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内科学——心衰

 大爱无疆寻易堂 2021-01-05
1、张某,女,67岁,症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肢体轻度水肿、口唇发绀,胁下痞块,辨病为
A.  心衰
B.  喘证
C.  哮证
D.  水肿
E.  心悸

2、下列哪项不是心衰的病因
A.  久病耗伤
B.  七情所伤
C.  饮食不节
D.  感受外邪
E.  劳倦内伤

3、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原则为
A.  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B.  舒筋通络,活血止痛
C.  益气养心,活血祛瘀
D.  补益心脾,活血止痛
E.  活血通络,祛瘀止痛

4、心衰患者,症见心悸,喘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尿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口唇发绀,胸部刺痛,或胁下痞块坚硬,颈脉显露,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应辨证为
A.  气虚血瘀
B.  气阴两虚
C.  阳虚水泛
D.  喘脱危证
E.  水饮内停

5、心衰喘脱危证的代表方剂为
A.  参附龙骨牡蛎汤
B.  四逆散
C.  真武汤
D.  四逆汤
E.  膈下逐淤汤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临床上,轻者可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2、【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心衰的病因主要有:久病耗伤,感受外邪,七情所伤,劳倦内伤。

3、【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疗原则为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4、【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心衰阳虚水泛证的主要证候:心悸,喘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尿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口唇发绀,胸部刺痛,或胁下痞块坚硬,颈脉显露,舌淡胖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结、代、促。

5、【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心衰喘脱危证的代表方为:参附龙骨牡蛎汤加减。

细目三 心衰


要点一 概述


心衰是以心悸、气喘、肢体水肿为主症的一-种病证,为多种慢性心系疾病反复发展,迁延不愈的最终归宿。临床上,轻者可表现为气短,不耐劳累;重者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吐痰涎,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要点二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久病耗伤,感受外邪,七情所伤,劳倦内伤。

(二)病机

心衰的病位在心,涉及肺、肝、脾、肾等脏。慢性心衰的最根本病机为心气不足、心阳亏虚。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有气虚、气阴两虚及阳虚;标实有血瘀、痰浊、水饮。慢性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三者概括,心气、心阳亏虚是病理基础,血瘀是中心病理环节,痰浊和水饮是主要病理产物。

要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依据

1.有慢性心系疾病史多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经久难愈。多见于中老年人。

2.临床轻者可仅表现为气短和运动耐量下降;重者可见喘促,心悸,不能平卧,或伴咳痰,尿少肢肿,或口唇发绀,胁下痞块,颈脉显露,甚至出现端坐呼吸,喘悸不休,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

3.常因外感、劳倦、情志等刺激诱发。

4.超声心动、血清BNP、NT-proBNP浓度监测有助于心衰的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1.心衰与喘证

心衰常见喘促、短气之症,需与喘证鉴别。心衰一般存在心系基础病,发作时除喘促外,尚可伴见心悸、浮肿、尿少等水饮内停表现。而喘证多是由外感诱发或加重的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实者起病急,多有表证,虚者常反复发作,遇劳尤甚,平素亦可见气怯声低、脉弱等肺肾气虚之证,多伴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受限。

2.心衰与鼓胀、水肿

心衰后期出现阳虚水泛时可见浮肿、尿少,或胁下痞块坚硬,或颈脉显露等水饮内停、瘀血阻滞之证,易与鼓胀、水肿混淆。鼓胀是气、血、水结于腹中,以腹大、肢细、腹壁脉络显露为主,病在肝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和尿少等症。水肿是因肺、脾、肾功能失调,全身气化功能障碍,而致水湿泛溢。五脏水之“肺水”“脾水”“肾水”可兼见,以身肿、腹大、小便难为主要见症,其肿多从眼睑或下肢开始,继及全身,皮肤光亮或按之如泥,病轻者无喘促、心悸表现,后期水凌心肺才并见喘、悸之症。

要点四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首先辨心衰的轻重缓急,其次辨标本虚实。心衰是多种慢性心系疾患的终末阶段,临床首辨病情的轻重缓急。轻者仅表现为气短、乏力,活动耐量下降;重者则可见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尿少肢肿、口唇发绀,甚至端坐呼吸、汗出肢冷等厥脱危象。病轻者可缓治其本;病重者需急治其标。

其次,辨标本虚实。心衰的病位在心,属本虚标实之证,总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饮为标,病理演变可从心、肺渐及脾、肾,并逐步损阴伤阳,但终以心虚为主。本虚需辨气、血、阴、阳及脏腑之异,标实需明瘀血的程度和饮邪的有无。气虚血瘀是本病的基本证候,随病情进展可渐次出现“瘀久成积”和“瘀血化水”的标实重症。

(二)治疗原则

心衰的总体治疗原则为补气温阳,活血利水,兼顾阴津。早期以心肺气虚为主,邪实不著。中期因气虚不复,运血无力而致瘀,瘀血不去,阴血难生,成气阴两虚、瘀血内阻之证。后期气虚及阳,瘀血日甚、血津外泄,水湿泛溢,治疗注意祛邪需中病即止,防止因过度利水造成阴伤和血瘀加重。

(三)证治分类

1.气虚血瘀证

证候:胸闷气短,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剧,神疲乏力,自汗,面色㿠白,口唇发绀,或胸部闷痛,或肢肿时作,喘息不得卧,舌淡胖或淡暗有瘀斑,脉沉细或涩、结、代。

证机概要:心气不足、血滞于脉

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

代表方: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黄芪、肉桂、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积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

加减:若伴胸痛较著者,可酌加桂枝、檀香、降香等;心悸频作,发无定时,可酌加生龙骨、生牡蛎、醋鳖甲等,或比类“风性善行而数变”酌加僵蚕、蝉蜕之类,或加胆南星、铁落花、皂角刺;若兼肢肿尿少者,可合用防已黄芪汤或五苓散化裁。中成药可常服芪参益气滴丸。

2.气阴两虚证

证候:胸闷气短,心悸,动则加剧,神疲乏力,口干,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胸痛,入夜尤甚,或伴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或尿少肢肿,舌暗红少苔或少津,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证机概要:气阴两虚,津液不足,心失所养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代表方: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麦冬、五味子、当归、生地黄、桃仁、红花、枳壳、赤芍、柴胡、桔梗、川芎、牛膝。

加减:阴虚著者可加二至丸或黄精、石斛、玉竹等;内热之象明显或由外感诱发者,可加连翘、白花蛇舌草、重楼等;若伴肺热壅盛、咳吐黄痰者,可加清金化痰汤或越婢加半夏汤加减。

3.阳虚水泛证

证候:心悸,喘息不得卧,面浮肢肿,尿少,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口唇发绀,胸部刺痛,或胁下痞块坚硬,颈脉显露,舌淡胖有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脉沉细或结、代、促。

证机概要:心肾阳虚,无力化气行水

治法:益气温阳,化瘀利水

代表方: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常用药:炮附子、白术、芍药、茯苓、葶苈子。

加减:若饮邪暴盛,泛溢肌肤,宜加椒目、防已、香加皮、大腹皮等,并酌加活血药,以加强利水之力,可选用益母草、泽兰、牛膝、生大黄等;若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肾阳虚证明显者,可加仙茅、淫羊藿、鹿角霜等;若兼胁下痞块坚硬,为血瘀日久,积块已成,可加鳖甲煎丸。中成药可服用芪苈强心胶囊、参附强心丸等。

4.喘脱危证

证候: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证机概要:心阴枯竭,心阳虚脱,心气涣散

治法:回阳固脱

代表方:参附龙骨牡蛎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炮附子、煅龙骨、煅牡蛎。

加减:若大汗不止,可加山茱萸、五味子;若肢冷如冰,为阳虚暴脱危象,急用参附注射液。


编辑:钊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