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落魄时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连写两首词送她,都流传至今

 美诗美文的世界 2021-01-08

说起苏轼,相信喜爱古诗词的朋友对他的生平应该都有所了解,很多人都会觉得“乌台诗案”是他生涯的转折点,在此之前他仕途平顺,在此之后他仕途坎坷几经沉浮。

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其实在乌台诗案之前苏轼的仕途就已经几经挫折,当时的宰相王安石推行新法,但苏轼和他政见不合,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这也直接引得王安石震怒,于是便让人弹劾苏轼。在朝堂上举步维艰的苏轼只能选择自请出京,到杭州任通判。三年之后,苏轼又由杭州被调往密州任职。所以“乌台诗案”之前的苏轼仕途也并没有很多人想得那般顺遂。

而在去往密州任职的途中,苏轼经过苏州时,受到了苏州太守王海的款待。在宴席上也有一些其他的官员作陪,但是因为当时王安石新法派在朝中占有绝对优势,这也让很多人和反对新法引得王安石震怒的苏轼划清了界限。就在苏轼这样落魄的时候,席上却有一位仗义歌女,不仅没有势利眼对他冷眼相加,相反仍愿意善待他,不忍他就此离去。这也让被孤立的苏轼感动不已,于是便在席上写了首词赠与这位歌女。

《阮郎归·苏州席上作》

一年三度过苏台。清尊长是开。佳人相问苦相猜。这回来下来。

情未尽,老先催。人生真可咍。他年桃李阿谁栽。刘郎双鬓衰。

这首词上阕前两句写的是对于苏州太守王海的感谢,自己一年之中三次经过苏州,王海每次都设宴招待,这对于众人唯恐避之不及的苏轼来说无疑是一件很暖心的事。而紧接这两句则是表明歌女对自己的关心,每次苏轼来歌女都是在酒宴上殷勤相陪,苦恼的问他还会不会再回来,可见这位歌女在几次往来中对于苏轼很是在意。

下阕前两句词人不由感叹,情分还未尽,但是时光依然催着自己慢慢变老,人生便是这般的可笑。后两句则是化用刘禹锡的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旨在说明此次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毕竟在古代调任之后或许再难有相见之期,即便是他年能够回来,可能自己已经两鬓斑白。想来这位歌女对于苏轼已是情根深种,但是苏轼却没有办法给她一个承诺,只能婉转地告诉她,这份情注定有缘无分。

这次酒宴之后,苏轼在苏州呆了几天。但是别离总是不期而至,在他离开之时,歌女在长亭设宴为他饯行。苏轼在浮沉之间早已遍尝人情冷暖,只有这位歌女始终待他如一,他内心的感动可想而知,于是在离别之际又写了首词赠与这位歌女。

《醉落魄·苏州阊门留别》

苍颜华发,故山归计何时决!旧交新贵音书绝,惟有佳人,犹作殷勤别。

离亭欲去歌声咽,潇潇细雨凉吹颊。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

这首词前两句表明诗人的艰难处境,自己已然是容颜老去头发花白,但是归乡一事却总是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实现。后三句则是表明歌女对自己的恳切情意,要知道当时的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曾经和他交好的人都已经和他断了联系,不想惹祸上身,只有这位歌女,始终对他殷勤有加,还为他设宴饯别。在这样的对比中,无疑更是衬托出歌女的体贴和暖心,这也自然而然触动了词人的真情。

下阕则是描写了和歌女的依依不舍之情。在长亭离别之时,离歌未唱便已哽咽,潇潇细雨吹打在彼此的脸颊之上,让人更为这离情伤怀。不要去擦拭脸上斑驳的泪痕,就让它自顾自地滴落到衣衫之上,等到再次相会之时,这些便会是彼此相知想念的凭证。这里其实也是在安慰歌女,虽然现在两人要离别,但是终会有再见之期,不用太过悲伤。

苏轼这两首词可谓写得有情有义又有水平,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歌女地位低下,很少会有人去在意她们的所思所想,但是苏轼却愿意将她放在和自己平等的位置上,还将对方视为知己,愿意以真心待之,不得不说这样的苏轼确实担得起“至情至性”这四个字。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两首词中饱含的真情,它们才能经过历史长河的风浪,一直流传至今。

对于苏轼写给歌女的这两首词,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