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标题

 扫地僧一一 2021-01-15
历史存在“多样性”,它至少有四副面孔:一副是客观真实的面孔,一副是时代设定的面孔,一副是层累杂糅的面孔,还有一副就是经过你自己辨析“认同”的面孔。
图片
历史的四副面孔
1.客观真实的面孔
历史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所以客观真实的历史,永远不存在!哪怕让我们回到过去,亲眼目睹过去的一切,由于每个人的主观判断,对“真实”事件的表述也会大相径庭。
有人说镜头记录的历史最真实,我要说,镜头记录的历史也不真实,当你选取角度的时候,你的主观就已经尽显其中。所以,我们永远不会有所谓的历史真相,这就是历史从来争论不断的原因。
图片
即便如此,我们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一定要遵循“求真”,毕竟离开了“真实”,历史就成了文学作品,其价值就荡然无存了。
因此读历史是,朝一个永远不可能达成的目标努力。
2.时代设定的面孔
梁启超曾经表示,二十四史就是二十四个皇家的家族史,其中哪些能记载,哪些不能记载,都是经过过滤的,根本不可信。中国有一个学派就叫“疑古派”,对所谓的正史一概嗤之以鼻。
图片
虽然“秉笔直书”一直是历代史官们,最高贵的品格,可事实上没几个人做得到。他们或碍于利益诉求,或迫于权威压力,不得不做出违心的举动,能做到曲笔留印记的,就已经是相当有良心的史官了。
更可怕的是“历史的局限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对现实的借鉴意义,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既然要对现实有指导意义,那么历史人物必须按照当时的历史环境“加工”。
比如,每一朝开国后,无一例外地都要对前朝贬低,对末世君主黑化,这样才可以显示本朝的合法性,也可以用以警示后世君主。商纣王、秦始皇和隋炀帝都落了这个圈套。
图片
再比如满清入关前夕,需要政治稳定,所以洪承畴等人成了满汉一家亲的典范。当坐稳江山后,清廷的需求变成了对忠诚的绝对塑造,所以洪承畴又成了“贰臣”。洪承畴还是洪承畴,展现出来的面孔,却前后黑白分明。
再比如王安石,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被认为是奸臣,并被写进了《奸臣传》,而今天我们则认为他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永远不会变,其历史形象的变迁,其实都是时代特征的映射而已。
3.层累杂糅的面孔
顾颉刚先生发明了“历史层累说”,他认为,历史就像一面墙,被后人一遍又一遍刷涂料,是层层叠加的结果,就是我们再也看不清历史的原貌了。
图片
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这个故事从最早的《诗经》、《春秋》出现“褒姒”这个人名,到《国语》添加了她的生平,又到《吕氏春秋》刷上一层“周幽王击鼓博一笑”,最后司马迁以华美的笔法,“捏造”成了最后的版本。
再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她在正史上连真实的姓名都不清楚,记录也非常简单,根本没有多少细节。后来各种野史和文学作品轮番上阵,把她的形象越塑造越生动,越塑造越伟大,最后成了民族形象的代表。
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这个现象表明,历史首先是主观的,谁能把历史讲述得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谁的“历史”就更具生命力。久而久之,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面目全非的杂糅历史。
图片
4.个人认同的面孔
无论历史有多少种面孔,最后它都会以一种形式呈现在你的脑中,这就是你所认同的历史。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读历史的终极追求。只有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脱离了时代的模板,剥离了层累的束缚,甚至不再刻板于“真实”,用你自己的世界观,重新串联起来,这样的历史才是“活的历史”,才是对个人修养有意义的历史。
游走在冰火两重天之间的几位历史人物
图片
历史上出于冰火两重的,不光是商纣王、秦始皇和隋炀帝,还有王莽、明武宗、汉灵帝等人。限于篇幅,仅对题干所提及的几个人物,做一个简单评述。
商纣王:
有没有发现一个细节,商纣王与夏桀,妲己与妺喜,这两对“情侣”的事迹重合度咋那么高?这就是历史不真实的一面——脸谱化严重。只要是末世君主一律是贪财好色,滥杀无辜,忠奸不辨,几乎只要换个名字,事迹可以通用。看起来古人没有著作版权意识,模板被大量盗用了。
图片
商朝的历史记载,存在很多难以辨析的地方,但从越来越多的考古铭文分析看,至少司马迁的记载,存在很多疑点,其表述的立场有很强的“警示后人”目的,而不是“客观”。
秦始皇:
秦始皇有残暴的一面,这是绝大多数君主的通病,不足为奇,尤其是战国年代,一个以武力统一天下的君王。
可是残暴不是秦始皇的全部,更不能因为某些残暴的行为,就认为他就是个变态狂。比如,说秦法严苛不讲理,睡虎地秦简出土,已经证明秦法很“人性化”,推翻了司马迁所谓刑徒逾期必被处死的说法。
图片
其实秦朝的灭亡,除了滥用民力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秦朝“以法代政”,使政治势力失衡,失去纠偏能力,经不起外来冲击。所谓“秦法暴虐导致亡国”,明显受了贾谊《过秦论》的影响。
隋炀帝:
隋炀帝和王莽,应该会在不久的将来,形象就会得到翻天覆地的改变。隋炀帝和秦始皇一样,犯了一个大错——滥用民力,过度透支国力。可这不是隋朝灭亡的最重要因素,或者说唯一因素。其实隋朝灭亡跟西魏、北周一样,最终没逃过门阀集团的黑手。
图片
这不是隋炀帝的错,而是历史环境使然,其实隋炀帝一直秉承隋文帝的遗志——干掉门阀,实现寒门士族与皇权共治。隋炀帝迁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实行科举等等,目的都是为了摆脱关陇门阀集团的控制。
当初杨勇被废,也绝不是史书描述的那样,根子就一个——杨勇跟门阀集团走得太近,这会让大隋走北周的老路!
通过对三人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历史故事往往是一层伪装,如果你不能看透历史背景、政治因素和阶级矛盾,那就只能堕于看热闹、被欺骗。从这个角度讲,历史也是永远“真实”的,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慧眼。
图片
读出你自己的“历史”
有人说,既然真相不存在,我们读历史还有什么意义呢?
当然有意义,毛主席说读史可以明智,读历史对个人来说就是自我修养的过程,通过对历史的解读让自己有一个智慧的大脑,进而完善人格。所以,每个人应该读出“自己的历史”。
其一,不要迷恋于野史的“精彩”
图片
野史是作者以历史片段为基础,个人的文学创作,是个人思想的张扬,不会拘泥于历史真实。要读出“自己的历史”,首先就不能被野史左右,如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创作出你的“野史”,那才是高人。
其二,不能迷信“正史”
虽然正史是我们唯一可以参考的史料,可是我们应该学会辨析史料的可靠性,从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立场出发,看清历史本质,这个过程才真正有助于我们“长智”。
其三,不要乱扣帽子
图片
我最反对“翻案”之类的说法,如果历史只能有一种读法,那么还需要研究吗?填鸭式填进我们的大脑不就行了?那些一听到不同声音,就立刻拿“翻案”之类的大帽子乱扣的人,往往是人云亦云,墨守成规之徒。当然,我们也反对毫无根据,不理性的胡乱猜测。
本着这几个原则,我们再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商纣王、秦始皇和隋炀帝,远比史书表面的文字深邃,他们身后还有更多惊心动魄的、不为人知的精彩故事!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