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 药解之麻黄篇(51)

 感通天下 2021-01-04

药解之麻黄篇

      在我们继续讲葛根芩连汤之前,其实还有一味药我们没见过的,就先来讲一讲,我们先来讲麻黄这味药;神农本草经的条文它说麻黄:“一名龙沙”,那日本的森立之在考据龙沙,他说古时候在写“沙”这个字,往往就是写胡须这个“须”字。麻黄就象龙的胡须一样,麻黄这个药的确就是一条一条,一丝一丝的东西,所以是有点象龙须嘛。神农本草经说它“味苦温”。麻黄它的味道是苦的吗?它性质是温的吗?其实这还是一个未知数。我觉得,麻黄当然是有苦味的是没错,所以说它“味苦”不是一个假的说法,可是同学如果明白我们中医的这个本草学说的通则可能就会觉得有点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会说,发散药通常都是带有什么味道啊?辛味!那麻黄就是一个没有辛味的发散药,而它的苦味也很淡,所以几乎可以说麻黄它是没有太大味道的。可是这个没有太大味道的麻黄,却是中医里面的发散发汗药最强的一两味之一了。为什么会有这么可怕的药性呢?像我们中国古时候有些本草书就会写说,如果是种了麻黄的地方,冬天别的地方积雪都很深了,种了麻黄的地方还没有积雪,它就说麻黄会把大地的热气都拔出来,所以就好象在地表开了一个口,变成电暖炉一样。当然听说有医者真的很认真地去查访有没有这个事情,那农夫就跟他讲没这回事。这是不知道哪里来的传说,但是我想这是中国人会对一味药的药性会给它加上一些象征物。

      麻黄这个药最主要的药性就是它的“宣阳”,或者是“发阳”,就是把你身体里面的生命能挤出来,抽出来。这样子的效果如果在人体的话呢,像有一些本草学家用一些理论来,就是象征物的说法来形容麻黄的药性,他可能会说,你看啊,麻黄这个植物的种子里面是黑的,外面是红的,这个从黑到红就是从肾到心----------我们中国人说肾主五液,人身体的各种液体都是肾在掌管,那分给心的液体就是汗,“在心为汗”,就是说肾脏把液体分给心,让这个心能够出汗。这是麻黄种子的意义。那如果你把麻黄的茎剖开来看,会发现它的中间是比较偏红黑色的,外皮比较偏黄白色,所以它就会说麻黄可以把心肾的元气托到脾肺这个比较表面的地方来,这是一个说法啦。这种说法之外还有一种是说,麻黄这种草的叶子就像中空的细小的管子,就像一根中空的骨头或者像是人体的毛窍,所以像这种细细的小管子一样的植物吃下去以后,就会把你的骨髓掏空。我们中国人说骨髓掏空就是指什么吸毒跟好色,所以吃麻黄往往就会有吸毒跟好色同等的效果,就是把你深藏在骨髓里面的能量拔出来,就是现在感冒来了,要把预备能量拿出来先借支一下,把他的能量叫出来顶一顶先。所以麻黄用西医成分分析的话,你滴上盐酸以后就会产生安非它命,所以吃到麻黄剂遇到胃酸就会在体内产生安非它命,这样麻黄就会产生摇头丸的效果。那当我们身体有大量能量被拔出来涌入我们身体的时候,身体就会产生快感,这就是一般迷幻药剂的原理。就是让你身体能量大量流失的时候,你的身体经验能量的洗礼的时候会有快感,所以一般来讲,麻黄,我们会说它用了之后人会比较虚。

    葛根汤还有一个疗效,同学不妨记一下。就是,如果家里有人动过手术,就是在西医院动手术,葛根汤你在动完手术之后吃几克,它可以把身体里面残留的西药麻醉药洗干净,这样的话身体比较不会受西药的残余伤害。所以手术后是可以用一点葛根汤的。

     麻黄可以把我们体内的阳气拔出来,当然张仲景在使用这味药的时候绝不是泛滥无度地使用。等到教到麻黄汤的时候同学就会看得到,张仲景对于什么情况可以用麻黄,什么情况不能用麻黄汤,都有很严格的规范啊,所以基本上如果我们是学伤寒论的话,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大概都会晓得。不至于说用起来太危险。

      就像感冒的时候吃麻黄汤,全身都在发冷,吃了麻黄汤就会觉得,哇!身体里面一股热气上来,所以麻黄的药性说是“温”是没有错,但是它的“温”不如换一个中医常用的讲法,说麻黄这味药是什么?是“标热本寒”。就是以过程来讲它会让你身体发大热,是没有错,可是以结果来讲,它会让你的阳气更少,所以身体会变得更寒。我曾经看过那种画的故事比较离谱的日本料理漫画,它里面就有中国的黑暗料理之类的,他们要比赛谁煮的粥更有清暑解热的效果,就有会中医汉方的厨师,加很多麻黄,然后吃到粥的人就出一身大汗,倒在地上觉得冷得不得了。就是标热本寒那样。

     那麻黄的味道其实很淡的。中国北齐的徐之才有提出一个“十剂”理论,就是说有各种的方剂,这个“十剂”理论里面呢,他有说“轻可去实”,就是一个很轻飘飘的药可以去除身体里面纠结得很扎实的邪气,这个“轻可去实”,徐之才提出来的例子是说“麻黄葛根之属”,因为像葛根的味道也是很淡的,甚至药性也不强,所以张仲景用它都要四两起跳,有时候用到八两。那麻黄也是吃起来没什么味道,但就是这个没什么味道的药,它简直是无处不到哦,就是已经超越了有形的范围,就是力道非常的强。可是“轻可去实”这句话,到了现、近代的中医界,好像把它扭曲成另外一种话了,就是后来到了温病派或者比较晚期的中医,说到“轻可去实”就会说“如果你的病很重,邪气很实,你就要用轻飘飘的药比较容易去掉它”什么桑叶啦,薄荷啦什么的,那这样子就好像不太对劲了。因为徐之才当初的“轻可去实”是指说像麻黄这样没什么味道的药其实力道非常强的,可是到了后来真的用轻飘飘、没有力道的药的话恐怕是去不到什么实啊。所以这是一个后来对于“十剂”这个理论的看法上有一点不一样。

     那在神农本草经它说“治中风,伤寒,头痛”,麻黄反正吃下去让你身体的阳气一下子宣发,有什么邪气都会被逼散,那人通常会出汗。那你说它是发热邪还是发寒邪?其实不分耶!反正什么都推出来了。它说“治温疟”,同学们不要把它想像成疟疾,像黄帝内经里面说有一种病是先发热后发冷的那是怎么回事,歧伯就说先伤于风,后伤于寒,所以先发热后发冷,叫做温疟。所以古时候黄帝内经的“疟疾”的定义是广义的,甚至有包括到感冒的,所以伤风伤寒,温疟,发黄都会有用。那“发表出汗”,就是代表性的用途了。那“去邪热气”是没问题的,他发烧后发冷,麻黄都会有用。那“止咳逆上气”这是麻黄的另外一个功用,麻黄能够开毛孔,把这些邪气都逼出来,人的皮毛跟人的肺是相表里的,能够开毛孔就能够开肺,就可以把人的肺里面的邪气都托出来,所以在止咳定喘的药里面,麻黄其实是效果很强的药。至于怎么用,以后的篇章就会学到。

    后面它说“除寒热,破徵兼积聚”,这其实是很特别,现在的很多医生已经不太会用到麻黄的这个效果了。麻黄它可以开破一些身体已经寒实而淤结的东西,那这个“徵兼积聚”,其实说到肿瘤病也是包含在里面的,那当然我们现在可能不一定有人用麻黄来直接治癌证,但是在历代的中医用药经验里面,往往会发现我们这个破淤血的药或者什么药里面加点麻黄,力道会更好,效果会更强。也就是有什么地方会淤到,积到,麻黄的宣阳开破之力还是可以呈现出来。我们已经讲过的可以代表这个功能的,比如有个方叫“阳和汤”,就是麻黄,肉桂,鹿角胶,地黄,这些药加在一起,麻黄加到地黄里面就不太容易让人出大汗了,阳和汤是治疗疮是一个“阴疽”,发不出来,整块肉坏死在那边,阳和汤就可以把整块坏死的肉把它推活,所以它就是靠麻黄把那块坏死掉的组织打散掉。所以这是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当然麻黄可以在多少有积聚的疾病里面发挥效用,这是有待我们未来开发的。

     那麻黄是这么强的发汗宣阳的药,可是麻黄的节跟麻黄的根的效果跟它是不一样的。麻黄细细一条的叶子有节,麻黄节有一些能够抵消麻黄发汗力的成分,根就更明显。所以麻黄节和根的药性跟叶子的药性是相反的。所以仲景在写用麻黄的时候会写“去节”这样它的药性才完整,不然它本身会有互相抵触的药性。那中国人有没有用麻黄不去节的呢?有一个从麻黄汤和麻杏甘石汤变出来的时方,是宋朝的《和济局方》里面的方,叫“三拗汤”,是一个治疗肺中有邪、治疗喘跟咳的方子。这个三拗汤就强调“麻黄不去节”,甘草不炙,杏仁不去皮尖,其实在这里麻黄不去节的意义是说,你如果用了不去节的麻黄就宣发的力量不会太强,就是把麻黄的药性稍微拗一下,让它不要那么猛。可是昨天我讲到三拗汤的时候,陈助教就说,这三拗其实只有“一拗”嘛,杏仁不去皮尖,有什么大不了的?甘草炙不炙又有什么关系?我其实听起来觉得也对啊!就是甘草不炙就是消炎的效果,杏仁不去皮尖就是煮熟的东西也不会太讲,好像其实主要是那一拗了,另外两拗没有太明显的效果,就是治喘的一个常用的方子。这个方同学也不用特别记,你会了麻黄汤会了麻杏甘石汤,三拗汤也就自然会了。

     但是张仲景的书里面,用到麻黄都会把麻黄先煮,比如7碗水先放麻黄煮掉两碗水,然后再捞掉上面的沫。古时候就会说麻黄那个沫啊,煮麻黄那个上面悬浮的渣渣,吃了会让人心烦神昏,所以就要把它拿掉,让它的药性不要太烈。可是我们今天如果要在家煮有放麻黄的煎剂,需不需要先煮掉两碗水捞渣呢?其实不必!因为我们现在中药行卖的麻黄,都是制过的,已经泡过水,已经清过一遍了。所以就不用这个步骤了。现在我们都直接下去煮就可以了。那如果你想按仲景的方法先煮葛根,就把葛根丢进去先煮好了。基本上张仲景麻黄先煮是让药性比较温和一点。那我们现在药行买的麻黄都已经蛮温和的了,所以就没关系。

     我记得好像有一个方剂,麻黄是滚两滚把渣捞一下就跟其它药一起煮的,就是没有先煮掉两碗水,那个是少阴篇的麻黄附子甘草汤,那个到时候再说好了。因为那个汤在麻黄附子细辛汤隔壁,那不放细辛的话,麻黄就让它猛一点,所以就不需要先滚掉两碗水。

    现在我们大概知道麻黄的药性,首先麻黄是一个治外感,发汗发表很有名的药物,可是我们现在是直接学伤寒论,所以是麻黄理所当然地就会用了。可是,其实麻黄在历代的中医,其实是有很多年代,大家都不敢用的。就象中国人的医生,成都人和上海人是特别的怕麻黄。原来经方的医生是很少的,民国初年是从没有经方到有经方的时代,有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叫做恽铁樵,他是一个文人,他不是医者出身,他说清朝末年在上海商务医书馆当编辑的,他的小孩子生病,第二个儿子跟第三个儿子都是那种外感热病,好像是有点象白喉,有点像麻杏甘石汤证或者是麻黄汤证那种病死掉的。后来他就自己在家读伤寒论。然后过了一年,他的第四个儿子又发热,无汗而喘,病症跟他之前夭折的两个儿子是一样的。请外面的医生来开药,又是一些什么栀子,豆豉,豆黄卷,桑叶,菊花,薄荷,连翘,就是这些温病派的轻飘飘的药,吃了以后热也不退,喘也更严重,因为需要用到麻黄宣肺的那种喘,你用那种清凉滋润润肺的药,其实效果会很糟,因为它不但不能够把邪气托出来,反而让它郁闷住。恽铁樵先生他就急了,一个晚上都没有睡,就在房间里面踱来踱去,他想了一个晚上就跟他太太说,从前老二老三都是这样子死掉的,现在的医生还是像当年一样不中用,像我妈妈常常教我一句话,她就说:“什么叫做愚蠢,就是当你用同样的方法做同样的事,然后还期待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愚蠢”!他就觉得说与其坐以待毙,不如自己在家拿着伤寒论这本怪书,我们把药开下去吧。
  于是就放胆冒险开了一个方子:麻黄7分,桂枝7分,杏仁3钱,炙甘草5分,然后他全家战战兢兢地给小孩吃下这个超级轻量版的麻黄汤,然后诶吃下去之后呢?诶!比较不喘了,然后皮肤有一点点湿润了。然后再喝一贴就痊愈了。从此恽铁樵就从一个文人变成经方复兴的中坚分子。大声疾呼:要用经方啊!但是每次有又很小心地用,麻黄只要放7分就好。那当然象曹颖甫,张锡纯同时代的经方家,他们用经方就开得很重的。甚至象广东的“陈大剂”陈伯坛根本连古今剂量的换算都不晓得,书上写六两就开现代的六两,这真是蛮好玩的,但是药效真的都会非常好啊。所以从7分到6两,都是任君选择,呵呵。所以这只是在说,我们中国的确是有很多时代是很怕麻黄的,就觉得一发就不得了。而且加上温病学派的流行,有些不太了解状况的人,因为温病学派本身,就算写《温病条辩》的作者,他也会觉得说,他写的温病条辩是伤寒论的外挂程式,就是主轴是伤寒论,只是伤寒论没有太多的篇章提到这个细菌感染的问题,所以他就外挂一个篇章给它。以至于到后来就变成很多医生就念叨说什么,南方无伤寒,或者怎么样,乃至于这些重要的伤寒方都变得没办法用,那没有办法用的话那些病就会变得很可怕。像麻黄系的病,如果是一个熟悉伤寒的人就会觉得,SARS有什么可怕的?就是一个麻黄汤证嘛!或者是一个大青龙汤证!就是一个很普通的汤证,平常家常中得到,就医好就好了。但是可能中医界很多人都是不用经方的。

    至于说麻黄治疗喘证,当然刚才讲的三拗汤也是一个做法啦。那喘证,主要是会跟西医的一些东西搞混。西医如果遇到一个喘证,往往会说它是什么“急性支气管炎”,那“炎”字一出来,就会好象要什么清热消炎杀菌的药,所以这样的思考往往会混杂到中医的思维里面来。我觉得我们中医在治喘的时候,以驱邪为主。而且在中医的辨证点上往往不会觉得那么多的喘都是发炎,都是觉得很多喘都是把风邪去掉就会好了。那之后的麻黄汤或者是麻杏甘石汤都会针对喘这个字做一点事情。甚至是像等一下我们教的这个葛根黄芩黄连汤,它也是以喘为主证,只是这个喘不太需要直接用麻黄或者杏仁这类的药。

     那用麻黄治喘呢,同学要记得一个原则,就是如果是一个有长期气喘病史的人,用麻黄这一类的药驱散肺部的风邪可以定喘,这是没有错的。但是通常这样体质的人,他的身体都比较虚,所以在治喘的同时,一般来讲我们还是要给他吃一点补肾药。六味地黄丸,八味地黄丸之类的,还是要补肾固本。就是治喘的药归治喘的药,补肾药还是要吃。这样比较是一个完整的做法。当然,我现在这样子说也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说法。这个同学就是知道一下说麻黄可以对于肺部有这么多的作用,而且效果是蛮强的。

    那像麻黄这个宣肺啊,像阳和汤的那个法,就是有几个情况麻黄要用到蛮重的。比如治喘,用到麻黄,麻黄的剂量都用很重的,绝不是像恽铁樵那样7分那个治小孩的麻黄汤。就是可能我们治喘的话,我们麻黄用那么重,因为用的重,所以我们就要用些补肾药,来治本。

    另外麻黄还有一个用量很大的单方用法,同学也是听听就好,不敢用就不要用。有一种癣,很痒的皮肤癣,如果是夏天的时候痒得特别厉害的,那种癣我们临床上是用一味麻黄来治。每次用15g的麻黄,有差不多现在的4钱,用1碗水不要太满,就大半碗水,快火猛煮5分钟就好,一天喝2次,等于一天喝到30g麻黄,还蛮多的。通常是吃到3帖到10帖,天气热的时候特别痒的癣就会比较好。那为什么天气热比较痒?是什么病机?它是用的桂麻各半汤的理论,天气热的时候人的气是往外开的,这是适合把邪气推出来的时候,可是却推不出,于是就特别痒。所以那样的情况就用麻黄帮忙,几天之中就可以医好。如果是冬天特别痒就另外算,就可能不是用麻黄了。

    至于麻黄的用量,是可以非常悬殊的。一般来讲是,腠理越虚的人越不需要用很多麻黄,所以南方人用麻黄就量少些,北方人皮比较粗比较厚,麻黄就要用多些。如果现在台湾用麻黄就必须考虑到麻黄所谓的副作用的问题,就是台湾人阳虚阴实的情况蛮多的。所以呢,不要说麻黄汤了,桂枝汤都把人吃到脱阳过,吓都吓死了。就是你不知道他随便怎么发一点汗他就发到狂汗不止了。狂汗不止是用麻黄用到脱阳的副作用之一,像老人家如果吃到感冒药有麻黄的,比如麻杏甘石汤或者小青龙汤这样的咳嗽药,即使只是吃科学中药1g,2g,那你也要吃到一两次就要问他,你有没有觉得胸口这边心慌慌,或者是坐在那边觉得自己心跳?心慌或者心悸,要问一下。
  如果有这个现象的话就要帮它补心阳。如果只是刚开始心慌心悸的话,我们用收涩心阳的比如说生脉散就可以,生脉散就蛮能够补住这一块的元气。不然的话像张仲景的书里面有一个桂枝甘草汤,桂枝跟干草加在一起很能够补心阳,那桂枝甘草汤的主证就是胸口想要用手按住才会比较安心,就是心的能量不够了,这样也是用桂枝甘草汤来补心阳。所以,记得如果用了麻黄剂造成狂汗不止,我们就用桂枝加附子汤;如果有心阳的损耗,可能用生脉散或者是桂枝甘草汤来顾护心阳,如果你怕他心阳继续散掉,你还可以在桂枝甘草汤里面加龙骨和牡蛎,变成桂甘龙牡汤,就是可以更收涩元气的。还有一种情况,用了麻黄人是虚在哪里?是虚在肾阳那边。那肾阳比较虚的人可能会用了麻黄觉得腰软软的、直不起来,或者是尿尿的时候觉得一泡尿那么久都还没尿完,小便很没力、很没力这样。那这样子的时候我想用一些补肾阳的药也是可以的。如果已经没有外感了,就用肾气丸,如果好像感冒没有好透的话,象张仲景用过大青龙汤产生一些副作用,我们都会直接拿真武汤来医治他。真武汤是一个固护肾阳然后去除水毒的方,所以如果是吃了麻黄剂发现在小便方面,已经没有那么好了,你就可能要用真武汤来调整。

      所以心悸心慌心跳,或者汗流不止,或者小便不顺,这三种差不多范围的药。那当然你要三合一的话,那就小建中汤啦。因为张仲景的书里就说,如果一个人需要用麻黄汤发汗,但是他的底子不够好,经不起麻黄汤发汗,许叔微就归纳出来,先给那个人不停地吃小建中汤,吃到身体有一点底子了,再用麻黄汤发汗就没事了。所以小建中汤本身对于阳虚啦,气虚血虚心虚啦,都还有一点用。所以小建中汤也是可以用的一个顾护麻黄的副作用的一个方式。那当然刚刚讲到说什么夏天特别痒的癣你要用麻黄的话,如果你不敢的话,那你用阳和汤也可以。多吃几贴也会有类似的效果。所以同学知道一下。

    麻黄在中医临床上,还有一个用途,是在一些重大疾病上是很有功用的。当然我们看伤寒杂病论,要读到金匮的水肿篇,比较会有机会能读到,麻黄治疗水肿是很有疗效的。一般那种急性肾炎,肾小球发炎之类的病。就像金匮要略里面,治疗“风水”的时候,会用越婢汤。就是麻黄,石膏,甘草,生姜,大枣,那生姜跟大枣是调营卫的,治疗水证可以不调营卫,那生姜大枣可以拔掉。甘草是保水的,所以也拔掉。到最后变成剩下麻黄石膏为主之类的。那同学不要说直接就用这个方,因为水证,水肿的病还有很多其它可能的加减。
  但是往往麻黄可以发挥到很好的疗效。有些医生是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有些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几乎像这类严重的水肿,我觉得能够用到麻黄的机会是很高的。那中国人对此有一个传统的解释,他们称为“提壶揭盖法”。他说如果一个茶壶水倒不出来的话,把茶壶盖拿掉就比较容易倒出来。好像是空气压力的问题。所以他们认为能够开你毛孔的麻黄,毛孔开了,小便就会能够通下去。那当然用这种“提壶揭盖”的比喻说法,其实不一定很恰当。只是说麻黄能够宣发阳气,能够振奋身体里面有一些机制的运作,是可以的。那这个急性的,大概快速地用一下是可以的,那至于怎么用的话就再说。甚至有时候是看主证的。比如说一个人如果他是急性肾小球发炎,然后他的主证是恶寒,脉浮,无汗,那直接麻黄汤下去就可以了,就当做是感冒来医,有麻黄汤的主证就用麻黄汤就可以了。至于更复杂的医法我觉得比较危险,同学知道有这个方向的使用就好,现在先不用急着要学会它。

     另外,麻黄通阳用来治疗所谓的痹证,麻痹的痹,就像风湿啦,痛风啦,就像张仲景的方子里面治疗风湿病有一个叫麻黄加术汤。麻黄汤里面加白术,用了白术让麻黄的发汗变得比较温和,吃下去以后会觉得酸的两条腿变得好冰好冰,其实这个药有多快?如果你用科学中药的话,你有风湿的时候,含在嘴巴里面的那一瞬间,你就觉得两个膝盖,大腿开始好像有冷水泼上去一样,变成冰的了,它会把身体里面的冷水之气逼出来,治疗风湿的。那至于治疗痛风的方子,比如金匮要略里面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或者是乌头汤,里面都有麻黄,就是麻黄跟其它药物协同起来,治疗这种风湿类的病,其实效果是很好的。当然驱风止痒,我们讲到各半汤的时候,就已经讲到了。

    还有一点就是,麻黄我们一般把它当作是开汗孔,通小便这一类的药。但是其实中医临床上会把它用在一个相反的方向。比如用麻黄来治疗小孩子尿床,或者是治疗大人的尿失禁,这一类的病倒是蛮有机会用到麻黄的。比如以后会教到一个治肺热咳嗽的麻杏甘石汤,麻杏甘石汤本来是一个肺热而喘的咳嗽,可是我们在临床上会发现有一些尿失禁的患者,它的尿失禁的原因是因为他肺部的气是不通畅的,所以他的尿会失禁。所以如果尿失禁的患者,它是有麻杏甘石汤证的,肺热而喘,肺部有邪气郁在那边,乃至于身体的气机都不能够通畅。那这个用麻杏甘石汤治疗他的肺,反而尿失禁会好。如果没有肺热的状况,只是肺有邪气的话,就光用麻黄5甘草5蜂房1,5、5、1这样的比例打成粉,然后每次4g用热水吞,那这是没有热象的,因为肺的气机不畅而尿失禁,会用的药。

     另外麻黄是宣阳的药,所以当心阳不足的时候有些方剂也会用到麻黄。只是心阳不足你还是要用一些补阳药,所以用了麻黄,还是要用桂枝,干姜,附子,人参啦这样比较有用。那像我们张仲景的书对于麻黄剂的使用是很谨慎的。就是说当你的体质不够好的时候用了麻黄人会虚得很惨,所以要很小心。那到了时方的世界,用麻黄就会有一些变通,比如知道这个人气虚血虚,那你用麻黄就干脆加点人参算了。反正麻黄开表驱邪的效果很强,放了人参也不会束到。所以后来就发展出一些调节的方法。

    那至于说麻黄在古方里面是这么重要的感冒里面要用到的药,可是后代渐渐怕麻黄的副作用,乃至于历代的医者渐渐用一些代替的药物来治疗外感风邪。比如荆芥,连翘或者什么什么,用很多其它力道比较微弱的药来代替麻黄,比如浮萍,这件事情是否值得赞许?如果以纯粹一个感冒要医得比较好的角度的话,我想,经方家对于这样子的做法是有一些不太赞同的声音。怎么讲呢?曾经有医生提出一个说法,他说中药里面凡是发汗的药,中空有孔的,就同时有通小便的效果,比如说麻黄。那通小便的药如果中间是有小孔的,就会有发汗的效果,比如说木通。

    那经方家在用这些不发汗通小便的药时候,有一个观察是说,其实人的身体受到的外感邪气,很难说一定可以用发汗或利尿的方法打干净。我们用这个时方的麻黄的代替品,其实往往会遇到一个临床上常常看到的结果,就是你吃了这些时方的感冒药,这感冒呢,好像吃一点就好一点,然后呢,也不觉得好得很透。然后呢,就吃了五六天、七八天,终于感冒结束了。然后你也不知道是这个药医好的,还是感冒自己好的,就是打不干净。在经方里面用麻黄这一类的药,甚至桂枝汤都有这一类的效果。它的好处就是,如果这个邪气不完全经过排汗发干净的话,剩下来的邪气就是从排尿发掉,就是不汗解的部分就是尿解,所以邪气去除得比较快。但相反你用这些比较单项作用的这些时方的代替药哦,有的时候感冒就没有办法打得很干净哦。这是比较赞同用经方的角度,可能会讲的一个说法哦。

    那这个麻黄证药在刚才讲的神农本草经里有“破徵兼积聚”的效果。那像我们介绍过的阳和汤,它本身的主治是有治乳房肿瘤了,已经有中国人在用麻黄治这一类的疾病。所以,说不定将来有人会朝这个方向开发可能性。用化学成分说这个麻黄,它能够发汗、平喘、利尿;这样的说法是我觉得是比较单薄的。那我刚才讲比较多的层面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比较完整的证实这味药在里面是怎么运行的,这样在用它的时候就多几分把握。

     有一片文章,就是李可写的那一篇关于续命汤的文章。那是讲的什么呢?就是我们中医很多古方到后来我们都不敢用,尤其是西医传进来之后就更不敢用。像代表性的就是麻黄吃了之后会提高我们的血压,如果病人是已经爆血管的人,已经脑溢血的人,你还敢给他吃麻黄吗?你会觉得说,爆上加爆,绝对吓死人了!可是呢,李可大陆这位很擅长用经方治病的老中医,他就很拿出临床证明来告诉我们说,比如说像中国古时候在古方的世界,有几个治中风的方剂,比如说大小续命汤。那也就是很像是麻黄汤、葛根汤、桂枝汤这几个有麻黄的。那我们都说,脑溢血脑溢血,吃了麻黄爆上加爆。所以没有人敢在脑溢血这个病上用中国这个最经典的古方。
      在古方经方的世界,续命汤是标准的治疗中风的药,而现在大陆用的很少了,美国有一个叫倪海厦的先生会用。就是吃了之后病人都吓死了,已经中风了,吃了之后满脸通红,还冒一身大汗,这很恐怖哦。但是,李可他在临床上就说,用了这个续命汤。他的第一个例子说,有一个人他的什么神经什么网膜什么出血这样子已经瞎掉了,可是他就看准了,我们中医说,如果是忽然瞎掉了聋掉了都是有寒气,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来通这个九窍。所以吃了之后就反而好了。这个跟西医观点是很冲突的。那后来就是讲到这个续命汤这类,麻黄剂治中风,结果发现吃下去之后呢,不但这个中风、脑溢血的人,淤血散掉被吸收了,而且,脑压的水肿还降低。所以完全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就是觉得说,原来古方的世界,这个逻辑是对的。但是相反,我们现代人,因为受限于西医的这些观点,反而变得很多重要的古方被封杀了,就是这样的一个事情。因为我们还没教到中风,所以实际上的操作同学们也不用太独立学习。但是至少,我觉得这样一篇文章,给了我们一个希望,原来古方有这样大的力道,可以把中风后遗症给处理得这么好。

为人父母者,不知医为不慈,为人子女者,不知医为不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