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昵称32901809 2021-01-07

在《庄子》内七篇中,《养生主》是最短的一篇。庄子通过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养生的主旨、原则、方法。此篇的主旨就是保养生命。此篇相当重要,可以看成是沟通《逍遥游》与《齐物论》的桥梁。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诸侯君主视百姓的生命如草芥。在这样的情况下,“养生”就是一种全身远祸的处世之道。庄子“养生”既重视肉体,也重视精神。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一、养生的缘起

《养生主》开篇提出了养生的缘起、方法、原则和益处。关于养生,古人和现代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一般说来,现代人的养生,早已成为全民的一种健身活动,通过服用食品、药品、保健品或者通过练习气功、体育锻炼达到健身的目的。然而庄子所说的“养生”与现代的“养生”大相径庭。那么,庄子为什么要提出养生这一问题呢?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庄子认为需要养生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知”过分的追求,造成对生命的伤害。庄子谈养生,就先从“生”与“知”的关系谈起。“生”指人个体生命,“涯”,也写作“崖”,指边际,界限。“殆”,疲困;“已”停止;“已而”,随后。第一句说生命的有限,第二句说知的无限性,第三句谈“生”与“知”的关系,第四句“殆已”指出以“生”追随“知”的结果,第五、六句是说“以有涯随无涯”、汲汲于成为“知者”的警告。这六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是无限的。我们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限的“知”,就会疲惫得很!既然这样还要汲汲追求“知”,就会弄得更加疲惫不堪了。

在这里为什么不把“知”释义为“知识”。古汉语里“知”的含义要比知识更为丰富,而庄子理解的“知”的含义要更为广泛。第一层含义,在古汉语里,“知”通“智”,是智慧的意思。庄子多次谈到“知”,例如“小知不及大知”,“大知闲闲,小知间间”。智慧有两种,一种是生活智慧,亦即常识,有智慧也就是富于生活常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就是生活智慧的体现。另一种智慧是哲学智慧,形而上的思辨。庄子对这种“知”并不否定,而是把养生智慧提高到哲学的层面,以“知”养生,顺于“知”,了解养生之道。

第二层含义,“知”逐于“物”的思虑。吕惠卿《庄子义》中说:“生随形而有尽,知逐物而无穷。”他指出“知”就是逐物的工具,是工具理性的体现。林希逸在《庄子口义》扩大了“知”的含义。他说:“知,思也,心思则无穷尽,以有尽之身追无尽之思,纷纷扰扰,何时而止。”“知”是“心思”的体现,这样才会有“大知”“小知”的区别,才会有“是非”、“物我”、“善恶”的争论。“知”就是产生纷纷扰扰的根源。

第三层含义,“知”受情绪影响还可以变成巧智或成见。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知之变迁,缘喜、怒、哀、乐、虑、叹、变、执而生左右、伦义、分辨、竞争之八德,益气以驰,气日外泆,和日内荡,而生之理不足以存,生理危,则‘不忘以待尽’而已。”“知”容易受情绪左右,过分运用思虑,产生左右、伦义、分辨、竞争的八德,最终危害“生理”,造成疲惫不堪的局面,甚至会有“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的结局。

“知”并不等同于知识,它是和“情”、“意”紧密结合的。“知”的第一层含义是智慧,第二层意思是逐物的思虑,第三层意思是巧智或者成见。因此,“知”既有有益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它是一把双刃剑。在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知”在诸侯君主手里就会变成逐物的工具,互相征伐,扩大地盘,增强实力。“知”在士人的手里就会变成百家争鸣的利器,互相争辩,口诛笔伐,建言立说。这样“知”就变成了“生”的障碍,所以生命就需要保养了。

二、养生的原则

现代人的养生方法多种多样,食疗、药疗、锻炼、心理治疗等等,其目的就是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而庄子所倡导的养生方法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如何运用“知”处世。其方法就是: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做善事不要追求好的名声,做坏事不要受到刑罚。“善”“恶”是对于养生而言,“名”“刑”是对养生的结果而言。人不可以不做善事,如果以做善事求名声,就会为名声所累,就不是真正的养生;做了恶事,受刑罚的处置,也不利于养生。也就是说,为善、为恶,都要有“度”,如果做得过分都不利于养生。

既然过分地追求“善”、“恶”都会伤害生命。“善”与“恶”都是“知”的表现形态。而庄子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的养生方法是把“善”与“名”,“恶”与“刑”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养生处世的高级智慧。那么如何让“知”有利于养生呢?“知”不要变成逐物的工具、思想偏见,而成为“无名”“无功”“无己”的阶梯,就会有利于养生。

养生要做到“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就必须遵循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缘”,沿着;“经”,常,这里指常理、常则。“督”如何解释,众说纷纭。郭象把“缘督以为经”解释成“顺中以为常也。”“督”为“中”之意。林云铭《庄子因》说:“缘督以为经,喻凡事皆有自然之理解。”“缘督”就是“顺其自然”。王夫之在《庄子解》中说:“身前之中脉曰任,身后之中脉曰督。督者居静,而不倚于左右,有脉之位而无形质者也。缘督者,以清微纤妙之气循虚而行,止于所不可行,而行自顺以适得其中。”综合众家的说法,“缘督以为经”就是气血沿着督脉自然地运行,并把它作为常理。这是一个譬喻的说法。但是落实到养生上“督”就是“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中的“善”与“名”、“恶”与“刑”之间的“路径”,就相当于“庖丁解牛”的“彼节者有间”的“间”。作为养生的原则,“缘督以为经”就是指在生命之“知”的指引下,在“善”与“名”和“恶”与“刑”之间安时处顺自然而行。

人生在世,会做善事,也会做坏事,还会做蠢事。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只要做到“缘督而行”,就会达到养生的目标了。即: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这四句其中“保身”和“尽年”没有争议。“全生”的“生”有两种解释:第一种“生”通“性”,天性之意。陈鼓应持此意。第二种,多数人认为“生”就是生命之意。“养亲”也有两种释义:第一种认为:“亲”指精神。第二种认为“亲”指双亲。笔者认为,人是灵与肉的结合,精神与肉体最相亲,可以将“亲”解释为精神。从个体养生而言,这四句可以释义为:可以保养身体,可以保全生命,可以培养精神,可以享尽天年。

三、庖丁解牛

庄子开篇提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原则。为了使抽象的理念具体化,庄子以当时农村市井经常宰牛的场面来说明“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1、精彩的歌舞表演

庖丁解牛原本是一场血腥的宰牛景象,在庄子笔下却成为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庖丁解牛极富画面感、音乐感、节奏感。庖丁手、肩、足、膝如同舞蹈般的动作,配之以“砉然向然,奏刀騞然”,“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的响声,这种高超的技艺,得到了文惠王的高度赞赏。

2、道与技的融合

庖丁有如此高的技艺,源于对“道”的追求和对解牛技艺的精熟掌握。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释刀”表现出庖丁从容自如,自信满满,这表明庖丁解牛达到了“道”和“技”的高度融合的程度。庄子精彩的描写让庖丁展现技艺,其目的在于说明“道”才是主导解牛的关键。“道”是解牛的规律。对“道”的追求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经过反复的摸索和实践,才能有所收获。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庖丁解牛首先是对“无非全牛”的熟悉了解,除了完整的牛以外别无所见。三年之后,庖丁达到“目无全牛”的地步,深入牛的内部进行细致研究,“道”逐渐融入解牛的技巧之中,技艺也越来越纯熟。最后,只用心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耳目等感官的作用停止而心神在运行着。这样,庖丁所好之“道”已经完全融入解牛的技艺之中了。这是一个由熟悉了解到深入研究、再到全面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粗到精、由精到熟、由熟内化为自己本能的过程,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的逐渐提升的过程。

3、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庖丁解牛真正地达到了“刀”与“人”与“牛”合为一体的化境,达到“道”与“技”互相融合的境界。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做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庖丁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的缝隙,把刀探入牛骨节间大的空隙,顺着牛体的天然结构去解剖,从不碰到经络结聚的部位和骨肉紧密连接的地方,何况大骨头呢!庖丁解牛如此得心应手,运刀自如主要是做到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刀”“人”“牛”三者合一,才能达到“道”与“技”互相融合的境界。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这段的着眼点放在“庖人”使用的“刀”上。“良庖”的刀,每年需要更换,因为他们是用刀“割”牛;“族庖”的刀,每月需要更换,因为他们是用刀砍。庖丁的刀已经用了十九年,解牛数以千计,却始终完整如新。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庖丁所追求的是“道”,解牛的时候,“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刀在牛骨的缝隙间游刃有余。庖丁解牛达到“游”的境界,做到了自由。以几乎没有厚度的刀锋,进入骨头关节之间的空隙,做到从容自如。这当然与解牛的实践分不开,也与他遵从“道”分不开。

4、怵然为戒

面对难解的地方,族庖是硬碰硬地砍牛骨,良庖是有分寸地切割;而庖丁保持高度警惕,顺着牛天然的结构,小心谨慎地运刀,才能顺利地完成“解牛”的任务。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庖丁解牛的技艺臻于化境,但每当遇到筋骨盘结的难解之处,庖丁同样不能掉以轻心,丝毫不能懈怠,他也会立刻怵然谨慎起来,动作缓慢,专心凝神,小心翼翼地运刀,整个牛体就能嚯嚯地全部分解开,像土一样堆在地上。于是,庖丁提着刀站在那儿,环顾四周,为此心满意足,从容地把刀擦拭好收藏起来。

5、养生主旨

最后,庄子精彩地描绘庖丁解牛的全过程,而后直接点明这篇寓言的主旨: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文惠君即梁惠王。他是战国时期叱咤风云的人物。梁惠王从庖丁解牛中悟出养生之道,对于君王而言,就是养民爱民之道。大而言之,君王面对社会现实,要善于使用手中的“刀”,既不要“割”,也不要“折”,而是要爱“刀”如命。

庖丁解牛的含义十分明确,庄子以刀喻人,以牛喻纷乱复杂的社会,以“刀解牛”的具体过程比喻人在乱世中生存。每个人都像一把刀,社会或环境就是我们所面对的牛。庖丁的刀,就是善于处世、善于养生的人;良庖、族庖就是不善于处世,不善于养生。他们解牛,或者割肉,或者砍骨头,自伤其刀,不能持久,不注重养生处世的方法。

相反,庖丁非常注意处世的方法。第一,善于用“刀”。他运刀的时候,“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保证“刀”可以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夹缝中游刃有余。第二,善于养“刀”。庖丁做到“善刀而藏之”。很好地“养刀”就是养生。能够很好地养生处世、韬光养晦,就像很好地收刀、藏刀一样,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完好无损。

庄子在《养生主》中,提出了两大养生原则。第一,“缘督以为经”的处世之道。这一原则属于社会层面,主要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庄子从解牛之方譬喻养生之理,由养生之理譬喻处世之道。以牛的筋骨盘结,比喻处世之繁复;以庖丁在实践中领悟解牛的道理,警示我们处世不能强行妄为,要遵循客观规律;以庖丁与牛筋骨盘结的难解之处采取的“怵然为戒”,凝神专注的心态,告诫我们遇到困难,行事应该警惕专注;以庖丁解牛之后的“踌躇满志”的喜悦和“善刀藏之”的谨慎,启示我们做事应该内敛,不要过分张扬。第二,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这一原则侧重于自然层面,注重处理生死问题。“依乎天理”是指依照自然的规律,“因其固然”是指根据自然的规律准则顺其自然地生活。庖丁解牛就是下刀顺随牛本身的筋骨结构,让刀刃在筋骨之间的缝隙游走,符合牛的身体结构规律。扩大到养生的规则就是养生应该顺其自然,妥善处理生死问题。

四、顺其自然、安时处顺

个人养生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对于人生的重大问题做到顺其自然、安时处顺。养生涉及到两个重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生死问题。

1、顺其自然

首先,如何对待“生”的问题,庄子是通过“右师之介”的寓言来阐释的。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右师天生一条脚,是天命注定,是天所赋予的,不是人为所致。庄子通过这个寓言强调右师天生残疾,以“介”为天,受自然之刑,可以称为“天刑”。那么“天刑”之人如何养生呢?用解牛的原则概括就是“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人的相貌、遭际都是出于天意,与人为无关,右师做到“忘形”,摆脱社会价值观给其精神所带来的种种禁忌,仍然可以很好地保全生命。由此可知,右师的遭遇是“天也,非人也”,所以生活于世,就要做到“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顺其自然。

2、安时处顺

除了以顺其自然“忘形”的方式养生之外,生命的自由对于养生也同样重要。在这里庄子讲了一个泽雉之“神”的寓言。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泽雉是生活在沼泽地的野鸡,“蕲”通“祈”祈求,希望;“蓄”豢养;“王”通“旺”,旺盛。沼泽边的野鸡宁可走十步啄一口食,走出一百步喝一口水,也不希望被圈养在笼子里。养在笼子里吃喝不愁,虽然神态旺盛,但是并不自在。

“泽雉之神”的寓言,表达了庄子“安时处顺”而不受羁绊的养生观。在庄子看来,个体生命的自由是远远超过物质生活,为了贪图衣食无忧而失去个人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养生,为人所豢养永远得不到真正的自由。

但是,做到“安时处顺”并不是容易的事,庄子通过“老聃之死”来阐释这一处世方法。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庄子通过“老聃之死”的寓言告诉我们,如何对待死亡也是养生必须面临的问题。秦失吊唁老聃,只是呼号几声,貌似不近人情,受到老聃弟子的质疑。因为在一般人看来,这种吊唁方式有悖于常理。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但在庄子看来,这样的吊唁方式却是真正领悟了生与死的真谛。对于死亡,过分的悲伤是违背自然的真情,过分地沉溺在伤感之中就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就是违背了自然之道,背弃了人的自然禀受,最终会遭受“遁天之刑”。庄子认为人的生死取决于天道,在生死面前人们应该安时处顺、顺应自然: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老聃正该来时而生;正该去时,老聃顺理而死。安心适时而顺应变化,哀乐的情绪便不能侵入心中,古时候把这叫做解除倒悬。这里也印证了庄子的生死观,生命应时而生,随命而去。一切顺应自然的变化,不必因为活着而感到快乐,也不必因为死去而悲伤,最终摆脱生死哀乐之情的束缚,这才能达到“悬解”之境。因此,参透生死才是养生的高级境界。

3、薪火相传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善于养生,才能使生命代代相传,精神才能延续不断。庄子以“薪火相传”来说明这一问题。

庄子教你如何养生

“指”,脂;“穷”,尽。这句话是说,脂薪可以燃烧而尽,可是火种却传了下去,永无尽头。脂薪指人的形体生命,火之人的精神生命。人的形体会像脂薪一样燃烧殆尽,但是精神却可以永远传播下去。

“薪火相传”有深刻的含义。《养生主》以生命开篇,最后归结到“死”。在庄子看来,生与死都是自然运化的结果,死不仅仅是生命的终结,更是生命转化的开始。

五、总结

在庄子看来,养生就是一种全身远祸的处世之道。养生的根本就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其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在社会层面做到“缘督以为经”,在自然层面做到“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个体生命保持一个顺其自然、安时处顺的豁达心胸,人类的精神思想才能薪火相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