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盐饮食引发的高血压该如何控制

 健康之初 2021-01-06

高血压是由多基因遗传和多个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下,已经成为影响全球三分之一成人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和沉重负担。作为高血压发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盐对于高血压的发病起到重要作用。以往流行病学和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了食盐(或氯化钠) 的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病率、平均血压水平的密切关系。

在我国,食盐摄入和高血压发生率呈现明显地域性

居住在北方和寒冷地区的居民,钠的摄入量明显高于南方和沿海地区,而且高盐摄入人群的平均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也相应较高,盐的摄入与血压水平明显相关。

在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钠和钾的生物学作用机制起着突出作用。调查发现在过去30年间全国范围的高血压患病率增加了近 3倍,但盐的摄入量并没有平行增加。

在同一时期,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成年人中出现超重或肥胖的比例明显增多。可见在中国,高盐摄入与高血压患病率相关,此外近些年来高血压发生率的增加,与肥胖比例的增多也有一定关联。


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流行病学、遗传学和动物实验等方面的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表明,在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发生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联系。我国有研究认为仅仅 8 周的高盐饮食即引起大鼠基因表达的变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每天摄入食盐不到3g 的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很低,而每天摄入20 g 以上的人群,高血压的发病率很高。

对于每天盐摄入量在3~20g之间的不同人群,虽然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随着盐摄入的增加,血压会随之升高,但如果每天摄盐量大于3g,那么随着年龄的增大患高血压的风险将逐渐增加,盐摄入的越多这种现象就越明显。

现代社会人们的平均摄盐量约为每天10g,在我国,北方人每天12~18g盐,南方人为6g以上是很常见的现象。中国六成的高血压患者都属于“盐敏感性高血压”,即服用高盐后血压会随之增高,这已经大大超过肾脏排盐的正常能力范围,是造成我国一部分地区高血压发病率明显增高的重要原因。

高盐饮食高血压的预防措施
限制氯化钠的摄入量

限盐是盐敏感性高血压防治的核心。对于盐敏感者,我们可通过减少氯化钠的摄入量达到控制血压及减少降压药用量的效应,即便是血压正常者,由于普通膳食中的盐摄入量远远超出生理需要量,也应该适度减少盐摄入量。人类对食盐的生理需要量很低,成人每日摄入1~2g氯化钠就足以满足一般人体的生理需要。

135

WHO建议一般人群平均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6g以下,美国建议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每日摄盐量应控制在4~6g。这个标准对我国高血压患者也是适宜的。我国人均摄盐量远高于其他国家,尤其在我国北方,每日摄盐量可高达14~26g之多。

如果人群收缩压下降5mmHg,即可使高血压的患病率下降5%。另外,限盐和降低膳食中的钠/钾比值都是高血压饮食治疗的关键。尽管INTERSALT的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去解释,但盐的摄入与血压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的斜率密切相关。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钠的平均摄入量低会对血压随年龄的改变产生良性影响,从而有利于减少心血管患病率。由于我国人平均摄盐量远高于其他国家,提倡适当减少钠的摄入量,可以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

补充钾离子及钙离子

钠和钾的排泄有相互促进作用,增加钾的摄入能促进钠的排泄,反之亦然。钠负荷会造成尿钙和尿钾的排泄增多,产生条件性的钾和钙的缺乏;增加钾的摄入通过促进钠的排泄、遏制容量扩展,阻止盐介导的血压升高。

限盐结合新鲜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饮食能够有效降压,而且容易实现,每日钠摄入量减为1.6g的降压效果已经等同于单用一种降压药物的疗效,所以有意识的改变饮食习惯是很好的预防措施,例如尽量少吃腌制食品,同时将补钾列为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措施。

我们每日摄入的钾主要来源是新鲜瓜果和蔬菜,绿叶菜如菠菜、油菜等含钾较多; 豆类食物和红薯、土豆含钾也很丰富; 此外蘑菇、紫菜、海带、木耳也多含钾; 从保钾的角度最合理的烹饪方法是在烹调时减少加工程序,避免长时间煮沸和过度煎炸,不轻易丢弃溶有钾的菜汤。另外,补充钙摄入可增加尿钠排泄,在部分具有钙代谢异常的高血压病人中,补钙降压较好,而且在盐敏感者中,缺钙也是促成因素之一,故在限高盐摄入的同时适当补钙还是可取和有益的,例如养成每天喝牛奶的习惯等等。

研究开发低钠替代盐

限盐是盐敏感性高血压防治的关键因素。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从高盐摄入转为低盐饮食不仅表现在口味咸淡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人们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习惯的改变。同时,虽然高钙盐有显著降压作用,但加入钙剂量过多或时间过长,可使尿路结石患病率增加。

如果在食盐中添加钾,尽管可使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下降,但钾过多又会影响味觉。因此,研究开发出一种不影响味觉习惯,但又能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钾、钙的复合离子盐可能成为新的防治手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