,哈哈。

辨病脉证治(一)

高明的医生往往在于辨证的精微细致,喻嘉言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就强调,先议病后议药,当然也要议得对,这也就要求我们对病、药的各种特性要了如指掌。我们回顾一下他老人家是怎么说的,“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药者所以胜病者也”,“不识病则歧多而用眩。凡药皆可伤人,况于性最偏驳者乎?迩来习医者众,医学愈荒,遂成一议药不议病之世界,其夭枉不可胜悼。或以为杀运使然,不知天道岂好杀恶生耶?每见仕宦家,诊毕即令定方,以示慎重,初不论病从何起,药以何应,致庸师以模棱迎合之术,妄为拟议。造药之不效,诱于无药。非无药也,可以胜病之药,以不识病情而未敢议用也,厄哉! 《灵枢》、《素问》、《甲乙》、《难经》无方之书,全不考究,而后来一切有方之书,奉为灵宝。”

我们今天看看伤寒如何在简洁的行文中,做到精微细致,当然,精微是精微,但还得学习、应用的人去理解、去做。我觉得看这些经典之书,要能够在临床得到更好的应用,必须做到识文、达意、通神。不过也需要渐进的过程。

我们看《伤寒杂病论》条文: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关于人体内正邪交争的事情,我们之前说过很多了,这个太阳的表病出现之后,也就是正邪交争于表,太阳病的表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但是呢,几天过去了,出现“脉浮细而嗜卧”,联想以前说的太阳与少阴互为表里,而“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这个“脉浮细而嗜卧”虽然脉浮,但有个细、有个嗜卧,少阴证出现了,脉不象单纯的太阳病那么浮而或紧或缓,而是细,显然,细就是虚了,因为病已犯少阴之内,所以人才会觉得困想躺着。但是呢?脉又浮着,又有太阳证,也就是太阳、少阴都存在,我们知道,脉细了表示精血之虚,这个时候是不能用发汗了,正气已经虚了,原文也告诉我们了,外已解也,也就告诉了我们,不要再解表了。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

我们看目前的状况,也就是病已入里,但是呢,也还及表,就是这个人体机制还是想让这个病呢往外排,但是自己的力度又不行了,这在临床上也是很常见的,有的人感冒几天之后,还没好,人就开始虚了,但还是有感冒症状,这个时候呢,单纯解表不行,那么,就可以考虑采用和法。既然太阳也有,少阴也有,那么我们干脆取其之中,所以就去看看病人有没有“胸满、胁痛”,这是少阳之半表半里的证,好,既然有的话,那就“与小柴胡汤”,可以用小柴胡汤治疗,大家注意,这个用了“与”字,而不是“小柴胡汤主之”,也就是说,用了这个方法就可以调顺这个机制,达到目标,这也是顺应人体自我调节的机制,那么我们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之类,可不可以呢?我觉得也可以,但是呢?因为这里已经说了“胸满、胁痛”,刚好就是少阳证,那么当然是顺应这个机制最好,用少阳的枢纽调节过来,因为人体在这个时候,只要通过调节枢机就可以了。如果没有这个“胸满、胁痛”,那么是另外的问题。

那么后面又有,“脉但浮者,与麻黄汤。”,虽然行文简单,也算苦口婆心了,又怕我们不明白,所以又强调,也就是这个太阳病,如果没有上面所说的那些证,不管你多少天,10多天了,但脉还是浮的,太阳证还在,还是可以用汗法发表的方法,因为正邪还是在表那里斗呢。当然也不一定是用麻黄汤,总之它代表一种解表的方法,大家看书的时候一定要灵活,我们要达其意,通其神,那个意上我们要掌握到,真正应用了,要达到通其神的程度,我们的医术也就高超了,这也是我们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目标。

其实伤寒论中的每一个条文都是有深意的,而且精微细致,所以,两千多年来,这本书都被人这么推崇,信奉,为天下苍生的健康服务,虽然行文简单,但却平中见奇,所以,一些有识之士经历了许多之后,还是回归到经典上,回归到内经、伤寒上来。正如我们的人生,也许会有许多憧憬,有许多理想,但后来却可能发现,原来自己想要的,就是那份平凡,以及在平凡中经历的琐碎;于是,学会了用心去品味平凡的点点滴滴;。而最后发现了,这才是生活的真正经典和成就。

大小青龙汤证

昨天有人问我,为什么伤寒就可以函括了百病,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病,六经就能包含完了吗?我们学了伤寒之后,知道每个条文,描述的是病、脉、证,不管是现代的肝炎、肺炎、癌等等,都会有脉和症状,那么从这些症状和脉,我们就可以辨证,五花八门的病,但症状来来回回就那些,所以,不是说全部,但基本可以说函盖了百病,仲景也说,按照我所收集的条文,“思过半矣”。我们发现,他的条文里面有许多误治,比如,太阳病,下之后,怎么怎么样,这些本不该进行这样治疗,但又这么治疗引起的误治而导致的结果,我们可以说当时他的确经历了这样的治疗过程,但我更相信他是通过这个方法,引出了一个庞大的杂病群的治疗方法。因为通常疾病变化是复杂的,有的病是这么表现,但在常例上不会如此啊,哦,它是疑难杂病,那这个疑难杂病怎么来的呢?什么来头啊,可能原因很复杂,但怎么用伤寒的方法解决呢?可以,我假设一个误治的状态,引出这个症状的来龙去脉,那么,这个证就有了来路了,哦,从太阳误治而来,从阳明误治而来,那么,就可以从这些来路和去路下手了,这就是疑难杂病的解决方法,也是伤寒不仅仅是解决外感疾病,同时也解决其他百病的一个原因。

我们今天来看两个在伤寒论里面非常重要的方子,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我们放在一起讲是为了更好的看清他们之间的联系,我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学习伤寒的一个方法,绝对不是唯一的方法,可以从许多方面学习,大家可以阅读古今许多医家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了。

我们看原文: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拆,此为逆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第一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我们看他条中说的是太阳伤寒的脉证,也就是麻黄烫证,不同在于它有个“烦躁”,这样的情况下,采用了大青龙汤法。这里有一点,为什么列举的证是伤寒,而前面又贯以“太阳中风”呢,这也在历史上引起纷争的,我们暂且不做争论,因为行文上的错误在书籍的流传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错简,但并不影响我们去达其意,不管中风也好,伤寒也好,如果病是在表,我们的方法都是要用汗法去解决,他这段关键在于不汗出而烦,点出了关键,就是因为这个身体机制不能采用发汗的方式达到去邪的目的,正邪相争交织而出现的烦燥,所以,采用大青龙汤来解决。后面又强调了,如果脉微弱的话,汗出恶风,这就是少阴病现了,这个时候是断断不可以服用,服用就会出现后面的逆证,就是误治了。

下一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刚才说了是脉浮紧的太阳伤寒症状,现在说到脉浮缓,太阳中风的症状了,那么他说,只要没有少阴证,一样可以采用大青龙法,所以,到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前面所贯的伤寒、中风,其实都不是关键所在,而是不管伤寒还是中风,只要有这个证在,就可以用大青龙法。

同样道理,小青龙汤的两条也是如此,“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刚才我们说大青龙的时候,是因为不汗出而烦躁,形象上可以看出,有一个火郁在里面,到了小青龙,这里主要突出的是一个水气,心下有水气,本来伤寒应该表解的时候,但是解不了,不管什么原因,它就是不解了,那么邪气就在体内胶结,以水气的方式影响着人出现不同的症状。一个是火气,一个是水气,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两极的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放在一起说的原因,其实在伤寒里面,许多方子都是有这个现象的,仔细看,对比我们就会发现许多,这个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在临床上,通常遇到许多莫零两可的问题,但是往往对比的方法很容易就可以去识别,识别阴阳嘛。

我们如何更深的去认识这个理呢?以前我们说过,太阳病是本寒而标热,本于寒水,标于太阳,一个人的本阳不同,那么受病的时候,可以导致不同的结果,就象人的身体素质好坏不同一样,如果那个人的机制偏盛,那么当遭遇太阳病的时候,通常人体去抵制外邪的能力就强,会表现一种阳动,所以,比较容易在太阳的标阳上发挥,回到我们上面所说的症状,也就是他大青龙汤证的可能性大,他往烦躁方面发展,也就是阳明燥的路上走,这是偏阳的;如果这个人本阳不及,那么就容易往寒水方面靠,那么,水气病出现的可能性就大,他往太阴的湿方面走,这是偏阴的。

所以,大青龙汤里面用了大量石膏,石膏是白虎汤的重要组成,就是要清这个烦躁的里热,让这个阳降下来,怎么降,通过麻黄达表,大汗出,所以这个大青龙汤是很强的发汗之法,使用的时候甚至可以大汗淋漓,因为他火之郁偏盛,就是要让它全部透出来,兴云化雨,彻底解决掉这个问题,不要让邪再往下走,所以,这个时候,芍药都去掉了,就是不往下走,全部往发汗里去,大汗不怕,可以用“温粉扑之”。但要注意的是,得汗后就要停服,否则出太多了也就偏了。

小青龙就不一样了,它要解决那个寒水之泛滥停滞,就需要用温药将这些水气给散掉,比如用了干姜、细辛、半夏等,散掉的水气提供两个出路,一个就是麻黄桂枝的达表,一个就是五味、芍药的下收,从下走,温药也有分工,干姜就把胸中的寒水给散了,细辛到阴分里面,半夏防止这些水气上逆,就解决了条文中的“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这些症状,因为这些症状,都是因为水气到处停滞给造成的,不同的部位就会出现那个问题。这些药的药力都比较强,所以用甘草给守一下,缓一下,同时把中气给固了。那么这个方子我们就可以记下来了。

所以这里也要说一下,为什么许多人要用许多记忆法才可以把方子记下来呢,是因为不理解方子的用意,都没有深入去理解方的奥妙之所在,你怎么可以很好的理解和应用呢?如果连方子本身都不掌握,那么怎么在临床中用,这样的医生怎么能不让人觉得可怕呢?所以,我觉得不要刻意去背方子,关键是你要理解他为什么这么处方,明白了,自然也就记得方子了,而且还可以在实际中灵活应用,这些是后话。

我们说要通神,就是通这个用药之妙的神,有许多时候,我们实际中并不一定可以找到那些方药,但是达其意了,通其神了,也就会想到许多别的方法,我们可以采用针、或者其他的药替代,只要合乎其法,自然就有其效验。昨天有缘看到一篇文章是说张士杰先生用针刺太溪穴就可以解决许多问题,我们知道,太溪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输穴,而肾属水,输主运化,那么这个针太溪实际上也就是唤醒了这个水的作用,那么与肾水不及相关的诸如头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失眠、健忘等证不就可以解决了,这不也是真武汤的用意吗?这不是一个活泼的圆融之所在吗?能不掩卷而笑,生活如此美妙吗?能没有小红花吗?哈哈。

来自:传播中医馆  > 《24中医偏方秘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