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州古驿道上古朴典雅的遇仙桥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2

邮箱:3125136050@qq.com


古朴典雅的遇仙桥

作者 刘正军

从华州赤水“桥上桥”往东,穿越赤水镇东行六七百米后,就到了遇仙河。遇仙河上也有一座古石桥,叫遇仙桥。

遇仙桥本是石拱桥,据史书记载,它建于明崇祯年间(1628—1644),清雍正十三年(1735)、乾隆四十年(1775)、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1895——1899)曾多次补修。遇仙桥全长27米,宽6米。鉴于古桥于1989年已经拆除,所以有关情况,只能从人们的记忆里去寻找——

(1989年拆除古桥后修建的遇仙桥 2010年摄)

我记忆里的遇仙桥,是三孔石拱桥。桥面中间高,两头低,上面横铺着石条,两侧是两尺多高的石护栏,上面刻着花鸟人兽图案,护栏间是二尺多的石立柱。石立柱通体呈正四棱柱,顶端雕刻着狮、猴、虎等石兽,酷似渭北一带的拴马桩。石护栏两头雕刻着端坐的石人,每侧两尊,共四人。石人皆背靠石栏终端,分别面向东西,正襟危坐,神情极为肃穆,俨然是古桥的守护神。桥下有四个由石条砌成的桥墩,桥墩间是高高拱起的石拱。石拱共三个,中间的略大,两边的稍小。每个石拱南面(迎水面)拱顶上方,镶有一尊石龙头。龙头朝南,似乎欲允吸自上游而来的洪水。北面与之对应,镶有一尊石龙尾,龙尾向北,指示着下游入渭的方向。因古桥上石人、石兽、石鸟、石龙等雕刻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所以我们当地人便把这座古石桥称为“娃娃桥”。“娃娃”是我们这一带的方言,即图画的意思。

也许是出于对故乡桥的钟爱吧,我历来认定,赤水桥和遇仙桥是悠久绵长的潼关路上,造型最为奇特、结构最为完美的古桥——尽管我从未全程游历过这条古道。

遇仙桥的上一次重修是1989年,当时县政府为解决桥面太窄、坡度太陡等问题,责成县交通局负责重修。工程总投资11万元,由蒲城县建筑公司承建。是年10月2日动工,12月5日竣工,28日剪彩通车。重修时彻底拆除了原来的古桥,将石人、石护栏、石龙头龙尾等全部废弃,建成现在的样式。

改建后的遇仙桥,全长35米,宽9米,比原石桥宽阔平直了许多,功效远远优于古桥,但古桥蕴藏的文化内涵,却全然没有了踪影。可惜具有350年历史的一座古桥,从此成了只有我们这代人印象里才有的记忆。随着我们的逝去,它将彻底地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2014年重修后的遇仙桥 2016年摄)

2014年,政府对遇仙桥进行重修,拆除了1989年修的旧桥,架设了新桥。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多彩赤水》主编刘亦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