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阳痿,就是湿热困脾!

 图书 馆员 2020-12-31

阳痿,就是湿热困脾!多年前亲见的方子和医案,今天认真讲给你

最近这一个来月,我反复给你讲过关于阳痿的调治经验。我不知道,你认真阅读了没有。

如果你认真阅读了,应该对一个词儿很敏感,这就是“湿热”。

没错,就是这个湿热。如果说对阳痿这个病来说,阳虚是第一大诱因,那么湿热,就是当代人身上的第二大诱因。

我以前讲过,湿热蕴结肝经,使得宗筋失养,是引发此病的机制之一。这时候怎么办啊?龙胆泻肝汤化裁。

今天,我再给你讲讲湿热。只不过,这一次,我讲的不是湿热伤肝经,而是湿热伤脾胃。

我敢说, 这个事儿,在当代人身上特别多见。

我记得我跟师学习的时候,有一回,遇上一个棘手的事儿。

那是一个老胃病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快十年了。胃镜检查,胃窦部的黏膜,红白相间,乱七八糟的。

现在呢,这个胃还没好,又出现了阳痿的毛病。当时,他才30多岁,以后的日子还长着呢。这么下去怎么行?

于是,这个人就提出来了,说能不能这俩病,一起治好?

刻诊,见患者脉滑,舌红,苔黄腻,四肢困重。细问得知,大便干,小便黄,吃得很少,腹胀,胃部总是隐痛,而且伴随口苦。

当时,我老师就说,我可以给你治,但是你得答应我个条件。这就是,戒烟、戒酒,一日三餐清淡饮食,按时吃饭。辣的,一律不吃。

这个人当时就犯难了,说他这小半辈子,烟酒是最要好的朋友。哪能说戒就戒?

我老师则说,这俩好朋友你不抛弃的话,你就过不上正常人的生活。

患者点头答应。

我老师疏方一首。但见——

清半夏12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莪术9克,柴胡10克,补骨脂10克,黄柏9克。每日一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药用5剂,感觉确实有所好转,尤其是胃里

头,舒服不少。接着,再用一段时间,诸证向愈,大欲兴达,生活正常。后来此人做过胃镜检查,胃炎谈不上痊愈,但是胃窦黏膜状态有所好转。

此人对我师父千恩万谢。

这里头怎么回事呢?我给你仔细说一说。

读者朋友,你记住啊,这个人的问题,就在于湿热伤脾。而且是很典型的湿热伤脾。

你看,此人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这是不是湿热之态?毫无疑问吧?那怎么知道是湿热伤脾呢?你看,他有胃炎多年。胃黏膜乱七八糟的。这个是肉眼可见的,脾胃为湿热所伤的痕迹啊。这个人,视烟酒为好友,这俩东西都是生湿生热的。而且,现代研究发现,无论是烟,还是酒,到最后,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伤胃。所以说,他这个湿热伤脾胃,和生活习惯有关系,确凿无疑。

湿热困脾胃,则中焦气滞,于是胃胀、胃痛、纳差。湿热蕴于四肢,则四肢困重乏力。湿热伤津,则尿黄便干。湿热困脾,伤及肝胆,胆气上逆,则口苦。

脾胃,为湿热所伤,气血精微生化乏源,输布不畅,于是形成了宗筋痿弱之疾。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你来看看前文我说过的配伍:清半夏12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桂枝8克,炙甘草5克,莪术9克,柴胡10克,补骨脂10克,黄柏9克。

这里头,半夏、黄芩、黄连、黄柏是清热燥湿的。柴胡疏肝,使得肝脾调和,以利脾胃的恢复。补骨脂补益肾气,壮大欲之本。莪术可以活血,帮助患者改善胃黏膜的淤血状态。脾胃为湿热所伤,其气本虚,故而加入桂枝和炙甘草,健脾益气。

总体来看,这就是古方半夏泻心汤的意思。

我为什么如此详细地给你解说这个案例呢?

因为中医男科临床上,像这样湿热伤脾的阳痿病人,很多很多。这类人啊,往往胃不好,告诉我们说,我胃不行,您悠着点开药。其实别管是胃病,还是下头宗筋上的病,其实都是一个事儿——湿热。

怎么造成的?人生下来不会湿热缠身的。要怪,就怪自己,生活饮食不节制,缺乏这方面的基本中医常识。

上文我说的这个配伍啊,有一定特殊性,患者胃病挺严重的。有一些呢,湿热困脾,但没有严重胃病。这个时候,清湿热往往用三仁汤加减。三仁汤,我说过,是清湿热的常用配伍,基本组成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朴、通草、滑石、淡竹叶。我那时候学中医男科学,看老师举例,方药为白蔻仁9克,杏仁12克,薏苡仁20克,滑石30克,淡竹叶10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12克,生甘草9克,姜片5片。这算是三仁汤的一种化裁吧,供你体会。

当然了,我所有列举的这些,都是给你举例子。它们未必适合你。你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不要盲目套用、照搬,而是及时看看中医男科,把你的症状说清楚,看看专业人士如何为你辩证,看看这类方药配伍,是否适合你的身体。如果可行,再加减化裁应用,如果不可行,就换思路。

另外,同样是清湿热,龙胆泻肝汤之类的配伍慎用。它们苦寒伐胃,容易伤你的正气。你脾胃差啊,所以最好是芳香化湿,慎用苦寒之品。在清中焦湿热的时候,务必照顾脾胃正气。

好了,对此,我就说这么多。希望平素喜欢大吃大喝、烟酒无度的人,看了此篇文说,能够有所警示。

搓腰眼疗尿频

一老者夜间小便达四五次,影响睡眠。在阅读相关书籍时发现摩擦肾俞穴(即腰眼)可治尿频,且疗效甚佳。

于是,他开始照做。半年后,效果显著,白天小便次数减少了,夜间只小便一次,有时可整夜不解小便。

方法:晚上临睡前,坐在床上,双脚下垂,宽衣解带,舌抵上腭,调匀呼吸,收腹提肛,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用力上下搓120次,次数越多越好。 

湿阻

湿阻   【定义】   湿阻是指湿邪滞于脾胃引起的以全身困重乏力、胸闷腹胀、口淡纳呆、苔腻为主症的病证。多发于夏季梅雨时节,在我国东南沿海及气候潮湿地区尤为常见。   【范围】   西医学消化系统胃和十二指肠疾病以及其它内科杂病,出现以本证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1.外感六淫梅雨季节,气候潮湿,或久居湿地,或冒雨涉水,自然界之外湿入侵,水湿停留,困阻中焦,脾胃运化功能障碍而为病。   2.饮食因素 嗜茶成癖,或夏季恣食生冷瓜果、饮料、啤酒等,损伤中焦脾胃阳气,水湿不运,酿成内湿,湿邪困脾,运化功能障碍而为病。嗜酒无度,或过食肥甘滋腻,积滞胃肠,饮食难化,阻滞气机,生湿化热,湿热困脾,运化功能障碍而为病。   二、病机   1.发病多缓慢发病。   2.病位脾与胃。   3.病性分实证与本虚标实证。实为寒湿、湿热,虚为脾虚。   4.病势湿邪伤人,病势缠绵,初多实证,以湿困脾胃为主。久湿不除,脾失健运,则为本虚标实证。   5.病机转化湿邪困阻脾胃,若患者阳虚阴盛,则湿从寒化,形成寒湿困脾;若患者阴虚阳盛,则湿从热化,形成湿热困脾;寒湿伤脾阳,湿热伤胃阴,而转为本虚标实证。但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湿盛则阳微,寒化多于热化。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以肢体困重,胸闷腹胀,纳呆便溏,苔厚腻而粘,脉濡等为主症。   2.多在夏季梅雨时节及东南沿海地区发病。素有脾胃虚弱者易发病,起病多缓慢。     二、鉴别诊断   湿温病有明显季节性,多发于长夏初秋雨湿季节,由湿热病邪引起的外感热病,湿热蕴结上中下三焦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有传染性,并可引起流行,症见身热不扬,恶寒无汗或少汗,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胸脘痞闷,口不渴或渴不引饮,苔白腻,脉濡缓。湿阻病乃湿邪阻于中焦,以脾胃运化功能障碍为主,一般不发热,少传变。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辨寒热 口淡无味或有甜味,口不渴,苔白腻者为寒;口干,烦渴不欲饮,口苦,小便黄,或大便秘结者为热。 .   2.辨湿阻与气虚舌质淡,舌体胖,舌苔腻或厚腻,刮除后移时又渐增厚,食之无味,乃湿阻之象;而气虚者亦多舌质淡,舌体胖,但苔多薄而不腻,二者不同。切忌将湿阻误为虚证,乱投滋补,病情缠绵。   二、治疗原则   初得之时多为实证,可选芳香化湿、祛风胜湿、苦温燥湿或苦寒燥湿、淡渗利湿之法。后期见脾虚者,以健脾益气为主,佐以除湿之品,扶正祛邪并用。   三、分证论治   1.湿困脾胃   证候四肢困重,头重如裹,脘腹痞胀,纳食不香,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苔白腻,脉濡滑。   证候分析脾主肌肉四肢,湿邪困脾,故四肢困重;清阳不展,则头重如裹;湿困脾胃,运化功能障碍,故脘腹痞胀,纳食不香;脾开窍于口,湿邪逗留,脾气不和,故口淡无味或有甜味;舌苔、脉象均为湿困中焦脾胃之征。   治法芳香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药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9克 白芷9克 大腹皮9克 紫苏9克 茯苓9克 陈皮6克 白术6克 厚朴6克 半夏曲6克 桔梗6克 甘草3克 生姜15片 红枣15枚 1.如表邪偏重,寒热无汗,可加用香薷,或加重苏叶的用量,以增强祛风解表之力; 2.若兼食滞,胸闷腹胀,可去甘草、红枣之腻滞,加神曲、莱菔子、鸡内金以消食导滞; 3.若偏湿重,苔厚垢腻,可用苍术易白术,以增强化湿作用; 4.如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加减: 1. 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 2. 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方中藿香辛温,气味芳香,化湿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脾胃正气,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用以为君;臣以紫苏、白芷、桔梗宣畅肺气,芳香化湿;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厚朴行气化湿,两药相合直接除脾胃之湿;佐以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理气和中,健脾燥湿,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宣和胃;使以甘草益中焦,和诸药。 .   (2)加减口中有甜味者,加佩兰;夹食滞者,加砂仁、山楂、麦芽。   (3)临证参考芳香之药物,煎药时间不宜长,以汤药香气大出为度。   2.湿热中阻   证候口苦粘腻,胸闷腹胀纳呆,渴不欲饮,尿短赤,大便不爽,或有低热,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胃肠素有蕴热,湿邪化热而困阻脾胃,上犯于口则口苦粘腻,渴不欲饮;脾胃为湿热所困,运化受纳功能障碍,则胸闷腹胀、纳呆;湿阻热郁下犯则尿短赤,大便不爽;湿热熏蒸则见低热;舌苔、脉象均为湿热之征。   治法 清热燥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连朴饮加减。药用制厚朴6克 姜川连3克 石菖蒲3克 制半夏3克 炒香豉9克 焦栀子9克 芦根60克  1.若腹泻较著,加炒车前子、薏苡仁以利湿止泻; 2.胸腹胀满者,加草果、白蔻仁以理气消胀; 3.大便隐血,加地榆炭、茜草以凉血止血。加减:湿重热轻者,改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除连朴饮外,还可用甘露消毒丹。临证参考本证若伤阴者,当忌利小便。或宜用猪苓汤;猪苓9克 茯苓9克 阿胶9克(包) 泽泻9克 滑石9克 1.本方用于热淋、血淋属热轻而兼阴虚者。 2.若治热淋,宜加栀子、车前子以清热利水通淋; 3.血淋者,宜加白茅根、大蓟、小蓟以凉血止血。。   方中黄连清热燥湿,厚朴行气化湿,共为君药;栀子、豆豉清热郁,除烦闷,芦根清热生津,使湿热除而津不伤,共为臣药;石菖蒲开窍,芳香化浊,半夏燥湿健脾和中,共为佐使药。   (2)加减湿重热轻者,改用三仁汤;湿热并重者,除连朴饮外,还可用甘露消毒丹。   (3)临证参考本证若伤阴者,当忌利小便。   3.脾虚湿困   证候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神疲倦怠,肢体困重,脘腹不舒,纳食不香,厌油腻,大便溏薄或泄泻,舌质淡,体胖,苔薄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 脾虚健运失常,湿困中焦,则水谷不化精微,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神疲倦怠;湿邪困脾则肢体困重;中焦气机不畅则脘腹不舒;脾虚湿停中焦则纳食不香厌油腻;脾虚湿阻,清气不升则大便溏薄或泄泻,舌、脉均为脾虚湿困之征。   治法 健脾化湿。   方药运用   (1)常用方.香砂六君子汤加减。药用木香2克(后下) 砂仁2.5克 人参3克(焗服) 白术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陈皮2.5克 半夏3克 生姜3片 红枣2枚加减: 1. 湿重者,加葛根、藿香、苍术; 2. 兼阳虚者,加肉桂、干姜。 临证参考本证还可选用参苓白术散治疗。   方中人参甘温,健脾益气补中为君药;脾喜燥而恶湿,脾虚不运为湿所困,臣以白术甘苦微温,燥脾补气,培益中焦,扶助运化;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陈皮、半夏燥湿健脾,理气和中,砂仁醒脾开胃,木香理气和胃,共为佐药;甘草甘平,和中益脾,调诸药为使药。   (2)加减湿重者,加葛根、藿香、苍术;兼阳虚者,加肉桂、干姜。   (3)临证参考本证还可选用参苓白术散;莲子内5克 薏苡仁5克 砂仁5克 桔梗5克(炒黄) 白扁豆7.5克(姜汁浸,去皮,微炒) 白茯苓10克 人参10克 炒甘草10克 白术10克 山药10克  1.兼里寒而腹痛者,加干姜、肉桂以温中袪寒止痛; 2.纳差食少者,加炒麦牙、焦山楂、炒神曲等以消食和胃; 3.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等以燥湿化痰。   四、其它疗法   1.中成药   (1)湿困脾胃   ①藿香正气软胶囊(回生牌,天津达仁堂制药厂):每次2~4粒,每日2次。用于内伤湿滞,头痛昏重,脘腹胀痛。   ②二陈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9--15g,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功能燥湿化痰,理气和胃。   ⑨纯阳正气丸(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药厂):每次1.5~3g,每日l~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暑天感受暑湿,肢体酸重,胸膈胀满等。   (2)湿热中阻   龙胆泻肝丸(李时珍牌、同仁堂牌、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药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上药牌,上海中药制药一厂):1次3~6g,1日2次,温开水送服。用于湿热内阻所致口苦、尿赤。   (3)脾虚湿困   ①香砂六君子丸(久强牌、同仁堂牌,北京市中药二厂}长城牌,天津乐仁堂制药厂,古医牌,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每次6~99,每日2,--.3次,饭前开水送服。用于脾虚有湿气滞,消化不良,食少,大便溏泻。   ②参苓白术散(双鹿灵芝牌,兰州中药厂):每次6--9g,每日2~3次,空腹温开水送下。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肢倦乏力,面色萎黄。   2.单验方   (1)鲜佩兰、鲜藿香各30g,煎汤代茶饮。治湿阻及口腻口甜者。   (2)生薏苡仁50g,煎汤服食。治湿阻。   (3)山药、白术、苍术、泽泻各20g,水煎服,每日2次。治脾虚湿阻。   (4)茵陈lOOg,水煎服,每日3次。治湿热中阻。   3.食疗方   (1)湿热中阻   ①冬瓜粥:鲜冬瓜200g,粳米200g。冬瓜洗净,切成小块,与粳米同煮为稀粥,每日3次,分服。   ②车前子粥:车前子(包)20g,水煎取汁1000ml,去掉车前子,纳入粳米50g,煮粥,每日2次,3天为1疗程。   (2)湿邪内阻   薏苡仁粥:薏苡仁50g,粳米50g,加水同煮粥,每日2次,7天为1个疗程。   (3)脾虚湿盛 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粳米50g。先将赤小豆煮烂,然后加入粳米煮粥,每日服2次。   4.针灸   (1)取中脘、阳陵泉、足三里、天枢、阴陵泉。偏寒者,加艾灸;偏热者,用泻法。   (2)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虚者,平补平泻;实者,泻法。   【转归与预后】   湿阻之证,传变较少,一般预后良好。-初起湿困脾胃,正气未伤,治疗及时,湿邪易去,脾胃功能易恢复;若湿邪化热,湿热交阻,’多难速效,须守方调治,以求痊愈。若病情迁延,脾虚湿困,则病势缠绵,稍感外邪或饮食不当,使病情复发或加重。   【护理与调摄】 ' 采用内科护理常规,房间应干爽通风,阳光充足,避免潮湿、阴暗的房间。给富有热量、蛋白质及多种维生素的易消化流质、半流质饮食,’忌生冷、油腻、肥甘食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预防与康复】   一、预防 。   1.避免久居潮湿之处,或长期冒雨涉水作业,一旦衣裤潮湿,或为汗浸,当勤洗勤换。   2.夏令梅雨季节,避免过食生冷、瓜果、冰冻饮料、啤酒及肥甘油腻之品,勿饮酒或嗜茶成癖。   3.常饮用由鲜藿香叶、鲜佩兰、鲜荷叶、香薷、青蒿、扁豆花、川朴花、葛根花、鸡冠花、木棉花、水翁花、菊花等气味芳香的花叶煎汁制成的饮料,以芳香化湿,醒脾和中。   二、康复   湿阻病经治疗平稳后,宜常服用藿香正气软胶囊以芳香化湿,而脾虚者可服用香砂六君子丸。   【医论提要】 湿阻病名首见于《中医内科学》(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试用教材),我国古代文献中并无此病名,但“湿证”、“湿病”、“伤湿”等病证中包括本病。我国历代医家对湿邪致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的阐述,包含有不少属于本病的内容。   病因病机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指出因受外湿,侵犯皮肤筋脉,以致肢体困重。《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于湿,首如裹”,即湿邪困遏,清阳失宣,以致头重如裹。《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即湿困中焦,脾失健运,以致大便溏薄。明代李梃《医学入f-1》中认为:“风寒暑暴,伤人便觉;湿气熏袭,人多不觉。有自外入者,长夏郁热,山泽蒸气,冒雨行湿,汗透沾衣,多腰脚肿痛。有自内得者,生冷酒面滞脾,生湿郁热,多肚腹肿胀。西北人多内湿,东南人多外湿”,较为详确。   治法方面,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痉湿喝病”专篇,其中论述了外湿致病的种种临床表现及治法,在治疗禁忌中提出三禁:过汗、误下、火攻。唐代王焘《外台秘要》中明确指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宋代严用和《重订严氏济生方·诸湿门》中也指出“治湿之法,不可大发汗,慎不可以火攻之,唯当利其小便”。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湿》中华岫云总结叶天士治湿病经验说:“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若脾阳不运,湿滞中焦者,用术朴姜半之属以温运之,以苓泽腹皮滑石等渗泄之,亦犹低洼湿处,必得烈日晒之,或以刚燥之土培之,或开沟渠以泄之耳。其用药总以苦辛寒治湿热,以苦辛温治寒湿,概以淡渗佐之,或再加风药。甘酸腻浊,在所不用”,对本病的治法做了精辟的概括。   有关方剂,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杂证谟·湿证》中治疗湿热用四苓散、小分清饮等,寒湿用五苓散、平胃散等。李梃《医学入门》对本病的治疗提出燥脾,采用枳术丸、单苍术丸、通用二陈汤、平胃散等为主。   【医案选粹】 案一   王××,病历028121号,男性,23岁,工人。1959年7月8日初诊。   久患肾炎在治疗中,昨晚睡后感冒,鼻塞发热头痛流涕,食欲不振,身有汗而发热,身疼而重,胸闷欲呕,腹胀不适,尿黄,大便正常,无其它病史,查体温高达39.O。C以上,脉浮数110次/分,舌苔白腻,除心率快110次/分、心音亢进外,无其它阳性体征。上证为外感寒邪,内湿停滞,治用“芳香解表利湿清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   藿香10g 佩兰lOg 紫苏lOg 云茯神lOg 大腹皮lOg 厚朴lOg 半夏6g甘草6g 白术5g 桔梗6g 滑石15g(包煎)水煎服1剂药后取微汗,翌日即痊愈。 (选自《临床验集》) 案二   高××,男性,33岁,北京市工人。1965年1月21日初诊。   昨日劳动中出汗,汗后着凉,身痛酸软无力,发热39.O”C,鼻塞而无咳嗽,随即便稀,日排2次,臭气不大,有汗,口干喜饮,胸连脘腹作胀,舌苔腻而微黄,右脉浮数左脉无力。此汗出外感寒邪,里虚内陷,协热作痢。处以: 葛根12g 黄芩3g 黄连3g 甘草6g 银花12g 连翘12g 芥穗lOg 桔梗 lOg 每日煎服1剂服l剂后利止热退,连服3剂诸症消退而愈。   (选自《临床验集》)   【现代研究】 湿阻病多见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不独南方有,北方亦不少见。但对本证的研究报道较少,现将近几年有关研究介绍如下。   一、基础研究   李连成通过对1005人的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表明:湿阻是临床常见病证,患病率l0.55%,性别、职业、年龄与湿阻无明显关系,其病因病机主要为:①外湿过盛,如居处潮湿阴暗;②情志不遂,如性格急躁、忧郁;③饮食不节,如饥饱无常,餐饮无规律,进餐急快,嗜食肥甘,饮酒和嗜茶(中医杂志,1992,(6>:44~45)。   二、临床研究   张瓞安等对100例湿阻病人进行临床药物疗效观察,药用藿香正气散煎剂与颗粒剂,分别50例病人,药物均由藿香15g,橘皮、桔梗、白术、厚朴、半夏曲各lOg,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各5g,甘草12g组成。煎剂用饮片加温水lOOOml浸泡15分钟,加温煮沸浓缩药汁500ml左右,分2次口服。颗粒剂按总量分2次用95℃以上沸水冲泡,每次250ml口服。服药时间均定为上午9~10时,下午3~4时,7天为1个疗程。结果煎 剂组总有效47例,无效3例,颗粒剂组总有效48例,无效2例(浙江中医杂志,1996,3】<9>:402)。

加减半夏泻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

脾胃湿热证:胃痛,胃脘胀满灼热,口苦口臭,恶心,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法半夏10g、黄连3g、黄芩6g、干姜5g、党参10g、炙甘草3g、陈皮10 g、厚朴6g、木香6g、炒枳壳10g
加减:湿重于热者,去党参,加苍术10 g、砂仁( 后下) 3g;热重于湿者,去党参、干姜,加芦根30g、蒲公英15g、冬瓜子15g;食积腹胀,嗳腐纳差加神曲15g、焦山楂15g;伴异形增生者加蛇舌草15g、炒薏苡仁30g。
脾胃乃“ 后天之本” ,气机升降之枢纽,脾主升清,主运化,胃主降浊,主受纳。脾胃两脏一升一降。病之初多为实证,久则中焦气机失调,湿浊内阻,郁而化热,则虚实寒热错杂。《类证治裁· 痞满》称“ 痞虽虚焉,然表气入里,热郁于心胸之分,比用苦寒为泻,辛干为散,诸泻心汤所以寒热互用也” 。在治疗上若单纯祛邪,必致伤正,若单纯扶正,则难祛邪,犯虚虚实实之戒。若单以温中化湿,则郁热难祛,故应温中与泻热并用。然而历代医家对该方的研究,多未跳出《伤寒论》、《金匮》原文圈子,在实际运用时不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历史上能师古而不泥古,善于继承发挥前任经验,将半夏泻心汤运用于湿热证者,首推叶氏天士。如他指出“ 辛可通阳,苦能清降” ;“ 苦寒能清热除湿,辛通能开气宣浊” 。在元· 戴元礼“ 诸泻心方取治湿热最当” 的启示下,得出“ 湿热非苦辛寒不解” 的临床体会,从而扩大了对湿热病通治的范围。不墨守“ 寒热互结” 、“ 上寒下热” 之说,揭示泻心汤,“ 苦可以去湿,辛以通痞” 的治疗规律。向后学之人表明了泻心法治疗湿热证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加减而成,方中以辛温之半夏为君,散结除痞,又善降逆止呕。臣以干姜之辛热以温中散寒;黄芩、黄连之苦寒以泄热开痞。以上四味相伍,达到苦能去湿清降,辛能散痞通阳的功效,即干姜、半夏辛热药可以通胃阳,开痞结,治疗胃痞不通的呕吐、胃脘疼痛等症,黄芩、黄连苦寒药可以清降泻火,治疗火热郁结的胃脘灼热、口苦等症。然又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虚为本,虚中夹实,中虚失运,故方中又以党参、甘温益气,以辅胃开痞,陈皮、木香、川厚朴、枳壳理气运脾化湿,以消散中焦郁滞,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补牌和中而调诸药。综合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是为本方的配伍特点。首先通过辛开苦降,疏通气机以利脾胃升降,气化则湿热去,有利于湿热之邪的消除,其次清热化湿反过来又能使得中焦气机得以畅达,郁滞得以消散,故使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所表现的胃 脘胀满、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
( 1) 湿热蕴结
“ 脾胃为后天之本” ,脾为太阴之脏,喜燥恶湿,胃为阳明之腑,喜润恶燥,二者同居中焦,阴阳相配,脏腑相和,表里相连,经络相接,燥湿相济,脾主升,主运化水谷,将胃肠吸收的水谷精气向上升布于心、肺、头面,胃主降,主受纳腐熟,将吸收后剩余的残渣向下传导,两者共同完成饮食水谷精微的吸纳传输,化生气血,灌溉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饮食不节成为了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如嗜食肥甘厚味、进食辛辣烟酒损伤脾胃,脾伤则运化失常,而致津液不能输布,湿从内生,聚而为患。同时脾失健运,又容易导致外湿的侵袭,出现内外合邪,湿浊内蕴,郁久化热
之证。或因长期精神紧张,抑郁过度,恼怒伤肝,忧思伤脾,而致肝脾失调,疏运失职,湿浊内生,气机阻滞,郁而化热。湿为阴邪,其性黏滞重浊,易阻遏气机。热为阳邪,易
耗伤气阴,两者相合,蕴结中焦,积年累月,发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临床上本证患者常见胃脘胀满疼痛、口苦口臭、胃脘灼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等湿热盘踞的表现。
( 2) 气机不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素问· 六微旨大论》说:“ 故非出入,
无以生长壮老己;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脾胃属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是调节气机升降的枢纽。肠胃为市,无物不受,易被邪气侵犯而盘踞其中。湿热蕴结中焦脾胃,则胃失和降,脾亦因之不运,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脾胃功能失调,湿热蕴结中焦,必然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气机升降失常,则脾胃升清降浊不利,故患者有时出现胃脘胀痛、胸闷纳呆、大便稀溏的表现,即所谓《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 3) 内生郁滞
如前所述,脾为太阴之脏,喜燥恶湿,胃为阳明之腑,喜润恶燥。纳食主胃,运化主
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脾为阴土,
乃运化水湿的主要脏器,胃为阳土,乃多气多血之腑,如若饮食所伤、精神抑郁等导致脾
胃运化失健,则湿易聚,热易生,导致湿热蕴结中焦,湿热蕴结,则脾胃气机升降失调,不得宣通。气机失调,则内生郁滞,即在胃气郁滞的基础上引起气病及血,从而导致“ 食
滞” 、“ 痰结"、“ 血瘀” 之郁滞,而产生变证,加重病情。故在部分患者积年累月之后出现气虚血瘀、阴虚夹湿等难治的证候。
治则治法
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主要方法。六淫邪气,热邪伤胃,湿邪伤脾,脾胃居于中焦,职司气机的升和降,脾为太阴湿土,得阳始运,其性喜燥恶湿,胃为阳明燥土,得阴自安,其性喜润恶燥。然而脾之湿每藉胃阳以运之,胃之燥又需脾阴和之,可谓脾胃燥湿相济,相反相成。脾胃互为表里,以膜相连,发生疾病时,常相互影响,由于外邪、饮食、情志等因素导致湿邪困脾,脾湿易侵于胃;热邪伤胃,胃热易淫于脾,致脾胃损伤,湿热内蕴中焦,日积月累,产生脾胃湿热证这一复杂症候。而辛开苦
降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依据中医药四气五味配伍理论及升降学说,巧妙地将辛温药如干
姜、半夏、厚朴等和苦寒药如黄连、黄芩等两种不同性味药物有机配伍组方,辛温与苦寒
药配伍使用,辛味善行能散,辟阴通阳,以助脾气升清,苦昧降泄,下气燥湿,以助胃气
下降;辛温又可散脾气之寒,苦寒又能降胃气之热,辛开苦降,寒温同用,阴阳并调,以
燮理中焦。此法正切合脾胃湿热证的病机,达到苦辛并用调和其升降、寒热同用和其阴阳、补泻兼施以调其虚实的功效,故认为辛开苦降,清热化湿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主要方法。脾宜升宜健,胃宜降宜和。脾胃为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胃主通降,主要表现在传导水谷和排泄糟粕,这形成了整个消化进程的一端,而另一端则由“ 脾主升清” 和“ 脾气散精” 来完成饮食精微物质的吸收、运行输布。正如张锡纯说:“ 胃主降浊故运糟粕下行,脾主升清故运津液上达” 。脾胃降浊升清的功效既相互统一、又是相互对立,脾升胃降既是脏腑的协调,表里的相关,更是功能的相互配合。胃失降逆,导致脾胃运化升清不利;脾气运化失常,升清不利,反之又影响胃的腐熟和受纳。只有浊气下降和清气上升相互协调,才能维持机体气机平衡。脾胃湿热证患者湿热蕴结中焦,必然导致脾胃气机紊乱,升清降浊失调,脾胃气机不畅,自然易出现“ 食滞” 、“ 痰结” 、“ 血瘀” 等

郁滞内生的情况。所以将调畅气机,消散郁滞运用于脾胃湿热证的治疗,两者合用则开散之中寓有通泄,通泄之中寓有开散,从而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脾胃气机通调,自然郁滞不生。

是寒湿困脾,还是湿热蕴脾?这些临床表现要搞清楚

今天,让我们来谈谈中医的症状名称“脾虚湿蕴”,是指饮食或禀赋不当、脾胃运化失职、湿热内生、皮肤病变积聚、大便稀、舌淡、苔白、脉滑等一类疾病。这种疾病可以在蛇疮、婴儿湿疹、黑雾和湿疮中看到。

 

 事实上,我们常说脾虚湿阻可分为寒湿阻和湿热阻。我们应该如何区分它们?

 寒湿困脾:表现为寒湿致病、中焦困阻、运移转化、功能丧失。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胃寒痛、呃逆、恶心呕吐、厌食、腹泻、流涎、头身沉重、四肢冰冷、腹痛便溏、带下、小便短赤、水肿等。

 脾胃湿热蕴结:湿热蕴结是指中焦内热蕴结,脾胃运化功能受阻而引起的脾胃不适,常因湿热蕴结,或久居湿热地区,或过多食用脂肪、甜味、浓味而引起脾胃湿热蕴结。

 临床表现:胃脘胀满、呕吐、厌食、口苦口粘、四肢沉重、发热、便秘或大便粘稠、痢疾、小便短黄、面色黄等。

 寒湿困脾和湿热蕴脾都受湿邪的影响,因体质强弱和杨琪的盛衰,寒湿湿热往往不同。如果元素体阳光充足,很容易感觉到潮湿的病原体从热转化为湿热。如果元素体阳虚,寒湿证很容易由寒湿转化而来。《易观》曾指出“杨胜被火化,化为湿热;当阴充足时,水占优势,变成寒湿”。“如果这个人是浅红色的,瘦瘦的,肌肉结实,身体属于杨。这种外源性潮湿病原体使心脏容易发热。如果产生潮湿的病原体,主要是由高亮酒引起的,心脏遭受湿热和湿热之苦。如果人体是白色和脂肪,肌肉是柔软的,身体是阴的,不容易因外湿而发热。如果内生湿是由茶汤里的太冷引起的,它就会引起寒湿。”

 如何监管?

 寒湿困脾:温脾化湿是主要方法;砂仁、草果和豆蔻是常用的药材。

 食物成分:猪肚、红枣、山药、砂仁、草果、豆蔻、茴香、韭菜、芫荽、八角、肉桂等。

 湿热蕴脾: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药材有茯苓、薏苡仁、苍术、赤小豆等。

 食物成分:小米、鸭肉、薏苡仁、茯苓、红豆、绿豆、绿豆芽、冬瓜、白菜、梨、莲藕、甘蔗、蜂蜜、木瓜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