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及饮食的气、味的阴阳之辨(附语音)

 为什么73 2021-01-13
原创 彭鑫医师 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今天


彭鑫博士讲解:中药及饮食的气、味的阴阳之辨 来自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 00:00 06:28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一百七十二。(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中医彭鑫博士,今天我们继续讲解《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我们先看原文:“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这段话从字面上来看非常好理解,但是这里有很多引申的意思,先逐句跟大家解读一下。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因为气属于阳,味属于阴,所以气和味是两种不同的属性,气是阳,味是阴。所以阳主升,阴主降,所以叫做阴味出下窍,阴就是浊阴,它往下走。(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阳就是阳气,它往上走,所以王冰在注解的时候这样讲:“味有质,故下流于便泄之窍;气无形,故上出于呼吸之门。”所以我们在读《素问》的时候,从唐代之后,很多人都喜欢读王冰的注,为什么?因为王冰的文字是非常优美的,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工整的一句对仗。

《黄帝内经》里讲的味,它是有质有形的东西,也就是说能看的见,摸的着,闻的出来,就是感官能感知到的事物叫做味,它是有质有形的。一般来讲,这种事物都属于阴,阴就是固定的,有具体形态的物质。所以王冰注解说这些具体的,有形有相的物质,我们要是吃了之后,是下流于变现之窍,就是通过前后二阴的二便排泄出来。

气是无形的,我们吃的食物也好,中药也好,尤其是中药,有一些是气非常薄的,它是往上走的,也看不见,也摸不着,但是它却是一种存在,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就是一种物质存在,或者叫能量存在状态。所以它是上出于呼吸之门,它是出上窍的。(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我们知道上窍有眼睛、耳朵、鼻子、嘴这叫七窍。气出于鼻窍,也就是呼吸之门,这是王冰的注解。从这里我们也能非常好的体会到古人的认知,他认为阴的东西是往下走的,因为它是浊阴,它往下降。清阳是往上走,阳属气,它是往上走的。

马莳在《素问注证发微卷一》里,他是从阴阳的属性来解释的,他说:“凡物之有味者属阴,而人身之下窍亦属阴,故味出于下窍;凡物之有气者属阳,而人身之上窍亦属阳,故气出于上窍。”就是有味的东西,味道重的东西,或有形有相的东西都属于阴,对应到人体的部位,人体的下部、下窍都属于阴,所以说“味出于下窍”。“凡物之有气者属阳,而人身之上窍亦属阳,故气出于上窍”。就是跟人体的阴阳属性相对应的。

《易经》有句话叫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属阳的事物和属阳的合在一起,它俩是相聚的,叫做“同气相求”。属阴的和属阴的合在一起,这两种事物也是同气相求的。(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气是属于阳的,人体的上部属于阳,所以说气出于上窍。这里就解释了一种理念叫做同气相求。只要是同气相求,那么阴阳属性首先就进行了分类。

阴召阴,阳召阳,浊阴对应的人体就是阴的部位,清阳对应的人体就是阳的部位,这叫做“水流化,火无形”,所以《易经》的解释认为所有的事物都是同气相求的。所以有一句话叫做“水流湿,火就燥”,就是水往湿的地方去流,火往燥的地方去烧。由此带出了大自然天地万物阴阳归属,同气相求的一种理念,

为什么要说大自然?因为大自然就包括人体,同时还包括自然万物,自然万物里边就有中草药。(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所以这些中草药的应用,实际上就是运用了天地万物的阴阳属性,同气相求的功能,一会儿我们会讲到,这些功能,一旦同气相求了之后,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