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魏晋南北朝文学之二:建安文学2 2.曹植 3.建安七子和蔡琰 孔融(公元153-208 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孔子20世孙。汉末文学家。"七子" 中,他年辈最长。曾任北海(今山东寿光)相,世称孔北海。曹操召为将作大匠,又迁少府。他性情刚正,直言敢谏,在政治上比较保守,反对曹操,终于被曹操所杀。孔融以文章见长,辞藻华丽,气势雄放,有较多的骈俪气息,代表作是《论盛孝章书》。盛孝章是江东名士,遭孙策忌恨,处境危险。孔融与盛孝章交好,便写了这封书信请求曹操营救。文章简练典重,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曹操读罢,便让汉献帝下诏征召盛孝章,可惜诏书还没到,盛孝章已被杀了。 如《七哀诗》第一首:" 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人妇,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泣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这首诗记录了诗人由长安避乱赴荆州时途中所见所思。诗人用通俗的语言,描绘了军阀混战造成的人民流离失所、饥饿死亡的悲惨景象,苍凉悲慨,凄哀动人,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刘桢(公元 -217年)则以诗歌见长,其代表作有《赠从弟》三首。钟嵘在《诗品》中把刘桢列在上品,称他的诗" 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 徐干有《室思诗》6 首,其中写道:" 思君如流水,何时穷已时" ," 寄身虽在远,岂忘君须臾" ,语言流畅,情深意长。 应瑒(公元 -217年)有《别诗》2 首,写征夫悲怀,感情真切。"七子" 的创作虽各有特色,但反映社会现实、抒发理想抱负、情调慷慨悲凉则是其共同特点。 陈琳(公元 -217年)以书檄驰名。他的《为袁绍檄豫州》,劝刘备归附袁绍,不要依赖曹操。文中痛诋曹操及其先世的败德,有纵横家之声势。曹操苦于头风病发,卧读陈琳书檄,翕然而愈,可见陈琳笔力之犀利。袁绍失败后,他归附曹操,曹操爱其才而用之。 陈琳诗作仅存4 首,但其《饮马长城窟行》一诗却脍炙人口:" 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往谓长城吏:' 慎莫稽留太原卒!''官作自有程,举筑谐汝声!''男儿宁当格斗死,何能怫郁筑长城!' 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边城多健少,内舍多寡妇。作书与内舍:' 便嫁莫留住。善事新姑嫜,时时念我故夫子。' 报书往边地:' 君今出语一何鄙!''身在祸难中,何为稽留他家子。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结发行事君,慊慊心意关,明知边地苦,贱妾何能久自全!'"这首诗用对话的方式,从筑城卒与妻室的书信对答中,反映了修筑长城的劳役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长城窟下,水寒伤骨,死人众多,筑城卒已无生还的希望。他不希望心爱的妻子耽误青春,催她再嫁。而妻子对丈夫忠贞不渝,表示既然丈夫难以存活,自己也决心以死殉情。全诗充满了身家破灭的悲痛,其中" 生男慎莫举" 四句,乃是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血泪之语,极为沉痛酸楚。封建时代,本来重男轻女,诗中却说生男不要去养活他,生女要用肉去喂养她,可见人民对繁重的徭役兵役的愤恨。杜甫受到陈琳这首诗的启发,在《兵车行》中写道:"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陈琳的这首诗五七言杂用,通篇7 次换韵,以叙事纪言的乐府体式来反映民间疾苦,声调铿锵,文情并茂,在建安诗坛一枝独秀,为后来杜甫、白居易等诗人所继承和发展。 诗人滞留边塞,时刻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 幸而被赎归来,却又要与亲生骨肉离别:" 儿前抱我颈,问' 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 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 诗中写出了母子离别的沉痛心情,达到了全诗的高潮。 回到故乡后,只见:" 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复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故乡在战乱后面目全非,深沉吞咽的悲痛更觉凄凉。 结尾写诗人曾遭流离,现在" 托命于新人" ,嫁给董祀,总担心受人轻视而被抛弃," 怀忧终年岁" ,写出心灵的隐痛。 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文人五言长篇叙事诗,长达540 字,具有史诗般的体制和浓郁的时代气息。诗中凝结着诗人的屈辱和心酸,血泪交流,真情倾泻,是建安文学中的一篇传世佳作,在中国现实主义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