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没感觉的线上教学

 我的教育人生 2021-01-06

没感觉的线上教学

作者:李广生

疫情反弹,我所在的地区重启线上教学,师生重返空中课堂。
作为一名资深老教研,我非常关注教师的课怎么样,但并不是不关心疫情防控。虽然我知道此时和教师探讨课的问题极有可能引起反感,因为防疫的压力实在太大,要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他们已经身心俱疲;但我依然认为基于教育学的防疫反思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意义深远的。
疫情之下,教育者的工作和医护人员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能消灭病毒,或是说不以消灭病毒为目的,而是增强学生心智的力量与病毒抗争或共处,从而更有信心和勇气面对未来的更多的不确定和不可控。此时此刻,教育者需要更加从容和机智的思考课的问题。这是教育的使命所在。
昨天是新年的第一个工作日,线上教学进行的如何?晚上,我利用微信采访了十几位教师。
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又开始线上教学,你的感觉如何?
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观性的、个性化的体验很少被拿到桌面上讨论,恐怕是因为大家都觉得这不是科学的方法,所以并不靠谱。但实际上教师的感觉非常重要,也非常准确,在私下的民间对话中教师总是以感觉判断课堂的一切。“感觉好极了!”“感觉糟透了!”他们用带有强烈的情绪化的语言表达课堂,也对课堂做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把课堂视为师生共处的一段生活,这种表达和判断的意蕴极其丰富,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而随着挖掘的深入便逐渐接近“生命课堂”的核心。但如果把课堂仅仅视为学习知识的场所,很明显,这种表达是含糊的,这种判断是没有根据和价值的。
我得到的答案出奇的一致:
“就那样。”
“一般吧。”
“还行。”
“没感觉。”
……
也许样本规模不足以得出结论,但我还是隐约的感觉到,“没感觉”也许是空中课堂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
在真实的课堂上教师自觉调动各种器官去感受、发现,因此而获得一定的掌控感。这几十平米的空间,这几十分钟的时间,这几十个精灵古怪的孩子,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如果你熟悉教师这个职业一定会知道,他们几乎个个是感觉大师。观察是最常用的手段。学生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一个动作和一个眼神,都难逃教师的法眼,他们能够从中读出很多秘密,读的过程也是师生心灵交汇的过程。还有就是倾听。教室里发出的一切声音都在教师的倾听范围,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对,这就是教师。他们不仅能听出学生的话外之音,还能听出藏在心底的渴望和需求。也许你不相信,课堂是有气味的。一个有经验的教师走进课堂,立即就能嗅到某种味道,并知道它意味着什么。体感是教师的一件秘密武器。不听、不看,背对着学生,或是专注地读书,仅凭身体就能感知课堂上发生的一切……
课堂搬到了网上,虽然有摄像头,但隔着屏幕,教师的这些绝活失去了用武之地,所以会有“没感觉”的感觉。
“没感觉意味着没体验,因此会没激情,导致教学没效果。体验、激情和效果对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这就意味着,找到感觉对当前的在线教学而言至关重要。
线下教学,师生“共处一室”,感觉容易找到(但也有很多时候找不到);线上教学,师生天各一方,怎么才能找到感觉?教师需要打破“共处一室”的思维模式,用“共做一事”的思路设计教学。
“共做一事”,简单的说就是用具体的任务建构课堂,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建构。教师是发布任务的人、组织指导评价的人,学生是具体的实施者。大家“共做一事”,做着做着,感觉就出来了。
就像某些网络大佬带领粉丝共同攻击某种社会现象一样,作为教师,你也可以在空中课堂率领学生向知识发起进攻,而不是你一个人对着摄像头滔滔不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