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远山星际 2021-01-05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

--漫谈诗经及先秦文学

上午的阳光很好,我们今天有幸请到了两位诗友十方和天吴,他们多年热爱国学,并对此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心得。下边有请十方先生,天吴先生。(葡萄)


十方大家好!
天吴:大家好!


葡萄
非常感谢两位先生的光临。我们提到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先秦文学的璀璨,以及对后世的深远的影响,常常忽略当时还是奴隶社会,或者只是早期的封建社会,有这样高的艺术成就,真是让人无法想象的,一直很困惑,我想听听你们两位先生对此的剖析见解。


天吴:
首先要澄清一点,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云云,是西方史学的术语,未必适合中国。我们还是根据中国诗经时代的实际情况来谈吧。

天吴:
主持人的困惑,其实是对先秦文化比如诗歌、哲学等的一种典型的误解。
易经、诗经、太公传兵法、周公作礼乐、管子、老子、孔子等等那么多广博精深的文化成果,不是突然出现的。举个例子,诗经似乎是突然出现的高峰。但是,司马迁说古诗有三千多首,诗经三百零五首,只是一小部分而已。虽然很多人怀疑这个说法,但是诗经之前已有长时间的积累,从历史记载和地下出土文物来看,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天吴:
另外,上古诗文同源。诗经之前的散文作品的积累就更丰富了,这也是诗经的重要源头。我们读《周颂》,会发现有好几首都是不押韵的,和当时的古文毫无区别。而读《尚书》呢,又常常有押韵的诗一般的句子。这就更是诗经的源头了。

天吴:
再比如周公作礼乐,太公作兵法,都有之前千百年的积累。

天吴:
所以说,主持人的困惑,也是很多人的困惑,其实是不成立的。
不知我有没有误解主持人的意思。关于这一点,您有什么追加提问吗?

葡萄:
嗯嗯,我们知道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时代汉族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如天吴先生所讲,在此之前已有大量的诗歌作品,我们无法看到了,幸有孔子的整理,先秦文化得以传承。

天吴:
诗经不是孔子整理的,应该是由西周官方整理的。这里不展开谈了。不过,孔子对于和诗经相配合的音乐,做过整理的工作。孔子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就是说的这件事情。另外,秦始皇焚书后,到了汉朝,努力传播诗经,使诗经得以重生的那些大师,全部都是孔子学的后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孔子,也许诗经就失传了。

葡萄:
哦,谢谢天吴先生,受教!

十方
关于这个问题,是需要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来考虑。中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时,也是古希腊创建雅典学院的时期,也是印度释迦摩尼存在的时期,整个人类几乎同时在几个地点,独立创造了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以及中国的古典哲学。而这几个哲学,从创建起,就几乎没有作本质的变动,一直延续到现在。因此,这一时期的文明,应当能是整个人类作为一个生物族群,发展到的一个高度。就如同雅典创建了雅典学院,而中国仅在几十年后,即建立了稷下学宫。因此,可以认为那个时期,是整个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高峰,而到了那个高峰之后,便再也没能得到过能称之为质变的发展,所做的仅仅是修修补补,以及三大文明交时迸发的新思想。

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文明的末端,能够在同时期与人类的最高文明在思想上到达同一高度,也得益于西周统治的松散。尤其是西周中后期王室衰落后,人文思想的崛起,为这一成就提供了现实的土壤。诸侯国之间的争霸,也为人才提供了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经济上的支撑。而各诸侯国的先后改革,也为这些思想提供了得以实践的机会。这应当是百家争鸣的先决条件----古希腊当时是城邦体系,印度也处在各邦的混战之中。这也说明,分裂的世界,才是各种不同思想争鸣的环境,统一的世界,必然会出现一个主流的思想来指导秩序,从而导致争鸣的消失。而中国此后在没有这样高的思想成就,也跟人们在思想和行动上都认可大一统有关。

至于奴隶社会一说,抛开无法实证的夏不谈,仅言商周,是不存在奴隶社会的。奴隶社会,意味着奴隶是社会劳动的主体,而其他阶层则是宿主,寄食于奴隶的劳动。而无论从商周的卜辞,还是周朝的典籍中,都可以看出,使用奴隶进行劳动的情况非常少,社会劳动的主体是自由民,而奴隶的最大用途,则是祭祀和殉葬。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商周不是奴隶社会,而是封建社会。而封建社会也截止于周,因为到了秦灭六国之后,采用的是中央直辖的郡县制,中国进入了王室与贵族共和的时代。

所以,对先秦的艺术成就,需要从思想成就的角度来考虑。正是思想上的自由,导致了艺术上的自由。而自由,则是高质量艺术创作的保障。




葡萄:
十方先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加以概括总结,为我们开启新的视角。任何一种文明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个体现象。

天吴:
十方兄说到了要害。现在很多普通中国人都有民族自卑感,觉得近代列强侵陵,中国不堪一击,都是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有问题,儒家、道家、法家都是民族劣根性的源头。当然确实有一些,但是从大的方面来说,其实是秦始皇开始的大一统,扼杀了自由思想,思想自由一失,则创造力萎缩,创造力一萎,则文学、艺术、哲学等必走下坡路。每个创造力强盛的时代,必然是思想禁锢相对较松的时代。比如唐朝。



十方:
其实西方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希腊城邦制度终结之后,先后进入罗马共和国与帝国时代,随后又进入中世纪。这个时期内,整个西方在思想上和艺术上也是没有任何进展的,直到四世纪前的文艺复兴。对西方而言,幸运的是文艺复兴得以健康顺利地开展,以复古古希腊的名义解放了思想。而对中国而言,大明的末期,文艺复兴的思想也在同时期交流进了中国,这从李贽、顾炎武等人的著作便可得以一窥,而不幸的是,这一进程被满清所打断,这也是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最根本原因。即思想上的倒退,必然导致科技上、艺术上的倒退。当然,从整个人类发展而言,三百年的时间并不长,如今在思想上,东西方的高度已然重新一致了。

葡萄:
我从网上的介绍知道先秦时期由三个部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组成,请问十方先生,我们应该怎样定义先秦的时间。

十方:
三百年的时间。


天吴:
先秦的定义,我引一段别人的文章吧。“先秦指秦朝以前,是指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这个阶段。狭义的先秦史研究的范围,包含了我国从进入文明时代直到秦王朝建立这段时间,主要指夏、商、西周、春秋、战国这几个时期的历史。”

十方:
现在普遍说的先秦,指的是城市文明兴起之后的先秦,即包括的是从商朝建立到秦始皇建立秦国为止。而二里头及其之前的,应统称为古代文化。这里要谈一谈文明与文化的关系。文化,即意味着思想、艺术成果还在变化中,没有定型。文明,明为日和月,即意味着思想和艺术成果已经如同日月一般可以照耀世人。而目前公认的文明标志,是城邦、青铜器、文字。先秦文明,和先秦文化的区别即在于此。

十方:
因此,作为历史定义的先秦,则可以上诉到中国人类起源,作为文化定义的先秦,则上诉到石器时代,作为文明定义的先秦,则截止到二里头下限。



十方
葡萄:
十方和天吴两位先生从不同的侧面给予的解释很精彩,葡萄受教了。两位先生基本就第一问题做了阐述和回答,感谢两位先生。


葡萄
葡萄:
下面两位能否谈一谈你们研究先秦文学的思路?

十方:
研究先秦文学,我采取的原则是以下两点:一、卜辞金文简帛优先,典籍为后,二、后不证前,即后世的证据和阐发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直接证据。这是基于一个现实,那就是目前流传下来的典籍,多是口耳相传,可能还经过人为的篡改,甚至经历过大规模作伪。这在尚书的流传中,教训极为惨痛。就连到了汉朝,司马迁在使用典籍时,也有这样的情况。后世的儒门,则为了维护既得利益,对发掘出来的不符合儒门解释的典籍,采用的是敬而远之的态度,结果导致汲冢竹书的散佚。

而历史上,由于像竹书、带有铭文的青铜器比较罕见,也使的先贤们在解释先秦文学时,没有足够的史料,而只能采用毛-郑-孔一脉的解释。到了有宋,对典籍的解释则是六经注我,即随意割裂经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对典籍研究来说,是极不可取的。而随着朱熹的理学成为国学,作为明清科考的标准教材,也使得对先秦典籍的研究,只停留在为先圣代言的阶段。当然,明末文艺复兴时期,各学者也对这一情况进行了反思,而随即被满清打断,满清的一次次文字狱,则使得这一努力付诸东流。

因此,当前对先秦典籍的研究,我认为应当做好基础工作,即还原典籍原貌,这是从汉之后,从未来得及进行的工作,也是留给我们的机会。幸运的是,随着现代当代考古的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可以让我们得以对先秦的典籍进行厘定。而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查找资料极为方便,这都是古代先贤们所不具备的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应当尽可能根据考古发掘的各种版本,厘定典籍的初始文字,尤其是易诗书礼春秋老子等,这些是整个中国的源头。同时,应当尽可能进行横向的对比关联,分析有疑问的字句在卜辞、金文、简帛、以及其它典籍中的使用和引用情况,来得到最合理的结果。

至于后不证前,则是大量词句的含义,在后世往往变化很大。而后人对某个词句的解释,也是依据解释者当时的社会环境进行的,不能作为先秦时期该词句的释义。因此,对有疑问的词句,应当先看同时期的典籍是如何使用,其次看其之前的典籍是如何使用,两者都没有足够的资料时,才参考后世的解释。这样或许能够最大限度还原先秦典籍的原貌。

十方
葡萄:
今人多以西方的文学观念和文学理论来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学现象,就国情来说有许多局限性,听了十方先生的讲述很受启迪和教育。

十方:
这一点在诗经中尤为明显,比如邦风,我们以往学到的,是邦风为劳动人民所作。而在西周,能够上学识字的人,只有贵族子弟,普通民众没有任何识字的机会,直到孔子。孔子提倡有教无类,才使得普通民众有机会获得知识,从而打破了贵族对知识的垄断,这也是孔子被视为万世师表的根本原因。而在一个只有贵族才掌握知识的年代,说诗经中有劳动人民创作的诗,是不可想象的。而诗经中诗的来历,也多是在贵族聚会的唱酬中所作,之后被记录下来,由王室采风或主动献给王室。即便诗经中少数几篇站在劳动人民立场上写的诗,也是一些忧国忧民的贵族所作,而不是劳动人民所作。

诗经中诗的用途也是如此,颂是诸侯和王室的祭祀诗,大雅是记录先祖事迹的诗,用于正式仪式的背景唱词,小雅则是周王室诸侯兄弟之间往来的唱酬诗,被史官记载下来,用于后来燕饮礼中的唱词。邦风则是各诸侯邦贵族的叙事诗,所有这些诗,作者都是贵族。

诗经中一个典型的词,君子,对它的解读,必须依据西周的社会环境进行。君,在西周,指的是周王、邦君、封君。只有这三者的儿子,才能称为君子。在西周礼法尚未衰落的年代,这个范围是严格限定的。而诗经中的君子,大多指周王,其余的都是指周王室的诸侯、卿士,只有《大东》、《小明》两篇泛指周庭贵族。至于后世所谓的君子,在诗经中,则特定为,即拥有一定知识的普通贵族。

十方
葡萄:
谢谢十方先生,让我们知道了君子在诗经中的含义。以前不知道为什么尊孔子为教育奠基人,听您的解释,终于知道了孔子的伟大之处。

天吴:
古典文学方面,我主要研究西周、春秋、战国文学。
总的评价是东西周的诗歌和散文,代表了中国诗歌和散文的最高成就,没有之一。即便唐诗,虽然艺术风格比诗经丰富,虽然李杜的个人成就超过诗经里的单个诗人,但总成就还是比不上的。至于散文,则气势不凡的两汉散文和唐代散文,比起系辞传、文言传、周官、礼记、国语、左传、管子、道德经、论语、庄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先秦散文来,就更加逊色了。不是后人的才华不如前人,主要是1先秦是文化轴心时代,后代很难绕道前行。2两周的思想自由,不是大一统的时代所能比的。
先说诗经。
我们现在怎么读诗经?初学者看看余冠英先生的《诗经选》基本也就够了。如果要深入领略诗经的优美与高贵,国风、雅、颂的完整世界。我建议大家读一读朱东润先生的《诗三百篇探故》。这本书指出了五四以来诗经研究最大的误区,所谓诗经主要是民歌的主流看法。简直荒唐。诗经毫无疑问,主要是王公大夫士也就是贵族阶层的作品,西周春秋的平民和奴隶是写不出来的。这不是贵族高于平民的意思。而是当时的文化由贵族垄断,平民、奴隶没有机会进入诗歌史。
必须懂得这一点,才能对诗经展开正确的研究。否则,看到硕鼠,就以为是奴隶的怒吼,看到伐檀,就以为是劳工的怨声。眼睛都没睁开,又能在诗歌研究的道路上走出几步?
关于两周的散文,范围太大,这里只说诸子散文。首先,我不使用经子的分法。只有一个神,就是宇宙。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易经大传、论语、礼记等等,过去归入经部,但我全部归入诸子,归入哲学散文,一视同仁。这才是他们的原貌。这样研究先秦散文,先秦哲学,才能把握其源流大势。其次,管、老、孔、七十子、墨、稷下诸子、孟、庄、荀、韩等等,全部源于由太公望、鬻子、周文王、周公等商周之际的哲人群所开创的西周实学。这是先秦哲学之所以远远高于汉学唐学程朱理学等等的关键所在。也是先秦学术与佛学、道教大不相同的关键所在。兹问题大,以后有机会再谈吧。

葡萄:
我们读诗经多是注重赋比兴的手法,回环复沓的章法,朴素而生动的语言。诗经这些明显的特色,缺少更深刻的思考,天吴先生的讲解很深刻,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期文化由贵族垄断,平民、奴隶没有机会进入诗歌史的。

天吴:
作为现代中国人,我们有幸比古代的平民多享有一些文化平等。如果我们想要享有更多的平等,除了逐步改变社会,还要提高自身。要提高自身,读诗经,学习先民,学习西周贵族男女的优美强健的君子人格,是大有裨益的。这是根本。如果只停留于文字之美,旋律之美,就买椟还珠了。

葡萄:
谢谢天吴先生!天吴先生一定对诗经的版本更了解,可以为我们推荐一本更好解读诗经的书吗?

天吴:
对于欣赏诗经,我推荐程俊英、蒋见元两先生的《诗经注析》,无论欣赏诗经艺术性,还是研究诗经的入门书,都是目前较好的一种。

葡萄:
对《诗经》的研究,历史上积累了好多,但还需要我们后人进一步完善。如何开展新的研究取向与角度,并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是《诗经》以后研究需要面临的问题吧?


十方:
关于先秦典籍中体现的贵族情怀,其实与西方的骑士精神,是相同的。这是在西周两百多年的礼仪熏陶下,贵族精神深入当时士人骨髓的结果。当然,这在我们现在流行的世界观看来,是迂腐,食古不化,而实际上,这正是我们现在所羡慕的西方骑士精神、绅士精神。我们不能一方面羡慕西方的这些精神,一方面对我们先民中这种思想肆意嘲笑,比如宋襄公,宋襄公是殷商王室后裔,是当时的诸侯盟主,在与楚蛮作战时,因为坚持作战的礼法而遭遇失败,实则不值得嘲笑,而应当钦佩。左传中对他进行的职责,实际上已经是以后人的价值观来评价古人了。当然,我们也不是要复古这种精神,而是应当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一些高贵的原则。

十方
葡萄:
嗯嗯,十方先生说的是,后世相比,先秦时期的人格还是比较高贵的,所以小说作品有很多人喜欢穿越到先秦,做一个侠士。
古人了。当然,我们也不是要复古这种精神,而是应当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坚持一些高贵的原则。

十方:
那是当时人们做人的原则,这种原则从人们懂事之后就开始灌输,一直到他长大。所以在左传中,你可以看到很多人在两难中选择,最后做完选择时候,还自杀殉道。

十方:
比如晋里克、魏侯赢,为智伯复仇的豫让等等。

十方
葡萄:
现是有些人是缺绅士精神,少慈悲之心,为了目的不择手段,所以学习先秦文化对比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可以发现人类智慧真正的闪光点在哪里。先秦文化对现今人格塑造有促进作用。


天吴:
关于贵族精神,我很赞同十方兄的观点。但我的意思和十方兄有点不一样。我提倡西周的贵族精神,主要是推崇西周的贵族教育。比如小学阶段除了礼仪,还要学习六书训诂,训诂之学不是一般人以为的识字那么简单,其中蕴含了西周实学的精髓。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在于文化创造。要从事文化创造,就要掌握文字。而掌握文字,其实质,其实就是为天下万物万事命名。老学、孔学虽然极高明,但说到其途径,其实是道平易的。就是始于命名。所以西周人的文章,大部分都达到了诗经所说的有物有则的极高的境界。因为他们源自实学,从来不脱离实际。每一个字,每一个名,每一句话,每一个道,都实实在在。其道推而广之、形而下之则可适用于日常百用。至于文学表现,看似没有过多技巧,只不过是辞达而已矣。但却与物常新,变化无穷。这就是西周哲人所说的实则有华的道理。文采光华,只有从实而出,才能长久而厚。我们今天写诗也好,写文也好,这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葡萄:
感谢十方先生和天吴先生精彩的解说,为我们这些诗经的爱好者开启了一扇天窗。"巵言日出,和以天倪。"今天就到这里,下期更精彩!


二0一六年元月于卮言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