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郊外的家:五月二十四日的田野

 df7086 2021-01-07

梁东方

这一天

麦子微黄

排挞远去

有馨香

有陌生的梦

我们

一起去走这乡间平凡的路

早晨天刚亮就出发

没有方向

没有目的

更不想什么时候才回来

五月的大地无边无际

可以永远走下去

不晒也不累

我们兴致高昂

没有不愉快

没有愠色

好像

此生前此后此的

一切

都只是今天的铺垫,和

回味

这一天的天气湿润颐和,因为大量抽取地下水,让麦田保墒,所以一时之间大地上就很蕴藉,连带着麦田周围的野草野花都吸足了水分,从而使空气中有非干旱地区的润泽感。

十天半个月之后麦子就会逐渐开始收割,储存了水的麦子将彻底枯黄,大地随之失去这种水分的涵养状态,进入漫长的干热之中。那是后话,现在还很好吧,简直是太好。

蓝天上飘着白云,白云下面有清晰度很高的地平线。在地平线以里,大地上的麦田绿树和云之间上演着这一切所能构成的最好的可能性。

阳光也不能不说不明亮,但是气温仍然是不冷不热。树荫里甚至满满的都是舒适,坐在山前平原上的水渠边上一抬头,看见每棵树都很完美,这棵泡桐树尤其完美无瑕,哪儿哪儿都正好;蓝天白云的背景下,略略倾斜的一枝上因为被一束阳光穿透而像依旧在春天里鹅黄的叶子,让人注目不移。

麦田尽头有绿树,有露出了一点点边角的红色屋顶。给人以既安谧又热烈地生活着的好感觉。虽然稍微想一想也可以知道,不会是每一个那样的屋顶下都是如此理想的生活的。但是印象就是如此固执,这是大地上的美,也更是美术的美能存在下去的形式美感的自动联想机制。我们总是愿意将人间最美好的状态赋予这样天衣无缝的美景。

我在大地上骑车漫行,穿过一个个村庄,在村庄之间的麦田中迤逦向前,偶尔有苗圃,有果园,在它们侧对阳光的树荫下往往就有老人骑三轮或者自行车出来乘凉。坐在树荫里瞭望着不远的远山和山前广袤的平原唠嗑。这种不是退休也是退休的生活,对于每一个老人来说都既珍贵又好像有点无感;只在树荫里享受风凉就是当下最高的愉快吧,像他们一辈子打交道的庄稼和草木,像果园里落花以后终将会果实累累的树。

田地里偶尔有人耕作除草、间苗,将花生秧之间已经开始板结的土刨开,让土地松软下来,重新可以呼吸。粪肥的味道强烈地在麦田边弥漫,这是自家菜园才会用的农家肥的气息,每一个经过的人都不以为刺鼻,反而会站定了和正在施肥的女人说上几句话。她们的脸上都被阳光中的紫外线镀了一层紫红的亮色,却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一点,她们沉浸在自己躬耕陇亩的生活里,俯仰天地,悠然于时序的自然而然。

我走的这些小路,几乎没有车辆,偶尔有也都是附近村庄里的住户。远远地看见对面来车,无论是谁距离路口最近就要拐过去等一下,这是让车的不成文的规则,否则就会顶到一起谁也走不了。以前的土路现在都变成了硬化的水泥路,但是宽度增加的不是很够,或者是并不准备让太多的车辆来回经行。这样的路边,庄稼地菜地果园和路的关系是没有任何过渡的,没有路肩,直接就是对方,而不存在中间的模糊地带。

偶尔有几株大柳树紧紧地立在路边,纷披垂荡的柳树枝就悬在行路人的头顶上,很有一点既往的古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道路格局的改变在空间上就让过去那样行路人与万物之间的物理的从而也是心理的关系模式永远发生了改变,包括所谓绿道在内的一切现代化的设计,都不及这样原始自然的田间小路来得纯粹。我在大地上骑车漫行,其中一项收获就是这样重回旧时光里的路径与植被的关系的难得的画面感。它使人愿意一直在这样的路上走下去,只要不赶路,不着急,就可以一直走下去好了。

顺着这样的路到了周围一带最大的核心城镇李村。李村的中心大街上没有一棵树,宽宽的马路两侧摊位鳞次栉比,每一个经营户都必须使用遮阳伞。这块土地并非不适宜树木生长,村子里偶尔还可以看见巨大的泡桐老树,说明仅仅是规划和绿化设计上的人为原因。这样的镇子里实际上很难留住人,人们都是目的非常明确才会来,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立刻就走,绝不会在暴晒的路上盘桓,更不会伸长了腿坐下喝杯咖啡、吃个小吃之类的享受什么静好时光。

所以对于这个当年有很多画家下乡作画的地方,也就没有一点多转一转的意思了。没有树,既往的一切人类生活格局也就尽付阙如矣。这并不意外,因为不管有没有被艺术家描摹过的地理存在和往日生活格式,大多都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毕竟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也许只有田野里还有那么一点点过去的痕迹吧。

李村西北方向,水库大坝下面的山前平原上的南北白砂和王村,正是这样依然勾留着广袤而丰腴的田野的好地方。从水库里引出的水渠两岸生长着茂密的树丛,茂密的树丛在大地上平展展的麦田之间就是一道非常显然的绿色大墙。这样具有一定的野生之态的绿色的大墙,隔着一望无际的绿色麦田,与装了红顶隔热层的乡村平顶民居遥相呼应。我置身其间,向这边看看,向那边看看,哪一边都想去,而就是站在原地也已经是在欣赏一幅大画。

这一带已经稍稍远离了城市和县城,旁边又有水库,除了过去开山取矿留下的一些工业都沿着国道省道排列着之外,到了田野里就基本上还是农业社会的天人合一的旧有状态,自然环境还没有被改变,至少是没有完全改变。虽然水库使下游断流的危害从这里开始,但是两条灌渠一年之中的很多时候都是有水的,它们对地下水和植被的涵养多少还是起了一些作用。

与那道绿色大墙边的一座养鱼池的主人聊了一会儿,他的营生就是利用了这里得天独厚的水土条件。蓊郁的大柳树下,养鱼池正中的制氧机现在还没有运转,水位也不是很高,他站在阴凉里面对周围一望无际的麦田的言语基本上都围绕着我骑的变速车展开,我一再将话题引回到养鱼上来,他显然对自己已经驾轻就熟的这个行业觉着乏善可陈。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和别的地方的一般的养鱼池不一样的是,他这里不缺水;钓鱼的人来了以后也有足够的树荫。对于这块土地自古以来都依水而生的历史尽管未必了然,但眼下的生活却依旧葆有那个时代的痕迹,甚至近于硕果仅存的葆有者了。

我在这片大地上的漫行过程中,感觉视野所及的地势至少还是另外一个葆有因素。古人那种依傍着一条大河在群山结束、平原开始的地方安家落户天人合一的生活样貌,就曾经在这里世世代代地展开。

如果不是疫情三四个月以后封堵措施还在一些村庄实行着,我肯定还可以直接穿村过寨,将这一带的好风水走遍。不为了一定要看看这一片土地上现在的生活,只为了徜徉享受一下古人曾经有过的天人之境。

这一天,山前平原上展现出了初夏时节最好的天气状态;这一天,我没有错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