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戴乃迭:跨国之恋,我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

 佳易博览 2022-03-21
作者:山佳
 
当首次看到这张结婚照,简直被这个金发碧眼的女子迷住了,太漂亮了!身着中式唐装,如同中国的大家闺秀,如此端庄而又典雅。而她身边的男子,太其貌不扬了吧,一双小眼睛,像没睡醒一样,简直不可思议,到底何德何能,娶到如此佳人?
 


01
 
这位金发碧眼的女子,名叫戴乃迭,1919年出生在北京。父亲J.B泰勒,中文名字叫戴乐仁,是名传教士,受命到中国负责救灾援助和庚款的使用,曾在燕京大学任教。
 
戴乃迭,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下面一个弟弟。她好像天生具有“中国情缘”,她始终忘不了童年记忆中的北京,春节庙会,拉煤的骆驼长队,还有娶亲时新媳妇坐的花轿。如同《城南旧事》中的林英子,那双可爱的大眼睛,总是探索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乃迭的母亲,平时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们与中国孩子同处。她认为,中国孩子身上带病菌,不少人有砂眼、斑癣,以及其它一些因为穷、因为缺少医疗保健导致的脓疮。
 
这样,在乃迭的生活圈里,统统都是外国人,说的都是英文。虽然作为从小在中国长大的外国人,乃迭总是很遗憾她未能说上一口流利的中文。的确,这也是乃迭心中的暗痛。
 
1926年,戴母带着孩子们,乘坐轮船离开了中国。那年,戴乃迭7岁。
 

北京,父亲抱的是戴乃迭

02
 
1937年,戴家有女初长成,乃迭考入牛津大学。本来她的专业是法国文学,没想到听课时,上天让她遇到了她的“真命天子”杨宪益。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书中说,(在牛津的)同学中还有杨宪益,他年岁小,大家称小杨。
 
这位小杨同学,别看其貌不扬,人家可是世家子弟。其祖父杨士燮,翰林出身,不愿作官。他有八个儿子,分别留学英、法、美、日等国,都与袁公袁世凯及北洋系高官交好,或作幕僚,或是朋友。
 
杨宪益之父杨毓璋,是杨家长子,日本留学生,曾任中国银行行长。
 
杨宪益作为长房长孙,从小锦衣玉食。据说出生时,袁公袁世凯曾送他一件丝织的黄马褂,光从颜色上论,这已是皇子才有的待遇喽。
 
杨府自设私塾,有位魏先生,博学多才,人品又好。自此,杨宪益从小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基础,先后读了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及汉赋等经典。后来,他就读于天津新学书院。
 
无巧不成书,戴乃迭之父戴乐仁,也曾在此校任教。
 
于是,当杨宪益与戴乃迭相识后,说起中国,谈起天津,总会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在杨宪益这里,乃迭仿佛又续起了她的中国情缘。
 
尤其,杨宪益对祖国的热爱,令她印象深刻。在他的宿舍里,挂着一幅杨宪益自己手画的中国不同朝代区域划分图。这简直太有趣了,地图竟然是这个东方男子亲手所绘!
 
相处久了,中国传统文化,仿佛为杨宪益罩上了一层东方神韵,乃迭情不自禁地被他吸引,是啊,他聪明,有意思,是一个靠得住的人;同时,他好玩,有活力,有魅力,有趣味,聪明又淘气,富有幽默感。
 
连杨绛先生都表态,这位小杨同学,与英国本土同学最能玩得来,他们一同喝酒,一同作妖,快活似神仙。
 
晚年的乃迭,对着朋友开玩笑说:这么多年,我才发现,我爱的不是杨宪益,而是中国传统文化。


 
03
 
不管真假,总之,年轻时的乃迭,义无反顾地爱上这位小眼睛的小杨同学。
 
小杨同学,也被这位容貌高贵的女子所吸引,她没有一般英伦女子的高傲,而是谦虚质朴,最重要的是,她太纯洁了,简直是他要用此生去保护的一朵明艳的花。
 
当然,两个人在政治 、文化方面拥有太多的共同语言,总会相视而笑,总是默契有加。
 
于是,乃迭向家人官宣这段恋情,并决定跟随小杨同学前往中国。没想到,第一时间提出反对意见的,竟是母亲。
 
戴母为了恐吓自己的女儿,竟口吐恶言:”如果你一定要嫁给一个中国人,你肯定会后悔的,你们若有了孩子,他们会自杀的。“即使这样,乃迭深爱小杨同学的心,依然执着。
 
好在乃迭的老爸,通情答理,善解人意,一边祝福女儿与小杨同学永远相爱,一边告诫女儿:先别忙着结婚,先在中国内陆住上几年,如果认为自己可以受得了那份苦,再谈结婚也不迟。


 
04
 
1940年,勇敢的乃迭,跟随着她的最爱,来到了中国。
 
在申请护照时,英方官员很不理解,你一个21岁的芳龄女子,为何要去前往中国?乃迭说:我是同我的未婚夫一起去。
 
对方不屑一顾,你到了中国,也许会发现他已有妻子。要是那样的话,我们还得把你送回来。
 
可乃迭却玩笑般地回应,我父亲现在就在一所中国大学任教。此时的官员才释然,给了她签证。
 
在重庆的杨母,得知儿子真就带回一位金发碧眼的女子,要做她的儿媳妇,简直有些崩溃。但她知道儿子认定的事,九头牛都不会令他回头的。
 
杨宪益很清楚,来到中国的乃迭,没有亲人,只有他,才是她的依靠,她的唯一,他一定会对她好,才能对得起这份纯洁的爱。
 
爱一个人,就是给她最稳妥的港湾。1941年2月16日,杨宪益与乃迭举行婚礼。
 
证婚人有两位,其一是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另一是中大校长罗家伦。儿行千里母担忧,这不,乃迭的父母,也从千里之外的英伦来了。嘉宾中,还有一位教育部次长杭立武,此人正是乃迭父亲戴乐仁在伦敦经济学院的校友,在中国,两人还同为英庚款基金会工作,同为理事。
 


05
 
1943年,杨宪益与乃迭,在国立编译馆工作。馆长,正是梁实秋。相见之下,颇为投机。从此,乃迭与其夫君,开始了翻译生涯。
 
他们的最先任务,就是把《资治通鉴》译成英文,这也决定了两人后半生的轨迹。
 
那时,正值抗战,中国内陆条件,卫生、安全等方面,与英伦均不具有可比性。杨宪益很觉对不起妻子,可乃迭却毫不在意:我爱你,才来到中国,我又不是为了享受才来的……
 
美丽的乃迭,美丽的心灵。
 
解放后,一家人来到北京,乃迭与其夫君,均为外文局的专家。一子两女,五口之家,其乐融融。


 
1954年,杨宪益曾应邀来到中南海。在此,周公特意把杨宪益介绍给毛公,并称就是此人曾把《离骚》译成英文。
 
毛公,很是诧异,你觉得《离骚》能够翻译吗?
主席,谅必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可以翻译的吧。
杨宪益如此作答。
 
军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这另一半,绝对在于乃迭。两人同心,其利断金。《唐代传奇》、《儒林外史》、《长生殿》、《鲁迅全集》等等,乃迭夫妇的译著列表,可长达数页。
 
杨宪益自己调侃:蹉跎渐白发,辛苦作黄牛。心疼自己的同时,更心疼自己钟爱的洋媳妇儿——乃迭,青春一去不复返。
 


06
 
文革来了,乃迭与其夫君的处境,很是不妙。1968年4月27日深夜,先是杨宪益被抓走,随后,乃迭也被捕入狱。这对夫妇,因有“特务嫌疑”,牢狱生涯长达四年。
 
这期间,乃迭的姐姐希尔达,为了营救妹妹,通过各种外交途径,还在宗教界、汉学界和民间征集了两万英国公民致周公的请愿信。此外,乃迭母亲用中文写信给毛公;以及英国媒体不间断的报道。
 
终于,1972年4月30日,杨宪益先走出大牢。随后的5月初,乃迭也回到家中。
 
看见干净的房间,还有鲜花,白兰地,乃迭竟很惊异地说:“好久不见,没有想到你还没有改变过去颓废的毛病。”
 
可她的夫君毫不掩饰地告之,这是党支部书记指示这样做的……
 
原来如此。
 
毕竟,一家人得以团聚,总归是好事,翻篇了。
 

出狱后不久,乃迭与儿子杨烨(右)在一起

07
 
为了疗治“文革”带给他们的创伤,乃迭夫妇,开始疯狂的工作。1976年,《红楼梦》翻译完成,1978年开始陆续出版。此书,带给乃迭夫妇极大的声誉,也使他们的社会地位起了质的变化,得到空前的提升。
 
已患有心因性精神病的爱子杨烨,已赴英伦治疗休养。可在1979年圣诞节,竟在室内燃烧汽油自焚,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也印证了乃迭母亲当年的“恶语”。
 
消息传到国内,乃迭痛不欲生,自己的骨肉如此决绝,白发人送黑发人,致使乃迭精神也出现了问题。
 
1989年,乃迭病重,杨宪益谢绝一切交游,悉心照顾妻子。在丈夫的深情与深爱中,1999年11月17日,乃迭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终于,在另外一个世界,乃迭能再见她的爱子,她心中永远的痛惜。
 
可妻子乃迭的离去,在杨宪益这里,终归是花落人亡两不知,有着难以言说的痛。因为他,妻子受了太多的苦。而乃迭临终前的“我不后悔”,更让他悲伤难支。
 
为悼念妻子,杨宪益写下一首无比哀婉的诗《无题》——
早期比翼赴幽冥,不料中途失健翎。结发糟糠贫贱惯,陷身囹圄死生轻。青春做伴多成鬼,白首同归我负卿。天若有情天亦老,从来银汉隔双星。
 


59年,乃迭与其夫君杨宪益,相濡以沫,珠联璧合,赢得“译界泰斗”的美誉,开创了一个时代的传奇。
 
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因我的中国情缘,因你的趣味魅力……
 
88岁的世界超模卡门·戴尔说美,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内涵,是一种幸福的能力,更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态度。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