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氏后裔,隐世而居,天空之境

 颖之星语 2021-01-14

宁波市四明山区最西端的村落,名叫宓家山村,地处余姚与嵊州、上虞交界的三角地带。

宓家山村居于高山之上,避世而远离,这种地形,相邻的杨湖村和宁海县的逐步村,非常相似,远看都似天空之境。

宓家山村,顾名思义,村民多姓宓。

宓,比较生僻,一个读音为“mì”,用作姓氏时通常读作“fú”,古时与“伏”字相通,远古时期的伏羲氏,又作宓羲氏。

宓氏是相当古老的姓氏,并且在历史上也曾有过极高的地位,但是现在宓姓人口却较少。

宁波市境内,宓姓人口较多的就是余姚四明山镇的宓家山村,还有慈溪市观海卫的宓家埭。

宓氏先祖的姓氏为伏,早期主要生活在河南、山东一带活动,在高阳、平昌、太原三郡形成望族。

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伏湛为大司徒,封阳都侯。

到了东汉末年,伏湛的七世孙伏完,为侍中,娶阳安长公主刘华为妻,刘华是汉桓帝刘志的长女,因此伏完成为了当朝驸马。

伏完与刘华之女,名为伏寿,又成了汉献帝刘协的皇后。

汉桓帝刘志育有三女,无子,因此汉献帝与汉桓帝之间并无直接的血缘关系。

建安元年,即公元196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被迫迁都许昌。

汉献帝有名无实,皇后伏寿非常苦闷,于是联合其父伏完密谋反曹。

建安十九年,即公元214年,反曹之事泄漏,伏皇后被逼自缢身亡,所生二位皇子亦被鸩杀。

盛极一时的伏氏遭遇了灭门之祸,并且殃及伏氏族人,伏氏由此败落,史称“伏寿之难”。

受牵连的伏氏纷纷外迁逃亡,潜至隐密之地,避世隐居,改名换姓,改伏为宓,但读音相同。

其他地方未受牵连的伏氏仍为伏姓,这就是伏羲氏后裔分化为伏、宓两姓的原因。

历史的车轮前进到了两宋之间,金兵长驱直下,由此造成了北方人口的大逃亡,众多人口纷纷南迁避难。

公元1138年,南宋都城从应天府南迁临安府,即现在的杭州市。

当时的御史中丞宓忠信,随驾南迁,成为南迁宓姓的第一人。宓忠信是孔子的弟子伏子贱的后裔。

宓忠信的对金政策与朝廷发生分歧,“因疏和议之非,为权臣所忌,遂罢职归老剡溪何村榧峰”,宓忠信罢官隐居于现在的嵊州市下王镇何村一带,宓中信成为宓氏南迁的始祖。

到了南宋宁宗赵扩嘉定三年,即公元1210年,宓忠信之五世孙宓泳,被逐放至嵊县箭平山,至今800多年,逐渐扩大成村,遂将箭平山改名为宓家山村。

宓泳成为宓家山村的宓氏始祖。

时代变迁,宓家山村的宓姓读作为“mì”,与“密”同音。

到了南宋理宗时期,宓忠信的八世孙宓银,官至光禄大夫,公元1245年,家人从嵊县迁慈溪,成为慈溪市观海卫镇宓家埭村始祖,《慈水宓氏宗谱》记载:“淳祐五年(1245),由嵊县剡溪迁居慈溪邑杜湖塘北田下。”

因此,慈溪宓家埭和余姚四明山的宓家村,村民同族同宗。

宓家山村,与嵊州何村,可以相望,然而山高路远,相望而难及。

村庄依山势而建,高低错落,对面可以远望宁波的最高峰青虎湾岗,中间则是深渊溪涧。

村头田螺山头的马尾松林,也是对岸可以相望的地标。

通往宓家山村的公路上,立有一座牌楼,上书“宓家山”三字,旁边则是观景平台,可以远望嵊州风光

宓家山村在解放前隶属绍兴市嵊县五联乡,1960年因为备战的历史原因,成立为余姚县四明山区,隶属嵊县的宓家山、杨湖、棠溪、芦田等村庄划属余姚四明山区,宓家山村从此隶属余姚。

前往宓家山村,途经杨湖村,这个村庄同样居于高山之中,地形与宓家山村非常相似,恍如天空之境。

在过往的岁月里,山区偏远地带的村民,通常都是避乱或避难而来。

千百年来,人们靠山吃山,与外界来往较少,过着艰苦而安静的生活。

岁月变迁,近几十年来,年轻人纷纷外出,在城市工作和生活,山中仅有老人留守。

这些年,人们发现,曾经拼命想逃离的农村,又逐渐成为了向往之地。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