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 | 要【抠细节】

 长沙7喜 2021-01-08

阅读要【抠细节】

最近写到一些跟古诗文有关的课程,写着写着发现一个问题:

对古诗词、古文中的一些细节,孩子们之前或许并不曾深究过。但这样一来,对诗文的理解或许就会有一些偏差、或者有一些空白。比如古诗词中描绘的某些画面就想象不出来了。

在阅读其他类型的内容时也是如此,许多细节看起来真的很细小,如果不抠,一下子就滑过去了,但其实这些空白最终都会影响到你对所读内容的理解,甚至影响很大。

比如说,《惠崇春江晚景》:“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大家挺熟悉的。我问我们家小朋友:你知道河豚是什么样的鱼吗?从前学这首诗的时候,你是怎么想象的?

他说:我想象的是你在海里潜水时拍来的刺豚……

真的是,不问他,我都不知道他读古诗,竟然还有那么可爱的想象。

通常可能大家看到的解释都是:河豚是一种有毒、但非常美味的鱼。至于它具体长什么样,好像很少有人提及。

可是“正是河豚欲上时”说的是,河豚在早春时节,逆流而上去产卵的情形,在这幅画面里,它是活的鱼,是动态的,并不是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食材、一盘菜……

查阅资料会发现,活着的河豚鱼,其实还真的跟我潜水时所见的刺豚相似:遇到危险的时候,会鼓气或水,让自己胀成一个球。

这样说来,我们家小朋友的想象也不算是太豁边哦。如果他没见过刺豚的照片,而是把河豚想象成了普通的淡水鱼,那就反而差得远了。

大家也可以去问问孩子,学到这句诗的时候,头脑里浮现出来的画面是什么样的,看看他有没有抠过这个细节,说不定也有意外惊喜~


当然,如果要再深究的话,写这首诗的苏轼还真的是把河豚当作一种美味来想的。

这首诗题为《惠崇春江晚景》,惠崇是一位和尚的名字,《春江晚景》是他的画儿,而苏轼其实写的是一首题画诗。

这首诗的前面3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都是从画面中提取的素材——你看,基本上是静态的。只有最后一句,出自他的联想。

那么,苏东坡为什么会忽然联想到河豚呢?因为蒌蒿、芦芽(芦笋)正是河豚的经典配菜~ 

不过实话说,我还真没这么吃过。我小时候家里有河豚吃(真的),但主要是鱼干的形态,宁波人叫“乌郎鲞”;而用蒌蒿、芦笋来搭配新鲜河豚,没试过。

大概也不敢。我对照苏东坡,反思了一下自己,觉得“冒死吃河豚”这样的事情,不太可能发生在我的身上。

后来发现两者之间的关联,是有一次读到蔡澜写河豚,他说到初试者可以从用河豚炖汤、煮泡饭开始,去体会它的鲜美,而汤中常常加入茼蒿……哎,这不就是“蒌蒿满地”吗?

你看,这也是阅读的一种乐趣。在不知道何处的边边角角,碎片忽然连缀起来,就得到了一幅新的图景。而这也正是“阅读要抠细节”的另一个重要理由:要不然就会错过许多有意思的内容,不是吗?

再举个例子。我最近还写到了《守株待兔》这则寓言。在分析的时候我就问:为什么故事中这个宋国的农夫,会犯这样的错误?

孩子们如果只是把常见的那个“寓意”记下来的话,那就是说,这个人抱有侥幸心理,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可是,如果深究一下呢?其实犯错的原因可能有好几种。

比如他可能明知道这是错的,揣着明白装糊涂,那样就不用干农活儿了……这种情况,在如今的现实中依然存在吧?再比如,他可能就是不知道,兔子撞上树桩是小概率事件……看起来有点离谱?

那我们抠一下细节,把这个故事放回到它的出处——《韩非子·五蠹》,去看看上下文、也就是在这个故事的前后,韩非子所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也就是【他】为什么要讲这么个故事。

结果就会看到,前前后后,韩非子在谈的是:现在时代已经变化了,不能再用从前的老一套来搞政治。——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么,他的意思就是,从前的仁治那一套不够用了,得更新为法治。

而夹在这个观点表达中间的“守株待兔”故事,所说的可不就是这个宋国的农夫,没有意识到世界是变化的,他根本就不知道,守着个树桩子是不行的……


其实说到底,这就是:


在阅读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接受所读到的一切,最好能把头脑里的小雷达始终打开着,比如,扫描出各种“看起来有古怪”的细节,然后抓住它们,不要偷懒,去“抠”一下、展开一番探究。

延伸开来,读任何的书和文章,其实都是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