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颐作品】朱熹与龙海白云岩

 翁墨宸文学馆 2021-01-11

这两年,朱熹使白云岩又扬了一次名,因为喜好引经据典的温家宝总理,于2011年4月14日,同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座谈时,引用了朱熹题在白云岩紫阳书院的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癸巳谷雨时节一个傍晚,我伫立在白云岩上,眺望远山一轮血红夕阳,俯瞰九龙江一湾玉带,体验紫阳夫子的对联境界与追求,细细品位温总理由此引发的一段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总要有一批心忧天下,勇于担当的人;总要有一批从容淡定,冷静思考的人;总要有一批刚直不阿,敢于直言的人。

显然,朱熹属于这一批人中之佼佼者。

朱熹,字元晦,晚年自号晦翁、紫阳夫子,后人多称之朱子、朱文公,祖籍徽州婺源,1130年生于福建尤溪。他是宋朝理学集大成者,也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撑起了中国古文化的半壁江山。他创立的朱子理学传承于程颢、程颐,又独自形成闽学体系的核心。武夷山朱熹纪念馆前一块大石,刻着一首五言诗:“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五夷。”堪称经典的盖棺定论。

朱子19岁登进士榜,一直到晚年被削职罢祠还乡,历仕四朝,算起来约50年,但真正为官时间仅有9年,立朝才40多天。他24岁出任泉州同安主簿,这是管文书的小吏,65岁任焕章阁侍制兼待讲,即皇帝顾问和老师这样的高职。也曾几次任地方“一把手”。他一生恪守真心诚意的人生信条,迂儒清高,品行耿直,很有骨气。1178年,他出任江南西路茶盐常平提举,任上募集钱粮赈济灾民,后拟调直秘阁,他以捐赈者未得奖赏不就职。1190年,他为福建漳州府知州,此时土地兼并盛行,致使田税不均,失地农民受到沉重剥削,他提出核实田亩,随地纳税,遭到强烈反对后,愤然辞职。临安供武学博士时,同主和派宰辅为了时局激烈论争,他占不了上风,也是毅然拂袖弃官。他曾微服下访,不徇私情,弹劾贪官,但在主和派占主导地位的南宋朝廷,只不过是多了个得罪权臣的机会。他也曾为皇帝进讲《大学》,不失时机地鼓吹理学治国,对朝政多有批评,终不讨好,被一纸逐离。人生晚年,他的学说被诬为伪学之魁而被禁止,他的学派被斥为伪学逆党而遭迫害。

纵观朱子官宦生涯,最为醒目的是他一而再、再而三递上辞呈,多次坐违朝命、待家不出,还到了“申乞”的地步。这样的事,一生竟达四五十次之多。名目繁多的请辞理由里,除为老母守丧外,还不惜自损,什么疾病缠身啦,年迈归田啦,甚至以无政绩自劾。颇有意思的是,朱子最喜乞任“奉祠”一职,据史料记载,此职占去他22年时间,当他有一次获准奉祠职时,在给一位友人信札中,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老兄归来无事,又得祠禄添助俸余,无复衣食之累。杜门读书,有足乐者。”这究竟是怎么个迷人的官职?原来宋朝有种特殊官职叫“奉祠宫观使”,说白了就是管理庙观祭祀,一般为安置老病无能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又叫祠禄之官。这种官职并不显赫,坐食薪水而不必管事,收入不高但来去自由。当朱子发现官场并非自己实现人生大抱负的终极之地时,他自然满意这种闲职,于是遁入山林,著书立说;修筑书院,广招天下学子;四方讲学,传播理学思想。就是在官场这样进进退退中,朱子完成了一系列鸿篇巨制,今天看来,这是中国文化之大幸。

白云岩位于漳州城郊东南,是龙海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唐朝白衣大士杨虔诚,某夜于漳州天宝山巅观天象,发现白云岩上空灵光闪烁,次日上山察看,果乃建寺院风水宝地,但万事俱备,只欠水源,只见杨大士手持卓锡,击破身后岩石,一股清泉汩汩而出,至今白云岩上尚有八景之卓锡飞泉以为佐证。虽然唐朝建了白云岩禅寺,但白云岩渐有名气还是南宋以后,实际上就是朱子使子成为一座名山。

朱子知漳州府仅一年时间,据《漳州府志》载:“未至之始,吏民闻风悚然,望若神明。及下车莅政,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肃然已定……民无夜警,外户不闲。”足见当地干群子爱戴,政绩之斐然。但他为“正经界”(即上文提及的土地与税收等问题)呕心沥血时,却得不到赵宗皇帝和泉州籍宰相留正的支持,自然愤疾和失望。于是,时年61岁,理学体系业以形成,又好为人师的大学者把目光投向了白云岩,决定在那白云深处建座书院。

民间传说“朱文公使飞瓦”建成这座紫阳书院。说是那年端午节前夕,朱子对民众广而告知,欢迎大家农历五月初五那天到白云岩上,观看他使神法让砖瓦飞至山上,盖起书院。那日民众趋之若鹜登山而来,他要求每人手持一砖一瓦上山。结果是两全其美:既集民众之力盖起了书院,又防止了往年民众竞看划龙舟,九龙江边人满为患,挤压造成伤亡事故。这倒是一个不同于许多把朱子说成神而是定位在人的传说——叙说一个智慧和爱民的老人。

山上朱子祠内的两根石柱,尚刻着温总理推崇的那副对联,而横批也是朱子手迹“与造物游”四个字。这天下午天气闷热,白云岩景区管委会的刘建筑老人陪我,一起踏遍青山。整整一个半天,我领略自然景物,探访朱子遗迹,聆听老刘解读,在汗水涔涔中实践了“与造物游”。即游之于物,又游物与外,有点实事求是的味道,我忽然感悟到朱子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与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近在咫尺、殊途同归,收获颇丰。

紫阳书院背靠着一片原始森林,郁郁葱葱,高耸云天,进入林中,有一种迅速离尘脱俗的感觉。一株株树木。品种各异,传说是建书院时朱子带门生所栽种,使我联想起曲阜占地3000亩的孔林。相传孔子逝世后,他的3000名弟子、72位贤人,各移一木栽于林中,于是形成万木林,而这里,规模虽小,但同样可称万木林。数百亩园林,几十种古木,共生共长,莫非朱子当年有意为之。当我们顶着骄阳,拭着汗水,享受林荫时,轻风阵阵而来,树叶声声悦耳,仿佛告诉你,纳万千之言,采百家之说的理学之树常青,荫蔽千秋万代。

“何有石”的解读也颇有理趣。白云岩八景之一的棠荫漏月即至阳夫子解经处。一块大石旁长着两株硕大苍老的甘棠树,每临月夜,从棠荫中漏出的月光斑斑驳驳洒在石头上,来听课的学子多了,朱子便把课堂设在大石上。一晚,朱子正抑扬顿挫解经,忽然发现平时每堂课必到的学生何有,今怎缺席?此时一阵风吹过,摇曳的树枝中,何有从石头下冒出头来,朱子责问:“何有听课,何无诚意乎?”何有答:“先生,学子众多,我欲让座,附在大石下面听矣。”朱子惊讶,当场试验,果然大石各处,都如传声筒,讲课声清晰可闻。如今,大石上留有朱子“何有”两字手迹,苍劲沧桑。老刘捡了块小石头,敲打着何有石,发出沉闷厚重的声响,似乎听到800多年前的历史回音。

白云岩上还有两种奇特小动物:无尾螺和红壳虾。相传朱子在资阳书院写书解经,生活节俭,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几位进山砍柴农民将自己配午饭的石螺和虾仔,分给尊敬的父母官享用,朱子品尝,美味可口,不忍用完,便将夹断尾巴的熟石螺和煮得通红的虾仔倒入洗砚池中,说:“让你们回到山中生活吧。”此时的朱子成了“神”了,神话果然灵验,那石螺与虾仔不仅复活,还代代繁殖,只是后来石螺无尾、虾仔壳红了。老刘见我疑问,特地领我到清澈山涧旁,看水中游荡的红壳虾,并从涧中石头下摸出乌黑的无尾螺,以验明正身。

白云岩的山水景物、花草树木,无不罩上朱子的文化光环。当我们循着钟鼓禅音来到白云岩寺时,见悬挂在大雄宝殿的匾额不是寺院名称,却是明代礼部尚书黄道周的隶书“白云深处”。这位漳州籍的理学家,一生严操守、重气节,因抗清牺牲,卒谥忠烈。他除居官外,主要从事著述与讲学,其学术于朱子理学,又发扬创新。那“白云深处”四个字是否提示后人,朱子理学深无止境呢?

清初康熙励精图治,遂成史上著名的“康熙之治”。事实上,这位睿智的皇帝是以朱子理学作为治国上层建筑的。如今,紫阳书院内,有一株300多年的白茶树,年年花期茂盛,洁白似雪,可用泡茶,寺院视之为宝。相传白茶树乃康熙的容妃赐予。

夕阳西下,我们站在“紫阳夫子解经处”石碣上,仰望苍穹飞逝飘忽不定的白云,俯瞰沧海桑田的漳州百里平原,立交大桥跨海横江,现代建筑栉比鳞次。66岁的老人刘建筑告诉我,他家住白云岩山脚,家中的两亩多田地全被征用,村庄前就要落成一座宏大的动车站,他将补偿款10多万元都给了到漳州市区打工的儿子,自己到山上寺院吃素当义工。白云岩景区管委会是民间组织,成员是一批不计报酬的老人。

我忽然有点感慨,当年九龙江上曾经出现的、一排排船工对着白云岩用力摇橹,起伏有序,如同万人朝拜的历史已不复存在;在经济大潮迅猛而来,日新月异,应接不暇之日,中华民族传承几千年几百年的,诸如孔孟之道、朱程理学的国粹要义,多么需要不时地被引用和阐述。


梧闽风采



郑亚水,笔名梧闽,自号"山石码'',毕业于厦门大学政治学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先后由漳州市图书馆出版《秋水白云》、《西方国际政治研究》、作家出版社出版《白云深处》、海风出版社出版《月泊龙江》等书籍,散文作品并入选《中国散文家大辞典》(作家出版社)。

2001年中国东欧经济研究会授其《企业文化一一现代企业的灵魂》''优秀社科论文一等奖'',并入选《中国改革发展论文集》(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9年11月,该论文被清华大学收录《n<1知网空间》智库咨文

2009年9月《新文化泛思》入选中央党校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科学专业委员会编审的《科学发展观学习与实践文集》;《<兰亭序>拾遗》一文于2010年9月入选《中国散文家代表作集》(作家出版社),并荣获2010年度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当代散文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