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烤咸粥四烤面之江南的烤咸粥|原乡

 老朱煮酒 2021-01-11

烤咸粥,里边放的是谢宅子子

咸粥是故乡乡土食物。通常,它最为人知晓的名字叫腊八粥。腊八粥其实就是咸粥,不过腊八那天烧吃而已,但咸粥才是通称,日常称呼,不过,咸粥也是菜粥的一种。

在江南故里,咸粥是冬日农家食物,下雨下雪,天冷入骨,熬上一大锅酽酽的咸粥。这一锅粥,虽然也是大米熬的,却加了许多料——青菜、萝卜、发芽的蚕豆、黄豆、绿豆、赤豆、芋头、山芋干,有时还会放点红枣,当然,最好还有腌制过的肉骨头,实在没有,那就只好加点盐了。不过,现在条件好,腌制的肉骨头包括猪蹄,都不再是问题。熬熟后开锅,热气腾腾,盛上一大碗,吃了浑身暖和,多冷也不怕。

到冬天,我特别爱吃咸粥,那是我的挚爱,每年冬天回家,母亲最少要烧一次咸粥给我吃。我常常吃得实在肚撑,才放下碗,抚摩着肚子,叹口气,其实还想吃。

咸粥,放了腌过的猪蹄

除了爱吃随烧随吃的新鲜咸粥外,我还喜欢吃烤咸粥。

烤是吴方言音kao,音平。其对应的汉字是哪个,我不知道,也没打听到。“烤”之意,实为粥回锅重烧之意,至于为何叫“烤”,我也未知。故乡有谚云:“三烤咸粥四烤面,越烤越鲜”,意为咸粥和面条,回锅重烧次数越多越鲜美。

这话虽然是老话,有道理但也不完全对。如果熬的粥很酽,回锅重烧几次,每次加点新料——比如有馅的团子没馅的团子或者年糕等等,与原来粥里的咸鲜味(此际与粥里是否尚存咸骨头已无关,此时咸骨头的鲜味已经彻底溶入了粥里),确实每次都很鲜美;但若第一锅即熬得有些稀,那后面再怎么烤,也会索然无味的。

一般乡下过去熬咸粥,总是会熬一大锅,好不容易放几块咸骨头在里边,它们的咸鲜味和油性必须发挥到极致,所以,粥熬得越多越好,总是很夸张地熬一大锅,至少,我家从过去到现在,这个习惯都没改变过。

尽管每次吃咸粥,家里吃得最少的也会吃两碗——用我祖母过去的话来说,就是粥嘛,不顶饿,可以多吃几碗。但最后总是会剩下不少咸粥。

剩下的咸粥怎么办?冬天江南乡下也冷,咸粥不会坏,盛出来放盆里即可。一天或一晚上过去,原来有些汤汁的咸粥凝固起来了。按照故乡节俭的传统,这剩下的凝固起来的咸粥,是不会浪费的,也要想方设法做出美味来。

其实,很简单,把咸粥倒进锅里,稍微加一些水,烧开即可。不过烧的时候最好用锅铲搅动一下,防止粘锅。这个过程,就叫“烤咸粥”。烤咸粥不加水会烧糊,所以,水还是要加的的。如果头顿咸粥烧得浓酽,加适量水烧开稀稠正合适。有时候头顿烧得略有些稀,或者第二顿不够全家人饱餐,通常会用米粉做几个团子——冬天蒸团子之后,烤咸粥也会放萝卜丝肉馅的团子,或者谢宅子子(一种无馅的小圆团,比汤圆小),若是平时,则随手用米粉做几个“瘪死”团子——用米粉做团子捏扁,无馅,扁而无馅,故称瘪——放进锅里,米粉的新鲜香味与咸粥的鲜香碰撞,融合,最终既丰富了烤咸粥的内容,又扩充了量,足够全家吃了,这才好。

吃烤咸粥时,如果能拔几棵青蒜,切碎,撒在烤咸粥上,蒜香味窜入咸粥米粉团子的咸鲜香味里,能让烤咸粥的味道更为丰富复杂,实在令人怀想。

所谓三烤四烤之说,其实是过去省着吃,每次稀释咸粥,同时可加些新料进去,保持其一定的鲜味。但其实烤咸粥味道最好最浓的,还是第一次烤。

在故乡的铁锅柴火灶上烤咸粥,通常还会有一个特别的东西,就是烤咸粥里会出现“锅笃头”。

所谓锅笃头,就是咸粥回锅烤时,出现的类似锅巴的东西,当然,因为是粥,所以它是软的,一面甚至会有些焦黄色,但它本质上是团在一起偏干的粥,烤咸粥锅里,最香的最好吃的,我一直认为莫过于锅笃头。所以,吃烤咸粥时,我们常常抢着拿饭铲去铲,烤咸粥大多有锅笃头,不过,也并非每次都有。

故乡乡下,每一家的祖母母亲,都有一双把剩粥点化成神奇的妙手。这是生活逼出来的,同时,这才是对生活真正的爱。

我对烤咸粥的热爱,其实一点不输于咸粥。冬天早上或晚上一碗烤咸粥,多冷的天都不怕。

关于老朱煮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