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十个增压小知识

 FSA12620 2021-01-08

一,增压分为地面,起飞,爬升,巡航,下降和着陆几个模式。

地面模式:当双发关车或N1都小于50%至少1.5秒,N2都小于84%至少1.5秒。此时飞机不增压,且外流活门开。

起飞模式:当双发启动且N1都大于60%至少1.5秒,N2都大于89%至少1.5秒。此时座舱压力比外界低0.1PSI。起飞阶段座舱爬升率或下降率最大为350f/m。

爬升模式:当空地电门变为AIR且空速大于100节。起飞阶段座舱爬升率或下降率最大为600f/m。个别选型为750f/m。

巡航模式:当座舱内外压差在上图表格0.25PSI范围时,巡航模式开启。

下降模式:当低于相应巡航高度压差0.25PSI时,开启下降模式。此时座舱下降率最大为350f/m,个别选型为500f/m。当发生货舱火警时,座舱下降率为750f/m.

着陆模式:落地阶段座舱压力比外界低0.15psi。着陆后外流活门开启以500f/m释放压力。

二,当飞短航线,比如济南至北京,巡航高度6000米,座舱高度是0或略低,而不是面板下面对应标签中的2000f .因为为了尽量降低座舱高度,增压的逻辑是在增压面板设定高度巡航后,自动增压系统先达到对应高度最大压差,此时内外压差还小于7.45psi.

三,当巡航高度为8400米时,我们通常在增压面板上设置FLT27500, 此时座舱压差为7.45psi,座舱高度为5000f左右。此时如果我们在增压面板上设置FLT28500,此时压差为7.6psi,座舱高度为4300f左右,因为这样设置改变了增压剖面,好处就是可以以大压差换取较低的座舱高度,缓解长航线飞行时的疲劳,坏处是增加了飞机的疲劳。其它类似的高度还有FL110和FL113(增压面板要设置为37500),因为在这个范围呢压差跨度大,所以这两个高度效果更明显,压差能达到8.2psi左右,0.4psi能换取不少座舱高度!并且下降时即使不调整增压面板的FLT ALT 高度到当前高度,OFF SCHDULE灯也不会亮,因为压差在0.25psi时飞机默认进入巡航模式。

四,广州飞济南,飞行高度比较高,通常在HFE之前上海就会指挥下降交给合肥管制,且为了尽快穿越,通常会指挥大下降率。假如今天恰巧南北温差大,pilot有点鼻塞,下降太快压耳很痛苦怎么办?这时我们可以欺骗一下增压系统,把增压面板LAND ALT设置为一个较高的高度,比如3000,这样会减缓座舱高度下降率,等稳定后在逐渐调低到着陆标高50。这样给我们耳朵一个逐渐适应压力变化的过程,从而减少耳膜被压穿的风险。

五,绵阳飞丽江,通常巡航高度为9200米,增压面板按手册要求初始设置为6000,那么巡航时座舱高度为6000略低,我们为了进一步降低座舱高度,其实可以先设置为更低的高度,这样座舱高度只有5000f左右,下降前我们设置为着陆标高就行。

六,当飞机失压时,座舱高度为15000f或更高时,要考虑增压不可控,当座舱高度大于20000f时,不管关闭OFV活门产生何种影响,座舱高度均认为不可控。

七,

 

您知道这种组合怎么实现吗?上到30000米以上或许可以,但737做不到呀!在以前模拟机训练时,人工增压,下降前关闭活门后,被其它故障带走了,忘记继续调整增压了,下到低高度时出现了这个组合,此时的座舱高度是负的某个值,而并不是按刻度比例所示的45000,大概全球没有海拔为负值的机场吧,所以波音没有设置负刻度值!

八,管道压力指示分叉在空中是不影响我们操作的,有可能是使用发动机防冰和机翼防冰引起的,如果分叉过大可能是空气循环机故障或第9级压力调节器故障引起的。如果在空中管道压力都指示0,在快速下降前可以尝试按压跳开复位电门看是否能恢复管道压力。

九,在起飞后验证增压是否正常时,爬升通过10000英尺时座舱高度为1000f,压差为4psi.(飞行高度为7200米以上,且平原机场起飞适用)

十,如果空中座舱增压面板太暗无法读取,可能是微处理器cpu存在电磁干扰或软件冲突造成“死机黑屏”,等待一会可能会自己恢复.如果没有恢复,我们什么也不用做,爬升下降继续正常操作就行,都没什么影响,除非需要修改增压面板上的land alt,这时只需要在10000英尺以下或机场标高3000英尺以下时取高值人工控制座舱高度.如果你感觉这样飞不踏实,可以碰碰运气,尝试将灯光主暗亮电门放到暗亮位,并将背景灯放至最小位,等待3-5分钟后,再将灯主暗亮电门放明亮位,这样没准能恢复呢.

  以上内容只是为了增加对增压知识的理解,不代表运行程序,使用请慎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