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李禺《两相思》赏析

 天宫图书馆217 2021-01-06

【宋】李禺两相思》赏析

赵启英

2020年12月25日星期五

【原文】

两相思 

[宋] 李禺

一、顺读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二、倒读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译文】

一、顺读

思念妻儿 1

把眼望得都干涩了,但只见山遥水远,身边人来人往,可曾见到几多知心人?壶中已空,怕难再斟出一杯酒,提笔对笺,却难和出半首离别诗。路途遥遥,西出阳关的人已经和爱妻离别很久很久了,想给心上人报一声平安,却没有传书的鸿雁,书信也迟迟寄不出去。长夜里独守孤灯是多么的寂寥?我作为夫君和父亲既思念爱妻又思念儿女。

思念妻儿2

眼睛望的早已干涩,依然只见山遥水远;身边的人来来往往,可曾见到几多知己?

壶空不敢再添新酒,愁至极怕酌酒一杯;面对信笺思绪纷纷,提笔难和半首韵诗。

西出阳关路途阻人,离别爱妻感觉很久;平安音讯因无鸿雁,书信迟迟难以寄出。

孤灯独守长夜难熬,冷落寂寥暗自神伤;作为夫君作为父亲,思念爱妻想念儿女。

二、倒读

思念夫君1

儿女思念父亲啊我思念夫君,长夜寂寥我在家中独守孤灯。迟回的鸿雁也没带回你的音信,我们已经分别的太久了,感觉就像我们是分隔在阴阳两途。想和一首思念的诗却无从下笔,拿起杯子想斟一杯酒又怕酒壶空了。知心的人儿啊,你几时归来,山高水远我只能把泪眼望穿。

思念夫君2

儿想父亲感情至深,妻念夫君恩爱无边;寂寥冷落暗自神伤,独守孤灯长夜难熬。

鸿雁尽管来回迟迟,也该带来平安音讯;我们分别已经很久,好像分隔阴阳两途。

诗韵虽然已经和成,情绪不平难以下笔;拿起酒杯想饮浊酒,又怕壶空情绪失控。

知心的人儿只有你,几度春秋何曾归来;水远山遥难以得见,望穿秋水心疼泪酸。

【注释】

(1)枯眼:是指眼睛干涩。由于眼睛看的久,或者用眼过度,或者伤心流泪过多,致使眼睛发干。现代医学称作干眼症,因为无泪膜或泪膜破裂很快。在这首诗里,是指由于天天翘首远望,望到高山顶,望到水尽头,日日盼夫归,夜夜酸泪流,眼睛已经干涩。可以形容为,望穿秋水,亦可曰,望眼欲穿。

(2)山隔水:可以理解为,隔山隔水,山高水远,路途阻隔。

(3)往来:指身边人往往来来。

(4)几心知:即几位知心人。

(5)壶空怕酌一杯酒:酒壶中的酒没了,也不敢起身去添新酒,就怕越喝心里越苦闷,越喝思念越急切。

(6)和韵诗:和韵,拼音[hé yùn]。

和:[ hé ]相安,谐调:和美。和睦。和谐。和声。和合(a.和谐;b.古代神话中象征夫妻相爱的两个神)。

韵:[yùn ]汉语字音中的元音或元音加收尾音,即声母以外的部分,或声母和介音以外的部分,称“韵母”。

和韵:谓文雅而有风度;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韵脚相叶: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一般指的是押韵即句末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调和谐优美。叶(xié)韵:使音韵、音步和洽、相合。叶(xié)韵,一作“谐韵”、“协韵”。诗韵术语。谓有些韵字如读本音,便与同诗其他韵脚不和,须改读某音,以协调声韵,故称。南北朝有些学者按当时语音读《诗经》,感到好多诗句韵不和谐,便将作品中某些字临时改读某音。明陈第始用语音演变的原理,认为所谓叶韵的音是古代本音,读古音就能谐韵,不应随意改读。"叶韵"或称“叶句”(叶,同“协”,和谐之意))

基本解释——和韵:

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气力穷于和韵。②(和韵)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1)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2)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3)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详细解释——和韵:

1谓文雅而有风度。《南史·王训传》:眉目疎朗,举动和韵。宋·何薳《春渚纪闻·有道之器》:彦回风流和韵,施之燕闲,故是佳士。

2指句中音调和谐,句末韵脚相叶。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声律》:吟咏滋味,流於字句。气力穷於和韵。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范文澜注:异音相从谓之和,指句内双声叠韵及平仄之和调;同声相应谓之韵,指句末所用之韵。

3谓依照别人诗作的原韵作诗。(和韵)旧体诗写作方式之一。指与别人的诗相唱和时,依照其诗所押的韵作诗。大致有三种方式:依韵,即韵脚与原诗韵在同一韵部而不必用其原字;次韵或称步韵,即韵脚用其诗原韵原字,而且用字先后次序也必须相同;用韵,即韵脚用原诗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后次序。

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前人作诗,未始和韵。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数十言,篇章甚富。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余作诗,雅不喜叠韵,和韵,及用古人韵。

清·梅曾亮《自序》:叠韵之巧,盛于苏黄;和韵之风,流于元白 。

古代赠答诗中,依仿他人诗的韵脚,甚至次第,作诗回赠。其中分有依韵、次韵、用韵三种方式。

清·徐师曾《诗体明辩序说.卷一四.和韵诗》:“按和韵诗有三体:一曰依韵,谓同在一韵中而不去用其字也;二曰次韵,谓和其原韵而先后次第皆因之也;三曰用韵,谓有其韵而先后不必次也。”

杂体诗的一种。依据别人诗的意境和韵脚写一首意思相近的诗。此体唐代盛行。起初用韵不限。如贾至有七律《早朝大明宫》。王维、杜甫、岑参都有同题和诗,但各用一韵。后来发展为“和韵”、“用韵”、“次韵”几种逐趋严格的形式。和韵依原作的韵部押韵即可;用韵需用原诗韵中的各字。

(7)流传下来的李禺的《两相思》有两首。差别就在第五句:顺读:“途路阳人离别久”“途路阻人离别久”;倒读:“久别离人阳路途”和“久别离人阻路途”。两个不同的诗句,该用哪一句?“古诗文网”采用的是“途路阻人离别久”。笔者认为,“途路阻人离别久”,语句通顺,词义合理,上下关联符合逻辑。若采用“途路阳人离别久”,有牵强附会之显,语句不顺,词义不通。释义时可以把“离别之苦,相聚之难”,解释为如山遥水远、天高地远、隔山隔水、阴阳两隔、阴阳两界,都可以。没有这个“阳”字,也可以这样解释。但是,李禺绝不可能把自己比作路途阻隔在外的“阳间人”,把爱妻比作天天盼望夫君早归“阴间人”。

(8)无雁:没有传书的鸿雁。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án shū]。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9)寥寂:[liáo jì] 冷落,寂寞;寂静无声

详细解释

1寂静无声。

唐·刘禹锡《秋萤引》:"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夜空寥寂金气静,千门九陌飞悠扬。"

宋·苏舜钦《符瑞》:"故至治之世,则日星清明,各用其行。及夫政化荡隳,虐戕下民,刑罚炽张,颂声寥寂。"

明·汤显祖 《紫箫记·换马》:"今夜绣阁无人,好是春宵寥寂,便可达曙一饮。"

柔石·《别》:"夜未央,人声寥寂,深春底寒雨,雾一般纤细的落着。"

2冷落;寂寞。

明·顾起元《客座赘语·尹山人》:"入我明 ,仅传张腊遢 、冷子敬 、 尹蓬头三数公,一何寥寂也。"

苏曼殊《断鸿零雁记》第二六章:"是夕,维舟於野渡残阳之下,时凉秋九月矣,山川寥寂,举目苍凉。"

鲁迅《书信集·致崔真吾》:"出版界仍寥寂。"

郭沫若《女神·湘累》:"我所以一刻也不敢闭眼,我翻来复去,又感觉着无限的孤独之苦,我又盼不得早到天明,好破破我深心中不可言喻的寥寂。"

   (10)回文诗:回文诗,也有“爱情诗”、“回环诗”等叫法。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堪称精妙绝伦。关于回文诗的解释,据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释义是:“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通俗点说,回文诗就是正读倒读都可以的诗文。唐代·上官仪说,“诗有八对”,其七曰“回文对”,“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这种措词方法。这种修辞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手段这两大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回文诗在创作手法上,突出地继承了诗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有人曾把回文诗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实际上,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刘坡公《学诗百法》言:“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擅胜场,各领风骚。如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

一、特点

回文诗最大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正读倒读皆成章句,能够回环往复不绝,当真是中华诗词文化独有的奇葩。

回文诗,能够充分利用汉语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和以语序为重要语法的特点,读来回环往复,绵延无尽,给人以荡气回肠,意兴盎然的美感。

回文是利用汉语的词序、语法、词义十分灵活的特点构成的一种修辞手法。用在诗中叫回文诗,用在词中叫回文词,用在曲中则叫回文曲。回文诗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本篇回文”、“环复回文”等。不常见的回文体有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还有一种更不常见的回文诗的形式称作“玉连环”。

   回文诗的主要形式如下:

1、“通体回文”。是指一首诗,从末尾一字读至开头一字,另成一首新诗。

2、“就句回文”。是指一句内完成回复的过程,每句的前半句与后半句互为回文。

3、“双句回文”。是指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

4、“本篇回文”。是指一首诗词本身完成一个回复,即后半篇是前半篇的回复。

5、“环复回文”。是指先连续至尾,再从尾连续至开头。

   举个例子,看宋代文豪东坡居士《记梦二首》其二。

正读:

   空花落尽酒倾缸,窗晴斗辗小团龙,

   日上山融雪涨江。活火新瓯浅焙红。

倒读:

   红焙浅瓯新火活,江涨雪融山上日,

   龙团小辗斗晴窗。缸倾酒尽落花空。

正读倒读皆成章句,可见东坡先生遣词功力之深。

     6、“玉连环”。它是由8个字首尾连与环形,每四个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为起端,皆可成文。比如唐代吕岩创作的玉连诗《洒》“神坏德伤,身荒国败”8个字就能组成16首诗,现举一例:神败国荒,身伤德坏。 败国荒身,伤德坏神。国荒身伤,德坏神败。荒身伤德,坏神败国。

     7、“诗词双回文体”。一般来讲,回文体前后的作品要么都是诗,要么都是词,毕竟格律限制着。然而,有位清朝诗人名叫朱杏孙却写下了一首千古奇文。既可以作为词来读,又可以作为诗来读。经过断句调整字序,词可以变成诗,诗又可以变成词。作为词,可以顺着读,亦可以倒着读;作为诗,可以顺着读,亦可以倒着读。为了便于区分,我们先作为词来欣赏。

《虞美人》

清·朱杏孙

作为词顺读: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注:作者写的这首词相当惊艳!窗外黄昏将近,月色昏红,一片寥寂;屋内精心妆扮的女子独倚楼栏,神情如幻,遥望归人。清代时宋词已经没落了,若是将此篇拿到大宋去读,亦能占得一席之地。将这首词倒过来读,词牌不变,只是韵脚发生了变化,但还是一样美!

作为词倒读:

《虞美人》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

绿芜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

露珠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注:虽然正反呈现出来的都是一位独守空楼待归人的女子,但倒读的版本似乎更加迷人,尤其是“露珠风冷逼窗梧”一句,竟然连风雨都在数落自己的孤独,这实在是凄凉无比。

至此为止,这首词的高度已经够高了,正读反读都是和谐顺畅,堪称天衣无缝,然而这还没完呢!其实这首作品还能够拆解为两首七律,读之依旧悠然!

作为诗顺读:

《虞美人》七律

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冷风。

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院空。

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顺读为诗。对仗工整,平仄按律,诗意盎然。一位悲情女子栩栩如生,如在眼前,绝对称得上一首带意境的好诗!一首诗一首词互为回文,其实这样创作的难度非常大,因为作者不仅需要考虑逆向诵读的合理性,还需要考虑断句的巧妙性,如果水平不够高,很容易会弄巧成拙,贻笑大方。

作为诗倒读:

《虞美人》七律

红帘映月昏黄近,冉冉浓香引绿芜。

空院小栏疏对影,悄妆残粉薄凝肤。

珑玲凤鬓圆环玉,索络虫钗扑露珠。

风冷逼窗梧雨细,隔灯寒梦倚楼孤。

倒读还是好诗。虽然翻过来覆过去这么多遍,但不管怎样读,剧情都同样精彩。比如正读是“孤楼倚寒梦”,倒读是“寒梦倚楼孤”,不同的倚靠对象产生了不同的孤独感受,俱是伤心,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这首回文诗堪称同类作品中体现上品。

二、肇端为苏伯玉妻的《盘中诗》

   学界普遍认为,回文诗的肇端是西晋苏伯玉妻的《盘中诗》。苏伯玉妻,西晋人,也有说法师汉朝人,相传苏伯玉出仕蜀地,久而不归。他的妻子居住在长安,作《盘中诗》(写在盘子中的诗)以寄,倾诉思念之情。全诗共一百六十八字,四十九句,二十七韵,诗中多伤离怨别之辞。阅读时从中央起句而至四周四角,宛转回环,属回文诗一类。

   相传,苏伯玉赴蜀久而不归,其妻居于长安思夫不已。,她运用巧思制成《盘中诗》以叙相思之情。诗曰:  

    山树高,鸟啼悲。泉水深,鲤鱼肥。空仓雀,常苦饥。吏人妇,会夫稀。出门望,见白衣。谓当是,而更非。还入门,中心悲。北上堂,西入阶。急机绞,抒声催。长叹息,当语谁。君有行,妾念之。山有日,还无期。结巾带,长相思。君忘妾,未知之。妾忘君,罪当治。安有行,宜知之。黄者金,白者王。高者山,下者谷。姓者苏,字伯玉。人才多,知谋足。家居长安身在蜀。何情马蹄归不数。羊肉千斤酒百科。令君马肥麦与粟。今时人,智不足。与其书。不能读。当从中央周四角。

   另一说回文诗,以温峤和苏蕙诗为最早。温峤为东晋元帝(317-320)时人;苏蕙为苻秦时人(公元351年苻秦建国);不论苏伯玉妻为晋人或汉人,均早于温峤和苏蕙,故回文诗的肇端是以苏伯玉妻。

三、大备为苏前秦女苏惠的《璇玑图》

   自晋以降,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擅胜场,各领风骚。经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更是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庚信、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高启、汤显祖等,也均有精妙回文诗传世,然而回文诗最终还是因为《璇玑图》而大备。

   清代诗人朱存孝在《回文类聚.序》中说,“自苏伯玉妻《盘中诗》为肇端,窦滔妻作《璇玑图》而大备”。《盘中诗》是否就是“肇端”,说法尚且不一,但说回文诗因《璇玑图》而“大备”,却是古今文人公认的事实。

   前秦妇女苏若兰,又名苏蕙,武功(今陕西人)人,是秦州刺史窦滔的妻子。若兰知识广博,仪容秀丽,谦默自守,不求显耀,深得丈夫窦滔敬重。

   窦滔有个宠姬名叫赵阳台,若兰十分嫉妒,每每相见,总免不了一番嘲讽,窦滔常常为此遗憾,心中十分不快。一次,窦滔到襄阳做官,若兰不肯与他同往,他就带着赵阳台去赴任,渐渐和若兰断了音言。若兰十分悔恨,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织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璇玑图》。    

前秦苏蕙的《璇玑图诗》,可谓才情之妙,冠古超今。据《晋书》记载,苏蕙之夫窦滔在前秦为官,不幸被徙流沙,苏氏因极度思念,故创制此诗。此诗共841字,纵横反复,皆成章句,是言可顺读、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蛇行读、退一字读、叠一字读、间一句读、左右旋读,皆成诗词,构思奇巧,旷古绝后。每首诗语句节奏明快,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如诉如怨;情真意切。据说,从中能得出三、五、六、七言诗若干首。明孝宗时,起宗道人把璇玑图分解为七个分图,读诗达三千五百七十二首。后来康万民读诗达四千二百零六首,乾隆四十六年,扶风知事熊家振撰修的扶风县志,言其读诗达九千九百五十八首。至今尚无定数。读之,伤感处催人泪下;愉快处,使人破涕而笑;真可谓妙手天成。故宋代著名诗人黄庭坚有诗称赞云:

千诗织就回文锦,如此阳台暮雨何?

亦自英灵苏蕙子,只无悔过窦连波。

【赏析】

   《两相思》是宋代李禺写的一首夫妻对答的回文诗。这首诗可谓千古奇诗。全诗中字句顺读、倒读均可,不仅都合韵律,且均有意味。男生顺读是夫致妻的《思妻诗》,表达的主题是,丈夫诉尽思念家中妻儿之苦;女生倒读,则变成妻致夫的《思夫诗》,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是:妻子道尽妻儿盼夫归之心情。让人感觉到夫妻间的恩爱之情,即使远隔千山万水,双方的思念也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首构思巧妙的《两相思》,无论顺读还是倒读,让你感觉到自己的身份、情感、语气、居地等等亦随之变化,且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实属不可多得之佳作;这首脍炙人口的 《两相思》,写得顺畅洒脱,不见半点牵强,足见作者对语言运用之功力;这首抒写情感的回文诗,把孤灯之下夫念妻和妻念夫的深厚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至今读来仍让人鼻酸。

回文诗通俗来讲就是一句诗或者一首诗,正着读也通,倒着读也行,而且还朗朗上口,读过之后,回味无穷,令人拍案叫绝。

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有一种非常独特的体裁-----回文诗。正读或者倒读都可以成章成句,回味无穷。汉语主要由单音字语素构成,并非像英语的多音节语素,因此回文诗是汉语独有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历史上有不少回文诗的佳作。有的人认为回文诗只是文字游戏,这是对回文诗的误解。回文诗是一种将诗人的情感与文字技巧高度整合的一种表现形式,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擅胜场,名领风骚。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均有回文诗传世。经过历代诗人的开发与创新,回文诗出现了千姿百态的形式:有连环回文体、藏头拆字体、叠字回文体、借字回文体、诗词双回文体等等。回文诗种类很多,可以分成通体回文,就句回文,双句回文,全篇回文,环复回文等。《木兰诗》中“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双句回文;苏轼的“红手冰碗藕,藕碗冰红手”两句回文,苏小妹的“采莲人在绿杨津,在绿杨津一阕新;一阕新歌声漱玉,歌声漱玉采莲人。四句回文”。

回文诗难写,所以,即使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流传下来的诗篇成千成万首,苏轼辛弃疾这样的大词人,留下的名句那么多,但是,真正留下回文诗的却寥寥无几。

苏轼的《题金山寺》、朱熹的《虞美人》、纳兰容若的《菩萨蛮》都是著名的回文诗。

李禺写的这首《两相思》,顺读是夫忆妻,倒读则是妻忆夫,读起来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顺读倒读,作者的身份、语气、居地等亦随之变化,感情均含蓄蕴藉,真切深沉。

李禺这首把“思夫”、“思妻”合二为一、变成《两相思》的诗,却是最难的“通体回文”,整篇诗从最后一个字反过来按顺序读至开头一个字,变成另一首新诗。 

李禺在历史上没多大名气,但从这首《两相思》来看,李禺的内心应该是非常细腻的,只有真正深情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的诗。

宋朝的李禺作为一位诗人,名不见经传,知道他的人很少很少,知道他诗歌的人更少,文学史册上没有他的一笔,他留下的诗句名句更少,但他写的这首回文诗《两相思》确是一首千古奇诗。他的写作技巧,诗中的音韵,诗中的情感,诗中的情景,荡人心怀,沁人肺腑。真是令人拍案叫绝,爱不释手。

思妻诗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顺着读时,这首诗表达的意思是一位丈夫思念自己的妻子,连带着也思念她身边的儿子。他一双枯眼痴痴地望着远方的山水,妻子却相隔万水千山,山迢迢,路遥遥。酒壶中的酒没了,也不敢起身去添酒,就怕越喝心里越苦闷,越喝思念越急切;思念之情太浓厚,连一首和韵的诗都不知道怎么写了。分别的太久太久了,音信皆无,鸿雁难传家书,长夜漫漫,丈夫深深地思念妻子,思念着儿子。

全篇表达的感情十分真挚,让人仿佛能看到身为丈夫的男子,在长夜漫漫中,伴着一盏孤灯,守着一杯浊酒,满心思念妻子的场景。但这并不是全诗最出彩的地方,前面说过,它可以顺着读,也可以倒着读,把每个字的排列顺序换一下,就变成了《思夫诗》。

思夫诗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倒着读下来,意思变成了妻子思念丈夫,儿子思念父亲。漫漫长夜,妻子守着孤灯,苦苦地思念远在异土他乡的丈夫。因为丈夫归期遥遥,山高水长,也没有寄回什么书信,妻子在家中想,一定是路途遥远,一定是事务缠身,才阻挡了他归来的脚步。虽然诗已经吟成,字字句句已成行,自己却迟迟下不了笔,酒也不敢喝上一杯,怕借酒消愁愁更愁,望穿秋水,等得眼泪都流干了,眼睛都干枯了,这望穿秋水的等待,让人心酸心疼。

可以看出,所谓“双句回文”,是指整篇诗里,下一句为上一句的回读;比较之下,李禺这首把“思夫”“思妻”合二为一,变成《两相思》的诗,却是最难的“通体回文”,整篇诗从最后一个字反过来按顺序读至开头一个字,变成另一首新诗。

李禺在文学史上没多大名气,诗词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知道他的人很少,能背诵他诗歌的人更少。打开语文课本,没有他的一首诗歌。但从这首《两相思》来看,李禺的驾驭文字的能力相当高超,把韵律和文字运用的得心应手;他的内心也是非常细腻的,对家人妻儿有着深深地爱,只有真正深情的人,才能写出这样深情的诗。或许李禺生前也经历过一段美好的爱情,这段感情李禺用心很深很深,用情很专,可惜不得已分开了,才会有了这么刻骨铭心的《两相思》的回文诗,至今尽管知道的人很少很少,会背诵的人也很少很少,但是,它是文学史上奇葩的一笔,成为爱情诗回文诗的奇文,我们不能不为他鼓掌喝彩吧!

【宋】李禺两相思》赏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