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篇】常见运动性病症的预防和处理

 Run旅途者 2021-01-12


Top1: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俗称抽筋),是肌肉不自主地强直性收缩。运动中以小腿腓肠肌最易发生肌肉痉挛。其次是足底的屈拇肌和屈趾肌。肌肉痉挛较多发生在游泳、足球、篮球、长跑等项目中。

一、病因分析

在寒冷的环境中运动时,若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身体因突然受寒冷的刺激,通过神经系统传至肌肉,使肌肉兴奋性增高,造成肌肉强直性收缩而引起肌肉痉挛。运动时大量排汗,体内失去水分和钠、氯等矿物质,造成体内电解质平衡紊乱,引起肌肉兴奋性增高而发生肌肉痉挛,在紧张激烈的训练和比赛中,由于肌肉过快地连续收缩,致使肌肉收缩与放松不能协调交替发生痉挛。运动性肌肉损伤(指反复运动所致的肌纤维损伤)后,钙离子进入细胞膜内,肌细胞内钙离子含量增高,使肌纤维收缩丧失控制(钙离子是肌肉收缩的启动因子),产生无效性收缩,从而引起局部肌肉痉挛。

二、症状特征:

发生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所涉及的关节屈伸功能暂时受限,一时不易缓解。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

三、处理方法:

解决肌肉痉挛的有效方法是被动伸展痉挛的肌肉。例如,小腿腓肠肌痉挛时,伤员采取坐位用双手紧握住抽筋腿的前脚掌、蹬脚跟、伸直膝关节,用力将足背伸直,并慢慢用力牵引小腿后方的肌肉拉长(重复牵引2-3次),然后用双手在小腿肌肉部进行摩擦、揉、捏等。牵引时切记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肌肉拉伤。此外,还可配合点穴或针刺缓解肌肉痉挛。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首先不要惊慌,如果自己无法处理或缓解,要立即呼救。

四、预防建议:

要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运动前必须从分做好准备活动,尤其是对易痉挛的肌肉,运动前做适当的按摩,夏季运动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盐分和维生素B1。游泳下水前,应用冷水淋湿全身,使人体对冷水的刺激有所适应,水温较低时,游泳时间不易太长。冬季运动要注意保暖,疲劳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

Top2:中暑

中暑是因为高温环境或受到烈日的暴晒而引起疾病。中暑是在暑热季节、高温和高温环境下,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汗腺功能衰竭和水电解质丢失过多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和心血管功能障碍的主要表现的急性病症。根据临床表现,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重症中暑,其中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

一、病因分析:

人在运动时,体内代谢过程加速,同时产生大量热量,人体借助皮肤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速、汗腺分泌增加以及呼吸加快等,将体内产生的热量送达体表,通过辐射、传导、对流及蒸发等方式散热,以保持体温在正常范围内。但是,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如电炉、明火),或空气中温度过高通风又不良时,人体内的热量难以通过辐射、传导、蒸发、对流等方式散发,甚至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造成体内热量贮积,从而引起中暑。

二、症状表现:

中暑的临床表现,按病情轻重可分为先兆中暑、轻度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患者大量出汗、口渴、头昏、眼花、耳鸣、胸闷、心悸、恶心、四肢无力、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在37.5℃以下,称为先兆中暑。

轻度中暑:除了有先兆中暑的表现外,体温升至38℃以上,面部潮红、皮肤灼热、面色苍白、呕吐、皮肤湿冷、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及早期循环衰竭等表现,称为轻度中暑。

重症中暑:除了具有轻度中暑的表现外,伴随昏迷、痉挛或高热,称为重症中暑。

三、处理方法:

当有先兆或轻度中暑时,应该让患者迅速离开高热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休息,解开衣领,并给予清凉饮料、浓茶、淡水盐和人丹、解暑片(每次1-4片)或藿香正气丸(每次1粒)等解暑药物。对于有早期周围循环衰竭表现的患者和重症中暑患者,应使其平躺,头部垫高,松解衣服、扇风、头部做冷敷,用50%酒精或白酒擦身,少量多次地给予凉淡盐开水或清凉饮料;如有昏迷,可指掐人中、涌泉等穴位,应一面急救,一面迅速送医院治疗。

四、预防措施:

在高温炎热的夏天,应合理安排好生活作息制度,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运动量大的项目应该放在早晚进行,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在烈日下锻炼宜穿浅色、单薄、宽舒的服装,场地应有良好的通风和降温设备。身体疲劳或患病时,不宜参加剧烈运动。

Top3:昏厥

由于脑部一时性供血不足或血中化学物质变化所致的意识短暂紊乱和意识丧失的现象,称为昏厥。

一、病因分析

情绪过于激动、受惊、恐惧、悲伤或看到别人出血,都有可能反射性引起血管急性扩张、血压下降,引起一时性脑部缺血;长时间站立或过久下蹲后骤然起立,使肌肉泵和血管调节功能失调,致使回心血量骤减以至动脉血压下降,也会引起一时性脑缺血;疾跑后急停,下肢肌肉内的毛细血管和静脉失去肌肉收缩对它们节律性挤压作用,加上血液本身的重力关系,大量血液积聚在下肢血管中,使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骤减,导致脑供血不足,造成重力性休克;此外,低血糖、低炭酸血症、中暑、心或脑血管疾病等,亦可引起昏厥。

二、症状表现

昏厥前病人面色发白、头晕、眼前发黑、出冷汗、全身无力。昏倒后,意识丧失、手足发冷、血压降低或正常、脉搏增快或正常、呼吸增快或缓慢。一般会昏倒数秒中,经平卧休息,脑缺血消除,知觉可以快速恢复。此外,也可能清醒后精神不佳,仍有头晕、全身无力等暂时现象。

三、处理办法:

把患者处于仰卧位和下肢抬高,松解衣领和腰带,注意保暖,并做好下肢向心性重推拿或揉捏,必要时嗅以氨水或点掐(针刺)人中、百会、涌泉等穴。如有条件应输氧气和静脉注射25%-50%葡萄糖40-60毫升。如有呕吐,应将病人头偏下一侧,以免因舌头后坠及呕吐物堵塞气道而引起窒息。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若伴有心跳停止,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醒后可给病人热饮料,注意休息。若病人神志未能迅速恢复,应送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四、预防措施:

要坚持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功能。疾跑后,尤其是长距离跑后不要站立不动,应继续慢跑并作深呼吸,逐渐地停下来。对发生昏厥者应做全面的检查。进行剧烈运动后,应休息约半小时后再洗澡或淋浴(因立即淋浴有可能造成心肌缺血、心输出量减少),以防止昏厥的发生。若有昏厥先兆时,应立即平卧。

关注查看更多跑步知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