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学期,要做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决不再动手再打孩子

 平湖一柱家教号 2021-01-04

【家教智慧 第908期】

孩子需要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全部秘诀在于爱”,爱是和谐、有效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一名好教师首先要学会爱孩子。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教育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爱孩子并不代表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格,严师才能出高徒,爱孩子的最终目的就是对孩子未来负责,因此,真正有良心的教师,都会严慈相济,不会溺爱,都会对学生严格要求,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也会举起戒尺。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现实的教育中,孩子是有思想的,孩子背后是有家长的。对孩子“慈”固然没什么问题,但对孩子“严”则就没那么简单了。稍不留神,孩子不认可,家长就更会不愿意。

比如山东五莲二中,孩子逃课,教师用书本打了几下,家长就不乐意了,学校处分老师不满意,还要上诉教体局追罚;还有安徽铜陵的周老师,上课时,为了制止孩子打架,与打人孩子发生肢体接触,虽然此前经常免费给孩子补课,但事后家长却是穷追不放,早将给孩子补课之事抛到九霄云外,以至于逼得周老师无奈投江;还有河南的那个常某,20年前被老师打,一直怀恨在心,20年后,竟在光天化日之下当街狂扇老师耳光,还录了视频传到网上。而常某的父亲,更是坚决地站在儿子的立场上,对法庭一、二审判决不服,除上诉外,还表示要对20年前打儿子的老师进行追诉……

因此,做一名老师不容易,只有爱,不是师德高尚,还要“严”,而要做到“严慈相济”,并非是一厢情愿的事。一起起的 “打学生”案,多是以教师被处罚、追罚、被解聘为结局,甚至为维护教师尊严而投江的悲剧,大多不是教师犯了的错误有多大、后果多严重,而是家长不依不,学校和相关部门为了息事宁人,就去“牺牲”教师。在此情况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少老师,就将戒尺放进袖筒里,轻易不再“外见”了。

        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要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6月25日,教育部等五部门接着出台了《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指出,对以各种理由的的“校闹”行为,要及时处置、依法打击行。这两个文件的出台,对学校和教师依法执教,提供了法律依据。虽然不是说,有了这两个文件,教师就可以明正言顺的“打学生”了,但是,只要学校和教师将爱放在心中,做良心教育,在爱的前提下,对学生严格要求,必要的时候,至少是也可以适当举起戒尺了!

9月1日,开学了,新学期,每一位教师一定要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也要做一名对学生未来负责的“良心严师”!

享教子心经

成就精彩人生

敬请扫码关注


 作者,李玉柱,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山东省教育技术装备专家委员会委员。 此为平湖一公众号原创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