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新解』辨证治疗风湿痹证的临床观察

 zd山笑 2021-01-08
    2006~2011年,笔者辨证治疗风湿痹证6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8例,男性32例,女性36例;年龄l6~58岁,平均41岁;病程最短26天,最长l2年,平均6.8年。其中化验血沉(ESR)阳性25。例,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500 IU/ml 22例,类风湿因子(RF)阳性
12例,骨关节、脊柱变形l7例。
    诊断依据[1]①以四肢大关节走窜疼痛为主,伴有重着、酸楚、麻木、关节屈伸不利,多有恶寒发热等症。②病前多有咽痛、乳蛾史,或涉水淋雨,或久居湿地等。③部分患者可有低热,四肢环形红斑,或结节性红斑,常有心脏受累。④血沉增快,ASO>500IU/ml。
    辨证分型:①行痹(风邪偏胜者):肢体关节肌肉疼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见恶风发热等,苔薄白,脉浮。②痛痹(寒邪偏盛者):肢体关节疼痛较剧,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昼轻夜重,关节屈伸不利,痛处不红,触之不热,苔白滑,脉弦紧。③着痹(湿邪偏胜者):肢体关节重着酸痛,痛处固定,下肢为甚,或有肿胀,肌肤麻木,阴雨天气加重,苔白腻,脉濡缓。④热痹(热邪偏胜者):起病急骤,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热痛,痛不可触,屈伸不利,得冷稍舒,多有发热恶风,多汗,心烦口渴,筋脉拘急,日轻夜重,患者多兼有发热、口渴、心烦、喜冷恶热、烦闷不安等症状,舌红苔黄,脉滑数。⑤虚痹(气血两虚):病程日久,反复不愈,关节疼痛,时轻时重,面色无华,心悸自汗,头晕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濡。
    治疗方法
    1.行痹:治宜:宣痹通络为主,佐以疏风之品。方用防风汤加减:防风、甘草、当归、赤茯苓、杏仁、桂枝各15 g,黄芩、秦艽、葛根、麻黄各10 g。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口服。关节酸痛以肩肘等上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羌活、白芷、威灵仙、姜黄、川芎以祛风通络止痛;关节酸痛以膝踝下肢关节为主者,可选加牛膝、独活、防风以通经活络;关节酸痛以腰背关节为主者,多与肾气不足有关,可加杜仲、桑寄生、巴戟天温补肾气;若见关节肿大,口干而苦,舌苔薄黄者,为邪有化热之象,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治宜:温经散寒为主,佐以合营之品。方用乌头汤加减: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各l0 g,制川乌头6 g,以蜜同煎,每日l剂,分早晚2次口服。如湿邪偏胜.吱体重着.麻木,肿胀,身体沉重,舌苔白腻,可加羌活、独活、防己、薏苡仁以散寒除湿;如兼见四肢不温,形寒怕冷.腰酸者.可加附子、干姜、淫羊藿、巴戟天以温阳散寒祛湿;如兼有风邪亦胜,关节疼痛游走,可加防风、秦艽、白芷、海桐皮祛风通络。
    3.着痹:治宜:渗湿通经活络为主,佐以健脾之品。方用薏苡仁汤加减。薏苡仁、芍药、当归、麻黄、肉桂、苍术、炙甘草各l5g,生姜7片。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
次口服。如见关节肿胀明显,可加萆薢 、木通、姜黄以利水通络;如肌肤不仁,可加海桐皮、豨莶草以祛风通络;若见寒湿甚者,可加附子、干姜、细辛以温经通络;若见湿热者,加黄柏与苍术,取二妙之功以祛湿热;如痹证日久,痰瘀痹阻,疼痛时轻时重,关节肿大,甚则强直变形,舌紫苔腻,脉细涩,可加白芥子、制天南星、桃仁、红花、地龙、全蝎等以化痰祛瘀。
    4.热痹:治宜:清热解毒通络,佐以疏风之品:方用白虎加桂枝汤加减:知母l8g,炙甘草6 g.石膏50 g,粳米6g,桂枝10 g。水煎,每日l剂,分早晚2次口服。
关节肿痛较甚者,为湿邪偏胜,可加防己、滑石、薏苡仁、海桐皮以利湿;关节游走疼痛者,为风邪偏胜,可加羌活、防风以祛风止痛。
    5.虚痹:治宜:祛风散寒除湿。益气养血。方糖盛活寄生汤加减:独活10 g,桑寄生、牛膝、缉辛、秦菟.获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蹙黄备6 g。水煎,每日l剂,分早晚2次口服。风邪信硅.可加羌活、海桐皮、稀莶草以祛风通络;寒湿偏胜.关节疼痛较蠢重着肿胀,加防己、薏苡仁除湿散寒;如心气心血不足、心悸、短气,动则尤甚者,可加大炙甘草、黄芪剂量以补益心气。
    以上治疗7天为l个疗程,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治疗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1]:治愈:症状消失,关节活动正常,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症状明显好转,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改善。
    治疗结果:治愈29例(43%),好转37例(54%),未愈2例(3%),总有效率达97%。
    讨论
    风湿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入侵,闭阻关节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以全身关节呈游走性红、肿、重着、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
    痹证首见于《内经》。《素问·痹论》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及演变均有记载。如“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医宗必读》对痹证治疗原则作了镘#
的概括。李中梓说:“治行痹者散风为主,御寒利湿仍不可废,大抵参以补血之剂,盖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疏风燥湿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火之剂,非大辛大温不能释其凝寒之害也;着痹者利湿为主,祛风解寒仍不可缺,大抵参以补脾补气之剂,盖土强可以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  
    在治疗时,以祛邪活络、缓急止痛为其大法。对风胜的行痹,当宣痹通经祛风,但风药中病即止,以防风燥耗气伤血之过;寒胜的痛痹,当温经散寒,又应结合助阳之味,使阳气充足,则寒散血活滞通而诸症愈;湿胜的着痹,宜渗湿通经,佐以健脾之味,使其脾旺能胜湿,气足无顽麻;热痹清热解毒当防其苦寒太过;若病久入络之肝肾亏损、痰瘀相结者,必以强壮筋骨,益气活络,佐以豁痰之味,使其气化得通,经络畅达,痰散瘀解而病愈,且不可活化太过,以防燥气耗血伤津之弊;至于气虚血亏者,当益气养血,佐以舒筋之味治之。病久虚实夹杂者,当明辨标本虚实而兼顾之。笔者治疗风湿痹证疗效较好,主要在于辨证论治,对症下药,还可加虫类药物以搜剔经络提高疗效。除药物治疗之外,忌食生冷,注意增强体质,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物,以防止疾病反复或加重。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l994:29.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