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文学】田耘:【六月,我去过雪域高原——藏王墓前祭公主】(二)

 三秦文学 2021-01-08

三秦文学微刊ID:sanqinwenxue

不忘初心  梦在三秦

六月,我去过雪域高原(二)

——藏王墓前祭公主

文/田耘





一千三百年前,有一位叫李雪燕的大唐女儿肩负国家使命,拜别父母家人,从古都长安启程远赴几千公里外的雪域高原,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和亲”,由此谱写了一曲汉藏人民风雨同舟、水乳交融、共济共荣的不朽之歌。

到拉萨的次日,我们去参观藏王墓。

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城河南侧 ,海拔高度3819米,占地面积385平方千米  ,是唐朝(7世纪—9世纪)吐蕃第二十九代赞普至四十代(末代)赞普、王妃及大臣的墓葬群;建造于吐蕃王朝形成发展时期,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发现有23座墓葬、2座石碑、2尊石狮和1处建筑。陵墓外观多为方形平顶,也有梯形平顶。封土多用土、木、石等材料夯筑而成。

1号陵墓,即松赞干布陵墓,是整个藏王墓群的主墓,也是我们重点参观的地方。墓边长100米,墓高13米;封土顶部有一座小寺院(松赞拉康*复原建筑),内供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史料记载少,不做重点描述)的塑像。从门厅到内寺画满了壁画,还有唐卡、经轮和昼夜不息的酥油灯。院门外有一个白色大香炉(藏族同胞家家都有),导游说是敬菩萨的。炉壁上沾满了指甲盖儿大小乳黄色的酥油块,旁边备有青稞米、细碎的干草和一瓶清水,供游客祭拜用。对着门墙横拉了几道绳子,上面挂满了用梵文写成的五色经幡在风中摆动。藏族同胞认为,经幡、风马旗被风吹起一次,相当于诵念一遍经文。因此,这样的景象到处可见,也是藏民族弘扬佛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那天,我在松赞干布和两位公主塑像前伫立良久,思绪纷飞,仿佛穿越一般回到一千三百年前。那时的西藏还处于农奴制社会,松赞干布刚刚统一藏民族建立吐蕃王朝成为一代赞普,需要带领西藏尽快走出蒙昧与贫穷。此时的东方帝国大唐兴盛繁荣,万国朝拜,松赞干布非常仰慕,就连南边吐蕃的附属小国尼婆罗(在今尼泊尔境内)也是一片祥和。大唐盛行佛教,尼泊尔佛教主国,这让松赞干布笃信佛教能为他助力。他想通过“和亲”引进佛教和东方文明,与唐修好。于是派使臣远赴两国求婚,但被唐拒。因为两地相距遥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唐王缺乏对吐蕃的了解。后来松赞干布因此发动了“松洲之战”,结果被唐军击败,唐军也有伤亡。血的教训使双方都认识到对方的重要性和战争的恶果。“和亲”可避免血流成河,又可给百姓带来福康安宁,是上策。唐太宗崇尚一桩婚姻可抵雄兵十万,此前已有唐朝公主与突厥、土谷浑等异族小国“和亲”修好,这些小国也得到了扶助。“松州之战”后,松赞干布急遣使臣赴大唐谢罪,带重金聘礼再次求唐王赐婚。从国家战略利益出发,唐太宗应允并从宗室女儿中选取一位册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这才有了“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以前读书时对这些略知一二,但这次从古都长安来到山南,亲身感受“藏源号”——藏文化发祥地的厚重积淀,感受藏文化尤其佛教的博大精深及其对这块土地产生的积极影响,还有文成公主在藏民族心中的历史地位,都是令人震撼的。

文成公主长途跋涉,翻越无数高山湖泊,据史料记载路上走了一整年(导游说走了三年),可谓历尽艰辛,而这种艰辛只有经历过才有体会。松赞干布率群臣亲自到柏海(今青海境内)迎接,与公主同返拉萨完婚,抵达时受到藏族同胞热烈欢迎。当年经过的那座桥命名为“迎亲桥”(一说“公主桥”)横跨拉萨河,至今还在,它见证了“文成公主进藏”这一划时代的历史时刻和今天拉萨的辉煌美丽。有一朵硕大、洁白、盛开的雪莲花雕塑矗立在桥头一侧,象征着藏民族的圣洁、友好和坚强,永远守护着公主留下的足迹。“和亲”过程和相关场面在布达拉宫的壁画里就有,蔚为壮观和生动。

文成公主进藏,不仅带去了丰厚的嫁妆,更重要的是带去了大唐的科技和文明。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陪嫁有十二岁释迦佛等身像;识别善恶的日月宝镜,各类珍宝及金玉饰物;金玉书橱,经典360卷,卜筮经典300种,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病药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有大量各种农作物种子。导游讲,从长安出发时还带了3000多名工匠,到拉萨时剩1000多人。这些工匠就是今天所说的“科技人才”,在当时就是大唐文明的传播者。这些人才及所带物资财宝和图书经典等,为吐蕃的经济发展、文明开化、宗教、科技、基本建设、种植养殖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汉藏友谊及以后的“舅甥共建”架通了桥梁,其历史意义深远而不可估量。

文成公主还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佛像和经书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了大、小昭寺。至今在西藏流传的故事“山羊背土”填卧塘(拉萨初名)就发生在这一时期。大昭寺建成后,公主亲自与松赞干布到庙门外插柳纪念,即后人仰拜的那棵“唐柳”。“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从此后,佛教文明的种子开始在西藏生根、发芽,松赞干布让百姓把手中的武器换成“转经轮”,用佛教思想统一了人心。拉萨现在成为世界仰慕的佛教中心,每年都有数十万计的圣徒和朝拜者来自世界各地。现在大昭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金像,还有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塑像。遗憾的是,我们去时大昭寺正在维修,没有开放,只是站在外面的八角街上远远望见其金色的塔顶。拉萨四周的山也是公主当年命名的,分别叫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和金鱼,沿用至今。在藏传佛教中,公主被认为是绿度母(菩萨)的化身。

文成公主知书达理,贤德善良。她牢记作为大唐女儿和一代赞蒙的使命,和亲后与松赞干布夫妻携手,琴瑟和弦,共同为西藏的建设和发展以及缔结汉藏人民的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史用大量篇幅讲述公主的事迹,汉文献也有记载。松赞干布对她非常尊敬和疼爱。藏书《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如愿娶到公主后,松赞干布高兴地对下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之先例,我今天得到大唐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松赞干布为公主修筑了“布达拉宫”,宫内现在还保存着他俩成亲时的婚房遗迹和塑像。

文成公主对促进大唐文明和汉文化在西藏的推广有很大的影响。婚后她不喜欢吐蕃人的赭面习俗(脸部涂成赤褐色),松赞干布下令禁止吐蕃人赭面。他自己也脱下毡裘,穿上纨绮,随习唐风。又派吐蕃贵族子弟进入大唐国学学习诗书,聘请唐朝文臣来藏帮助整理民族历史文献等。唐人陈陶在《陇西行》中有诗云:“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说明文成公主进藏,增进了唐与吐蕃的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有人甚至称文成公主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好的“援藏干部”,我也同感。

文成公主将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了西藏的发展和西藏人民的幸福。特别是松赞干布英年早逝后,她化悲痛为力量,继续留在雪域高原与西藏人民同甘共苦三十余年,继续丈夫生前努力奋斗而最终成为遗愿的事业。她和松赞干布没有留下子嗣,所有藏族父老和兄弟姊妹就是她的至亲。她教他们事农桑,织机梭,读诗书,明礼仪,诵经文,化慈悲,扫除精神愚昧。她进藏之前,藏民族有病靠驱邪,甚至杀生。她将唐朝的医术及药典带去之后,人们才知道医药能治病。绿度母(菩萨)的化身,是藏人民对她最高的评价和颂扬。从她十六岁进藏和亲,到她去世的四十几年里,一直和西藏人民在一起,从未回过娘家。她不想念家乡长安吗?不想念生她养她的父母吗?肯定不是。她设计建造的小昭寺大门朝向东方,就是寄托乡愁的证明。但她明白,大唐的使命需要她,西藏的人民更需要她。一个弱女子,柔肩担道义。在低压缺氧的恶劣环境中,她靠信仰和毅力战胜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给汉藏两族人民创造了几百年的安宁。

藏民族是一个非常忠诚且懂得感恩的民族。文成公主是他们世代热爱颂扬的赞蒙和绿度母(菩萨)的化身。去世后为她修庙、塑像,点亮千年不息的酥油灯,把她和松赞干布的塑像放在一起供奉。又将她和松赞干布为汉藏人民做出的贡献编成故事、戏剧、舞蹈;画成唐卡、壁画;写进史书代代传颂。《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有“赞蒙”尊称且去世后享有“祭祀”这两项待遇,是地位不低于吐蕃王后的人拥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在文成公主后嫁入吐蕃的另一位唐朝公主)都拥有这样的待遇。松赞干布诸位妻子中,唯文成公主享有这分殊荣。

西藏人民感谢公主,我们也应该感谢公主。感谢大唐养育了这么优秀的女儿,忧国忧民,功垂千秋。

(未完待续)

注:
赞普——吐蕃君长的藏语称谓。意为英武之主。
赞蒙——吐蕃赞普王妃的藏语称谓。
拉康——藏语,神殿。原拉康在上世纪“文革”中尽毁,现为复原建筑。
尺尊公主——古尼婆罗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较文成公主稍早入藏。
文中未注明的数字均来自网络。

文中插图来自网络



作 者 简 介

田耘(本名:晁海燕),长安居客,退休教师。一个文学路上的起步者,喜欢闲读,爱好写作,有作品散见于地方报纸(副刊)和网络杂志。有获奖。

推 荐 阅 读 

罗利春 【抗疫情诗词专辑】
罗利春:【春咏十首 】(绝句)
罗利春:【吟石十韵】(新韵)
罗利春:【诗词专集】

三秦文学团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