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语思维的密码3

 nbhj2000 2021-01-16

只有西方的哲学家才干这件事,中国人,从古至今,有自己的哲学态度,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哲学分析。个人以为哲学分析是张麻子这种牛人才能干的事情,实在太痛苦、太烧脑,也太容易迷失。

思维潜伏在语言中,语言是思维的外部结构, 而语言的内面就是思维方式,思维和语言的运行彼此无法分开,无论人类的意识基础是二进制的电传递还是更为复杂的某种机制,脑海的意识想要表达出来都是需要一个“语言”。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的语言早已失去了最初的相貌,今天的汉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都不能指代最初人类的创造“字”时的本意。因此,西方人用“纯概念”来讨论人类的认知,因为人类的大脑认知过程,永远不看能是一个实体。在某种程度上说,哲学就是一种“纯概念”的“科学”。哲学和科学都具有理性,但科学有可验性、可操作性哲学是靠言说、靠思辨,当我们把一些“纯概念”的运用过程变得可验证、可操作时,这一部分内容就变成了科学,比如数学在物理世界的应用,比如哲学概念再心理学领域的应用,都是一种“科学”。

世界的发展就是科学越来越大,哲学越来越小的过程

因此,当我们使用某种哲学做具体事情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做“哲学”本身,只是在“应用”哲学,或者叫做一种科学。因此,当中医人在使用黄帝内经看病的时候,并不是研究中医哲学本身,只是在“应用”中医。

研究中医哲学自身,要对中医最基础的“纯概念”的来源进行分析,比如为什么用“阴阳”而不是西方式“主体、客体”。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中医哲学本身的分析,在有西方哲学存在、并相互对比会比较好做,甚至只能这样做。否则就很容易被困在一种语言思维的茧房里。这一点西方有明显的优势,西方的快速发展也在于他们的哲学具有对比性。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古希腊哲学的多种多样形式中,差不多可以找到以后各种哲学的胚胎、萌芽。而且,西方有一次文艺复兴,又重新发掘了古希腊哲学。而中国,在近代西方思想进入之前,可能只有一个根源就是黄帝内经,它太宏大完美,以至于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没有走出黄帝内经构造的世界观,只好穷尽了其所有的知识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而没有反思、质疑。直到西方利用武器打痛了中国人,用“科学思想”来占据了中国人的思维的最高点。当中国人反过来高高举起“科学大旗”,却几乎听不懂西方那些反思“科学精神”的言论的真正含义。

对皮穿支穴位关系的认识,给了我一个机会就是破译黄帝内经的思维模式,中国人终于可以有机会一枪指着自己的脑袋,一枪指着西方哲学来分析汉语思维的特点了。

对黄帝内经为根源的汉语思维进行解读,目的就是提出新术语、新概念、新命题,建立新的思维路径、概念系统及解决当前难以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破译汉语思维密码的过程。

中国的古代语言,可以称为是“会意语言”,尽管从形式上看, 为单音节, 单个字,但是从内容和结构上看,是一个“动态图”,在空间上有展开,在时间上有持续。因此意义多变、有一定的内隐性,只有靠有经验的人才能理解。比如穴位和皮穿支的研究,只有我这种经常看皮穿支的人才能准确理解。尽管我在各个中医群尽我最大力量宣传,但是没有人理解。因为他们不具备“看到”的经验。

还有一点就是今天你们在阅读本文时候,脑海里面所使用的汉语简体字语言,本质是一种“表音语言”也可以叫做“确意语言”。但是我在使用“皮穿支”这个语言时,实际上是一种“会意式语言”,皮穿支只是一个缩略语,没有太明确的指代,只是表达我脑海里面的图像,但是并没在“皮穿支”后边加上一个动脉静脉或者筋膜,只使用这个缩略语就是给大家强调要关注“皮穿支”的活体图像。

可能人类语言都是从象形文字出发的,但是,中国人继续使用象形,而欧洲文字却早早的走上了由个体字母组成的拼音文字。通过一种表音系统, 摹写字的语音形式,最终以字母的形式反映着语言,侧重于听觉符号系统。显然,这种听力语言要特别注意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对词法、句法、语义等方面力求其具有精确性和确定性。相比较而言,汉语的表达更注重一种“图象化、动态化”,是一种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性、经验性的模仿。西方这种表音语言,必然要更加追求音(字)的准确性,进而追求概念的确定性、推理的逻辑性、形式上的严谨性。表音语言必然要有一套严格的语法结构,有其固定的指谓, 注重时态等变化, 只有这样才能明确表达清楚防止产生误解。这就要求西方人比古汉语人更加追求严谨性,其缺点就是直线性思维、缺乏弹性。

西方发展哲学时候,总是试图用精确的格式化的语言刻意、 准确地描述那永恒的存在,严谨入微地去认识、辨析整个物质世界和内心世界。这样就不得不把无法认识的思维的本身视为一个“主体”、而把可以认知的客观对象看做一个“客体”。相比而言,汉语思维强调“悟”,即主体的不可描述的思维过程与客体的变化过程合在一起来看待,通过模拟自然界来表述,通过各种类比来加强人的“悟性”。西方有一种存在主义认为, 领悟到自己 “在”的人的存在叫做“存在”,而古汉语所指的对象是模糊的,人与自然、我们与存在是一种共在。所以五行可解释为构造世界的元素, 也可解释自然现象,还可以解释人的生理现象等等。而西方过于追求语言的准确,力求从自然客体中抽象出某些纯粹形式的简单概念,不可避免的带来一种“主、客体的割裂”,不可能出现五行这种用法。当然,在马克思之后,西方哲学家提出一种“关系本体论”,力求克服西方哲学的主客体分开的弊端,本文先暂时不讨论。

表音语言由于是听觉的时间性,不得不对思维过程侧重一个清晰的前后过程。由于没有象形,不得不用声音把客观事物的某些特性抽离出来,即一种“抽而象”,不得不将先后音节的关系用一种形式“逻辑”起来。而像古汉语语言侧重于“意象”,用西方说法就是一种“隐喻”,通过一种中介物将不同内容的物质“联系”起来,通过共同的图像来达到一种双方的共同认知。古汉语因为意象所以无所不包又难以详言,西方语言思维因为抽象所以更容易产生思辨。

对西方表音文字来说,逻辑就是思辨的最高形式,一方面需要语言双方遵从一种共有的“规范”,即指代内容的规范;另一方面这种规范也在语言进化中慢慢变成逻辑的本身,即推理、演绎等过程的规范就是逻辑。因此,任何一门西方的学科,都有学科的基本概念、学科概念的定义、学科命题及其种类、学科推理和证明的工具(比如数学)以及学科的基本结论(比如公理),以上内容构成一个学科的逻辑系统。而不同的西方学科,这些逻辑系统并不相同。与其对比,中国的百家争鸣并没有形成独特的学科理论体系,只有技术的传承。欧洲哲学在工业革命和地理大发现之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并且在哲学应用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比如,莱布尼茨等哲学家创建了简明的、逻辑性强的微积分符号体系等等。与哲学观点一样,今天种类繁多的科学门类,追根溯源,今天的科学在文艺复兴后期乃至古希腊都有一些萌芽。

当西方发展出众多学科之后,西方“纯哲学”所研究的范围很少,只留下一个纯粹思想的领域: 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 即逻辑和辩证法。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甚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并没有西方这种“纯哲学”,或者说中国古代哲学并没有与哲学应用学科完成分离,因此,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哲学。

表音和象形文字的差别就让我们显而易见的想到一个问题:黄帝内经语言和今天的简体字的差别,和拉丁字母与英文法文德文的区别,这两个差别有什么差别。或者进一步分析拉丁文、古希腊文与中国的象形文字有什么区别。中医之谜的最后破解,离不开这种与医学毫无关系的语言研究工作。

众所周知,拉丁文本身是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在世纪,拉丁语言成了欧洲学者、政客和教士通用的语言, 成为欧洲各民族语言模仿的范型。任何一个语言体系,都会对使用者有一种思维规范的作用,对思维的方向起到了一定的影响。显然,只要一对比就会发现,中医发展到今天,第一没有出现任何的符号化现象,第二,没有任何的明确性的可能,第三没有逻辑化的可能。即每一句黄帝内经的经文都可以有不同表达方式的解读,中医脏腑的解剖实质众说纷纭,甚至连经验性的医术都没有办法完成父子之间的传承。

认识到黄帝内经这种特点的人,会有两个反应,一个认为应该抛弃、废除中医,而另外一些中医学者试图精确化,他们会遭到中医同行的嘲笑与冷漠,而另外一些人认为据此就应该彻底的废掉中医,也就是中医黑的思想根源。世界就是这么辩证,那些最铁杆的信仰中医并试图发展中医的人与那些看不起中医并加以废除中医的人在思想认识上是完全一致的

我的办法是想方设法找到一个方式让黄帝内经这种思维变成一种可以被现代人理解和运用的形式。汉字展开的是一幅画面,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想象,在变化上给人一种方向,有点类似物理学中“矢量”的味道。中医式抽象,即使我们只使用黄帝内经所告诉我们的东西,哪怕掌握不够好,依旧能够应付中医临床。

道理很简单,世界和人体结构太复杂了,西方式思维在复杂系统领域的研究日益困难。西方哲学认为:自然语言不服从逻辑规则, 不能表达精确的意义和严格的推理。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强调:“在语言中不能表现任何违反逻辑的东西, 就像在几何学中不能用坐标来表现违反空间规律的图形, 或者给出一个并不存在的点的坐标一样。他认为,语言的界限就是思维的界限, 世界的界限就是逻辑的界限。应把逻辑形式看成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因此,我们不能思想非逻辑的东西。所以, 哲学思维就在思想逻辑的东西中运行, 否则我们就是非逻辑的思维。”所以,西方力图运用逻辑语言来描绘世界,把事物真实本性直接展示出来,直接进入世界本质的理解。比如,黑格尔指出:形而上学是研究思想所把握住的事物的科学, 而思想是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性的。现代哲学家虽然批判、拒斥形而上学,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放弃对于“本体论”“认识论”的探讨。罗素的/逻辑原子论0和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0, 都具有本体论的意义。西方哲学家认为西方的字母文字直导事物的本质,抽而象之后可以通过思辨可清晰地直接显现人类思维过程,西方语言把人们直接带入了理性世界,不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

但是,正是因为他们这种认识,使得他们也不能正确的认识他们的语言。比如如同神气舍心中的舍字一样,德语aufheber,这个词兼有“抛弃”和“保留”两种对立的含义。链接在此,汉语思维的密码1

但是黑格尔认为这是因为德语优点在于具有丰富的逻辑词汇, 即对思维规定本身有专门的和独特的词汇。这个aufheber即体现出了德语具有更高思辨精神。

当然,现在也有很大西方哲学家着意开始对既往的语言思维认识进行反思,比如在“隐喻”现象上做了大量文章。而很多中国中医研究学者也开始对黄帝内经里面隐喻思维的研究。

总之,汉语语言思维密码可能是东方和西方的人类最早时期的共同具有的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图像式思维,因为中医在黄帝内经的指导下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才得以保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