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要不断更新和尝试新的管理理念

 全优绩效 2021-01-14

不要轻信那些时尚的管理理念,因为几分钟后又会出现更时尚的理念。因此,我们只需坚持最初的管理原则,无须过度追求流行。

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是人之常情,有利于公司的健康发展。他们抢先推出新产品了吗?他们找到秘方了吗?长期以来,食品公司一直致力于研发、保住其独家配方,无论是可口可乐的“7X”,肯德基的“11种草药和香料”,还是麦当劳的“巨无霸酱”,都是如此。(当然,还会有比这些更健康的秘制酱料。)

商业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一想到竞争对手可能采用某种绝佳的管理模式,管理者们就会嫉妒发狂:“他们知道哪些我们不知道的管理模式?他们要赶超我们了吗?”

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紧张情绪解释了管理者热衷于新兴管理理念的原因。和宗教有点类似,管理学的所有新想法几乎都是凭空出现的,但很快就会受到人们的追捧。一种新理念产生不久后,杂志会登文报道,各大公司相继召开会议进行讨论,管理咨询公司也忙于制作各种营销材料,这些都表明,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推崇该理念。而那些赶时髦的管理者,他们就像奇想乐队(the Kinks)所唱歌曲里那位专注于时尚的跟风者一样,上个星期穿着圆点花纹的衣服,下个星期又换成条纹衣服。

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更有效的管理方式,这种强烈欲望导致了对管理时尚的不懈追求,但这是不幸的。自泰勒首次将他的“科学管理”思想编纂成书,一百多年来,大量的管理书籍和理论相继问世。管理咨询行业从中获益匪浅:如果没有大量的“时间与动作”研究(旨在研究效率最高的工作方法),大型咨询公司就没有那么多谈资,也不会有那么多顾客。

◎新理念需要反复审视

埃里克·亚伯拉罕森(Eric Abrahamson)是纽约哥伦比亚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的一名教授,和大多数人相比,他对于新兴管理理念产生和传播的研究更加全面(亚伯拉罕森,1991)。他将其描述为一种“暂时性的集体信仰”,即一种新的(或重新发明的)管理实践,它将利于管理。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新兴管理理念都毫无价值,只有少数是荒谬至极的,大多数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是,一旦人们对新兴理念不加批判地全盘接受,就像皈依宗教一样,问题也就随之出现,那时,该理念只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而非基于实践的管理方法。企业经营是个复杂的问题,肯定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毫无疑问,一个繁忙、随时需要处理棘手事件的高管,会忍不住想要寻求一种全新的、简单的方法,希望借此提高(甚至确保)成功的概率。企业经营是个复杂的问题,肯定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但毫无疑问,一个繁忙、随时需要处理棘手事件的高管,会忍不住想要寻求一种全新的、简单的方法,希望借此提高(甚至确保)成功的概率。

◎管理理念的简史

在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则》(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一书中,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泰勒(Frederick William Taylor)认为,如果你以机械的视角看待员工的工作表现,那么你会认为每个员工都能提高效率。这种逻辑是残酷的,管理者不应该这样对待员工,但员工们确实需要不断地做重复工作。新兴产业如汽车制造业,其大规模的生产线是泰勒主义在现代的体现,另外,如今那些看似现代化的工作场所,却更进一步地诠释了泰勒主义。

因此,如今的管理模式并不科学,也不先进。但它确实帮助建立了一门新的专业学科——管理学,它是值得研究和学习新思想的学科。它开创了“管理咨询”这一新兴行业,这一行业的大师以前被简单地称为“成本会计师”。20世纪30年代,麦肯锡将其重新命名为“会计师和工程师”。

日本的战后重建中,爱德华兹·戴明及其同事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的思想。全面挖掘优秀员工,利用他们的技能,来不断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这些想法引起了日本企业的共鸣,但矛盾的是,事实证明,在西方,持有这样想法的企业往往运营不善。20世纪80年代,人们过度吹嘘全面质量管理的优点,而这些优点并未落实,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员工对先进管理行业的信心。然而,平心而论,就像很多先进事物一样,决定其成败的与其说是创意本身,不如说是执行创意的过程。

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目标管理”(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s)的概念也曾风行一时。管理作家彼得·德鲁克推广了一种被广为接受的理念,即团队目标要有针对性,一项业务中的不同目标可能会相互冲突或彼此不兼容;团队没有完成目标时,可能会利用这个体系假装完成目标。这种理念基本上是合理、明智的。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面对经济下行的局势,管理者不得不采取坚决的措施。20世纪80年代,大企业纷纷打着“精简企业”的旗号大幅裁员,迫使数万员工下岗。到了90年代,企业界掀起一股“企业流程改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的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幅裁员正了名。有些管理者想要在企业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们便可以以此理论作为依据。然而,企业改造的理论很简单,把它落实却很困难。

这股浪潮不久就逆转。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互联网和所谓的“新经济”的兴起,企业界又转而崇尚一种更有人情味的管理模式。在新兴互联网公司内部,到处可见台球桌、懒人沙发还有滑板(见陷阱43)。遗憾的是,企业的盈利并未因此而大幅提升。之后,随着经济再一次呈下行趋势,管理者又变得不讲情面了。人们过度吹捧“精简职员”的好处,然而这种模式未免有些苛刻和死板。现在,管理者更加注重“灵活性”而不是“精简职员”。有些管理者开始尝试采用一种所谓的“后等级化自组织”(见陷阱7)。你可以留心一下此时企业界正在流行什么新的管理模式,然后你就能对21世纪初风靡过的管理模式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了。

◎沉着冷静,继续前进

不要过于忧虑,放轻松。正如前面所述,新的管理模式、理论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在所有经济领域中,管理学领域似乎永远不会面临生产力(有时还包括质量)方面的问题。

有新想法是好事。花些时间思考它们对管理者是有益的,将某些想法应用到现实中或许也有好处。但是,有些新想法尽管听起来很不错,却还没有经过现实的检验,然而人们却纷纷趋之若鹜,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应该更为谨慎。

对于那些对大趋势(即将面临的巨变)的预测,管理者尤其要警惕。对一个野心勃勃的权威人士来说,他们最适合对20年后的事件做出预测,因为20年距离现在不算遥远,不至于让预言者们无从下手,但同时距离现在也不算近,这样他们的预言无疑会笼罩上一层神秘色彩。而且,即使预言者所做的预测并不准确,20年后也鲜少有人记得。即便如此,一直有人通过预测未来赚得盆满钵满。正如作家玛格丽特·赫夫南(Margaret Heffernan)所说:“虽然没有一个人有穿越到未来的能力,但他们似乎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管理者们要牢记:人性并未改变,因此管理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没有变。尊重员工、倾听他们所言、设立明确可实现的目标、适时提供恰当的反馈,这些关于人类的永恒真理比管理学的新理论重要得多。

有一个流行的管理学理论是本书赞同的:管理学是关乎人的一项重要活动,对经济的发展和人的幸福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者们应该多多思考,努力做好管理工作。虽然很不可思议,但就是这么简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