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福安甘棠倪下村,古道小桥今犹存……

 福安百姓网 2021-01-16

福建台公共频道《八闽新风采》

福安倪氏宗祠

福安甘棠倪下村,古道小桥今犹存

作者:刘世昌

初冬,我们热衷于徒步古道的驴友一行来到福安甘棠倪下村。

《甘棠镇志》记载:倪下村位于镇西北部5.2公里,海拔50米。民国34年属三塘镇倪洋保。1950年属甘棠区倪洋乡,1956年为观洋乡倪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1984年组建村民委员会。从镇志获悉甘棠镇有五个村落建村时间为唐朝。

倪下村为甘棠镇最早迁居的村落之一,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官吏部尚书倪振离开淮西(今安徽凤阳)到福建任职,唐景福二年(公元893年)其第八代裔孙倪润迁至倪峤(今倪下)。现存一座始建于宋哲宗戊辰年(公元1088年)倪氏宗祠,福建公共频道《八闽新风采》曾作展播,祠下文人辈出。

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倪文一(公元1238—1297年)科举中进士,明万历《福安县志》记载:

倪文一,字元芳,倪峤人。进士,安仁县尉。邻境峒蛮窃发,文一单骑至营,抚之以恩,谕之以理,峒蛮信服。改潮州,刘宪召置幕下,有疑狱辄委谳之,民以无冤。秩满,行李萧然,升知清流县。元兵南下,遂隐居。世祖征之,不起。常作诗曰:“编篱已种渊明菊,凿沼还栽茂叔莲”。

倪下村作为甘棠镇最早开基的村落之一,其目前尚存的古巷、古厝、古井、龙潭、龙井、瀑布等还鲜为人知。

初冬之季村落后山,最引人注目的是植于民国19年的老银杏,金黄的叶子在层叠翠绿中最具风情。

我们在村庄东部见到一座古石桥,为二架三孔的石支架梁桥,距涧溪面约2米,东西走向,长约12.1米,桥面最宽处约1.4米、窄处约1.2米,西侧两孔各由5块长条石架铺,东侧一孔由3块长条石架铺,石支架仿用木器的榫卯结构,由两条长形石竖立成“丌”型。桥面每条长条石为3.9至4.3米,宽约0.25至0.38米,厚度约为0.22米。

古石桥向西的民居旁,默默守立着一块古碑刻,碑头赫然刻着“桥碑”,碑中未具桥名,碑文落款可知古石桥建于光绪癸巳年(公元1893年),碑上镌刻乐捐新造石桥名款,缘首皆姓倪,绝大部分乐捐者也姓倪。向当地乡亲询问桥名,他们基本说不清,也许在心目中石桥犹如一条小板凳而已。显然小溪涧上的石桥未得到关注,那就呼做倪下桥吧。

清末改邮路,古道由宁德八都经闽坑、福岭进入观里村、倪下村,北上大留村。倪下桥未架之前,若逢龙潭发大水,乡民旅人欲趟过小溪涧一定不易,现在我们只能凭空想象。120年后的今天,古石桥依然造福于乡民,赶鸭放羊,步行挑担,驾驶电动车。

沿着倪下桥向东,古道极其分明,或许村民为了驾驶电动车,或许不让荒草掩没古道,古道中大部分麻石已被混凝土覆盖。古道分岔路一端通往樟洋岭,再至甘棠镇区,另一端登岭过七层塔亭,再遇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砌成的七层塔,下岭即至大留村。

七层塔亭始建于清光绪六年,亭高4米,面积约20平方米,1976年曾重修,梁椽瓦片大概有更换,亭基和墙体应该还是原貌。七层塔坪对面的烽火台(烽燧)遗址尚存,真得感恩茶园主人手下留情,否则遗址也无痕了。

站在七层塔和烽火台遗址边,不禁想起赛江诗社薛为河社长有诗吟咏:

流源胜境话沧桑,古迹悠悠野隐藏。

石塔隳形含惫色,烟墩庶卉吐清香。

闾亭歇脚凉风爽,官道穿林景物康。

狮岫村潭天下绝,跻攀幽径访仙乡。

翻山涉水的古道,日新月异的乡村,古与今、新与旧的面貌,又该怎样取得完美统一呢,实属不易,尚需努力。

建议加强卫生整治和文物整理

保护好全市唯一的那棵大银杏

未来的倪下,又是个美丽乡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