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病情很危重,为何转到上一级大医院却这么难?

 夜鹰急救训练营 2021-01-06

一早醒来,有个急救群里讨论热烈,有朋友感概,

“终于明白为何医患关系紧张?为何有病都跑大医院?自己小孩出事才深有体会。

前几天孩子在校摔伤头部不适去医院附近区级医院治疗,先门诊CT确认没大问题,但门诊没药,建议住院。但办理住院过程及入住后4小时病情加重才开始治疗,下了病危通知。

病情不能控制,孩他妈要求转院,但医院对应接收的省级医院无床,无法转院。只能自己联系医院。无奈之下,要求医院派车直接送另一家大医院急诊。医生说你没联系好,对方医院可能不收。孩他妈发飙、质疑、催促之下,医院才终于派车送孩他妈要求去的大医院。

在大医院急诊对症用药10几分钟病情就有好转。

我在想,难道这就是我们的医疗体制?难道医生护士真是对待病人的生死麻木?难道小医院真不靠谱?真是一有病就要马上奔大医院?病危转个院还要讲关系老百姓怎么过?”

原文有所删减,不过作为急诊医生,夜鹰感觉孩子病情没有那么重。首先CT没问题,其次到另一家医院治疗十几分钟就好转。但是区医院对病情的评估和与家人的沟通存在比较大的问题。

关于危重病转院这个内容,我觉得很真实反映目前的现状。

目前国内大城市医院不算少,但是层次不一。有省级医院、市级医院、区级医院,还有大学附属医院、部队医院等各种类型。医院专科之间虽多有学术交流,但临床业务在院际层面的互补有无或者相互援手,并不是常规。

也就是说,你颅脑外伤,想转到高一级医院,并非那么顺畅。转院过程中的障碍包括:

1. 病情危重,转运过程存在很大风险,医院需要你承担这个风险并签字。(这个你必须理解,作为当值医生,他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2. 转运交通工具:有些城市医疗系统内,医院的一线救护车负责院外急救,并不负责医院病人的送出。如果要送出,需要医院二线救护车,而二线救护车并非全天候待命,就需要临时安排车、司机、护送医护人员,这样的调遣在工作日尚可以,一旦夜晚或者节假日,就蛮多困难。

3. 上一级大医院接收。由于转诊通道并不顺畅,你要想转到上一级医院,就需要医生帮助联系,作为当值医生个人,很多人并没有这个能力,就算能做,也是个人关系找上级医院老师帮忙。在夜晚和节假日,医生也没法动用这点单薄的个人关系。

所以一定是医院层面出手,实现院际之间的合作转诊,才能做到。但是院际之间转诊手续繁琐,例如需要会诊通知单、需要专家下去会诊病人,才考虑转诊,这在夜晚和节假日也难以做到。

此时你一定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有些病患家属只能各显神通,有闹的,有自己寻门路的。

有人自己硬着头皮打出租车转院。

有人自己到医院门口,呼叫120急救车,来医院接人送到高一级医院。

有人呼叫社会上的或有牌或没牌的急救转运车,有些甚至是所谓的“野鸡车”

当上级医院没有床位或者联系不到医生之时,急诊就是最佳投奔场所。因为只有急诊不能拒绝病人。作为急诊医生,夜鹰经常处理这种不期而至的病患,为他们找到方寸停留之地,或留观或紧急救治或绿色通道。

其实在这样一个危重病转院的案例处置中的各种障碍,给了公众和医疗系统蛮大的伤害。

1. 民众对基层医院专业性和服务能力失去信任。

2. 民众对医疗体系的协作能力失去信任,并直接认为医生不作为。

3. 原本是危重病,却遭遇仓促而无良好保障的转运过程,给病患带来很大风险。

4. 大医院急诊室总是应对类似事件,不堪重负。

长期以来,国内各地上下级医院缺少有效协作,医院之间存在明显壁垒。即使是在医院内部,由于医保、绩效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科室之间也存在相应壁垒。这样的壁垒,有时是当事医生难以有作为的重要因素。

当遭遇危重病需要院际之间或科室之间高效协作才能应对之时,这种壁垒可能会给病患带来难以估计的伤害。

作为现代医院管理,追求高精尖手术、追求大课题高质量论文的导向固然是非常重要。而如何疏通这些危重病通道上的障碍,给更多病患创造生的机会,也许才是真正对病患直接有益的作为。

小医生之言,仅做参考。

你的经历或目睹的转院经历,也可以留言分享。


靠谱急救,关注夜鹰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