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十六计》讲义第19讲:败战计(三)

 凌云悟道 2021-01-10

《三十六计》讲义第19讲:败战计(三)

教学内容:《三十六计》败战计之连环计、走为上计。

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连环计”和“走为上计”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探讨这两个计策的实质及在战争和博弈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连环计”和“走为上计”这两个计策的原典、释义、计名探源及经典实例。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连环计,原是指把船用铁环连在一起的计策。后指多计并用,计计相连,环环相扣,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任何强敌,无攻不破。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中隐含变化和机遇。连环计就是根据或促进变化,把握和创造机遇。

连环计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使敌自累,自相钳制;二是撒豆止骥,让敌人背上包袱;三是机巧贯通,计谋要有系统性和系列性。是一步一步将对手诱入圈套的策略。

【原典】
   
将多兵众,不可以敌,使其自累,以杀其势。在师中吉,承天宠也①。

【注释】
   
①在师中吉,承天宠也:语出《易经.师卦》。师卦九二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意思是说主帅身在军中指挥,吉利,因为得到上天的宠爱。

师卦的九二爻动,变为坤卦。故以师卦九二爻象辞为主占,参考坤卦。

师卦的九二爻辞:“在师中吉,无咎,王三锡命。”其象辞:“在师中吉,承天宠也。王三锡命,怀万邦也。”意思是说:九二爻统帅军队,持中不偏,可获吉祥,必无咎害,会受到六五天子的宠爱。由于九二怀有平定天下万方的志向,所以多次受到君王的褒奖。

师,即军队、兵众之意,又可引申为众多。上卦坤为地,地乃广袤之体,三个阴爻接续而排,共有六段,密密匝匝,象征敌军之众。下卦坎为水,地在水上,有变水为淤之象,表明敌众我寡;坎又为险为陷,表明我方陷于危险之中。幸而坤又为顺,表明敌人来势并不凶猛,还有转寰余地。

从卦形上看,九二爻是唯一的刚爻,被上下五个阴爻包围,为群阴逐阳之象,也为一阳率众阴之象。阴为小人,见强者趋之若鹜,若一旦失去统帅,必乱哄哄而成烂粥一锅。所以,九二爻至关重要,有了它,全卦才有了中心,有了秩序。

但是,九二爻在这里为动爻,动而变阴,小人失去了统帅,无人管束,必然会产生上述无序状态。九二爻动,变为坤为地卦,坤乃阴谋诡计的象征。上卦本为坤,下卦又变为坤,两个坤即两个计,计上加计,一环扣一环,亦即连环计。

从坤卦卦形来看,无一爻相应,无一爻相比,一片杂乱无章。这里面寓意深长,暗示取胜之道,就在于使敌人的长处变为短处。敌人将多兵众,便要设法造成敌人的混乱,使敌人互为所绊,自相践踏,兵多反被兵累;我军乘乱攻之,必大获全胜。

九二爻的象辞“承天宠也”,是指若能使用连环计,就会象鬼助神佑一样,取得意想不到的战果。

连环计运用此师卦象理,是说将帅巧妙地运用此计,克敌制胜,就如同有上天护佑一样。

【译文】

敌军兵力强大,不可以和他硬拼,应当运用谋略使他们自相牵制,借以削弱敌人的力量。将帅若能根据师卦原理定计,克敌制胜就会像有天助神佑一样。

【按语】

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则连环计者,其结在使敌自累,而后图之。盖一计累敌,—计攻敌,两计扣用,以摧强势也。如宋毕再遇赏引敌与战,且前且却,至于数四。视日已晚,乃以香料煮黑,布地上。复前博战,佯败走。敌乘胜追逐。其马已饥,闻豆香,乃就食,鞭之不前。遇率师反攻,遂大胜。皆连环之计也。

【解析】

按语举庞统毕再遇两个战例,说明连环计是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而关键在于使敌自累,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这使其自累几个字。两个以上的计策连用称连环计,而有时并不见得要看用计的数量,而要重视用计的质量,使敌自累之法,可以看作战略上让敌人背上包袱,使敌人自己牵制自己,让敌人战线拉长,兵力分散,为我军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连环计在谋略思想上的反映。大凡用计者,非一计之可孤行,必有数计以襄(辅助)之也。……故善用兵者,行计务实施。运巧必防损,立谋虑中变。意思说明,用计重在有效果,一计不成,又出多计,在情况变化时,要相应再出计,这样才会使对方防不胜防。

【计名探源】

“连环计”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三国时,蜀国庞统设计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再设计纵火焚之,使不得脱。先使敌军自累,而后图之;即一计累敌,一计攻敌,两计扣用,以催敌军之强势。

此计的关键是要使敌人自累,就是指互相钳制,背上包袱,使其行动不自由。这样,就给围歼敌人创造良好的条件。

赤壁大战时,周瑜巧用反间,让曹操误杀了熟悉水战的蔡瑁、张允,又让庞统向曹操献上锁船之计,又用苦肉计让黄盖诈降。三计连环,打得曹操大败而逃。

戏剧《连环计》演绎了三国时代吕布戏貂蝉典故。三国时代,汉帝名存实亡。董卓残忍暴力不得民心,进入洛阳尽杀宦官,不久控制了朝政,引起多方诛杀之意。司徒王允收貂蝉为义女利用其倾国的美色,上演连环计明许吕布为妻室,暗献董卓结凤鸾,通过吕布戏貂蝉,离间董卓、吕布父子,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

【经典案例】

实例一、子贡巧施连环计

春秋乱世,战事频仍。其时,齐国权臣田常欲作乱,但又畏惮高、国、鲍、晏等大臣,于是劝齐国国君兴兵伐鲁,企图削弱诸臣。

孔子得知消息以后,很是为自己国家的前途担忧,便对弟子们说:“鲁国乃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你们为何不出?”子路、子张、子石等请行,孔子皆不准,知道他们不是那块料。子贡请行,孔子不仅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还为子贡饯了行,嘱咐他一定要不辱使命。

使命在肩的子贡马不停蹄地来到齐国,摇动三寸不烂之舌,对齐国权臣田常说:“君兴兵伐鲁不是步好棋。鲁是难伐之国,其城墙薄而低矮,其土地狭而浅薄,其君主愚蠢而不仁,其大臣虚伪而无用,其人民厌恶战争。这样的国家不可与之交战。君不如伐吴。吴国城高而厚,地广而深,兵甲坚而新,将士精悍,武器装备精良。这是最适宜讨伐的国家。”

田常一听,气得脸色都变了,说:“先生之所难,乃人之所易;先生之所易,乃人之所难。先生如此教我,却是为何?”子贡回答道:“我听说,忧在内者攻强敌,忧在外者攻弱敌。现今君之忧乃在国内。我听说君曾三次欲加封而不获成功,就是因为有大臣不赞同。齐国若伐鲁获胜,则齐国疆域扩大,国君威望大增,大臣地位更加巩固,而君却无功可言,国君就会日渐疏远你,君若欲成就大事,就难上加难了。更有甚者,君在齐国的地位和处境也危险了。所以我认为不如伐吴。吴国强大,伐吴不胜,损兵折将,大臣内空,如此一来,孤主在上,只有依赖君了。”

田常听后,不觉击掌称善,便问道:“我们已出兵伐鲁,若转而伐吴,大臣怀疑我,该怎么办?”子贡说:“君暂时按兵不动,我请出使吴国,说动吴国救鲁而伐齐,君就可以移兵迎吴了。”

于是田常就派遣子贡出使吴国。子贡对吴王说:“当今之诸侯国,惟齐与吴最为强盛。现在齐以万乘之国而伐千乘之鲁,与吴国争强,我为大王深感忧虑,特请大王救鲁伐齐。救鲁可以显名,伐齐则有大利。大王挥师北上,诛暴齐,服强晋,存亡鲁,镇抚泗上诸侯,一举而称霸,利莫大焉。”吴王说:“您所言极是。但是我忧虑的是,越国有报仇之心,待我灭越以后再北上救鲁如何?”子贡说:“越国之弱胜于鲁国,吴国之强不如齐国。王若置齐而伐越,齐国早已灭掉鲁国了。大王既然追求存亡继绝的名声,又畏惧强齐而攻灭弱越,岂能显示大王之勇!保存越国,可以向诸侯显示大王之仁;救鲁伐齐,威加晋国,诸侯必相率而朝吴,大王不就成就霸业了吗?如果大王还担心越国,臣请东见越王,令其出兵随大王北上。”吴王大喜,就让子贡出使越国。

越王听说子贡到来,亲至郊外迎接。越王说:“此乃蛮夷之国,大夫何以辱而临之?”子贡说:“我此次前往吴国,劝说吴王救鲁伐齐,吴王非常愿意,但又担心越国,想伐越后再北上。这样,越国就危在旦夕了。”勾践请求子贡出谋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狠而残暴,群臣不堪;国家连年战争,士卒疲敝,不堪忍受;百姓怨声载道,大臣人心混乱;忠臣伍子胥强谏而死,佞臣太宰伯专权。所有这些都显示出吴国的败亡之象。王若能出兵助吴伐齐,以骄其志,送以重宝以悦其心,卑辞以尊其威,吴王必定挥师北上伐齐。吴王被打败,此乃大王之福;吴王若胜,必然兵临晋国。臣请北见晋君,使其共同攻打吴国。其精锐被齐国削弱,大军又困于晋,吴军实力必然削弱,然后大王乘其弊,必然灭亡吴国。”越王勾践闻毕,非常高兴。

子贡辞别越王,回到吴国,将越国愿意出兵助吴攻齐之事告诉吴王。果然没过几天,越国大夫文种就带着重礼来到吴国,向吴王表达了越王愿亲自率兵助吴攻齐的诚意。吴王大喜,对子贡说:“越王愿亲自随从寡人伐齐,先生以为如何?”子贡说:“这不妥。诸侯会认为大王不义。大王只要接受礼物,同意越国出兵,谢绝越王亲临就行了。”吴王采纳了子贡的建议,于是举倾国之师北上伐齐。

子贡又到晋国,对晋君说:“齐国与吴国即将开战,若吴国战败,越国必然乘势攻吴。若吴国打败齐国,吴国必然兵临晋国,晋国不可不预先防备。”晋君一听,感到非常恐慌,就问子贡该如何应对。子贡说:“惟有厉兵秣马,才有备无患。”

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如子贡所预料的那样。吴国与齐国在艾陵大战,大破齐师,然后兵临晋国。吴晋两军大战于黄池,晋国打败了吴国。越王得知消息以后,即出兵偷袭吴国。吴王得知越国攻吴,便急忙撤兵而回,与越国交战,最后被越国打败,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夺得了霸权。

子贡不愧为春秋时期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外交家,他之所以游说成功,关键在于他能准确掌握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各国之间的关系,又能把握田常与夫差的心理和性格,因势利导,设下连环计,使各国按其部署行事。故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

实例二、张仪诳楚与齐断交
  战国时,楚怀王为“从约长”,联合齐国等共同抵御秦国。秦惠文王十分担心,秦相国张仪献计说:“我愿出使楚国,去说服楚怀王,以离间他与齐国等诸侯国的关系,让他们的“合纵计”瓦解。”

秦王同意了他的建议,张仪于是辞去相国位,前往楚国。他得知楚王有个宠臣叫靳尚,在王左右,言无不听,就用重金贿赂了靳尚,靳尚在楚王面前极力推崇了张仪,楚王也知道张仪很有才干,便召见了张。张仪说:“当今天下,只有秦、齐、楚三国最为强势,如果秦跟齐国结盟,则齐强楚弱;如果秦跟楚国结盟,则楚强齐弱。然而,秦王只愿意同楚国联盟,我这次特意为二国通好而来,秦王答应把以前商鞅夺取楚国之商於六百里地归还给楚国。” 与齐国断交楚怀王听后大喜,不顾客卿陈轸的劝谏,决定与齐国断交,而同秦国结好,并派亲信逢侯丑同张仪去秦国受地。
  二人快到秦国都城时,张仪假借酒醉,故意从马车上摔下,以腿伤为由,在家闭门养伤,让逢侯丑一个人留在馆舍,逢侯丑见秦王不到,见张仪也不得,由此三个月过去,还地之事毫无下落。逢将情况写信报告给楚王,楚王以为是还没跟齐国完全断交的原因,于是,派人去齐境辱骂齐闵王,闵王一怒之下,干脆入秦结好,共同攻打楚国。张仪见齐国的使者来到,知道离间楚、齐的计谋完成,便出来召见逢侯丑,逢又问起受地的事,张仪故作惊诧地说:“怎么?没有这回事嘛,我只答应把我的六里封地给楚国的,商於六百里地,是经过千征百战得来的,秦王是不会轻意还给楚国的。”。逢侯丑这才明白中了张仪的“连环计”:不仅没有得到商於之地,反而无辜与齐国结怨。

【学习札记】

环环相扣计连用,师在中吉承天宠。

背上包袱敌自累,互相钳制难行动。

子贡妙算克顽凶,赤壁鏖战烈火熊。

机巧贯通圈套圈,鬼助神佑建奇功。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走为上计,是指在敌我力量悬殊的不利形势下,采取有计划的主动撤退,以避开强敌、寻找战机、以退为进。此计并非消极回避,而是积极的战略转移,以柔克刚。

走为上计大致包含三种含义:一是知难而退;二是以退为进;三是急流勇退。战略退却,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了保存实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有计划的战略防御步骤。

【原典】
   
全师避敌①。左次无咎,未失常也②

【注释】
   
①全师避敌:全军退却,避开强敌。
   
②左次无咎:未失常也:语出《易经.师卦》。师卦六四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思是说军队在左边扎营,没有危险,并没有违背行军常道。

师卦的六四爻动,变为雷水解卦。故以师卦六四爻象辞为主占,参考解卦。

师卦的六四爻辞:“师左次,无咎。”其象辞:“左次无咎,未失常也。”意思是说:六四爻,军队撤退暂守,免遭咎害,这也是通常的用兵方法。

六四爻象辞准确清楚地写着“退却”,直指其事,没有任何比喻、象征的词语。 “师”是军队、兵众之意。从整体卦形上看,五阴追随一阳,九二爻为全军的主帅。从上下卦的对待体来看,上卦坤为地,表明敌人将多兵众;下卦坎为险,表明我方寡不敌众,因而危险。

师卦的上卦为坤,坤为顺,表明敌人来势不凶猛,只是因为群阴无首的缘故。六四爻动,使上卦坤变为震,震为雷,表明敌人的来势如炸雷般惊人。只是因为群阴有所归依,有了严密的组织,势力达于全盛。这时已无以少胜多的可能,除了投降或媾和外,只有一走了之。

走,在古语中的含义是跑。跑,分有组织有计划的跑,还是无组织无秩序的跑,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前者是退却,是避敌,是保全实力以利再战;后者是逃命,是溃败,争先恐后,自相践踏,死伤无数。

作为计谋的“走”,当然是指有组织有计划的退却,但其中又分善走与不善走者。不善走者,虽然保全了主力,但或因掩护所需,或风声走漏,多少总会损兵折将。善走者,神不知,鬼不觉自己已全师而退,敌人尚懵然不知。

从卦形上看,初爻在最下方,代表自己的营地;善走者在拔营而起时要瞒过敌人,必须用计。在师卦中,六四与初六相斥,表明敌人警惕性很高,施计易被识破。

六四变为九四,与初六阴阳相合;合好则有情,合住则不动,暗示我方此时只要造成部队尚在营中的假象,敌人便会按照我方的意愿来思维,不会起疑心。可见,“走为上”看起来最简单易行,但要做到“善走”,还须费些周章。

解卦的含义是解散、解除困境,表明凶兆已散,我军全师而退,为将来的胜利造成了转机。

【译文】

全军退却,避开强敌以避免遭受损失。就象根据情形军队在左边扎营,这么做也是符合正常用兵法则的。

【按语】
   
敌势全胜,我不能战,则:必降;必和;必走。降则全败,和则半败,走则未败。未败者,胜之转机也。如宋毕再遇与金人对垒,度金兵至者日众,难与争锋。—夕拔营去,留旗帜于营,豫缚生羊悬之,置其前二足于鼓上,羊不堪悬,则足击鼓有声。金人不觉为空营,相持数日,乃觉,欲追之,则已远矣。可谓善走者矣。

【解析】

敌方兵力占绝对优势,我方不能战胜他,只有投降、媾和、退却三条路可走。投降,是彻底的失败;媾和,是一半失败;退却,不是失败,而是转败为胜的关键。

例如宋朝毕再遇和金人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兵少,他便在一个夜里把部队完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撤退前,他预先把羊倒吊起来,前边两条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条腿不停地乱动,于是把鼓敲得直响。金人听到鼓声,没有察觉毕军已撤走。等几天后,金人才发觉,但毕再遇已去得很远了。

【计名探源】

“走为上”从历史故事中概括而出。例如宋朝毕再遇和金人守垒对抗,因为金兵强大,宋兵少,他便在一个夜里把部队完全撤走,只留下旗帜在阵地上。撤退前,他预先把羊倒吊起来,前边两条腿放在鼓上。羊被吊得难受,放在鼓上的两条腿不停地乱动,于是把鼓敲得直响。金人听到鼓声,没有察觉毕军已撤走。等几天后,金人才发觉,但毕再遇已去得很远了。

【经典案例】

实例一、楚军七次佯败灭庸国
  楚庄王为了扩张势力,发兵攻打庸国。由于庸国奋力抵抗,楚军一时难以推进。庸国在一次战斗中还俘虏了楚将杨窗。但由于庸国疏忽,三天后,杨窗竟从庸国逃了回来。杨窗报告了庸国的情况,说道:“庸国人人奋战,如果我们不调集主力大军,恐怕难以取胜。”
  楚将师叔建议用佯装败退之计,以骄庸军。于是师叔带兵进攻,开战不久,楚军佯装难以招架,败下阵来,向后撤退。像这样一连几次,楚军节节败退。庸军七战七捷,不由得骄傲起来,不把楚军放在眼里。军心麻痹,斗志渐渐松懈,戒备渐渐失去了。
  这时,楚庄王率领增援部队赶来,师叔说,“我军已七次佯装败退,庸人已十分骄傲,现在正是发动总攻的大好时机。”楚庄王下令兵分两路进攻庸国。庸国将士正陶醉在胜利之中,怎么也不会想到楚军突然杀回,仓促应战,抵挡不住。楚军一举消灭了庸国。师叔七次佯装败退,是为了制造战机,一举歼敌。
   
实例二、姜维屯田避祸

三国故事,当姜维在祁山一带同魏将邓艾殊死战斗时,后主刘禅在成都,听信宦官黄皓的话,贪恋酒色,不理朝政。朝中大臣因后主荒淫,对国家前途不免忧心忡忡,一时之间,贤人逐渐离去,而小人却趁虚而入。当时有个名叫阎宇的右将军,什么功也没立,只因善于巴结宦官黄皓,居然爬得很高。他听说姜维在祁山战斗不利的消息,便求黄皓对后主刘禅说:“姜维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无建树,可以让阎宇代替他。”后主自然听从,便派出使臣,携了诏书,召回姜维。姜维正在祁山进攻魏军的营垒,忽然之间一天连来三道诏书,命他班师。他无可奈何,只好从命。
  回到汉中以后,姜维安排好人马,便同使臣一起到成都去面见后主。可后主一连十天都不上朝。姜维心中十分疑惑。这一天来到了东华门,正好遇见秘书郎郤正。姜维问他:“天子要我班师,你知道是什么缘故吗?”郤正笑着回答:“大将军怎么还不知道,这是黄皓为了让阎宇立功,请求朝廷,发出诏书召回将军。后来又听说邓艾善于用兵,估计阎宇不是他的对手,这事才又搁下不提了。”姜维一听此言,不由大怒说:“我一定要杀掉这个奴才!”郤正制止他说:“大将军继承诸葛武侯的事业,责任大,职权重,怎么能那么感情用事?如果闹得天子都容不下你,那可就不妙了。”姜维很感激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
  第二天,后主与黄皓在皇宫后花园设宴饮酒,姜维领几个人直接进来。早有人向黄皓通风报信,黄皓慌忙躲到花园的一角。姜维来到亭下,叩拜后主,流着泪说:“臣将邓艾已围困在祁山,陛下接连降下三道诏书,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么意思?”后主默默不语。姜维又说:“黄皓奸邪狡猾,专擅朝政,与东汉末年那些祸乱国家的宦官没什么两样。只有早早杀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宁,中原才可以恢复。”后主笑着说:“黄皓不过是一个供使唤的小臣,就算他专权,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姜维叩头说:“陛下今日不除黄皓,灾祸很快便会降临了!”后主说:“爱一个人便愿意他活下去,恨一个人便要他死,你怎么连一个宦官也容不下?”说着便命人到花园一侧去找来黄皓,让他向姜维叩头请罪。黄皓哭鼻子抹眼泪地说:“我不过是伺候皇上罢了,并不曾干预国政。将军千万不要听信外人的传言,想要杀我。我这条小命就掌握在将军的手里,还请将军可怜可怜我。”说罢,又是叩头,又是哭号。
  姜维愤愤而出,见郤正,将这些情况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郤正说:“将军将有大祸临头了。将军若有个三长两短,国家也就完蛋了。”姜维说:“请先生教我保国安身的办法。”郤正说:“陇西有一个地方,名叫沓中,那里土地十分肥沃。将军何不仿效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报天子,前往沓中屯田。这样,一可以收获粮食以供军中之用,二可以夺取陇右大片土地城池,三可以使魏国军队不敢对我汉中轻举妄动,最后,将军在外握有兵权,谁也不敢算计你,可以避祸。这就是保国安身的办法,将军应早早去实行。”姜维大喜,道谢说:“先生的话真是金玉良言。”
  其后,姜维上表后主,要求去沓中屯田,仿效诸葛亮,后主答应了,他便回到汉中。避免了大祸临头。

【学习札记】

敌强我弱势不济,左次无咨宜避敌。

留得青山可再起,战略转移保实力。

晋公退让利反击,轻舟泛湖隐范蠡。

难与争锋不顶牛,柔能克刚是真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