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肝郁虚实辨证

 中医陈孝和 2021-08-26

肝郁多由怒气伤肝,情志不遂所致。历代医家对肝郁的治疗,多以疏肝理气为常法。但多年的临床实践观察到,有些肝郁证,屡用疏肝理气之品,初则小效,继则无效,甚或加重病情。

细究清代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治肝三十法及《内经》整体观念学术思想,乃总结出肝郁并非皆是实证,治法亦非尽用疏泄,应辨证求因,分清虚实,补泄参用。

肝郁实证辨

人有可怒之事而动怒,然怒发不为中节,使肝之疏泄太过,肝胆之气横逆,气机逆乱,进一步影响到其它脏器,即《类证治裁·肝气》日:“肝木性升散,不爱揭郁,郁则经气逆,为嗳、为胀、为呕吐、为暴怒胁疼、为胸满不食 。”

此证见于形体壮实之人,多有情志刺激精神创伤病史,其发病多从本脏本经部位开始,以头目、两胁、少腹部位症状最为明显,然后循经扩散,可及咽喉、乳房、胃脘、胞宫等。

其常见经络症状以局部胀痛为特征,表现为头目、胸胁、少腹、乳房部位的胀满窜痛,故肝郁实证有胀而不痛的,没有痛而不胀的。

《内经》曰:“肝气实则怒”。其常见情志症状为暴躁易怒,睡眠不安,语声高亢多言等。其常见脉象多弦劲有力,舌质多苍老。

肝郁实证的病理转归有4个方面:

一是气郁化火克胃,即临床常见的肝郁胃热,症见胁胀脘痛,呕恶酸水,口苦、呃逆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

二是气郁影响津液代谢,津凝成痰,痰气郁结,上结咽喉发为梅核气,症见咽如有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积聚颈项则发为瘿瘤。

三是气郁日久影响到血液的运行,气滞血瘀见症甚多,常见的有胁下肿块、乳房肿块、下腹肿块等。

四是气郁过极使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上蒙清窍所致的薄厥,症见头痛眩晕欲仆,甚则昏不知人,肢体瘫痪等。

对肝郁实证的治疗原则,我们认为应遵《内经》“实则泻之”的原则,以疏肝、泄肝、平肝为主,辨证施治。

用药宜选郁金、香附、薄荷、川楝子、旋覆花、赭石等,对具有升散作用的柴胡应慎用。肝郁兼痰加半夏、茯苓,兼血加莪术、三棱,兼热加栀子、牡丹皮,兼气血逆乱加羚羊角粉、龙骨、牡蛎等。

肝郁虚证辨

肝的生理特点是体阴而用阳,性刚喜柔,宜升散而恶抑郁。肝郁虚证多是肝气不足,肝血亏虚,外受精神创伤,使肝之疏泄不及所产生的病理变化。

临床多见素体虚弱之人,稍有情志不遂,心情郁闷则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其发病部位多从本经横及中焦脾土,下及冲任胞脉,以女子多见。

其常见症状:气结在本位本经者为左右胁痛,暖气、太息,肝不能疏泄气血上注于目则目昏不明,气郁筋脉孪急则手足麻木,影响中焦气机升降则见腹满纳呆、飧泻、痛泻,气旁散而下注则脏气下垂,见气疝、阴挺等。其常见脉象多弦缓细涩无力,舌多淡苔白。

肝郁虚证的病理转归有3个方面:

一是肝阳不展,疏泄情志不及,此型多见于素体阳虚、性格内向之人,遇到精神刺激,或为寒邪所伤,阳为阴闭不得仲,木不能遂其升达之性而入于阴,症见情绪低落,悲伤欲哭,闷闷不欲言谈,夜做恶梦,面青舌淡,久则气郁痰结,郁遏神明可发为癫证。

二是肝虚木不疏土.土郁气泄,形成肝郁脾寒。此型多见素体中虚之人,影响脏器多是脾,症见每有小怒即脘腹胀满,纳呆不食,呃逆嗳气,喜太息,腹痛腹泻,久则中焦运化功能减退,气血生化乏源,可见面色萎黄,气短乏力,便溏等肝郁睥虚,中气下陷之象。

三是肝郁日久,阴血暗耗,上则木不生火致心血不足,下则木吸肾水致乙癸同虚。症见胁肋隐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晕心悸.腰膝酸软等。

肝郁虚证的治疗应遵《内经》“虚则补之”的原则,养肝、疏肝、缓肝,宜选黄芪、党参、当归、酸枣仁、柴胡、青皮、麻黄、以补气养血,宣肺疏肝。

不宜过用辛燥理气之品再劫肝之气血。兼肝寒气郁加远志、菖蒲,兼木郁土虚加白术、茯苓,兼肝郁血虚加白芍、何首乌、枸杞子。使肝之阴阳平衡,以复升达疏展之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