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语文要素下统编教材散文类文本的教学策略

 水乡丽人007 2021-01-05

本文字数:2980字

阅读时间:9分钟

散文包含的种类众多,所展现出来的文体特质和写作方法各不相同,但也呈现出基本性特点,即以自然精准的语言营造意境、抒发主体感受,分享作者在生活中的人生经验和内在情感。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散文单元,以“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为人文主题,编者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1. 感受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2. 留心生活能够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样的选文、这样的语文要素契合了散文文体的内在特质。从散文的特点以及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入手,这个单元的教学需要引领学生通过朗读的方式品味语言,并巧妙地激活学生内在的生活体验,实现阅读者与文本中人物、文本的作者展开对话,把握散文特质,习得表达方法,形成语文能力。 

体悟文本情韵,紧扣“那句话”深入辐射

1. 依托文本结构,捕捉关键句辐射。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而神聚”,从语言呈现出来的信息来看是在描写作者看到的、听到的,但其本质上展现出来的是作者自己的所思所感。散文的阅读就需要紧扣作者呈现出的主题,从整体上探寻作者最想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并读懂文本中的“我”以及围绕中心观点所逐层展开的内容。

以《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为例,这篇散文作者最想表达的内容就显得非常鲜明——课文的第一句话“大自然有许多美妙的声音”直抒胸臆,将作者最想表达的认知呈现出来,接下来的三个自然段就分别从风声、水声和动物的声音来印证和对接这一认知,并融入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凸显了自然界声音的美妙。鉴于此,教师就可以从这句话入手,引领学生结合教材课文后面的思考题,紧扣“自然界有哪些美妙的声音”作为核心问题进行探究,从而发现散文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谋篇布局的整体意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性视角出发,学会从整体上把握蕴藏在文本中的核心认知,对散文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丰富的认知。

2. 依托作者感受,捕捉中心句辐射。

散文类文本与说明性文本不同,对于所描写的对象并不是以客观的方式完全再现特点,而是融入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不仅是作者进行创作时的主线,也是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的抓手。为此,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紧扣散发着作者内在的认知情怀,引领学生在品味的过程中进行体悟,捕捉散文类文本所散发出来的独特意蕴。

比如教学《带刺的朋友》一文,虽然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情感直接表达出来,但字里行间都散发出浓郁的气息,而最为集中的就体现在“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啊!”教师先引导学生聚焦此句,并关注语句中“暗暗钦佩”“聪明”“真高明”以及最后的感叹号进行朗读体悟,提取出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从而将其作为贯穿和串联整节课教学的主线和抓手。

教师要能够迅速捕捉教材中对课文认知的状态,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作者内在的生活状态,并与自己的生活形成对比和认知体验,从而助力言语能力的成长。

涵泳文本语言,紧扣“那种味”品词析句

1. 在朗读中涵泳,品味优美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优美隽永,质朴自然,因此教学散文就需要将语言作为教学的重头戏。散文的语言蕴藏着丰富的内蕴和真挚的情感,一味地机械理解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就需要引领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体悟,触摸语言表达的质感。

比如描写“风声”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当微风拂过,那声音轻轻柔柔的,好像呢喃细语,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作为散文中优美的语言“呢喃细语”——怎样才能让学生准确理解并全面捕捉其中的内涵呢?对此,教师可以设置三个层面的朗读:首先,在朗读中捕捉词语之间的关联,“呢喃细语”这个词语并不是割裂存在的,而是浸润于整体语境之下,这就必然与其他的词语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轻轻柔柔”“大自然的温柔”这两个词语就对“呢喃细语”形成了全方位的感知与对话,用朗读的方式可以捕捉到文本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其次,在朗读中触摸词语的质感,教师可以组织女生尝试用“轻轻柔柔”的方式进行朗读,用鲜活的声音质态展现文本语言的表达内容,从而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能力,更好地走进文本的语言;最后,在朗读中对比深化文本的语言。课文中后面语段的内容展现了另一种全新的风格,教师可以引导男生进行朗读,让学生在对比中更好地感受“呢喃细语”所展现出来的状态。

综观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朗读的方式贯穿教学,这是品味散文类文本的重要方法和策略,更是引领学生提升言语实践素养的重要措施。

2. 在统整中对比,品味精准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不能用机械而生硬的方式来让学生记忆、理解,更多的是需要进行对比与归纳,引领学生在多维揣摩的过程中进行感知。这时教师就需要学会在统整思维下,引导学生聚焦个性化表达的细微处,从而感受到作者内在的表达感受。

比如《父亲、树林和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其中,对树林的描写运用了“幽深”和“雾蒙蒙”两个词语。为什么要选用这两个词语?这两个词语在表达中有怎样的作用呢?正向的思维,学生难以一下子捕捉到重要语言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统整、联系与对比相结合的方式,分别呈现出这样的语句:1.……朝幽深的树林……;2.……朝树林……,逐个将修饰性的两个词语剔除,然后将其与课文对比,让学生认识到有了这两个词语,不仅让树林更加具有朦胧的诗意之美,契合了文本表达的意境,同时也能感受到树林看不清的程度在逐渐加深。此时,教师再组织学生重新阅读课文中的语句,原本不被学生关注的词语就能重新生发出全新的力量,也更能让学生认识到父亲对于树林、对于鸟儿存有真爱。为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再次运用这种删减、联系和对比的方法,感受文本中的重点词语,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积淀文本语感,紧扣“那个我”深入对话

1. 精心遴选,用摘抄积淀语感。

散文的语言别具美感,值得学生辨析与品味,更值得学生在涵泳积累之后不断内化与悦纳。因此,这个单元就提出了“积累喜欢的语句”的要求。积累语言的方式有很多,常态教学中都将背诵作为一种重要的积累方法,这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是机械的背诵和记忆,学生内存在意识中的就是僵硬和机械的。对于散文类文本来说,教师可以针对其语言优美而富有质感的特点,尝试运用摘抄的方式进行积累。

根据不同文本的不同语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摘抄进行分类推进:可以是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摘抄相应的词语、句子、段落,并在摘抄语段时阐明喜欢的理由——避免学生为完成任务而摘抄,这能促进学生以更加理性的思维方式来追问自我,通过阐明理由的方式来对自己所选择的摘抄内容进行深度品析。

真正有效的摘抄一定是基于学生对语句深入感知与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需要进行多维度地交流和 积累,将学生的好词佳句进行定期化分享,将摘抄的内容融入到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

2. 悦纳内化,用复述积淀语感。

散文语言是需要感知与积累的,也是需要实践与运用的。所谓“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需要多维度、立体化的感知与积累,也需要集中性的暴发和倾吐。这种倾吐的形式应该是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交相辉映的。其中,口头倾吐是基础,书面表达是核心。表达倾吐,不仅是对内化和积累语言的再运用,也对借助于散文资源训练学生语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比如《带刺的朋友》一文中描写刺猬偷枣的过程,过程严谨有序、语言生动细腻,趣味十足,是一段非常值得学生积累的语段。教师可以在学生进行积累之后,及时搭建语用实践表达的平台,并整合、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来复述刺猬是怎么偷枣的。这一训练任务不能仅仅着眼于知识性层面,一味地关注刺猬偷枣的步骤和程序,还需要从语文的角度关注词语的精准与运用,尝试运用规范化、清晰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绪,从而让学生相机认识到正是由于作者进行了细致观察,才能将刺猬偷枣的整个过程描写得详实而生动。

良好的语感既是为阅读理解服务的,更是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服务的。散文类文本相对经典,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广泛、深入的积累和积极、主动的实践运用来推动学生良好语感的形成。(作者单位:北海小学教育集团

欢迎扫码选购小学刊各类产品

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微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