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登大雅之堂的华州美食——搅团

 华州文史荟萃 2021-01-13

邮箱:3125136050@qq.com


“搅团”,华州人的最爱!

作者 时三文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劳动生活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许许多多的粗粮细作的方法,其中就有用玉米面粉制做的“搅团。”

搅团 宋燕摄

在北方农村,搅团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种食物,虽然难登大雅之堂,名不见经传。但它食材方便,制作简单,吃法多样,可凉拌,热炒,汤烩等,味道随意,冬夏皆宜,无论大人、小孩都非常喜欢吃。

北方各地对搅团的叫法不尽相同。在我的老家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对搅团就有多种称谓。用葫芦瓢制作的露勺,将做好的搅团露在水盆里,形状就象游动的蝌蚪(陕西人称:蛤蟆鱼鱼),人们就形象地叫它:“鱼鱼。”将搅团舀在大碗里,然后浇上做好的菜汤,搅团高而汤水低,人们又雅称其为“水围城。”搅团还有一个更为风趣的名称,老家人们都叫它:“哄上坡。”意思是说:搅团好吃,让人一吃就饱,就是不怎么耐饥,过不了一会儿,你又想再吃上一大碗。

蛤蟆鱼鱼秦岭天地

搅团,看似简单,但真正做起来非常不容易!其中还有许多诀窍。须先给锅内刷点食用油,将锅加热后,添入清水烧开,这样做搅团就不会粘锅。还得加入少许的碱面和适量的食用盐,使搅团吃起来既劲道又味道爽口;然后再将玉米面粉,一边撒入沸水中,一边使劲不停地搅动;搅动过程中,还要随时拿起搅棍使面糊滴下,观察和掌握好面糊的稀稠及生熟;

打搅团 李贵平摄
锅下还须把握住火侯,用穰材燃烧的文火最为合适;若面糊太稠或者火过大,不但,不容易熟;而且,还十分容易糊锅,这时就须加入适当的开水搅拌均匀,将火势减小;若过稀,则难以成形,无法露出好的搅团鱼鱼。要求搅后稀稠匀称,舀起滴下时绵而不断,颜色清亮;然后盖上锅盖,搭少许的火,让锅内的面糊倾上一大会儿。当你再次掀起锅盖,搅团特有的清香就会扑面而来,拿起搅棍,抄上少许搅团,只见劲道光亮,尝一下,入口纯香,一锅搅团才算做好。

接下来,就可以开始做搅团鱼鱼了,打一盆刚出井的新花凉水,用勺子将搅团到入露瓢内,拿勺子在瓢中向下轻轻挤压,慢慢地移动露瓢,露瓢圆孔内就会向外挤出细长滑嫩的搅团鱼鱼,再重新换上两次新水使搅团鱼鱼彻底冷却,就算大功告成,一盆搅团鱼鱼就这样做好了。

蛤蟆鱼鱼 自秦岭天地

用笊篱将鱼鱼捞出,控干水分,盛入碗中,放点炒好的葱花,加上蒜泥、加入介末油、及泼好的香椿汁,浇上酱油醋,淋上辣子油、香油,再撒上一点香菜末,或者切碎的嫩香葱或者蒜苗,一碗名副其实的搅团鱼鱼就可以开口品尝,保你吃起来入口喷香,滑爽惬意,如食山珍海味,让你格外舒服,不由得再想来上一碗。

还有一种吃法比较简单,直接将搅团舀在大碗里,浇上烧好的汤菜,吃一碗舒爽的“水围城。”

搅团 李勇摄

还可以将搅团盛入盆、碗或者盘中,待其冷却成形后,用菜刀切成块状或者条状,炒、烩随意,任你选择。

搅团从锅中全部挖出后,锅底就会粘贴一层1至2毫米厚的锅巴。往灶里的少加点柴火,将其烘焙,整个锅巴的边缘就会自动翘起来,轻轻一揭,就可以拿起来,然后翻个过,再烘烤一会儿,香喷喷的锅巴就出锅了,咬一口,嘎嘣脆,味道绝佳,是孩子们的特爱。

锅巴 李贵平摄

做搅团鱼鱼时,必须用葫芦制作的露瓢,因为搅团粘在露瓢上厚厚一层,非常难以清理,洗掉又成为一种浪费。所以祖辈们代代传下一个妙招,只须将露瓢放入菜汤中轻轻一煮,就会一点不粘,非常干净,这就是用葫芦制作露瓢的优点。

搅团历史悠久,在我的老家至今还留传着“老太太用搅团智斗盗贼”的故事。说得是很久以前,一个窃贼三更半夜去偷一户老太太家,挖墙声惊动了老人,她觉察后,就悄悄的在灶房里做搅团,搅团做好后,盗贼才将墙壁挖出一个小洞,他试探着将头伸进洞内观察动静,谁知老太太迅速抓住窃贼的辫子,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砖块和长板凳,将辫子绕过长凳,缠在砖头上,压在长凳上面。此时,盗贼欲进不能,欲退,头发辫子又被绕压在凳子上,想喊又怕召来众人,真可谓进退两难。这时,老太太不慌不忙地端来一盆刚出锅煎烫的搅团和一盆凉水。只见她用勺子挖一勺搅团,在冷水中冰一下,然后喂进盗贼嘴里,使其咽下。老太太将一盆搅团喂完,使窃贼吃饱后,便放了他。

搅团 李勇摄

那知窃贼逃回家后,没过三天,便一命一命呜呼归。原来滚烫的搅团早已将盗贼的五藏烫伤,盗贼却落下个自作自受。

在那艰苦的岁月,搅团曾救过无数人的生命;一锅普普通通的搅团,带来的是全家人的快乐和幸福,它是我们华州人的最爱。

2021年元月12日,写于青岛,华州人:时三文。【本文系本人原创】
原文来源:作者供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