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龙摩爷

 以且河 2021-01-01

龙潭

 西盟县城旁边,有一湖泊,名曰“龙潭”。
  龙潭边的一块巨石上,刻着“龙摩爷”三字,当初还以为是一位姓龙名摩的“爷们”的石碑呢。
  初到西盟,不知何为“龙摩爷”,遂向同行的当地宣传部门领导请教,方知“龙摩爷”并不是“爷”,也不是什么姓龙的爷们。
  刻着“龙摩爷”的巨石旁边,有几间茅草房。草房前坐一佤族老者,并不言语,给人以几分神秘感觉。曾经错误地以为,佤族老者便是所谓的“龙摩爷”呢。
  宣传部门的领导解释说,“龙摩爷”是佤语。“龙”是森林的意思;“摩爷”,便是水牛头。“龙摩爷”,指的是“挂牛头的森林圣地”。
  沿着石级往上走,路旁竖着一些削尖的木棒,和一些顶端编织着篾箩的竹竿。竹竿有的一人多高,有的则显得低矮。篾箩状如高音喇叭,上大下小,敞口朝天。
  竹竿顶端的这些篾箩是用来干什么用的呢?我不禁疑惑起来。
  陪同参观考察的宣传部门领导介绍说,这些篾箩过去是用来装人头的,现在不装人头了。一些比较低矮的篾箩里,还有游客留下的矿泉水瓶。历经岁月沧桑的“人头桩”,在此见证着历史的变迁。
  但是,看着这些篾箩,令人不禁浮想联翩,仿佛真有一颗人头装在里边,殷红的血液正不紧不慢地大滴大滴往下滴落……
  当地干部告诉我,佤族同胞并不回避砍人头祭祀这段历史。新中国成立后,较长一段时间,这一习俗一直没有革除。1950年,中央要求废除,遭到佤族头人拒绝。3年后,西盟县遭遇虫灾,粮食减产,砍人头祭谷神事件迅速蔓延,村与村互相猎杀情形普遍出现,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武装工作队进行协调化解,不仅测绘人员被砍头,连解放军战士也惨遭不幸。直到1958年,通过多方努力,砍人头祭祀的习俗才得以根除。

龙摩爷

传说,佤族之所以砍人头祭祀,便是中了诸葛亮的“诡计”。相传,诸葛亮到了西盟后,看到佤族人彪悍好斗,英勇善战,有意削弱佤族实力,便对佤族人说:“你看,我们有白白的米、漂亮的衣服,是因为我们每年都要砍人头祭祀天神。”佤族人一开始不信,诸葛亮就把煮熟的稻谷给佤族人种,结果稻谷不会发芽。第二年,诸葛亮对佤族人说:“你们必须砍人头祭祀,才会丰收。”佤族人尝试着砍人头祭祀,诸葛亮给佤族人没有煮熟的谷种,结果获得丰收。从此,佤族人便开始相互砍人头祭祀,祈求五谷丰登。
  “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阿佤山砍人头祭祀的习俗不知还要延续到何年何月。”陪同参观考察的当地干部如此感慨道。
  沿着曲曲弯弯的山路拾级而上,路两旁的密林里不时传出鸟语虫鸣,产蛋的野鸡发出“咯咯咯”的欢笑声,山涧溪流飞瀑,潺潺源源,整个大自然正在演绎一曲欢快的交响乐。
  透过绿叶和藤蔓,回望山下龙潭,水面上雾气氤氲,四周山峦倒映其中,宛如一幅静谧淡雅的水墨画铺展在眼前。
  走到一处山涧洼地,有溪流小桥,有人造栅栏,树木阴森,无论溪涧绝壁,还是栅栏树梢,都挂着密密麻麻的水牛头骨,一些牛头骨骼年代久远,已被岁月风化得煞白如纸,像一只只硕大的蝴蝶紧贴在石壁上。
  过去,偶尔看见有人将水牛头悬挂屋梁或房门,便知道那是佤族人家。但是佤族人家为何悬挂水牛头骨,则一直不知其究竟。
  在阿佤山,有这样一个传说:由于水牛在生产生活中给予佤族较大贡献,与佤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于是佤族就把水牛当作吉祥物予以崇拜。当举行重大活动或部落与部落之间解决矛盾纠纷时,水牛往往作为庆祝活动的最好吉祥物,每每举行盛大的镖牛活动,选一个好地方,把水牛的头好好地保存起来,进行供奉,这就是所谓的“龙摩爷”。如今,牛头也是财富的象征,是佤族人家吉祥如意、幸福安康、招财进宝的良好祝愿,更是民族团结、和平共处的象征。

据说,西盟县城龙潭边上的“龙摩爷”,已经保存了三千多个水牛头。这么多的牛头,正是边疆阿佤山民族团结进步的见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